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脘脅腹中諸痛
生香附汁,草果仁,杏仁,高良薑,廣皮,厚朴
丁巳風木,不及春半,陽未生旺,議養陽方法。
人參,熟於朮,生智仁,茯苓,廣皮,乾薑
食入涎湧,脘脅痛脹在右邊,近日天冷更加。前議胃陽已傷,濁沫凝涎,壅於胃脘,致濁氣不降,腸中為痹,古稱九竅不和,顯然腑病。想暴寒口鼻吸入,近日反痛,為新寒凝冱之象。
蘇合香丸。
辛香頗通知,邇日吸受寒威,與久蓄凝涎互結,以六日始更衣,論無形與有形交混,不獨輕劑理陽矣。
蓽撥,半夏,廣皮白,良薑,茯苓,妙香丸
五年來飢飽失和,臍中胃脘啾唧痛,痛甚嘔吐清水,顯然中焦陽傷,但久痛不已,必致凝瘀沉錮。自述泄氣則緩,病痛之根,在乎腑絡。
半夏,厚朴,草果,薑汁,廣皮,葫蘆巴
勞怒脘痛,是肝木乘土,屢經發作,脘聚瘀痰,上湧下泄,瘀去始緩,但痛發徒補則壅。議冬月用通補方,胃屬腑,腑通為補。
製半夏,廣皮,桂木,茯苓,生於術,石菖蒲,牛肉膠為丸
心下高脹至少腹,其形橫梗,大便不爽,咽中痰阻,從九竅不和,屬胃虛。
小溫中丸十服。
食不得化,是無陽也。蓋胃陽受傷,陰濁上僭,為脹為嘔,而酸水痰涎,都因陰濁,通陽為正治法。
人參,半夏,附子,茯苓,乾薑
胃氣痛發。
五靈脂,川楝子,桂木,生蒲黃,元胡索,生香附
痛緩用後方。
炒桃仁,茯神,炒杞子,柏子仁,桂圓肉,新絳
丁巳風木司天,春木氣震,胃土受侮,噯氣嘔食,上年多以辛通得效,陽氣因病致傷。姑以小半夏湯和胃,佐吳茱萸驅濁。
半夏,茯苓,乾薑,吳茱萸
四年臍左有形閃動,發必堅大,腰軟欲束縛,不飢不欲食。仿金匱桂姜苓朮湯,轉旋下焦之陽。
始而嘈雜,食進不化,數年前脘中漸痛微嘔。此乃積勞傷及營絡,絡虛為補,安閒怡悅,可以少發藥餌,攻病未必去根。
炒桃仁,桂枝木,桂圓肉,歸鬚,炒延胡,茯神
病著右腹,甚至針刺刀割,牽引入於腰背,必泄濁氣病緩。自述服蚌灰小效復發。夫蚌系介屬,味鹹攻堅,直入至陰之界。是病已在陰絡,錮結瘀滯,蚌但鹹寒,不能宣逐瘀腐,絡病在下屬血,緩攻為是。
䗪蟲,炒桃仁,酒大黃(熬膏為丸),麝香
陰中之陽失護,痛由前至肋引經,必用厥陰陽明,是謂知醫。
淡蓯蓉,枸杞子,茯苓,沙苑蒺藜,當歸,生精羊肉
陰氣混陽,厥陰病難治。
吳茱萸,川椒,川楝子,乾薑,烏梅,元胡
背脊痛不耐坐,左脅板實,吸氣嗆痛,左手冰冷,食入不化,常有遺精久病,三年在絡,議甘溫氣劑。
川桂枝木,肉桂,當歸,茯苓,左牡蠣,炙甘草
虛里穴為陽明胃,陽明氣血皆多,絡脈窒塞為痛,映及背部。脈絡不和,必宣通望其痛息,彼萸地之凝,耆朮之守,皆非絡藥。
白話文:
脘脅腹中諸痛:
文中記載了多種腹部疼痛的症狀和治療方案,患者情況複雜,病程長短不一,病因也各有不同。
首先,提到一種由寒邪入侵引起的胃陽不足,導致濁氣不降,腸胃痺阻的症狀。表現為食後涎液湧出,右脅腹脹痛,天冷加重。治療方案是服用蘇合香丸等辛香溫通之品。之後又因受寒加重病情,需用更溫和的理陽藥物。
其次,描述了五年來飢飽不適,臍腹疼痛,甚至嘔吐清水的症狀,診斷為中焦陽氣受損,久病導致瘀血阻滯。治療方案是選用理氣化瘀的藥物。
再次,提到因勞怒引起的肝氣犯胃,導致脘腹疼痛,伴有瘀痰上湧下泄。治療方案是選用在冬季使用的通補兼顧的方劑,以疏通腑氣為主。
之後,記載了胃虛引起的腹脹、大便不暢、咽喉痰阻等症狀,治療方案為小溫中丸。另外,還提到因胃陽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、嘔吐酸水等症狀,治療方案是溫陽化陰。
文中還描述了胃氣痛、臍左閃痛、嘈雜、食少納呆等多種疼痛症狀以及各自的治療方案,包括使用理氣止痛、溫陽散寒、補益氣血等不同類型的藥物。其中,有一種右側腹部劇烈疼痛,牽連腰背的症狀,需要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最後,還提及了因陰陽失衡引起的疼痛,以及久病傷絡導致的背痛、左脅疼痛等症狀及其治療方案。
總而言之,這些記載描述了多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脘脅腹痛,其治療方案因人而異,需根據具體症狀辨證施治。 藥方中的藥材也多以溫陽、理氣、化瘀、通絡等功效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