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痢疾泄瀉便血
白芍,甘草,附子,枳實
平素陰虧,熱注入里為利,糞結便出痛墜,診脈左堅下垂,不以脾胃燥藥。
細生地,阿膠,炒查,穭豆皮,生白芍
寒熱脘腹脹,嘔惡舌白利,及久痢不曾復元,再著風濕之邪。
藿香,白蔻,茯苓,廣皮,厚朴,澤瀉,保和丸
食物不運,太陰脾陽受傷,濕熱內蘊氣窒,為腹脹痛下利。據說脹起上年,痢在今秋。但主理氣溫脾祛濕,用冷香飲子。
草果,藿香梗,茯苓皮,木通,厚朴,大腹皮,廣皮
目紅黃脘脹,下血紫滯,裡急後重。此夏秋濕熱,與水穀互蒸,致氣分窒塞,三焦不清,當薄味蔬食,不致釀痢。
白蔻,銀花,桔梗,厚朴,木通,茵陳,槐花,廣皮,茯苓皮
本病下損,利再傷陰。從肝腎治,勿以瀉痢投燥,燥則劫陰矣。
人參,炒黃山藥,炒查肉,熟地黃,廣橘紅,茯神
夏秋痢疾,大率水土濕熱致病,用藥都主苦寒攻消清火最多,但體質久虛,帶淋經漏,當利起經帶交熾。因時病累及本病,未宜香連檳樸大黃大泄之劑矣,良由下焦不固,利必亡陰,小腸氣鬱,糞垢欲出,痛墜不爽。此宣通垢滯,又必顧護陰氣。凡看病必究體質,勿通套混治。
細生地,炒銀花,炒黑砂糖,炙黑甘草,穭豆皮,炒查肉,炒白芍
久痢久瀉肛墜,頻頻不爽。此乃腎傷,脈來數小,醫作脾胃病治,故不效。
熟地黃炭,炒焦歸身,漂淡補骨脂,炒菟絲子,五味子
接案,久痢治法,非通即溫。既曰腎病,則陽宜通,陰宜守矣。
熟地炭,熟附,桂枝木,五味,炒川椒,炒歸身
接案,柔中佐剛,利未得減,下焦常冷過膝。
仲景四逆湯。
厥陰下利,少腹有形。
五味加茴香、椒目。
接案,動氣在少腹左右,糞與血或前後,秋利交冬不愈,當溫其營。
人參,潯桂,炮姜,當歸(以小茴香拌炒),茯苓,炙甘草
脈沉遲,下利血水,神呆不欲食,四肢冷,前已完穀,與溫理其陽。
人參,附子,茯苓,炒黃乾薑,生白芍
長夏痢症,皆因濕熱,繼而先泄氣,後下血。蓋變內風混處腸絡,是為腸風。血去陰氣日傷,為眩暈無力。主以甘酸化風,益陰節勞,可以不反。
熟地黃炭,當歸身炭,地榆炭,柿餅炭,槐米炭,炙甘草
下痢腹痛,初因寒濕傷脾,久變濕熱,著於腸胃,痛利不減,腸中硬起不和,不得流通明甚。當以苦泄小腸,兼分利而治。
川連,查肉,木通,川柏,澤瀉,苦楝皮
清暑和中,痢減痛緩,醫惑於痰嗽,多以清涼。視面無華色,血氣更偏,東垣云:瘧痢都因脾弱,用
戊己湯。
上有鼻竅濁涕紫血,下則遺精便血,但說腎虛,陰不配陽,未必上下皆病。意者本質固虛,水穀之氣聚濕,濕生熱,熱升熱降,致上下不寧。此酒肉鮮腥須忌,謂助其濕熱也。
白話文:
痢疾泄瀉便血
第一種情況:患者平時陰虛,熱邪入侵腸道導致腹瀉,排便時糞便堅硬,伴隨疼痛墜脹感,脈象沉細,左脈有力下垂。不宜使用燥熱的脾胃藥物。 治療使用:生地黃、阿膠、炒赭石、萆豆皮、生白芍。
第二種情況:患者寒熱交雜,脘腹脹滿,嘔吐,舌苔白膩,腹瀉,且久痢未愈,又感受風濕之邪。治療使用:藿香、白蔻仁、茯苓、廣陳皮、厚朴、澤瀉、保和丸。
第三種情況:患者消化不良,脾陽受損,濕熱內蘊,氣機阻滯,導致腹脹疼痛,腹瀉。據患者自述,腹脹始於去年,痢疾發生於今年秋季。治療應以理氣溫脾、祛除濕邪為主,使用冷香飲子。
第四種種情況:患者目赤黃染,脘腹脹滿,便血,血色紫暗,裡急後重。此乃夏秋季節濕熱之邪與水穀相蒸,導致氣機阻滯,三焦不通。應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加重病情。 治療使用:草果、藿香梗、茯苓皮、木通、厚朴、大腹皮、廣陳皮。
第五種情況:患者下焦虧損,腹瀉加重陰虛,應從肝腎入手治療,避免使用瀉下燥熱的藥物,以免傷陰。治療使用:白蔻仁、銀花、桔梗、厚朴、木通、茵陳、槐花、廣陳皮、茯苓皮。
第六種情況:患者夏秋痢疾,多因水土濕熱所致,常用苦寒藥物攻邪清熱,但患者體質虛弱,兼有帶下淋瀝,經帶交熾的情況。 因病情累及本體虛弱,不宜使用香薷、檳榔、厚朴、大黃等峻下之劑,以免傷陰。下焦不固,腹瀉必傷陰,小腸氣滯,糞便積滯,疼痛墜脹。治療應宣通腸道,同時保護陰氣。診病需考慮患者體質,切勿一概而論。 治療使用:人參、炒黃山藥、炒赭石、熟地黃、廣橘紅、茯神。
第七種情況:患者久痢久瀉,肛門墜脹,頻頻便意,久治不愈。這是腎虛所致,脈象細數,誤以為脾胃病而治療無效。治療使用:細生地、炒銀花、炒黑砂糖、炙黑甘草、萆豆皮、炒赭石、炒白芍。
第八種情況:久痢治療,方法只有通利或溫補。既然是腎病,則陽虛應溫通,陰虛應滋補。治療使用:熟地黃炭、炒焦歸尾、漂洗補骨脂、炒菟絲子、五味子。
第九種情況:久痢,治療應溫通。因是腎虛,則陽氣宜溫通,陰氣宜固守。治療使用:熟地黃炭、熟附子、桂枝、五味子、炒川椒、炒焦歸尾。
第十種情況:久痢,病情在中焦,下焦經常冰冷過膝。治療使用:仲景四逆湯。
第十一種情況:厥陰下利,少腹有形。治療使用:五味子加茴香、椒目。
第十二種情況:少腹左右動氣,糞便和血液或先後排出,秋季腹瀉延至冬季未愈,應該溫補營氣。治療使用:人參、肉桂、炮姜、當歸(以小茴香拌炒)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第十三種情況:脈象沉遲,下利血水,精神呆滯,不想吃東西,四肢冰冷,以前消化良好,需要溫補陽氣。治療使用:人參、附子、茯苓、炒黃乾薑、生白芍。
第十四種情況:長夏痢疾,皆因濕熱,繼而氣先泄,後下血。內風混雜腸絡,為腸風。出血傷陰,導致眩暈乏力。治療應以甘味化風,益陰息勞。治療使用:熟地黃炭、當歸身炭、地榆炭、柿餅炭、槐米炭、炙甘草。
第十五種情況:下痢腹痛,初因寒濕傷脾,久變濕熱,侵犯腸胃,疼痛腹瀉不止,腸道硬結不通。應苦寒泄瀉小腸,兼顧利水。治療使用:川連、赭石、木通、川柏、澤瀉、苦楝皮。
第十六種情況:清暑和中,痢疾減輕,疼痛緩解,但醫生誤認為是痰嗽,多用清涼藥物。患者面色萎黃,血氣不足,東垣論述:瘧痢都因脾虛,應使用戊己湯。
第十七種情況:鼻竅有濁涕紫血,下有遺精便血,皆因腎虛,陰不配陽。但未必上下皆病,可能是本質虛弱,水穀之氣聚濕,濕生熱,熱上熱下,導致上下皆病。酒肉腥辣皆應忌口,因會助長濕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