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瘧疾
今年瘧痢,皆水土濕鬱之氣,傷及脾陽,不司轉旋,令人中痞不食,辛香理氣驅濕,蔬易安。(濕土司天。)
生草果,厚朴,桂枝,茯苓,藿梗,廣皮
瘧數月,三日一發,邪伏於陰,不忌葷酒,致脅腹有形,邪與氣血膠固,結為瘧母癥瘕。
鱉甲煎丸,每服三十丸
瘧傷陰氣。
復脈去參薑桂
瘧熱傷陰不復,乾咳汗出。
桑葉,玉竹,炒川貝母,大沙參,麥冬,生草,南花粉
少陰瘧誤治,延及太陰,腹有動氣,近暴冷寒熱甚。
淡附子,川桂枝,北細辛,炙甘草,生薑,南棗
寒自背起,熱不煩渴,不飢不思食,指臂麻木,脈來小弱。近受溫邪如瘧,其實陽氣久虛,當從本病調折。
川桂枝,茯苓,炙草,煨姜,南棗,生益智仁
背寒肩胛拘束,陽微瘧根。
人參,附子,桂枝木,炙甘草,生薑,南棗,生於術,生益智仁
接案,形寒拘束已止,身痛食少。
生黃耆,歸身,人參,南棗,淡附子,蒸冬朮,廣皮,炙甘草
又照前方去淡附子加穀芽煨姜。
熱後寒,寒後熱,此兩陽遇於一陰,如易之離象,中宮必虛,大忌散發攻食。間日而作,瘧勢未罷,仍該和解。
鮮荷梗,白蔻仁,黃芩,鬱金,烏梅肉,生白芍
夏秋所伏暑濕,至霜降節乃發,是新邪引動宿邪。初病頭痛汗出,寒熱勢猛,是新邪鋒芒易解。繼而勢似差緩,瘧來兩日,越一日再發,半月竟成三瘧,發於子午地支為太陰。蓋邪氣久伏,六淫客氣,皆從火化。然中年形體豐偉,已見脈弱神倦,外似有餘,里真不足。凡寒熱之邪,必由四末漸攻中焦,病來心中熱躁渴飲,胸悶不知飢知味,寒則肢背拘束,熱甚心腹最劇,由邪聚為重,邪分稍緩。
此為里中之表,病在絡不能汗解下奪,惟辛香宣通,以氤氳氛瘴,原非質滯,阻清陽流行之隧,日加蒙痹,致正氣日疲。故深秋入冬,伏邪在陰發瘧,不與時瘧和解清熱同例。
方缺
寒熱過後,從太陰動瘧。
紫厚朴,茯苓皮,川桂枝,草果仁,大防己,天花粉
先有遺精陰虛,瘧邪墜入陰絡。是少陰瘧,非治瘧通套柴苓可效。
素有遺精,瘧來而遺止,陰中之陽,既因邪得深入留連。述寒熱起由足跗⿰𧾷廉,陽維失護,少陰內怯,不得以表裡混治。
人參,歸身,炙草,鹿茸,桂木,生牡蠣
陰瘧上部先寒,年十三未出。是營衛疏,客邪留著,色黃脈小。
歸耆建中去餳糖。
久瘧營衛皆虛,血空氣疏,頭暈心悸,無以主張,先與甘緩益虛。
生黃耆,茯神,炙草,歸身,米仁,桂圓
瘧母遇勞而發,顯然陽傷絡窒。
阿魏丸
今年患瘧最多,皆因大地濕邪,濕傷陽氣不旋,肛墜痔血,小便不利,宜旋轉太陽之氣。
五苓散
瘧邪傷陰,陽升不藏,衄血夜汗。
六味去丹澤加五味女貞。
附方,補中益氣湯加首烏、薑棗。
白話文:
瘧疾
今年的瘧疾,都是因為水土濕氣鬱結,損傷了脾陽的運化功能,導致胃脘痞悶、食慾不振。治療應當用辛香溫燥之品理氣除濕,飲食宜清淡易消化。(濕邪主氣。)
藥方:草果、厚朴、桂枝、茯苓、藿香梗、廣皮
瘧疾發作數月,每三日發作一次,邪氣潛伏於陰,不忌諱葷酒,導致脅肋腹部脹痛,邪氣與氣血凝結,形成瘧母癥瘕。
藥方:鱉甲煎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
瘧疾傷損陰氣。
藥方:復脈湯去人參、生薑、桂枝
瘧疾熱邪傷陰,久治不愈,出現乾咳盜汗。
藥方:桑葉、玉竹、炒川貝母、大沙參、麥冬、草果、南花粉
少陰經瘧疾誤治,延誤至太陰經,腹部脹滿,近期出現寒熱往來劇烈。
藥方:淡附子、川桂枝、北細辛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南棗
寒邪從背部開始,發熱時不煩渴,不飢不思飲食,手指和手臂麻木,脈象細弱。近期感染溫邪似瘧疾,其實是陽氣久虛,應當從根本調理。
藥方:川桂枝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煨薑、南棗、生益智仁
背部寒冷,肩胛拘緊,陽氣虛弱,瘧疾病根未除。
藥方:人參、附子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南棗、生白朮、生益智仁
治療後,形寒拘緊已止,但仍然身體疼痛,食慾不振。
藥方:生黃耆、當歸、人參、南棗、淡附子、蒸白朮、廣皮、炙甘草
再用上方,去除淡附子,加入穀芽、煨薑。
熱後寒,寒後熱,這是兩種陽邪夾擊一陰,如同易經中的離卦,中焦脾胃必定虛弱,嚴禁使用發散攻邪的藥物。間日發作,瘧疾尚未痊癒,仍需調和解表。
藥方:鮮荷梗、白蔻仁、黃芩、鬱金、烏梅肉、生白芍
夏秋季節感受暑濕之邪,到霜降才發病,這是新邪引動舊邪。初期頭痛汗出,寒熱交替劇烈,這是新邪較易治療。接著病情看似緩解,瘧疾兩日發作一次,隔一日再發,半個月竟成為三日發作一次,發病時間在子午時,屬於太陰經病變。這是因為邪氣久伏,外邪入侵,皆由火化而成。但是中年人體格壯實,卻已出現脈弱神疲,表面看似有餘,實際上內裡不足。凡寒熱之邪,必從四肢末端逐漸侵犯中焦,發病時心中煩躁,口渴欲飲,胸悶,不知飢餓和滋味,寒則肢體和背部拘緊,熱甚則心腹疼痛劇烈,這是因為邪氣聚積而成。邪氣分散時,病情較輕。
這是裡在表證,疾病在經絡之中,不能依靠發汗或瀉下治療,只能用辛香之品宣通經絡,以驅散濕濁之邪,原本並非實邪,而是阻礙清陽之氣運行,日積月累,導致正氣日漸衰弱。所以深秋入冬,伏邪在陰而發病,與時令性瘧疾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藥方:(缺)
寒熱發作之後,從太陰經開始發作瘧疾。
藥方:紫厚朴、茯苓皮、川桂枝、草果仁、大防己、天花粉
先前有遺精,陰虛,瘧邪入侵陰絡。這是少陰經瘧疾,不能用普通的治療瘧疾的柴胡桂枝湯之類藥物。
素有遺精,瘧疾發作後遺精停止,陰中之陽,因邪氣深入而停滯。述說寒熱發病的部位從足跗開始,陽維脈失於護衛,少陰經虛弱,不能用表裡兼治的方法。
藥方:人參、當歸、炙甘草、鹿茸、桂枝、生牡蠣
陰邪引起的瘧疾,上部先感到寒冷,十三歲時未曾發病。這是營衛不和,外邪滯留,面色黃,脈象細小。
藥方:黃耆建中湯去飴糖。
久患瘧疾,營衛都虛弱,氣血不足,頭暈心悸,氣血不足以維持臟腑功能,應當先用甘溫之品益氣養陰。
藥方:生黃耆、茯神、炙甘草、當歸、薏苡仁、桂圓
瘧母因勞累而發作,明顯是陽氣受損,經絡阻塞。
藥方:阿魏丸
今年瘧疾患者很多,都是因為大地濕邪,濕邪損傷陽氣,導致肛門下墜、痔瘡出血、小便不利,應該旋轉太陽經的陽氣。
藥方:五苓散
瘧邪傷損陰氣,陽氣不能上升收藏,出現鼻衄和盜汗。
藥方:六味地黃丸去澤瀉,加五味子、女貞子。
附方:補中益氣湯加首烏、生薑、大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