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氣痹噎膈關格呃逆
中年以後,陽氣已微,午時噯氣,食納上泛,皆胃弱氣逆,視面明脈弦,必伏痰飲,仲景胃虛客氣上逆例。
旋覆代赭湯。
氣鬱四年,脘結自能排遣,其結聚已散,近日喉間吐咯不清,食味甘必滯臟。是肺胃不降,以微辛微苦之屬,久恙勿投峻劑。
枇杷葉,米仁,茯苓,川貝母,金石斛,橘紅,白蔻仁,桔梗,蜜丸
喉旁左右有形,咽物不礙,但略起未食,其形為虐,思未食時,胃中陽皆上蒸犯肺矣。從前致病,以火酒大辛,熱結氣壅五年,已為痼疾矣。
甜北沙參,生黃耆,麥冬,甜秋梨,金銀花,熬膏服
清肺胃化生津液。
玉女煎。
附方,葦莖合葶藶大棗湯。
附方,蘆根,滑石,浙苓,生米仁,川貝,桑葉
附方,黃耆,白芨,桔梗,黃精,米仁,百合
聲嘶喉噎,食不適即嘔逆嗆逆。自述飲酒致傷,首先犯肺,開氣理逆,清肅上焦。
鮮枇杷葉,薏米仁,射干,活水蘆根,浙苓,降香汁
脈症乃氣結在上,津不運行,蒸變濁痰,由無形漸變有形。徐之才謂輕可去實,非膠固陰藥所宜。
鮮枇杷葉汁,杏仁,紫厚朴,白蔻仁,薏米仁,降香汁
脈小澀,面赤目黃,喉痛咽物不礙,溺後淋濁。此水穀之氣,凝聚成濕鬱,氣不升降,三焦不利,當以清肅上焦主治。
蘆根,射干,米仁,白蔻,浙苓,通草
昔年強旺,夏秋熱病頓減,精采不復,鼻竅不通,左脅有聲,攻觸痛嘔,遇勞即發,必脈絡中瘀留凝聚,頓然食減少飢,大絡必聚血,病中衄血,已見一斑矣。
生蒲黃,桃仁,歸鬚,五靈脂,穿山甲,桂枝木,韭白汁泛為丸
此跌撲致經脈氣血壅痹,脅背高凸,非湯藥可效。
黎洞丸每日服一丸。
脈虛浮,沉取直上下行,胃納素減,病發從背徹心,先脹悶幾日,氣遂從下焦直衝至咽,手足厥逆發呃。細測病源,屬胃虛,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也。夫衝脈並少陰之經,行乎幽門通谷,夾巨闕而上。故丹溪謂呃逆屬於肝腎之虛者,其氣必從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,斷續作聲。
右腎為相火所寓,相火炎上,挾其沖氣,乃能逆上為呃,主以大補陰丸,折火滋水,伏藏衝任。治虛呃用參朮湯,崇土以制龍雷之火也。至東垣之論,又云胃為衝脈所逆,而反上行,其症氣上衝咽不得息,名曰厥逆,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。觀厥氣多少而用之,且隨四時寒熱溫涼而治。
若夏月有此症為大熱,宜加連櫱知母,直至下元,以瀉衝脈之邪也。兩條治法井井,高出千古。今擬大補陰丸早服,調中益氣午服,恪守勿懈,自可除根,遠勝後人龐雜之方矣。
大補陰丸,調中益氣湯秋冬去連櫱知母
黃櫱,熟地,人參,柴胡,木香,吳茱萸,黃柏,知母,元武,白朮,炙草,陳皮,黃連
右少腹中衝氣,上至胃口,痛而嘔欲呃。此陽微陰濁上踞,老人有關格之累。
白話文:
中年以後,陽氣衰弱,中午常打嗝,吃下去的食物又往上返,都是胃弱氣逆所致。若面色紅潤,脈象弦細,則必有痰飲停滯,正如張仲景所述胃虛客氣上逆的症狀。
服用旋覆代赭湯。
氣鬱四年,腹部脹滿自行消散,近來喉嚨異物感,吞咽不暢,吃甜食則容易滯留在腸胃。這是肺胃氣機不降,應使用略帶辛、苦的藥物,久病忌用峻猛藥物。
方劑:枇杷葉、米仁、茯苓、川貝母、金石斛、橘紅、白蔻仁、桔梗,製成蜜丸服用。
喉嚨兩側有異物感,吞咽不礙,但稍有不適,就想吃東西,這表示胃中陽氣上逆犯肺。以前因飲酒過量、辛辣食物導致熱結氣壅,五年未癒,已成痼疾。
方劑:甜北沙參、生黃耆、麥冬、甜秋梨、金銀花,熬膏服用,以清肺胃,生津液。
另可服用玉女煎。
附方:葦莖、葶藶子、大棗湯。
附方:蘆根、滑石、澤瀉、生米仁、川貝母、桑葉。
附方:黃耆、白芨、桔梗、黃精、米仁、百合。
聲音嘶啞,喉嚨哽塞,吃東西不舒服就嘔吐、嗆咳。患者自述因飲酒傷肺,需開氣理逆,清肅上焦。
方劑:鮮枇杷葉、薏米仁、射干、蘆根、澤瀉、降香汁。
脈象顯示氣機阻滯在上,津液運行不暢,化生濁痰,由無形漸變成有形。應以輕靈之法祛除實邪,不宜使用滋陰固澀的藥物。
方劑:鮮枇杷葉汁、杏仁、紫厚朴、白蔻仁、薏米仁、降香汁。
脈象細澀,面色紅赤,眼睛發黃,喉嚨疼痛但吞咽不礙,排尿後有淋漓不盡的症狀。這是水穀精氣凝聚成濕濁,氣機升降失調,三焦不利,應以清肅上焦為治。
方劑:蘆根、射干、米仁、白蔻仁、澤瀉、通草。
年輕時身體強健,夏秋季節患熱病後,身體狀況大不如前,鼻塞不通,左脅肋有聲音,按壓疼痛並嘔吐,勞累後加重,脈絡中必有瘀血停滯。食慾減少,容易飢餓,大出血的跡象已出現。
方劑:生蒲黃、桃仁、益母草、五靈脂、穿山甲、桂枝、韭菜汁,製成丸劑服用。
這是跌撲損傷導致經脈氣血阻塞,脅背隆起,單靠湯藥難以見效。
服用黎洞丸,每日一丸。
脈象虛浮,沉取脈搏直上直下,胃納減少,病痛從背部傳到心臟,先有脹悶數日,然後氣體從下焦直衝咽喉,手腳厥冷並打嗝。仔細分析病因,屬胃虛,相火直衝清道而上。衝脈和少陰經循行於幽門、胃脘,夾巨闕而上行。因此,丹溪翁說呃逆屬肝腎虛者,其氣必從臍下直衝咽喉,斷續作聲。
右腎藏相火,相火炎上,夾帶衝氣,逆上而為呃逆。宜服大補陰丸,以滋陰降火,平伏衝任。治療虛證呃逆,可服用參術湯,以健脾益氣制火。東垣先生也認為,胃為衝脈所逆,反上衝咽喉,不能呼吸,名曰厥逆,宜服用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。根據厥逆的輕重而用藥,並隨四季寒熱溫涼而加減。
若夏季出現此症,屬大熱,宜加連翹、知母,以瀉下焦之邪。這兩種治療方法都非常精妙,歷代難以超越。建議服用大補陰丸早服,調中益氣湯午服,堅持服用,即可根治,遠勝於後世繁雜的方劑。
大補陰丸、調中益氣湯(秋冬季節去掉連翹、知母)
方劑:黃連、熟地黃、人參、柴胡、木香、吳茱萸、黃柏、知母、附子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黃連。
右少腹衝氣上衝咽喉,疼痛嘔吐欲呃逆。這是陽氣虛弱,陰寒之氣上犯,老年人常有此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