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陰虛陽逆

遇天氣鬱勃泛潮,常以鮮省頭草葉,泡湯服三次,取芳香不燥,不為穢濁所犯,可免夏令時令之病,鮮蓮子湯亦好。若汗出口渴,夜坐火升舌碎,必用酸甘化陰,以制陽光。

烏梅肉(三分,著飯蒸熱),冰糖(三錢),略煎一沸服,飯後茶飲,只宜炒大麥冬湯岕片,至其松羅六安,味苦氣降,中虛者不宜用。

脈數上盛下虛,當固其陰。

熟地黃,麥冬,炒山藥,川石斛,茯神,阿膠,五味子,石建蓮

白話文:

夏天潮濕悶熱的天氣,容易讓人不舒服。可以用鮮的省頭草葉泡水喝,一天喝三次,這種方法芳香又不燥熱,能避免夏天常見的疾病,鮮蓮子湯也有同樣的效果。

如果出汗口渴,晚上睡覺覺得燥熱,舌頭乾燥甚至破裂,就要用酸甜的食物來滋陰降火。可以用三分烏梅肉和三錢冰糖一起蒸熱,再稍微煮沸後服用,飯後可以喝炒大麥冬湯,大麥冬能清熱降火。體虛的人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。

如果脈象是上強下弱,就要著重滋陰。

可以服用熟地黃、麥冬、炒山藥、川石斛、茯神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石蓮子等藥材來調理。

2. 勞倦陽虛寒熱

脈濡食少,腹鳴煩倦無力,此屬勞傷陽氣,當與甘溫補其營衛。

苓桂朮甘湯中加入,薑棗

身半以上為陽,天明少陽生動乃痛,清陽傷矣。酒肉濁味之補,皆陰凝助痰耗氣,當以東垣法調之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,桑葉,炙甘草,牡丹皮

勞倦中虛,陽少旋運,遂脘悶不飢。醫投發散消導,中氣更傷溏瀉。

生穀芽,生於術,生益智,茯苓,廣皮,米仁

向屬陽虛體質,煩勞更傷陽氣,春季暴冷雨濕,脾胃之陽易困,納食不運,噯氣䐜脹,皆清陽不司流行,濁陰欲聚氣滯無法。當辛溫理陽,藉以通爽,用疏胃補脾法。

人參,塊茯苓,紫厚朴,益智仁,廣皮,生薑

因遭顛沛,胃痛食減吐痰,遂致肌瘦形寒。此中宮陽氣,為思慮鬱結,日就拘束之象。東垣升陽,擴充脾胃,郁舒則陽可復振。

炒焦白朮,茯苓,高良薑,煨葛根,廣皮,炙黑甘草,紅豆蔻,煨升麻

診脈弦澀之形已退,夏秋病邪已去,但食少神不爽健,欲大便,肛門下墜,是皆氣不復為之。氣陷不藏,都因憂思致傷,開懷怡悅可安,不獨恃藥餌。用升陽法。

炙甘草,人參,茯苓,薄桂,生薑,當歸,廣皮,南棗

陽氣素虧,背部怕寒,冬月嗽甚欲坐,入春納穀䐜脹,脈左弱右弦。議濕中有熱氣蒸,肺氣膹郁,口舌咽喉仍窒。

早服葦莖湯,夜服威喜丸

喜暖畏冷,陽氣弱,少護衛,近日耳閉失聰,非外邪客侵。由乎氣不下納所致,先用鎮逆導引主之。

磁石,萸肉,菖蒲,牛膝,茯苓,熟地,遠志,五味,龜甲

夏秋氣大發泄,身中之氣久虛,無以主持,故見病治病無功,而安中納下,每每獲效,入秋進附子七味丸頗合。今秋分後天氣漸升,地氣收斂,緣久熱傷氣,虛體未能收肅,是以肢節時寒,巔頂欲冷。無非病久諸氣交餒,斯外衛之陽少護,液髓暗枯,則血脈不營,而陰乏內守。

凡此皆生氣之淺薄也,急當溫養益氣,填補充形,助秋冬之收藏,豫為來春生髮之用。《內經》有四季調神之訓,今投藥亦當如此旨。

鹿胎(一具,酥炙),羊肉腎(十對,熬膏),黃狗脊(十副,熬膏),肉蓯蓉,青鹽,九蒸熟地黃,北五味肉,湖蓮子,茯神,人乳粉,柏子霜,鮮河車(一具,漂洗)

用諸膠地黃搗和,余劑各為末,杵和為丸,每服四五錢,人參湯下。

痢久傷腎,氣不收攝,肛門如錐刺,痛而下墜,小溲不利。先議升陽一法。

生鹿角,人參,茯苓,陽起石(另研細調入),當歸身,生菟絲子

面黃肌瘦,脈數虛,形寒食少,乃勞倦致傷,不可為外感有餘,議用

小建中湯。

脈澀緩無神,脅痛吐痰腥穢,漸至減食,短氣寒熱,肝病入胃顯然,勞傷不復。

當歸建中湯去姜。

色奪脈小,形寒久嗽,皆營衛二氣久損,病屬勞傷。《內經》云: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勞動過度導致陽虛寒熱]

內容: [脈象軟弱無力,食慾減退,腹部發出咕嚕聲,感到煩悶疲倦無力,這屬於勞動過度損傷了體內的陽氣,應給予甘甜溫補的食物來補充氣血。

在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湯中加入生薑和紅棗。

身體上半部屬陽,當早晨陽氣開始活躍時會感到疼痛,這是清陽受到傷害的跡象。酒精和油膩食物雖能提供能量,但會生成痰溼,消耗體內正氣,應按照東垣法進行調理。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桑葉、炙甘草、牡丹皮

勞累過度使體內虛弱,陽氣運轉不暢,導致胸悶無飢餓感。醫生如果使用發汗或消導藥物,會使中氣更加受損,引起腹瀉。

生谷芽、生白朮、生益智、茯苓、廣皮、薏苡仁

體質本就屬陽虛,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陽氣,春季寒冷多雨,脾胃的陽氣容易受困,消化不良,噯氣脹滿,這些都是清陽不能正常運行,濁陰聚集,氣滯無法排除的表現。應該採用辛溫理陽的方法,使之通達順暢,使用疏胃補脾的療法。

人參、茯苓、紫厚朴、益智仁、廣皮、生薑

因生活顛沛流離,出現胃痛、食慾減退、吐痰,導致肌肉消瘦,身體寒冷。這是因爲中宮的陽氣被憂慮和鬱結所束縛,逐漸呈現出拘束的狀態。東垣昇陽法可以擴充脾胃,緩解鬱結,從而恢復陽氣。

炒焦白朮、茯苓、高良薑、煨葛根、廣皮、炙黑甘草、紅豆蔻、煨升麻

脈象的弦澀形態已經消失,夏季和秋季的病邪已經過去,但食慾仍然不佳,精神狀態不好,想要排便,卻感覺肛門下墜,這些都是因爲氣虛無法支撐。氣陷不藏,都是因爲憂思傷身,開懷愉悅纔是最好的解藥,不能僅依賴藥物。使用昇陽法。

炙甘草、人參、茯苓、薄桂、生薑、當歸、廣皮、南棗

陽氣本就虧損,背部總是感到寒冷,冬季咳嗽加重,想坐着,春季吃東西后感到脹滿,脈象左邊弱右邊緊繃。考慮到溼熱氣蒸,肺氣鬱結,口腔、舌頭、咽喉仍有不適。

早上服用葦莖湯,晚上服用威喜丸

喜歡溫暖,害怕寒冷,陽氣虛弱,缺少保護,最近耳朵閉塞,聽力下降,這不是外界病毒的入侵。這是由於氣向下納引起的,先用鎮逆導引的方法治療。

磁石、萸肉、菖蒲、牛膝、茯苓、熟地、遠志、五味、龜甲

夏季和秋季,體內的氣大量流失,身體長期虛弱,無法自我控制,因此對症下藥效果不佳,而調養中焦和下焦,常常有效,進入秋天后,服用附子七味丸很合適。現在秋分過後,天氣逐漸轉涼,地氣收斂,因爲長時間的熱氣傷氣,虛弱的身體無法收斂,所以四肢關節時常感到寒冷,頭頂也感到冰冷。這都是疾病長期消耗各種氣的結果,外部的陽氣保護減少,液體和骨髓暗中乾涸,血液無法正常循環,陰氣缺乏內部的守護。

所有這些都表明生命活力的薄弱,急需溫暖滋養,增強氣血,填補充實身體,幫助秋冬季節的收藏,爲來年春天的生長做好準備。《內經》有四季調神的教導,現在用藥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。

鹿胎(一個,酥油炙)、羊肉腎(十個,熬成膏)、黃狗脊(十個,熬成膏)、肉蓯蓉、青鹽、九蒸熟地黃、北五味肉、湖蓮子、茯神、人乳粉、柏子霜、鮮河車(一個,清洗)

將膠類和地黃搗碎混合,其餘的藥物磨成粉末,攪拌成丸,每次服用四五錢,用人參湯送服。

長期腹瀉傷害腎臟,氣無法收攝,肛門如錐刺,疼痛並下墜,小便不暢。先考慮昇陽的方法。

生鹿角、人參、茯苓、陽起石(另研細調入)、當歸身、生菟絲子

面色黃,肌肉消瘦,脈象數且虛,身體寒冷,食慾減退,這是勞動過度造成的傷害,不能當作外感疾病處理,建議使用

小建中湯。

脈象澀緩無神,脅痛吐出腥臭的痰,逐漸減少飲食,呼吸短促,寒熱交替,肝臟疾病進入胃部,明顯是勞動過度無法恢復。

當歸建中湯去姜。

面色蒼白,脈象微弱,身體寒冷,長期咳嗽,都是營衛二氣長期受損,疾病屬於勞動過度。

《內經》說:“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”

參耆建中湯去姜。

脈象大而緩且無力,面色黃,身體瘦弱,喜歡溫暖,厭惡寒冷,心下痛連及脅肋。這是勞動過度內傷,時間久了會發展爲脾厥。脾主營,應該用辛甘溫養血絡。

當歸、桂圓肉、茯苓、桂枝、遠志肉、炙甘草

交四之氣,熱氣勝過元氣,是氣泄的徵兆,營衛源自脾胃,夜晚坐着無法忍受,舌尖腐爛,呼吸短促,好像無法連續,中焦部位喜歡按壓,這樣才感到舒暢,眼皮想要下垂,難以睜開,四肢微冷,失去和諧。以前的調理,每次都以溫補三陰臟腑,同時進補氣血充實身體,病情減輕七八成。現在是長夏,脾胃主管氣機,氣泄中虛,最需防範外來病氣的侵襲。所以補腎應該緩慢,而滋養胃部產生津液,保持寧靜斂液,仍然不可或缺。等到深秋天氣下降,仍然使用之前的方法比較穩妥,計劃每日調理法。

人參、淡天門冬、茯神、建蓮肉、酸棗仁、知母、川石斛、甘草,以上各藥磨成粉末製成丸劑

咳嗽和喘息頻繁發作,脈象細弱,怕冷,這是下焦無法收納。

在桂苓五味甘草湯中加入紫殼胡桃肉

勞累過度內傷,又被突然的寒冷襲擊,營衛失調,咳嗽,身體疼痛。避免食用肉類和酒類,幫助邪氣擴散,天氣變暖,陽氣回覆,疾病就會消失。

茯苓桂枝湯。

脈象沉遲,背部寒冷,面色蒼白,長期勞累,新年突然寒冷,再次考慮使用

桂枝加白朮附子湯。

虛損,被突然的寒冷襲擊。

小建中湯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