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痞脹便秘

夏秋內伏暑濕,皆是陰邪,久瘡漸致食入痞滿,形寒脈小。當溫中醒陽,莫以清涼治瘡。

薏苡仁,茯苓,肉桂,生白朮,豬苓,五加皮

陽微氣不流暢,脘中痞滿噯氣。

人參,半夏,白旋覆花,煨姜,丁代赭,茯苓,廣皮,南棗肉

陽氣不旋,不飢強食。

薤白,茯苓,橘紅皮,半夏,白酒

述小腹之右,入暮有形如梗,按之而痛。此為疝瘕肝病,乃濁陰凝聚,必犯胃氣。大半夏湯有去痰扶胃之功,必加泄濁和肝,勿令致脹滿。

人參,茯苓,炒小茴香,青木香,半夏,炒橘核,川楝子

脈沉,湯飲食物,嘔吐吞酸,胸高腹脹,二便不爽,濁氣上阻,柔溫宣通。

熟半夏,白蔻仁,新會皮,藿梗,生薑汁,大杏仁,紫厚朴,茯苓皮

脈微小而遲,久食物不進,形色枯悴畏寒。此為無陽,延久成脹。

人參,熟附子,生益智仁,茯苓,炒乾姜

左脈獨弦,臍突筋青,肝脹顯然,脾愈虛,肝愈實,又不合實脾治肝之法,先泄肝。

郁李仁,柏子仁,茯苓皮,炒烏梅,炒桃仁,赤芍藥,薏米仁

由食冷脘脹溏泄,漸漸目眩神疲,筋縱腳弱,陰陽日衰。前進薛氏腎氣丸相投,今夏月土衰木侮,必兼理陽宣通,不致濁陰結聚脹滿矣。

人參,乾薑,茯苓,椒目,淡附子,水泛丸晚服,早上仍用薛氏腎氣丸

腹右有形為聚,脈大,食入即脹,治在六腑。

香附生磨汁,草果,白朮,茯苓,三稜,厚朴,南楂肉,廣皮

脈微遲,左脅宿痞,漸腹脹,便溺少。明系濁陰上攻,當與通陽。

製附子,炒茴香,茯苓,椒目,澤瀉,遠志

時病食復,至今不知飢飽,大便不爽,右脅之傍,虛里天樞,隱隱有形。此陽胃絡經行之所,多噯氣,食不化,並不煩渴,已非攻下急驟實熱之症。先用

丹溪小溫中丸。

據述上年秋痢,峻劑攻逐,病愈不能復元,自小腹䐜脹,漸延中部,按之仍軟。此真氣不收,法當溫養奇經,使元海壯而病卻。

鹿茸斑龍丸法加茴香,夜服資生丸去連

夏秋痢疾,是時令溫熱,邪未清爽,即食腥味,致脾胃受傷,舌膩白苔,食減無味,氣墜足腫,久久延成中滿也。但數月久病,旦晚未能奏功。

生於術,廣皮,生益智仁,茯苓,厚朴,生砂仁

三陽結乃成膈,先用更衣丸三錢,破小腸之結,後服煎方。

枇杷葉,桃仁,製半夏,柏子仁,蔞仁,杏仁,鬱金,桔梗

高年陰結。

半硫丸三錢,分兩次,人參一錢,煎湯送下。

食入不化,腹脹便瀉不爽,長夏濕著脾胃,葷酒不忌,氣分鬱滯。據述嗔怒致此,未必皆然。

茵陳,草果,木通,腹皮,飛滑石,厚朴,茯苓皮,廣皮

瘧愈食腥太早,脾陽不司健運,氣鬱不行,為腫為脹,宜忌食物中之黏膩者味者。

小溫中丸三錢,十服

白話文:

痞脹便秘

夏秋季節濕熱內伏,都是陰邪之氣,久病導致食物停滯於胃腸,腹部痞滿,形體寒冷,脈象細弱。應當溫暖中焦,振奮陽氣,不可用寒涼之品治療。

處方一:薏苡仁、茯苓、肉桂、生白朮、豬苓、五加皮

陽氣虛弱,氣機不暢,脘腹痞滿,噯氣不止。

處方二:人參、半夏、白旋覆花、煨姜、丁香、赭石、茯苓、廣皮、南棗肉

陽氣不足,不感覺飢餓卻強迫進食。

處方三:薤白、茯苓、橘紅皮、半夏、白酒

小腹右側,傍晚時出現形如梗塊的脹痛,按壓則疼痛。這是疝氣、瘕積、肝病,都是濁陰凝聚,侵犯胃氣所致。大半夏湯具有祛痰和胃的功效,需加入泄濁和肝的藥物,避免脹滿加劇。

處方四:人參、茯苓、炒小茴香、青木香、半夏、炒橘核、川楝子

脈象沉細,飲水或進食後嘔吐、吞酸,胸部高聳,腹部脹滿,大小便不暢,濁氣上逆,需溫和宣通。

處方五:熟半夏、白蔻仁、陳皮、藿香梗、生薑汁、大杏仁、紫厚朴、茯苓皮

脈象細弱遲緩,長期飲食不進,形體消瘦枯萎,畏寒怕冷。這是陽氣不足,久而久之導致脹滿。

處方六:人參、熟附子、生益智仁、茯苓、炒乾薑

左脈獨弦,肚臍突出,筋脈青紫,肝臟脹滿明顯,脾虛肝實,不能用補脾的方法治療肝病,應先瀉肝。

處方七:郁李仁、柏子仁、茯苓皮、炒烏梅、炒桃仁、赤芍藥、薏苡仁

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脘腹脹滿、大便溏泄,逐漸出現頭暈目眩、神疲乏力、筋脈鬆弛、腳弱無力,陰陽日漸衰弱。沿用薛氏腎氣丸,但夏月土氣衰弱,木氣旺盛,必須兼顧溫陽宣通,避免濁陰凝聚導致脹滿。

處方八:人參、乾薑、茯苓、椒目、淡附子(水泛丸,晚服),早上服用薛氏腎氣丸

腹部右側有腫塊,脈象有力,進食即脹,應治療六腑。

處方九:香附(生磨汁)、草果、白朮、茯苓、三稜、厚朴、山楂肉、廣皮

脈象細弱遲緩,左脅部久病痞塊,逐漸腹部脹滿,大小便減少。這是濁陰上逆,應當通利陽氣。

處方十:製附子、炒茴香、茯苓、椒目、澤瀉、遠志

疾病發作後飲食恢復,至今不知飢飽,大便不暢,右脅部及天樞穴附近隱隱有腫塊。這是陽明胃經循行部位,多噯氣,食後不消化,但不煩渴,並非攻下急治的實熱證。先服用丹溪小溫中丸。

根據描述,去年秋季患痢疾,服用峻劑攻下後痊癒,但未能恢復元氣,從小腹開始脹滿,逐漸蔓延到腹部中部,按壓仍然柔軟。這是元氣不足,應當溫養奇經八脈,使元氣充盈,疾病自然痊癒。

處方十一:鹿茸斑龍丸加茴香(夜服),資生丸(去連翹)

夏秋痢疾,此時節氣溫熱,邪氣未清,食用腥味食物,導致脾胃受損,舌苔膩白,食慾減退,無味,氣虛下墜,足部腫脹,久而久之導致腹部脹滿。但數月以來治療效果不佳。

處方十二:生白朮、廣皮、生益智仁、茯苓、厚朴、生砂仁

三陽經氣結聚形成膈阻,先服用更衣丸三錢,疏通小腸氣機,然後服用以下湯劑。

處方十三:枇杷葉、桃仁、製半夏、柏子仁、蔞仁、杏仁、鬱金、桔梗

高齡陰寒凝結。

處方十四:半硫丸三錢(分兩次服用),人參一錢(煎湯送服)

食後不消化,腹部脹滿,大便不暢,長夏濕熱傷及脾胃,不忌口葷酒,氣機鬱滯。據述因嗔怒導致,但並非必然。

處方十五:茵陳、草果、木通、厚朴、滑石、厚朴、茯苓皮、廣皮

瘧疾痊癒後過早食用腥味食物,脾陽不能健運,氣機鬱滯,導致腫脹,宜忌黏膩厚味的食物。

處方十六:小溫中丸三錢,十劑服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