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2. 痢疾泄瀉便血
鼻癢心辣閃爍,即大便下血,形瘦脈小數,已經數年。
枯黃芩,生白芍,清阿膠
痢疾自止,頭痛至腰,二便得通少安。議通太陽以驅濕鬱。
木防己,生白朮,紫厚朴,桂枝木,苓皮,廣皮
邪陷入里,瘧變為痢,古稱經臟兩傷,方書都以先解外,後清裡。拙見論病先究體質,今素有血症,且客遊遠臨,從陰虛伏邪是用藥須避溫燥劫陰矣。鼻煤齦血,舌張乾涸,陰液有欲盡之勢,奈何,邪熱內迫,有油干焰滅之危。醫見病治病,不審肌如甲錯,脈細尺不附骨,入夜煩躁不寐。議以護陰,急清陰中之邪熱。
生雞子黃,黃柏,清阿膠,白頭翁,北秦皮,小川黃連,細生地
產後病起下焦為多,今右偏頭痛,得暖為甚,納食則脘腹加痛,必瀉而後己。夫病隨利減,已見濕鬱氣阻,熱是濕升,恆有是症,從脾胃門調治。
下血後大便燥閉不爽,繼而自利,白滑膠黏,日數行下不禁,年五旬,形衰脈沉。必因久伏水穀之濕,府病宜通,以溫下法。
生茅朮,製附子,紫厚朴,制軍
濕多成五泄,陽氣日衰,下元不振,向有下焦痿躄,用四斤丸得愈。夏秋當用脾胃藥。
生於潛術,木防己,川萆薢,白茯苓,川桂木
瀉血原從痢起,食物不忌,垢瀉不清,致延二年不愈。
胃苓湯。
濕伏為熱先瀉,瀉止腹痛,耳竅膿水,微出血,淡滲以分消。
連翹,茯苓皮,淡枯芩,紫厚朴,滑石,赤芍,淡竹葉,煎送保和丸
脈弱形瘦,食不適,必泄瀉。此陽氣已傷未寒,下焦先冷,用
繆仲淳雙補丸。
向有遺精,腎陰不攝,正月間糞溏積下,入秋足脛浮腫,目下漸上,遇冷為甚。
脾腎雙補丸。
久嗽是宿疾,近日腹痛瀉利,是脾胃受暑濕客氣,當先理邪,痛瀉止再議。
炒扁豆,藿香梗,茯苓,炙甘草,木瓜,廣皮,厚朴
陽微濕聚成利,必溫通其陽,斯濕可走,擬用
冷香飲子。
長夏入秋,脾胃主氣,濕鬱阻氣,為痛為瀉,更月不愈。中宮陽氣未醒,仍有膨滿之象,導氣利濕主方。
茯苓皮,草果,藿香梗,廣皮,厚朴,大腹皮
脈微晨泄,初冬未及藏陽,以脾腎治,最是納穀減少,當以中焦,兼理其下。
人參,炒乾姜,炙甘草,生於術,淡熟附子,淡吳茱萸
腸紅既止,便瀉三年,火升則能食,熱墜必妨食。此皆陰氣走泄,陽不依附,當從陰引陽。
赤石脂,瑣陽,五味子,水煮熟地黃(砂仁末拌炒),禹餘糧,遠志,蒸餅為丸
脾腎虛瀉。
苓朮,兔絲,砂仁,山藥粉和為丸
幼稚夏季不食,腹痛瀉積,交冬未愈。憶今四五月久雨,潮濕之蒸,皆令脾胃受傷,半年來虛中留滯,當疏補兼投食物,冷滑肥甘須忌。
人參,麥芽,茯苓,生益智仁,白芍,炒山查,廣皮,焦術,砂仁,神麯漿和丸
大病後,飲食起居,皆不如法。以邪陷入里,舌乾自利,恐其深入陰中,則危矣。
白話文:
痢疾泄瀉便血患者,多年來經常鼻癢、心煩、眼花,並伴隨大便出血,體形消瘦,脈搏細弱。
一開始使用黃芩、白芍、阿膠治療,痢疾得以控制,但頭痛延伸至腰部,大小便仍不順暢。考慮到太陽經受濕邪困擾,因此使用防己、白朮、厚朴、桂枝、茯苓皮、廣皮等藥材調理。
患者病情反覆,瘧疾轉為痢疾,如同古書所言「經臟兩傷」。通常先治外邪再清裡熱,但考慮到患者本身就有血虛體質,且長途旅行導致陰虛,因此用藥需避免溫燥傷陰。患者鼻腔、牙齦出血,舌頭乾燥,陰液將盡,邪熱內迫,情況危急。脈細弱,晚上煩躁失眠。因此需保護陰氣,清除陰中邪熱,使用雞蛋黃、黃柏、阿膠、白頭翁、秦皮、黃連、生地等藥材。
產後病症多在下焦,患者右側頭痛,遇暖則加重,進食則脘腹疼痛加劇,需瀉後才能緩解。病情隨大便次數減少而好轉,顯示濕邪鬱積,熱是濕邪上升所致,需從脾胃調理。
大便出血後便秘,之後又腹瀉,大便稀薄黏膩,每日多次,五旬婦女,體弱脈沉。這是長期積聚的水濕所致,需溫和通利,使用茅朮、附子、厚朴、乾薑等藥材。
濕邪過盛導致五泄,陽氣衰弱,下元虛弱,之前下焦痿弱,服用四逆湯加味後痊癒。夏秋季節應服用健脾胃的藥物,使用蒼朮、防己、萆薢、茯苓、桂枝等藥材。
患者瀉血由痢疾引起,飲食不節制,病情延誤兩年未愈,服用胃苓湯。
濕邪化熱,先瀉後腹痛,耳道流膿水,微出血,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如連翹、茯苓皮、黃芩、厚朴、滑石、赤芍、淡竹葉,並配合保和丸。
患者脈弱體瘦,進食不適即腹瀉,陽氣受損但未寒,下焦先冷,使用雙補丸。
患者有遺精,腎陰不足,正月間大便溏稀,入秋足脛浮腫,眼瞼浮腫,遇冷加重,使用脾腎雙補丸。
久咳是舊疾,近期腹痛腹瀉,是脾胃受暑濕之邪侵襲,先治邪氣,疼痛腹瀉停止後再作打算。使用扁豆、藿香梗、茯苓、甘草、木瓜、廣皮、厚朴等藥材。
陽氣虛弱,濕邪聚積導致腹瀉,需溫通陽氣,則濕邪可自行排出,使用冷香飲子。
長夏入秋,脾胃受損,濕邪鬱積導致腹痛腹瀉,月餘不愈,中焦陽氣不足,腹部脹滿,需導氣利濕,使用茯苓皮、草果、藿香梗、廣皮、厚朴、大腹皮等藥材。
脈搏微弱,清晨腹瀉,初冬陽氣未藏,需從脾腎調理,因進食減少,需調理中焦兼顧下焦,使用人參、乾薑、甘草、蒼朮、附子、吳茱萸等藥材。
腸出血停止後,腹瀉三年,進食與否取決於內熱的升降,陰氣不足導致陽氣不固,需引補陽氣,使用赤石脂、瑣陽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禹餘糧、遠志等藥材製成藥丸。
脾腎虛弱導致腹瀉,使用苓朮、兔絲、砂仁、山藥粉製成藥丸。
幼童夏季不食,腹痛腹瀉,至冬天仍未痊癒。推測是四五月份久雨潮濕導致脾胃受損,半年來虛弱,需疏通補益,忌食寒涼肥甘厚膩的食物,使用人參、麥芽、茯苓、益智仁、白芍、山楂、廣皮、焦朮、砂仁、神麴漿製成藥丸。
大病後,飲食起居不規律,邪氣入裡,舌乾腹瀉,需防止邪氣深入陰中,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