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夏暑濕熱
診脈緩軟澀,胃脘不爽欲噯,夜來腹脹,吐痰酸水,口鼻吸冷,損及中陽,暫用冷香飲子方,宜緩進參朮。
藿梗,草果仁,附子,廣皮,厚朴,茯苓
脈沉緩,目黃舌白,嘔惡脘腹悶脹。此冷暖不和,水穀之氣釀濕,太陰脾陽不運,周行氣遂為阻。法當辛香溫脾,宣氣逐濕,用冷香飲子。
草果,藿梗,半夏,苓皮,厚朴,廣皮,杏仁,茵陳
白話文:
脈象沉而緩慢,眼睛發黃,舌頭白苔,有嘔吐、噁心、腹部悶脹等症狀。這是因為身體冷熱失調,水谷之氣在體內積聚成濕氣,脾臟陽氣運化失調,導致周身氣血運行受阻。治療方法應當用辛香溫暖脾胃的藥物,宣散氣機,去除濕氣,因此用冷香飲子。
藥材
- 草果
- 藿梗
- 半夏
- 苓皮
- 厚朴
- 廣皮
- 杏仁
- 茵陳
舌白黃不飢,筋骨甚軟,自暑濕內蒸,脾胃受傷,陽明胃脈不司分布流行,若不早治,必延瘧痢。
白蔻,杏仁,藿梗,木通,滑石,厚朴,廣皮,桔梗
春夏地氣上升,身處山麓,亦有瘴氣混於水土之中,飲食不覺,脾胃氣困,頻年長夏舌黃腹脹,便秘成瀉,皆濕阻清濁不分。兩年治效,多以分消,每交春深,山行蔬食,俾氣清流暢,則無是病。
生白朮,米仁,廣皮,苓皮,厚朴,生智仁,桔梗,金石斛汁法丸
白話文:
病人舌頭白黃,不覺得飢餓,筋骨十分軟弱,這是因為暑濕內蒸,脾胃受傷,陽明胃脈失調,若不早點治療,就會拖延成瘧疾和痢疾。
治療可以用白蔻、杏仁、藿梗、木通、滑石、厚朴、廣皮、桔梗等藥材。
春夏季節地氣上升,即使身處山麓,也會受到瘴氣的影響,混入水土之中。飲食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,脾胃氣虛,長期以來,夏天舌頭發黃,肚子脹,便秘或腹瀉,都是濕氣阻礙清濁不分所致。
治療兩年,多以分消為主。每年春天深處,山行以蔬食為主,讓氣血流通順暢,就不會再犯此病。
可以用生白朮、米仁、廣皮、苓皮、厚朴、生智仁、桔梗、金石斛汁法製成丸藥服用。
又煎方,草果,廣皮,腹皮,豬苓,厚朴,苓皮,萊菔子,澤瀉
失藏人身應之,患此者最多。考古人溫病忌表散,誤投則劫津,逆傳心胞,最怕神昏譫妄。治法以辛甘涼潤為主,蓋傷寒入足經,溫邪入手經也。上潤則肺降,不致膹郁,胃熱下移,知飢渴解矣。
嫩竹葉,麥冬,桑葉,蔗漿,石膏(白糖拌炒),生草,杏仁
冬溫伏邪,先厥後熱,深熱從里而發,汗出煩渴,當救胃汁。
白話文:
草果、廣皮、腹皮、豬苓、厚朴、苓皮、萊菔子、澤瀉等藥材,對於濕熱困阻,導致發熱、口渴、腹脹等症狀的患者非常有效。古人認為溫病忌用表散藥物,誤用則會耗傷津液,導致熱邪逆傳心包,容易造成神昏譫妄。因此,治療溫病應以辛甘涼潤為主,以清熱解毒、潤肺降氣、生津止渴。嫩竹葉、麥冬、桑葉、蔗漿、石膏(白糖拌炒)、生草、杏仁等藥材,能清熱生津,潤燥解毒,適用於冬溫伏邪,先厥後熱,深熱從里而發,汗出煩渴等症狀,能有效救治胃液不足的病患。
竹葉心,麥冬,生穀芽,烏梅肉,生草,川石斛
風溫咳嗽,下焦陰虛,先以辛甘涼劑清上。
桑葉,大沙參,麥冬,玉竹,川貝,生草(糯米泡湯煎)
冬月溫邪內伏,入春寒熱咳嗽,身痛微汗乃解,與溫瘧同法。
桂枝白虎湯
咳嗽二年,形瘦谷減,冬季喉垂漸痛,可見水虧。陽氣不藏,春月氣日甚,皆陰乏上承,陽結於上,為喉痹矣。近日寒熱風溫客氣,脈小數為陰傷,忌用辛散。
白話文:
竹葉、麥冬、穀芽、烏梅肉、生草、川石斛,用來治療風溫咳嗽、下焦陰虛,先用辛甘涼劑清熱解表。
桑葉、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川貝、生草(用糯米泡湯煎),用來治療冬月溫邪內伏,入春寒熱咳嗽,身痛微汗的症狀,與溫瘧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桂枝白虎湯,用來治療咳嗽兩年,形體消瘦、食慾減退,冬季喉嚨逐漸疼痛,可見水虧。陽氣不藏,春月氣溫上升,皆因陰虛無法承接陽氣,陽氣結聚於上,導致喉痹。近日寒熱風溫客氣,脈象小而數,為陰虛傷損,忌用辛散之物。
桑葉,沙參,川貝,玉竹,麥冬,生草
風溫變熱,爍筋灼骨,足筋腫痛而熱,二便不通,夜躁不眠,邪已入厥陰,多驚駭面青,經水不應期而來,為腳氣之症。
漢防己,川黃柏,川萆薢,晚蠶沙,海金沙,川通草五錢煎湯代水,鮮生地,阿膠,五味,牡蠣,麥冬,白芍,女貞
白話文:
藥材
桑葉、沙參、川貝、玉竹、麥冬、生草
症狀描述
風溫病轉為熱症,導致筋骨灼熱疼痛,腳筋腫脹發熱,大小便不通暢,夜裡煩躁不安,無法入眠。邪氣已經侵犯厥陰經,患者容易驚嚇,面容蒼白,月經不按時來潮,屬於腳氣病症。
處方
防己、黃柏、萆薢、蠶沙、海金沙、通草五錢,煎湯當水服用。另用鮮生地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牡蠣、麥冬、白芍、女貞等藥材,配合使用。
脈數右實左弦,服養陰藥已得效,但未能愈耳。嘈雜恍惚,胸上動氣,苦寒清熱,用小柴胡湯治陽維之會。
桑葉(經霜),赤丹皮,鮮生地,鮮桑葉,阿膠,女貞,生白芍,白丹皮
溫邪感觸,氣從口鼻,直走膜原中道,不同傷寒陽症,邪自太陽次第傳經。蓋春溫夏熱,鼻受氣則肺受病,口入之氣,竟由脘中,致以手經見症,不似傷寒足六經病也。仲景論溫不可發汗,汗則劫津傷陽,身必灼熱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又云:鼻息鼾,語言難,劇則驚癇瘛瘲,無非重劫陰陽而然。
今病發熱,原不是太陽客邪見症,所投羌防,辛溫表汗,此即為逆矣,上竅不納,下竅不便,亦屬常事,必以攻下希圖泄熱。殊不知強汗劫精而傷陽,妄下劫液而亡陰。頃診脈兩手如搐而戰,舌乾燥而無苔,嘴前干板目欲瞑,口欲開,周身斑紋隱躍,時有呃逆。因胃乏穀氣而中空,肝陽衝突上冒肆虐耳。
白話文:
患者脈象右手沉實,左手弦緊,服用滋陰藥物已經見效,但尚未痊癒。病人經常感到心煩意亂,恍恍惚惚,胸口有氣上衝,症狀屬於苦寒清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陽維經絡的病症。
藥方包含:桑葉(經霜)、赤丹皮、鮮生地、鮮桑葉、阿膠、女貞、生白芍、白丹皮。
這種疾病是由溫邪入侵引起的,邪氣從口鼻進入,直達膜原經絡,與傷寒陽症不同,不是從太陽經逐漸傳入其他經絡。因為春季溫暖,夏季炎熱,鼻子吸入邪氣會導致肺部生病,從口入的邪氣會直接到達胃脘,進而影響手太陰經,表現出不同的症狀,不像傷寒病那样循足六經而行。張仲景說,溫病不可發汗,因為發汗會耗傷津液,損傷陽氣,身體必然會感到灼熱,如果逆治一次,就會延誤病情,再次逆治就會危及生命。仲景还说,鼻息鼾鼾,言语困难,严重者还会出现惊痫、癫狂,都是因为过度损害了阴陽所致。
現在病人發熱,並不是太陽經受邪氣入侵的症狀,所用的羌活、防風屬於辛溫解表藥,用來發汗,這就屬於逆治。上竅不通,下竅不暢,也是常見的現象,如果使用攻下方法想要泄熱,就錯了。殊不知強行發汗會耗損精氣,損傷陽氣,妄用攻下方法會耗傷津液,導致陰氣虧損。最近診脈時發現,病人兩手如同抽搐一樣顫抖,舌頭乾燥無苔,嘴巴乾澀,眼睛想閉合,嘴巴想要張開,周身有斑點隱隱約約出現,偶爾會出現呃逆。這是由於胃中缺少谷氣,導致胃部空虛,肝陽上衝,肆意妄為造成的。
為今迫正,先用糜粥,使胃中得濡,厥陽不致上冒,而神昏之累可已。進藥之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即斑疹亦不必慮。觀仲景論中,邪少虛多,陰液陽津並涸者,復脈湯主之。今仿此意。
炙草,生地,阿膠,人參,麥冬,白芍
溫邪有升無降,經腑氣機交逆,營衛失其常度,為寒熱,胃津日耗,渴飲不飢,陽氣獨行,則頭痛面赤。是皆冬春驟暖,天地陰虛溫熱衛泄,營熱久延不已,最為棘手。擬從心營肺衛治之。
鮮生地,金銀花,桑葉,小麥,鬱金,犀角尖,淡黃芩
白話文:
現在急需調治,先用稀粥,讓胃得到滋潤,防止陽氣上逆,神志昏迷的症狀就能消除。用藥的道理,甘溫可以生津除熱,斑疹也不用擔心。參考張仲景的論述,邪氣少虛弱多,陰液陽津都枯竭的,用復脈湯治療。現在仿效這個意思,用炙草、生地、阿膠、人參、麥冬、白芍。
溫邪有上升沒有下降,經絡腑臟氣機交逆,營衛失去常態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,胃津不斷消耗,口渴卻不餓,陽氣獨行,於是頭痛面紅。這些都是冬春季節突然轉暖,天地陰虛溫熱,衛氣外泄,營熱久久不能消散,最難治療。擬定從心營肺衛方面入手治療,用鮮生地、金銀花、桑葉、小麥、鬱金、犀角尖、淡黃芩。
伏熱久郁,營衛失調,汗泄心嘈,皆是內蒸氣弱,肢足稍露,則臍下便痛,正劉氏謂亢則害、乘乃制之義。
鮮生地,犀角,青蒿梗,生石膏,地骨皮,知母
汗多氣泄,心包伏熱,五心焦煩,形體反惡外寒。投清寒之品,熱勢稍減,但熱蘊於裡。必得水升火降,方能陰陽和快。
犀角尖,浮小麥,鮮石菖蒲,鮮生地,元參心,硃砂染麥冬
客冬感寒,入春化溫寒熱,藥不中竅致令汗泄正虛。因循難愈,議進咸鎮一法。
白話文:
長時間的暑熱鬱積在體內,導致營氣和衛氣失調,因此出現盜汗、心煩口渴的症狀。這都是因為體內熱氣蒸騰、氣虛所致。如果四肢稍微暴露在冷風中,就會導致臍下疼痛。這正好印證了劉氏所言:「亢則害,乘乃制之。」意思是指過度就會有害,必須用相反的力量去控制。
第二段
鮮生地,犀角,青蒿梗,生石膏,地骨皮,知母
這段文字列出了六味中藥:鮮生地、犀角、青蒿梗、生石膏、地骨皮、知母。
第三段
汗多氣泄,心包伏熱,五心焦煩,形體反惡外寒。投清寒之品,熱勢稍減,但熱蘊於裡。必得水升火降,方能陰陽和快。
患者表現為出汗多、氣虛、心包積熱、五心煩熱,而且怕冷。使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可以暫時緩解熱症,但體內仍有熱氣存在。必須要做到水升火降,才能使陰陽平衡,恢復健康。
第四段
犀角尖,浮小麥,鮮石菖蒲,鮮生地,元參心,硃砂染麥冬
這段文字列出了六味中藥:犀角尖、浮小麥、鮮石菖蒲、鮮生地、元參心、硃砂染麥冬。
第五段
客冬感寒,入春化溫寒熱,藥不中竅致令汗泄正虛。因循難愈,議進咸鎮一法。
患者在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氣溫回暖,體內寒熱交替,但藥物卻沒有對症下藥,導致出現盜汗、正氣虛弱的症狀。由於久拖不治,難以痊癒,因此建議使用咸味藥物來鎮壓病情。
桑葉,阿膠,茯神,生白芍,牡蠣,炙草
日久寒熱,正虛無以主持,頻頻汗泄,亟宜固陽攝陰。
生鱉甲,桑葉,阿膠,生耆皮,生白芍,枯芩,茯神,炙草
脈數,上出魚際一寸,心中熱,與背相控。
鮮生地,阿膠,麥冬,九孔石決明,生白芍,女貞子,五味,雞子黃
脈數上出魚際一寸,是謂溢脈,陰氣不能上承於陽也。寒熱汗出身半以上,是亦陽失陰守,非壽徵也。議攝陰救陽。
白話文:
身體長期處於寒熱交戰的狀態,正氣虛弱無力支撑,經常出汗,需要緊急採取措施固護陽氣,滋養陰液。
使用鱉甲、桑葉、阿膠、熟地黃、生白芍、黃芩、茯苓、甘草等藥材。
脈象數而上出魚際一寸,心中發熱,與背部相呼應。
使用鮮生地黃、阿膠、麥冬、石決明、生白芍、女貞子、五味子、雞子黃等藥材。
脈象數而上出魚際一寸,屬於溢脈,說明陰氣不足,無法承接陽氣。寒熱交替,出汗量超過身體一半,也是陽氣虛弱,陰液不足的表現,非長壽之徵兆。應當考慮滋養陰液,救護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