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痢疾泄瀉便血

生白朮,黃連,黃柏,防風根,地榆,槐花,煨葛根,茯苓,水泛為丸

上窒下墜,手太陰陽明病,下血久,兼理厥陰。

升麻,槐米,歸身,桔梗,炒芍,炙甘草

血奔腸紅,都是陰液走泄,陽浮發泄易汗,背寒心熱,臟陰腑陽交損,形體日漸消瘦,皆衰老液枯之象。

鮮生地,阿膠,茯神,火麻仁,柏子仁,天冬

先糞後血為遠血,臨便先痛,恐有濕熱凝阻,分利逐濕主之。

生於術,炒槐花,木瓜,茯苓,地榆,廣皮

脈兩關弦虛,先血後糞,兩月未已。當年原有病根,遇勞而發屬虛,仿仲景黃土湯。

黃土湯加炒焦白朮,四劑後加人參一錢

陰絡傷,則血內溢,久藥鮮當,以甘藥投之。

人參,生地黃,升麻,槐米,血餘,龜版

又方,人參,桂圓肉,炒白芍,白糯米,赤石脂,炙草炭

酒客便溏腸紅,是內傷之濕,戒飲酒既愈。夏天濕勝氣泄病發,自述食腥油,大便即頻。宗損庵劫胃水法。

生白朮,熟附子,生白粳米,炮黑姜

白話文:

痢疾泄瀉便血的治療方法多種,依據症狀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
有些情況用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防風根、地榆、槐花、煨葛根、茯苓製成丸藥服用。這適用於上腹脹滿下墜,手太陰經與陽明經皆受影響,久瀉便血,兼及厥陰經的情況。

若症狀是血便鮮紅,則表示陰液虧損,陽氣浮動,容易出汗,伴隨背寒心熱,臟腑陰陽俱損,身體日漸消瘦,這是陰液枯竭衰老的表現,則需用鮮生地、阿膠、茯神、火麻仁、柏子仁、天冬等藥物調理。

如果先大便後出血,出血量較少,臨便前腹痛,可能是濕熱凝滯,則需用生白朮、炒槐花、木瓜、茯苓、地榆、廣皮等藥物治療。

如果脈象弦細虛弱,先出血後大便,持續兩個月未癒,可能是舊疾復發,因勞累而誘發,屬虛證,則可參考仲景的黃土湯加減,加入炒焦白朮,服藥四劑後再加人參。

若因陰絡受損導致出血,久病未癒,則需用甘潤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生地黃、升麻、槐米、血餘、龜版。

另有一方,用人參、桂圓肉、炒白芍、白糯米、赤石脂、炙甘草炭,適用於飲酒過度導致便溏、腸紅的情況,戒酒即可痊癒。夏天濕氣重,容易導致此病,若患者自述食用腥油後大便次數增多,可用宗損庵劫胃水法治療,藥方為白朮、熟附子、生白粳米、炮黑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