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瘧疾

瘧母因不慎食物,腹鳴痞脹溏泄,以理脾胃之陽藥。

草果仁,吳茱萸,茅朮,厚朴,廣皮,椒目,老薑搗取汁泛為丸

舌白不渴,脈沉腹滿,不飢不食,二便不通。是暑濕發瘧後中氣不復,驟食大葷,亦氣結成脹。

大針砂丸一錢二分,十服

脈左數搏,是先天真陰難充,則生內熱,瘧熱再傷其陰,與滋養甘藥填陰。

左歸丸去杞子牛膝加,天冬女貞

三瘧乃邪伏陰分而發,數月始止,然畏風怕冷,因瘧邪偏寒偏熱已久,營衛皆弱,氣薄不固,調養失宜,必致復病。議用大封大固,如天真丸。

天真丸去羊肉加河車膠

向來多咳肺傷,六月廿四風潮感邪,單熱不寒為癉瘧。仲景謂消爍肌肉,當以飲食消息之。在乎救胃陰以供肺也。醫知是理否。

大竹葉,連翹,麥冬,生甘草,青甘蔗漿,甜秋梨漿

伏暑因新涼發瘧,頭脹噁心脘痞,邪郁上焦,從肺瘧治。

竹葉,連翹,滑石,杏仁,川貝,橘紅,白蔻,紫厚朴

太陰濕瘧,脾陽傷,氣不運,舌白脘悶,水飲停蓄,當理氣分。

草果,厚朴,藿梗,廣皮,杏仁,苓皮,化蘇合丸一丸

濕熱未清,瘧止頭目胸中不爽,不飢不思食,病在氣分。

草果,白蔻,厚朴,廣皮,茯苓,杏仁

癉瘧兩旬不解,舌白脘悶色奪。

菖蒲根汁,白蔻仁,草果,厚朴,杏仁,茯苓皮,廣皮,化牛黃丸一丸,一去杏蔻加木香藿香化入蘇合丸

接服,竹葉地黃湯法

間日瘧不飢,心悶不甚渴,從脾胃制邪可愈。

草果,知母,黃芩,生薑,厚朴,半夏,廣皮

風濕著太陰瘧。

草果,厚朴,廣皮,茯苓,豬苓,藿香梗,化蘇合香丸

農家夏季受冷濕之氣,陽氣不司宣暢,壯年形軟無力,乃勞倦傷之瘧。

生白朮,生薑,草果,厚朴,廣皮,藿香

此熱傷氣分而為癉瘧,寐則肢腫熱渴,余暑尚熾,宜救胃津。

人參,麥冬,竹葉,知母,生甘草

瘧止反覆,必有所因,姑就色脈氣怯神弱,因病致虛,夏秋宜調中益氣。

人參,益智,茯苓,廣皮,炙甘草,炒白芍

今年瘧疾半由雨濕陰晦之邪,當以芳香逐穢理氣分多效。但三瘧系在陰伏,起必左足微冷,熱過有汗。仍知飢知味,乃勞乏氣怯之病,不必專以攻邪。(是歲系濕土司天。)

桂枝木,生牡蠣,炒黑蜀漆,生耆,當歸,防風根,生薑,大棗

接案,寒在四肢,熱起額准至腹,此太陰三瘧也。經水來期不移,脾主營,前議和血托邪,服後瘧來熱多口渴,此太陰陽明兩病。

草果仁,知母,細桂枝尖,黃芩,生薑,烏梅肉

勞倦傷陽不復,新涼再受為瘧,質虛感邪,不可發散。

桂枝,生術,防己,茯苓皮,藿梗,廣皮

三年前失血,今秋途次暑濕熱傷成瘧,脘痞不飢,是邪結氣分。

飛滑石,白蔻仁,杏仁,厚朴,藿香梗,廣皮,木香

白話文:

瘧疾

瘧疾的成因多種多樣,有些是因為飲食不慎,導致腹鳴、腹脹、腹瀉,需調理脾胃陽氣。可用草果仁、吳茱萸、茅朮、厚朴、廣皮、椒目、老薑(搗汁製丸)治療。

若病人舌苔白膩,不口渴,脈象沉弱,腹部脹滿,不飢不食,大小便不通,則可能是暑濕導致瘧疾後,中氣不足,又進食辛辣食物,導致氣機鬱結,脹滿。可用大針砂丸治療。

若病人脈象左邊數搏,則可能是先天真陰不足,導致內熱,瘧疾加重陰虛,需滋陰補腎。可用左歸丸(去杞子、牛膝,加天冬、女貞)治療。

若瘧疾發作數月,且畏風怕冷,則可能是寒熱交雜,營衛俱虛,需固護正氣。可用天真丸(去羊肉,加河車膠)治療。

若病人久咳傷肺,又感受風寒,單純發熱不寒,則屬於癉瘧,需滋養胃陰以護肺。可用大竹葉、連翹、麥冬、生甘草、青甘蔗漿、甜秋梨漿治療。

若因暑熱交替導致瘧疾,出現頭脹、噁心、脘痞等症狀,則邪氣鬱滯上焦,需從肺經治療。可用竹葉、連翹、滑石、杏仁、川貝、橘紅、白蔻、紫厚朴治療。

若為太陰濕瘧,脾陽受損,氣機不暢,舌苔白膩,脘腹悶脹,水濕停滯,需理氣化濕。可用草果、厚朴、藿梗、廣皮、杏仁、苓皮,再加化蘇合丸治療。

若瘧疾痊癒後,頭目胸中仍有不適,不飢不思食,則邪氣仍在氣分,需理氣化濕。可用草果、白蔻、厚朴、廣皮、茯苓、杏仁治療。

若癉瘧持續兩周以上,舌苔白膩,脘腹悶脹,面色萎黃,則需清熱解毒,化濕通竅。可用菖蒲根汁、白蔻仁、草果、厚朴、杏仁、茯苓皮、廣皮,再加化牛黃丸(或去杏仁、白蔻,加木香、藿香,化入蘇合丸)治療,並配合竹葉地黃湯法。

若為間日瘧,不飢,心悶,不甚口渴,則從脾胃入手治療。可用草果、知母、黃芩、生薑、厚朴、半夏、廣皮治療。

若為風濕侵襲太陰所致瘧疾,則需祛風除濕,溫陽利水。可用草果、厚朴、廣皮、茯苓、豬苓、藿香梗,再加化蘇合香丸治療。

若因夏季受寒濕之氣,陽氣不足,體倦乏力,則為勞倦傷陽所致瘧疾,需溫陽益氣。可用生白朮、生薑、草果、厚朴、廣皮、藿香治療。

若因熱邪傷及氣分所致癉瘧,睡眠時肢體腫脹,口渴,暑熱未退,則需滋陰清熱。可用人參、麥冬、竹葉、知母、生甘草治療。

若瘧疾反覆發作,則需辨明病因,通常是因病體虛弱,需益氣健脾。可用人參、益智、茯苓、廣皮、炙甘草、炒白芍治療。

當年瘧疾多因雨濕陰晦之邪引起,需芳香化濕理氣。但若為三瘧,邪氣伏於陰分,發病時左足微冷,熱退後出汗,仍有飢渴感,則屬氣虛,不必過度攻邪。(當年疫病屬濕土司天)。可用桂枝、木香、生牡蠣、炒黑蜀漆、生耆、當歸、防風根、生薑、大棗治療。

若病人四肢寒冷,額頭及腹部發熱,則為太陰三瘧。若經期正常,則需和血解毒。若服藥後瘧疾發作時發熱明顯,口渴,則為太陰陽明合病。可用草果仁、知母、細桂枝尖、黃芩、生薑、烏梅肉治療。

若因勞倦傷陽,體質虛弱,又感受寒邪而發病,則不宜發散,需溫補脾腎。可用桂枝、生術、防己、茯苓皮、藿梗、廣皮治療。

若因三年前失血,又感受暑濕熱邪而發病,脘腹痞滿,不飢,則邪氣鬱結於氣分。可用飛滑石、白蔻仁、杏仁、厚朴、藿香梗、廣皮、木香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