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

脈弦無胃,面青呻吟,汗出目瞑,是為肝陽外泄,宜與腎同治。

熟地,牡蠣,白芍,麥冬,小麥,大棗,炙草

自汗不止,目閉則胃郁,背熱如火,心悸動而汗止。此肝苦急之候也,以甘緩之。

炙甘草,淮小麥,茯神,白薇,南棗肉,白龍骨,人參,柏子仁,棗仁

汗出亡陽,神虛畏怯,心悸則汗漏,勉議固陽守陰之藥。

人參,桂枝,龍骨,茯神,炙甘草,左牡蠣

白話文:

[汗]

如果脈搏緊繃且缺乏正常的波形,面色蒼白並發出呻吟,同時有出汗和眼睛半閉的情況,這可能是肝臟的陽氣外洩,應同時調理肝臟和腎臟。

建議用熟地、牡蠣、白芍、麥冬、小麥、大棗、炙草等草藥來治療。

如果汗流不止,閉上眼睛就感到胃部鬱悶,背部熱得像火燒一樣,心跳加速但汗卻停了,這是肝臟受困的徵兆,應該使用甜味的草藥來緩解。

可用炙甘草、淮小麥、茯神、白薇、南棗肉、白龍骨、人參、柏子仁、棗仁等草藥來調理。

如果因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,精神虛弱且膽怯,心跳加速時汗流不停,我們應考慮使用固陽和守陰的藥物。

建議用人參、桂枝、龍骨、茯神、炙甘草、左牡蠣等草藥來治療。

2. 心悸狂癇

暈吐緩,心悸痛。

炙甘草,枸杞子,茯神,生穀芽,人參,當歸身,肉桂,後改養營丸

抑鬱頓挫,侘傺無聊,心乃偏倚,十二官皆無主,則陰氣並於陽也。投以重性之劑。

鐵落,真鬱金,半夏,苦參,塊茯苓,橘紅

讀誦久坐,身似靜,心多動,陽氣皆令上亢,陰氣無能上承,故心悸。惟靜處為宜,藥不易效也。

補心丹。

白話文:

[心悸與精神疾病]

昏眩想吐的症狀減輕了,但心悸和胸痛仍然存在。

治療上先用炙甘草、枸杞子、茯神、生穀芽、人參、當歸身、肉桂等藥物,後期則改用養營丸來調理。

心情鬱悶,感到無聊沮喪,情緒不穩定,各個生理功能失去平衡,這是由於陰氣過盛導致的。需使用強力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
用鐵落、真正的鬱金、半夏、苦參、大塊茯苓、橘紅等藥物來治療。

長時間閱讀或坐著,身體看似安靜,但內心卻在不斷活動,導致陽氣上升過旺,陰氣無法上行支持,所以會出現心悸。最好是保持心境平靜,藥物的效果可能不會很快顯現。

可服用補心丹進行治療。

3. 痞脹便秘

氣分上熱,吸爍津液,能令便艱,當滋養營液,其心痛必安。

柏仁,茯神,鮮生地,天冬,阿膠,炒桃仁

腸中變化失司,胃氣不得下行,此不飢少食因由也。夫小腸為火府,非苦不通,以六府皆陽,氣窒則變熱矣。用小溫中丸,苦藥已得小效。

蘆薈,砂仁殼,雞肫皮,胡黃連,青皮

脾胃不和,食後不化,晡暮陽不用事,納食痞脹不寐。病起夏秋,必因時令之濕,久延半年未痊,又慮陽微濁凝為脹滿,故厚味須忌。

生於術,煨益智,炒澤瀉,茯苓,煨姜,新會皮

臍左右兩傍按之痛,交子夜漉漉有聲,時或氣脹。此皆腑陽不通,欲結腸痹,非臟病虛寒矣。八味湯不效謂此。

小茴香,川楝子,茯苓皮,青皮,豬苓,青木香

腸痹治肺,丹溪方信不謬,但酒客久蘊溫熱,亦有濕結。便秘一症,當以辛苦寒專理氣分之滯。

真茅朮,製半夏,冬葵子,生石膏,山梔仁,晚蠶沙,臨服磨入大檳榔汁二匙

老年脈沉目黃,不飢不食,腹痛自利,後墜溺澀。此長夏濕邪,傷於太陰脾位,陽不運行,濕熱凝注。法當溫脾導濕,佐辛香以宣濁,補中益氣,甘溫升守壅氣,宜乎䐜脹。議開太陽溫太陰方。

木防己,川桂枝,大腹皮,生厚朴,草果仁,新會皮,小茵陳,茯苓皮

痰滯下泄痛緩,腹脹喜按。此屬虛痞,為勞傷無形之氣。

川桂枝,川黃連,生白朮,厚朴,廣皮

寒暖飢飽失和,日晚腹中䐜脹,脾胃氣鈍,深秋最防瀉利。

藿香,生智仁,厚朴,炒元胡,茯苓皮,陳皮,大腹皮,炒黑查肉,又橘術丸

脈沉遲,食入腹脹便溏,平昔飲酒中傷,留濕阻氣,小便不爽,用香砂平胃散。

香附,砂仁,制茅朮,厚朴,廣皮,炙草,水泛丸

血結為症,氣聚為瘕,病在絡為脹,形寒鼓慄,已是陽微,夏季腹膨溺少。議暖水藏。

大針砂丸滾水送下。

少腹宿瘕,悲哀癇厥,繼而腹脹大滿,直至心下,經來淋漓,過月乃止,其脹不減,便瀉溺少肢冷內熱是氣血皆病。議溫水臟法。

大針砂丸。

不飢少寐,二便不爽,經脈中牽掣。此非風寒從表,乃長夏水土之濕,與水穀之濕,互蒸氣阻,三焦不通,中年兩月不愈,恐延格脹之累。

白蔻仁,杏仁,厚朴,廣皮,苓皮,茵陳,防己

客遊勞頓,陽氣先傷,夏季濕邪,是陰鬱遏身中之氣。經旨謂陽邪外寒,胸中清陽不旋,不飢痞悶。先治其痞,仿仲景薤白湯。

桂枝,薤白,生薑,茯苓,半夏

自云䐜脹,左脅痛勢休息,大便日下黏濁,臨便自覺冷痛。凡五臟錮結為脹,六腑濁痹為聚,數年久病,難以廓清。議溫下法。

大黃,草果,青皮,附子,厚朴,陳皮

經水不來,腹大足冷浮腫,此乃血分鼓脹。四大症候,何得渺視。

禹餘糧丸

接服,人參,澤瀉,淡乾薑,茯苓,淡附子,又禹餘糧丸

白話文:

痞脹便秘

上焦氣熱,消耗津液,導致大便秘結,應滋養體液,胸痛則會好轉。藥方:柏子仁、茯苓、鮮生地、天冬、阿膠、炒桃仁。

腸道功能失調,胃氣不能下降,所以食慾不振、少食。小腸如同火爐,非苦味藥物難以通暢,六腑皆屬陽,氣機阻滯則化熱。服用小溫中丸,苦味藥物已略見成效。藥方:蘆薈、砂仁殼、雞內金、黃連、青皮。

脾胃失調,飯後消化不良,傍晚氣力不足,進食後胸腹脹滿、失眠。疾病發生在夏秋季節,一定是因為季節性的濕邪,延續半年未愈,又擔心陽氣虛弱、濕濁凝聚導致脹滿,所以應忌食肥甘厚味。藥方:生白術、煨益智仁、炒澤瀉、茯苓、煨薑、陳皮。

肚臍左右兩側按壓疼痛,半夜有漉漉水聲,有時氣脹。這些都是腑陽不通,將要形成腸痹,而非臟腑虛寒所致。八味丸無效就是這個原因。藥方:小茴香、川楝子、茯苓皮、青皮、豬苓、青木香。

治療腸痹要治肺,丹溪先生的方子確實不錯,但酒客長期積累溫熱之邪,也會有濕邪凝聚。便秘一症,應該用辛苦寒涼的藥物來疏通氣機鬱滯。藥方:茅術、制半夏、冬葵子、生石膏、山梔子仁、晚蠶沙,服用時磨入大檳榔汁兩匙。

老年人脈象沉弱,眼睛發黃,不飢不食,腹痛並腹瀉,排尿困難。這是長夏濕邪侵犯脾胃,陽氣運行不暢,濕熱凝聚所致。治療方法應溫脾利濕,佐以辛香之品以宣通濁氣,補益中氣,用甘溫藥物升舉、溫煦以化解壅滯之氣,這樣才能緩解脹滿。建議使用溫通太陽經、溫補太陰經的方劑。藥方:木防己、川桂枝、大腹皮、生厚朴、草果仁、陳皮、小茵陳、茯苓皮。

痰濕阻滯導致下泄,疼痛緩慢,腹部脹滿喜按。這屬於虛痞,是由於勞傷導致無形之氣不足所致。藥方:川桂枝、川黃連、生白術、厚朴、廣橘皮。

寒熱飢飽失調,傍晚腹部脹滿,脾胃氣機遲鈍,深秋季節最怕瀉利。藥方:藿香、生薏苡仁、厚朴、炒元胡、茯苓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炒黑棗肉,再加橘術丸。

脈象沉遲,進食後腹部脹滿、大便溏瀉,平時飲酒傷身,導致濕邪阻滯氣機,小便不利,服用香砂平胃散。藥方:香附、砂仁、制半夏、厚朴、廣橘皮、炙甘草,水泛丸劑。

血瘀結塊形成症瘕,氣機鬱滯形成瘕聚,病邪阻滯絡脈導致脹滿,形寒肢冷,已經是陽氣虛弱,夏季腹部膨脹、小便量少。應溫暖腎臟。藥方:大針砂丸,滾水送服。

少腹部有宿積症瘕,伴有悲傷、抽搐、厥冷,繼而腹部脹滿,脹滿甚至到達心窩處,月經量多,月經期過後仍不減輕,大便溏瀉,小便量少,四肢冰冷,內有熱感,這是氣血俱病。應溫暖水臟。藥方:大針砂丸。

不飢不寐,二便不暢,經脈牽拉疼痛。這不是風寒外邪,而是長夏濕邪與水穀濕邪相合,蒸騰阻滯氣機,三焦不通,中年人患病兩個月未愈,恐怕會導致脹滿日久難愈。藥方:白蔻仁、杏仁、厚朴、廣橘皮、茯苓皮、茵陳、防己。

遊走勞累,陽氣先受損傷,夏季濕邪侵襲,陰邪鬱遏體內氣機。經書上說陽邪外寒,胸中清陽之氣不能運行,不飢而痞悶。先治療痞證,效仿仲景的薤白湯。藥方:桂枝、薤白、生薑、茯苓、半夏。

自述腹部脹滿,左脅疼痛,休息後症狀減輕,大便每日排出,黏膩濁滯,便前自覺腹部冷痛。五臟氣機鬱結導致脹滿,六腑濁邪阻滯導致聚積,多年久病,難以痊癒。應溫和下瀉。藥方:大黃、草果、青皮、附子、厚朴、陳皮。

月經停止,腹部膨大,足部冰冷浮腫,這是血分脹滿。四大症狀如此明顯,怎麼能輕視呢?藥方:禹餘糧丸及人參、澤瀉、乾薑、茯苓、淡附子,再加禹餘糧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