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夏暑濕熱

診脈緩軟澀,胃脘不爽欲噯,夜來腹脹,吐痰酸水,口鼻吸冷,損及中陽,暫用冷香飲子方,宜緩進參朮。

藿梗,草果仁,附子,廣皮,厚朴,茯苓

脈沉緩,目黃舌白,嘔惡脘腹悶脹。此冷暖不和,水穀之氣釀濕,太陰脾陽不運,周行氣遂為阻。法當辛香溫脾,宣氣逐濕,用冷香飲子。

草果,藿梗,半夏,茯苓皮,厚朴,廣皮,杏仁,茵陳

舌白黃不飢,筋骨甚軟,自暑濕內蒸,脾胃受傷,陽明胃脈不司分布流行,若不早治,必延瘧痢。

白蔻,杏仁,藿梗,木通,滑石,厚朴,廣皮,桔梗

春夏地氣上升,身處山麓,亦有瘴氣混於水土之中,飲食不覺,脾胃氣困,頻年長夏舌黃腹脹,便秘成瀉,皆濕阻清濁不分。兩年治效,多以分消,每交春深,山行蔬食,俾氣清流暢,則無是病。

生白朮,米仁,廣皮,苓皮,厚朴,生智仁,桔梗,金石斛汁法丸

又煎方,草果,廣皮,腹皮,豬苓,厚朴,苓皮,萊菔子,澤瀉

失藏人身應之,患此者最多。考古人溫病忌表散,誤投則劫津,逆傳心胞,最怕神昏譫妄。治法以辛甘涼潤為主,蓋傷寒入足經,溫邪入手經也。上潤則肺降,不致膹郁,胃熱下移,知飢渴解矣。

嫩竹葉,麥冬,桑葉,蔗漿,石膏(白糖拌炒),生草,杏仁

冬溫伏邪,先厥後熱,深熱從里而發,汗出煩渴,當救胃汁。

竹葉心,麥冬,生穀芽,烏梅肉,生草,川石斛

風溫咳嗽,下焦陰虛,先以辛甘涼劑清上。

桑葉,大沙參,麥冬,玉竹,川貝,生草(糯米泡湯煎)

冬月溫邪內伏,入春寒熱咳嗽,身痛微汗乃解,與溫瘧同法。

桂枝白虎湯

咳嗽二年,形瘦谷減,冬季喉垂漸痛,可見水虧。陽氣不藏,春月氣日甚,皆陰乏上承,陽結於上,為喉痹矣。近日寒熱風溫客氣,脈小數為陰傷,忌用辛散。

桑葉,沙參,川貝,玉竹,麥冬,生草

風溫變熱,爍筋灼骨,足筋腫痛而熱,二便不通,夜躁不眠,邪已入厥陰,多驚駭面青,經水不應期而來,為腳氣之症。

漢防己,川黃柏,川萆薢,晚蠶沙,海金沙,川通草五錢煎湯代水,鮮生地,阿膠,五味,牡蠣,麥冬,白芍,女貞

脈數右實左弦,服養陰藥已得效,但未能愈耳。嘈雜恍惚,胸上動氣,苦寒清熱,用小柴胡湯治陽維之會。

桑葉(經霜),赤丹皮,鮮生地,鮮桑葉,阿膠,女貞,生白芍,白丹皮

溫邪感觸,氣從口鼻,直走膜原中道,不同傷寒陽症,邪自太陽次第傳經。蓋春溫夏熱,鼻受氣則肺受病,口入之氣,竟由脘中,致以手經見症,不似傷寒足六經病也。仲景論溫不可發汗,汗則劫津傷陽,身必灼熱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又云:鼻息鼾,語言難,劇則驚癇瘛瘲,無非重劫陰陽而然。

今病發熱,原不是太陽客邪見症,所投羌防,辛溫表汗,此即為逆矣,上竅不納,下竅不便,亦屬常事,必以攻下希圖泄熱。殊不知強汗劫精而傷陽,妄下劫液而亡陰。頃診脈兩手如搐而戰,舌乾燥而無苔,嘴前干板目欲瞑,口欲開,周身斑紋隱躍,時有呃逆。因胃乏穀氣而中空,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。

白話文:

夏暑濕熱

病人脈象緩弱而滑澀,胃部不舒服想打嗝,晚上腹部脹滿,吐出酸水和痰,口鼻喜歡吸入冷氣,損傷了人體的陽氣,暫時使用冷香飲子方,宜少量服用人參、白朮。

方劑一:藿香梗、草果仁、附子、廣皮、厚朴、茯苓。

病人脈象沉而緩,眼睛發黃,舌苔發白,嘔吐、惡心、脘腹脹滿。這是由於體內寒熱失調,水穀之氣鬱積化濕,脾陽運化功能不足,導致氣機阻滯。治療方法應當用辛香溫暖脾胃的藥物,宣通氣機,祛除濕邪,使用冷香飲子。

方劑二:草果、藿香梗、半夏、茯苓皮、厚朴、廣皮、杏仁、茵陳。

舌苔白而略黃,不感覺飢餓,筋骨十分軟弱,這是由於暑濕內侵,脾胃受損,陽明經脈的氣血運行失常,如果不早治,將會發展為瘧疾和痢疾。

方劑三:白蔻、杏仁、藿香梗、木通、滑石、厚朴、廣皮、桔梗。

春夏季節地氣上升,即使身處山麓,也會有瘴氣混雜於水土之中,飲食不知不覺中受影響,脾胃氣虛,多年夏季舌頭發黃、腹部脹滿,大便秘結或腹瀉,都是因為濕邪阻滯,清濁不分所致。治療兩年,多以緩慢改善為主,每逢春天深入山區食用蔬菜,讓氣機通暢,就能避免此病。

方劑四:生白朮、米仁、廣皮、茯苓皮、厚朴、生桃仁、桔梗、金石斛汁(製成丸劑)。

另一方劑:草果、廣皮、豬苓、厚朴、茯苓皮、萊菔子、澤瀉。

這種病症非常常見,古代治療溫病忌諱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誤用則會耗傷津液,導致邪氣逆傳心包,最怕出現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辛甘涼潤為主,因為傷寒之邪從足經入,溫邪從手經入。上焦潤則肺氣下降,不會鬱結,胃熱下移,則飢渴得以緩解。

方劑五:嫩竹葉、麥冬、桑葉、甘蔗汁、石膏(用白糖炒)、生草、杏仁。

冬天溫邪潛伏,先厥後熱,深部的熱邪從內部發作,出汗、煩渴,應當保護胃液。

方劑六:竹葉心、麥冬、生穀芽、烏梅肉、生草、川石斛。

風溫咳嗽,下焦陰虛,先用辛甘涼的藥物清熱在上焦。

方劑七:桑葉、大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川貝母、生草(糯米湯煎)。

冬天溫邪內伏,到春天出現寒熱咳嗽,身痛,微汗後症狀減輕,與溫瘧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方劑八:桂枝白虎湯。

咳嗽兩年,形體消瘦,冬季咽喉漸漸疼痛,可見津液虧虛。陽氣不能收藏,春天天氣轉暖,都是由於陰液不足,陽氣在上焦鬱結,導致咽喉阻塞。近期寒熱、風溫邪氣入侵,脈象細小而數,是陰虛的表現,忌用辛散的藥物。

方劑九:桑葉、沙參、川貝母、玉竹、麥冬、生草。

風溫轉為熱證,灼傷筋骨,足部筋脈腫痛伴有發熱,二便不通,夜間煩躁不安,邪氣已入侵厥陰經,多驚恐,面色青白,月經不按時來潮,是腳氣病症。

方劑十:漢防己、川黃柏、川萆薢、晚蠶沙、海金沙、川通草(五錢煎湯代水)、鮮生地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牡蠣、麥冬、白芍、女貞子。

脈象數,右側脈有力,左側脈弦細,服用滋陰藥物已見效,但未能痊癒。嘈雜、恍惚,胸部氣機動盪,苦寒清熱,用小柴胡湯治療陽維脈的病變。

方劑十一:桑葉(霜後採集)、赤丹皮、鮮生地、鮮桑葉、阿膠、女貞子、生白芍、白丹皮。

溫邪從口鼻侵入,直達膜原(胸腹部),與傷寒陽證不同,傷寒之邪是循經次第傳變,而溫邪則不然。春天溫邪,夏天熱邪,鼻吸入邪氣則肺受病,口入之邪氣則從胃脘而入,從手太陰經表現症狀,與傷寒循足六經的病程不同。仲景說溫病不可發汗,發汗則耗傷津液,損傷陽氣,身體必然灼熱,一次逆治尚可挽回,再次逆治則危及生命。又說:鼻鼾息,語言困難,嚴重則驚癇抽搐,都是因為嚴重損傷陰陽之氣。

目前的病情發熱,根本不是太陽經的邪氣,用羌活、防風等辛溫解表發汗的方法,是逆治,上焦不通,下焦不利,也是常見的。切不可強行發汗耗傷精氣損傷陽氣,妄圖攻下瀉熱,損傷陰液。我剛剛診脈,兩手像抽搐一樣顫抖,舌頭乾燥無苔,嘴唇乾燥,眼睛想閉,想張嘴說話,全身隱約出現斑點,時有呃逆。這是因為胃氣不足,胃中空虛,肝陽上衝,而導致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