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夏暑濕熱

為今迫正,先用糜粥,使胃中得濡,厥陽不致上冒,而神昏之累可已。進藥之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即斑疹亦不必慮。觀仲景論中,邪少虛多,陰液陽津並涸者,復脈湯主之。今仿此意。

炙草,生地,阿膠,人參,麥冬,白芍

溫邪有升無降,經腑氣機交逆,營衛失其常度,為寒熱,胃津日耗,渴飲不飢,陽氣獨行,則頭痛面赤。是皆冬春驟暖,天地陰虛溫熱衛泄,營熱久延不已,最為棘手。擬從心營肺衛治之。

鮮生地,金銀花,桑葉,小麥,鬱金,犀角尖,淡黃芩

伏熱久郁,營衛失調,汗泄心嘈,皆是內蒸氣弱,肢足稍露,則臍下便痛,正劉氏謂亢則害、乘乃制之義。

鮮生地,犀角,青蒿梗,生石膏,地骨皮,知母

汗多氣泄,心包伏熱,五心焦煩,形體反惡外寒。投清寒之品,熱勢稍減,但熱蘊於裡。必得水升火降,方能陰陽和快。

犀角尖,浮小麥,鮮石菖蒲,鮮生地,元參心,硃砂染麥冬

客冬感寒,入春化溫寒熱,藥不中竅致令汗泄正虛。因循難愈,議進咸鎮一法。

桑葉,阿膠,茯神,生白芍,牡蠣,炙草

日久寒熱,正虛無以主持,頻頻汗泄,亟宜固陽攝陰。

生鱉甲,桑葉,阿膠,生耆皮,生白芍,枯芩,茯神,炙草

脈數,上出魚際一寸,心中熱,與背相控。

鮮生地,阿膠,麥冬,九孔石決明,生白芍,女貞子,五味,雞子黃

脈數上出魚際一寸,是謂溢脈,陰氣不能上承於陽也。寒熱汗出身半以上,是亦陽失陰守,非壽徵也。議攝陰救陽。

白話文:

夏暑濕熱

現在情況緊急,先用米粥,讓胃裡得到滋潤,避免陽氣上衝,神志昏迷的症狀就能緩解。用藥的原則是,甘溫之品可以生津止渴、除熱,即使長出斑疹也不必擔心。參考《傷寒論》,邪氣少而正氣虛多,陰液陽津都枯竭的,用復脈湯主治。現在就仿照這個意思。

藥方:炙甘草、生地黃、阿膠、人參、麥冬、白芍藥

溫邪上升而不下降,經絡臟腑氣機逆亂,營氣衛氣失去常態,出現寒熱交替,胃液日漸耗損,口渴卻不餓,陽氣獨行,就會頭痛面紅。這些都是冬春季節驟然轉暖,天地陰氣虛弱,溫熱之邪外泄,營氣熱盛久久不能消退造成的,最為棘手。打算從心、營、肺、衛四個方面治療。

藥方:鮮生地黃、金銀花、桑葉、小麥、鬱金、犀角尖、淡黃芩

伏熱久久鬱積,營衛失調,多汗心煩,都是內熱蒸騰、氣血虛弱造成的,四肢稍微露在外面,就會臍下疼痛,正如劉氏所說“亢則害之,乘其衰而制之”的道理。

藥方:鮮生地黃、犀角、青蒿梗、生石膏、地骨皮、知母

汗多氣虛,心包有伏熱,五心煩熱,身體卻怕冷。服用清寒藥物後,熱勢略微減輕,但熱邪仍蘊藏在裡頭。必須讓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才能陰陽調和。

藥方:犀角尖、浮小麥、鮮石菖蒲、鮮生地黃、元參心、硃砂染麥冬

冬天受寒,春天轉為溫熱病,藥物沒有對症下藥導致汗出正虛。久治不愈,考慮使用鹹寒之藥以鎮靜病情。

藥方:桑葉、阿膠、茯神、生白芍藥、牡蠣、炙甘草

久病寒熱交加,正氣虛弱無法主持,頻頻出汗,急需固護陽氣、滋補陰液。

藥方:生鱉甲、桑葉、阿膠、生黃耆皮、生白芍藥、枯黃芩、茯神、炙甘草

脈象數,從魚際穴向上延伸一寸,心中熱,與背部相對應。

藥方:鮮生地黃、阿膠、麥冬、九孔石決明、生白芍藥、女貞子、五味子、雞蛋黃

脈象數,從魚際穴向上延伸一寸,這是溢脈,陰氣不能上承於陽。寒熱交替,出汗超過一半,這也是陽氣不足,陰氣失守的表現,不是長壽的徵兆。考慮滋補陰液,救護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