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痰飲喘咳水氣腫脹
昔肥今瘦,為痰病傷正氣不復,下焦無力,議治脾腎。
補骨脂,茯苓,廣皮,生智仁,生白朮,川椒,蒸餅為丸
少陰氣逆,議通太陽。
川桂枝,五味,白芍,茯苓,炙草,淡乾薑
少年背冷夜喘,此為伏飲成哮,痰飲屬陰邪,乘夜陽不用事竊發,以辛甘淡微通其陽。
桂枝,炙草,米仁,茯苓,姜皮
飲酒便滑,胸中氣逆,陽不運行,痰聚,當以溫通其陽。
生智仁,半夏,乾薑,茯苓,廣皮,薑汁
飲酒聚濕,濕生痰生熱,維脈為濕熱所阻,遂為痹痛,猶是淺近之恙,其在裡久釀痰飲,深處絡中,二年以來,陽氣日衰,痰濕皆屬陰濁,乘夜沖舉,有妨臥寢。仲景論飲非一,總以外飲治脾,內飲治腎為要法。總之,脾陽鼓運水穀之氣,何以化濕變痰,腎陽潛藏,斯水液無從上泛而為痰喘。試以過飲必瀉甚,酒肉當禁忌矣。先議越婢法,宣上鬱熱,以通痰飲。
桂枝木,木防己,茯苓,淡乾薑,石膏,白芍,北五味
脈沉背寒,咳嗽吐稀涎,夜不得臥,此為伏飲,遇冷即發。
小青龍湯去麻辛
六旬又五,從未生育,先天坎陽未旺,所賴後天水穀精華,藉以形充氣沛,男年八八,天癸向衰,形體似壯,其氣已弱,向來味厚溫補,與體質相宜,近因痰多火動,藥力未能收納及下,反為助痰妨胃之累,虛風暗旋,原非客感,冬藏未富,春木蠢動,風來肝腎,陰陽不交使然,木必凌土,而納食不化,陡然便溏矣,再論痰飲,莫詳仲景,由水液上泛者治腎,食減不運者治脾,今肝木生風,致麻痹漸軟,亦當培土製木。
早服四斤丸,夜服茯苓飲
痰飲一症,頭緒甚多,以陽氣不足之體,當此天暖發泄,反誤服苦辛泄氣之藥,傷及胃口,此背冷不能納食,是其明徵。
茯苓,桂枝,甘草,生薑,南棗
痰飲皆陰濁,乘陽微濁攻為嘔吐,胃氣傷,不主納食,用真武湯驅濁飲醒陽。
真武湯
脈濡,中宮陽不主運,濕濁聚痰,不飢不渴不食。
桂枝木,草果,廣皮,茯苓,厚朴,炒穀芽
高年久不更衣,痰氣上窒。
滾痰丸
涎飲激射。
塊苓,蘇子,陳皮,鬱金,半夏,芥子,薑汁
聚飲膈上,辛開淡降而已。
塊苓,桂枝,炒熟半夏,薑汁炒橘紅,澤瀉,蘇子
冷哮氣喘急數年,根深沉痼,發時以開太陽逐飲,平昔用
腎氣丸加沉香。
幼年哮喘,是寒暄失時,食味不調,致飲邪聚絡,凡有內外感觸,必喘逆氣填胸臆,夜坐不得臥息,晝日稍可展舒,濁沫稀涎,必變濃痰,斯病勢自緩,發於秋深冬月,蓋飲為陰邪,乘天氣下降,地中之陽未生,人身藏陽未旺,所伏飲邪,與外涼相召而竊發矣,然伏於絡脈之中,任行發散,攻表滌痰,逐里溫補,與邪無干,久藥不效,謂此治法,宜夏月陰氣在內時候,艾灸肺俞等穴,更安靜護養百日,一交秋分,暖護背部,勿得懈弛,病發之時,暫用湯藥,三四日即止,平昔食物,尤宜謹慎,再經寒暑陶溶,可冀宿患之安,發時背冷氣寒,宜用開太陽逐飲。
白話文:
昔日肥胖如今消瘦,是痰飲疾病損傷了正氣,導致下焦無力,應當調理脾腎。 方劑:補骨脂、茯苓、廣皮、生杏仁、生白朮、川椒,用蒸餅做成丸藥服用。
少陰經氣逆,應當疏通太陽經。方劑:川桂枝、五味子、白芍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淡乾薑。
年輕人背部發冷,夜間喘息,這是伏藏的痰飲導致哮喘,痰飲屬於陰邪,趁著夜間陽氣不足時發作,應當用辛甘淡味的藥物稍微疏通陽氣。方劑:桂枝、炙甘草、米仁、茯苓、薑皮。
飲酒後大便溏瀉,胸中氣逆,陽氣運行不暢,痰液聚集,應當溫通陽氣。方劑:生杏仁、半夏、乾薑、茯苓、廣皮、薑汁。
飲酒導致濕邪積聚,濕邪生痰生熱,經脈被濕熱阻滯,導致痹痛,這只是淺表的病症,若在體內久積則釀成痰飲,深入經絡,已有兩年時間,陽氣日漸衰弱,痰濕都屬於陰邪,趁著夜間陽氣不足時發作,影響睡眠。張仲景論述痰飲的方法很多,但總的來說,外在的痰飲治脾,內在的痰飲治腎才是關鍵。總而言之,脾陽推動水谷精氣,才能化解濕邪轉化為痰飲,腎陽潛藏,則水液不會上泛而導致痰喘。試想,過量飲酒必然要瀉掉,酒肉都應該禁忌。先用越婢加術湯,宣通上焦鬱熱,以利於通利痰飲。方劑:桂枝、木防己、茯苓、淡乾薑、石膏、白芍、北五味子。
脈象沉細,背部寒冷,咳嗽吐出稀薄的痰液,夜間不能臥睡,這是伏藏的痰飲,遇到寒冷就發作。方劑:小青龍湯去麻黃、細辛。
六十五歲,從未生育,先天腎陽不足,依靠後天水谷精華維持形體氣血,男子到八十八歲,天癸漸衰,雖然形體看似強壯,但氣血已經虛弱,以前服用溫補藥物,與體質相符,最近痰多火旺,藥力未能吸收並向下運行,反而助長痰飲,妨礙胃氣,虛風內動,並不是外感,冬季藏精不足,春季肝木生發,風邪侵犯肝腎,陰陽失調導致肝木克土,影響脾胃消化吸收,導致大便溏瀉。再說痰飲,不需詳細參考張仲景的方劑,水液上泛者治腎,飲食減少消化不良者治脾,現在肝木生風,導致麻痺漸漸軟弱,也應該培土制木。早服用四逆湯加味丸,夜服用茯苓飲。
痰飲症狀很多,因陽氣不足之體,此時天氣轉暖,反而服用苦辛泄氣的藥物,損傷了胃氣,這背部發冷不能進食就是明顯的證據。方劑: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南棗。
痰飲都是陰邪,趁陽氣虛弱時攻伐而導致嘔吐,胃氣受損,不願進食,應用真武湯驅除濁邪,溫通陽氣。真武湯:
脈象濡弱,中焦陽氣不運轉,濕濁凝聚成痰,不飢不渴,不願進食。方劑:桂枝、草果、廣皮、茯苓、厚朴、炒穀芽。
高齡長久不更換衣物,痰氣上逆阻塞。方劑:滾痰丸。
痰液像噴射一樣涌出。方劑:萆薢、蘇子、陳皮、鬱金、半夏、芥子、薑汁。
痰飲停聚在膈上,應當用辛溫開通,淡滲下行的藥物。方劑:萆薢、桂枝、炒半夏、薑汁炒橘紅、澤瀉、蘇子。
寒冷引起的哮喘咳嗽多年,病根深久,發病時應用開通太陽經的藥物逐去痰飲,平時服用腎氣丸加沉香。
幼年哮喘,是因寒暖失調,飲食不節,導致痰飲邪氣聚積在經絡,無論內外受邪,都會喘息氣短,胸臆滿悶,夜間坐臥不安,白天稍微好些,痰液先稀薄後變稠,病情自然緩解,發病在秋季和冬季,因為痰飲是陰邪,趁著天氣下降,地中陽氣未生,人體陽氣未旺盛時發作,伏藏在經絡中的痰飲,與外寒相合而發病,但是伏藏在經絡之中,可以隨意發散,治療方法就是攻表祛痰,溫補裡氣,與邪氣沒有關係,久服藥物無效,說明這種治療方法不行,應該在夏天陰氣內藏的時候,艾灸肺俞等穴位,安心靜養一百天,等到秋分,注意保暖背部,不要鬆懈,發病時,暫時服用湯藥三四天即可,平時飲食更要謹慎,經過寒暑的陶冶,才能期望宿疾痊癒,發病時背部發冷,應當使用開通太陽經的藥物逐去痰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