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氣痹噎膈關格呃逆
炮黑附子,淡吳茱萸,生淡乾薑,雄豬膽汁
接案,陰濁得辛熱,反佐苦寒而降,陽明之陽必傷。然腑藥以通為補,須忌食物厚味。
人參,製附子,茯苓,淡乾薑
形寒嘔逆,瘕痛上衝,噯食稍減。
人參,半夏,吳茱萸,茯苓,高良薑
右脈如控弦。
北蘇子,半夏,代赭,生枳實,淡姜,茯苓,新會皮,鬱金
噁心飢不能食。
旋覆花,人參,雲苓,金石斛,代赭石,半夏,廣皮,薑汁
接服,六君子去甘草加生薑、煨益智仁
附方,枇杷葉,金石斛,竹瀝,橘紅,鮮蘆根,薑汁,後去竹瀝薑汁,加杏仁、紫苑。
老人脈右弦左澀,因嗔怒,致嘔吐䐜脹不納物。此肝木犯胃,湧逆不已,必致濁阻上下不通,老年復慮關格。
開口吳茱萸、薑汁燉南棗肉搗丸,服六七分,日三服
平昔嗜酒,肺胃積熱,陰液下枯,陽津變痰,鼻塞多嗆,減食無味,旬日更衣,糞如羊屎,老人關格,治之極難,況酒客不喜黏膩甘柔。形脈症象,不受溫熱,議以鐵甕申先生瓊玉減蜜方法。
鮮生地,人參,水一盞煎至四分臨服加入沉香末琥珀末
清陽不主轉旋,強納不運吐出,是不化之形,腸汁乾涸,腑陽不得傳導,便難艱澀。古稱關格,為陰枯陽結,藥難奏效,或以半硫丸宣濁通腑,仿戴元禮諸熱藥皆固秘,惟硫黃滑而不秘。
半硫丸。
六旬外陽氣不旋反閉,上不納食,下不更衣。此為關格,脈小結澀,傷於無形,最為難治。
妙香丸,每日三粒,十服
接案,大凡噎格反胃,老年閉於胃脘之上。是清陽不主轉旋,乃無形之結,辛香通關,反覺熱悶上升,虛症無疑。以大半夏湯合加黃連合瀉心法。
人參,半夏,茯苓,川連,竹瀝,薑汁
膻中為宗氣之海,氣無沖和之力,為噎為格,皆能致之。竟擬漸磨運蕩之法,庶幾得之。
鬱金汁,檀香汁,川貝,瓜蔞皮,製半夏,沉香汁,枳實汁,塊茯苓
先吐汙濁,繼而氣逆吐食,平日腹痛今已,便難瘀留在絡,氣亂道路不通,有形阻及無形,議攻其瘀。
桃仁,制軍,去皮桂枝,延胡,生蒲黃,炒煙盡五靈脂,韭白汁,臨服衝入三十匙
凝瘀既久,三焦道路為壅,延成反胃噎膈,議緩逐一法。
人參(研),桃仁(去皮尖,烘脆),麝香(研),大黃,䗪蟲(酒浸,新瓦上烘焙脆),當歸梢(烘),煉蜜為丸
經云:食下不化,是無陽也。今早納晚吐,仍然完穀,胃陽衰憊困窮,反胃湧吐,陽氣結痹,濁陰壅遏,況少壯至中年,操持縈思,喜飲少谷,陽氣積傷。虞天民有云:格拒反胃,必陰枯陽結。視面赤屬飲,脈弦為痰,飲留氣凝,焉得不痛,緩痛宜通,然非攻下盪滌之比。當從通陽鎮逆為法,真寒辛酸,破泄真氣,大傷胃陽,不可再服。仿仲景胃虛客氣上逆例。
白話文:
氣痹噎膈關格呃逆的治療方法
針對陰虛陽盛導致的噎膈,不能用苦寒之藥降逆,否則會傷及陽氣。但腑中藥物以通為補,需忌食厚味。
針對形寒嘔逆、胃脘脹痛、噯氣的情況,用藥調理。
脈象如控弦狀,使用藥物緩解噁心、飢餓感、不能進食的症狀。
針對老人因肝氣犯胃,導致嘔吐、腹脹、不能進食的情況,用藥調理。
針對嗜酒導致的肺胃積熱、陰液虧損、陽津化痰的情況,採用清熱潤燥的方法,忌用溫熱之品。
針對清陽不運、腸道乾燥、排便困難的情況,使用藥物通利腸道。
針對老年人陽氣不運,不能進食、排便的情況,使用藥物調理。
針對噎膈反胃,老年人胃脘閉塞的情況,避免使用辛香溫燥之品,以免加重症狀。採用和解溫化的方法。
針對氣機阻滯導致的噎膈,採用漸進式調理的方法,疏通氣機。
針對先吐濁物,繼而氣逆嘔吐,腹痛已癒,但排便困難的情況,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。
針對瘀血阻滯三焦,導致反胃噎膈的情況,採用緩和通利的方法。
針對胃陽不足,導致早食晚吐,食物未消化的情況,應從溫陽降逆入手,避免使用寒涼破氣之品。採用溫陽健脾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