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15)
卷二 (15)
1. 氣痹噎膈關格呃逆
人參,淡附子,淡乾薑,代赭,塊苓,白旋覆花
酒熱傷胃,穀食入脘即噎,湧出涎沫,陽明脈不用事,筋脈牽絆,與半夏瀉心湯。
半夏,茯苓,金石斛,竹瀝,薑汁
接服,杏仁,鮮枇杷葉,厚朴,茯苓,半夏
右脈弦長而數,左脈帶澀,阻在胃之上院,起自恚怒,不獨傷肝,肺亦有之,何也?以其循胃上膈,是肺之所屬,金不及木,得反侮之,聚則氣凝痰阻,眼胞足以證之。擬泄金平木何如。
薑製枇杷葉,蘇子,水梨汁,醋製代赭石,桃仁,茯苓,薑汁,鬱金,滑石,絳絹三四寸煎湯代水
半硫通下頗效,妙香開上反吐,此中焦胃陽已虛也。用
大半夏湯。
食不得化,是無陽也。脈絡映痛,辛香芳溫可效,當用
蘇合香丸。
昔年嗜飲,濕聚痰壅,致清升濁降,痹阻食脘窄隘,咽竅不納,飲留氣凝。治在上焦,以飲有質,氣無形也。
生滑石,紫厚朴,竹瀝(沖),蘆根,瓜蔞皮,薑汁(沖)
老人噎膈,不能納穀,脘中窄隘,是氣不通,非有餘之比。
枇杷葉,米仁,橘紅,蘆根,茯苓,薑汁
途次吸入寒氣,傷及絡脈,每胸痛飲熱酒,宣通小愈。中年屢發,陽氣受傷,必有瘀聚,漫延反胃噎膈。宜薄味節勞。
薑汁,茯苓,炒桃仁,桂枝木,半夏,胡索
防方,早服淡豆腐漿,晚服枇杷葉膏
噎膈為患,脈微而遲,乃胃之沖和之氣,曲運神機所致也。今已顆粒不食,呃逆不止,倉稟頓憊之象。
人參,茯苓,陳皮,枳實,生術,炙甘草,半夏,磨沖,紋銀汁和入服。
《內經》無火無水之論原非泛指,張子和亦云:湯中煮桂火里燒姜豈不讀耶。
蘆根,生地,塊苓,米仁,生術,枇杷葉,竹茹,鬱金,代赭石
又接服,六君子去甘草加,枳實,代赭,姜,棗,黃米
脈右弦面色赤亮,納穀咽乾脘阻礙不下。五十四歲清陽日薄,致轉旋日鈍,痰必阻氣,結則脘窄不能宣通耳。大便仍利,但治脘膈之上。
白蔻仁,杏仁,厚朴,桔梗,枳實,半夏
半年脘悶多噯咳嗽,此氣鬱不解,納穀已減,破泄耗氣,非宜從胸痞治。
薤白湯
白話文:
本文論述氣痹、噎膈、關格、呃逆等症狀的治療。文中提及多種病因,包括酒傷胃、恚怒傷肝肺、寒邪傷絡、陽氣受損等,並根據不同病因和症狀,提出不同的治療方案。
例如,對於酒傷胃引起的噎膈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等方劑;對於因恚怒引起的噎膈,則需考慮泄金平木,並運用含枇杷葉、代赭石等藥材的方劑;對於陽氣虛弱引起的噎膈,則需使用溫陽藥,如蘇合香丸、大半夏湯等;對於寒邪傷絡引起的噎膈,則需溫經通絡,並使用含薑汁、茯苓、桃仁等藥材的方劑。
文中還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根據脈象、症狀等,選擇不同的藥物和治療方法。例如,對於脈象弦長而數、左脈帶澀的患者,需要考慮泄金平木;對於脈微而遲的患者,則需考慮溫補脾胃。
此外,文中也提及一些食療方法,例如服用淡豆腐漿、枇杷葉膏等,以輔助治療。總之,文章內容豐富,涵蓋了噎膈等疾病的病因、診斷和治療,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