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3)

1. 傷寒表裡寒熱辨

要之陽邪在表則表熱,陰邪在表則表寒,陽邪在裡則裡熱,陰邪在裡則裡寒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而無定處,則往來寒熱,且邪在表,則心腹不滿,能食而不煩嘔;邪在裡,則心腹脹痛而煩嘔。

筆花傷寒三法歌曰:「可汗頭身痛,肢項腰脊強,惡寒無汗熱,浮緊脈堪將。不可汗脈弱沉遲,咽閉咽乾下利俱,亡血衄淋諸動氣,陽虛痞悸厥非宜。可吐邪依上膈留,懊煩胸痛唾涎稠。莫吐脈虛兼厥逆,更防寒飲發乾嘔。可下邪傳胃腑深,腹疼脈實熱潮蒸,汗多譫語繞臍硬,利水色青心下疼。

熱結膀胱兼畜血,如狂便黑結胸成。不可下因表有邪,脈浮大弱喘虛家,溺清咽閉諸動氣,脹減陽明面赤偕,便鞕後溏不潮熱,心胸鞕滿滑胎遮,嘔多忌食寒猶惡,煩躁陰虛下便差。

白話文:

總之,如果病邪是屬於熱性的,位於身體表面就會出現發燒的現象;如果是冷性的病邪在身體表面,就會感到寒冷。同樣的,熱性病邪深入體內,體內就會發熱;冷性病邪深入體內,體內就會感到寒冷。若病邪在半表半裏的位置,沒有固定的部位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。如果病邪在表面,可能只會感到不舒服,但還是可以進食,不會感到煩躁或嘔吐;但如果病邪深入體內,就會感到心腹部脹痛,並且會感到煩躁及嘔吐。

古詩歌「筆花傷寒三法歌」提到:「如果可以發汗治療,通常會有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肢體僵硬、怕冷、無汗和發熱等症狀,脈搏會呈現浮緊的狀態。不可以發汗治療的情況包括脈搏弱、沉、緩,喉嚨閉塞、乾燥,下痢,失血、鼻出血、尿頻等情況,以及陽氣虛弱、心悸、昏厥等情況。如果可以嘔吐治療,通常病邪會停留在上膈,出現煩躁、胸痛、唾液濃稠等症狀。不可以嘔吐治療的情況包括脈搏虛弱、四肢冰冷,需防寒飲引發乾嘔。如果可以下瀉治療,通常病邪已經深入胃腑,會有腹痛、脈搏實、熱氣上升,多汗、胡言亂語、肚臍周圍硬塊,小便顏色深,心下疼痛等症狀。熱邪積聚在膀胱,伴隨血液凝固,會出現行為異常,排便黑色,胸部壓迫感。不可以下瀉治療的情況包括表層有病邪,脈搏浮大弱,呼吸困難,尿液清澈,喉嚨閉塞,腹部脹氣,陽明經脈面紅,大便先硬後軟,但並無潮熱,心胸部硬滿,舌苔滑膩,嘔吐頻繁,忌食寒涼食物,仍感寒冷,煩躁不安,陰虛下瀉,這些情況應採取其他治療方式。」

2. 太陽經症

太陽經病,頭痛發熱。項脊強,身體痛,鼻鳴乾嘔,惡風自汗,脈浮緩者,名曰中風,宜解肌,桂枝湯主之。若前症悉具,而惡寒無汗,脈浮緊,或喘嗽者,名曰傷寒,宜發表,麻黃湯主之。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。普明子並以加味香蘇散代之。

太陽之頭痛,頭腦痛而連項脊,與陽明症之頭額痛而連面目,少陽症之耳前後痛而上連頭角不同也。太陽之項脊強,強在項後,與結胸症之強在項前不同也。此症或有脈伏者,由寒氣閉塞,外顯太陽症而脈伏,實將汗之機也。

白話文:

[太陽經病症]

太陽經的疾病,會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。頸部和脊椎會感到僵硬,身體也會疼痛,可能會有鼻子不通和乾嘔的情況,如果怕風且自汗,脈搏浮而緩慢,這種情況被稱為中風,應該用調理肌肉的方式治療,主要使用桂枝湯。

如果上述所有症狀都存在,而且怕冷沒有出汗,脈搏浮而緊繃,或者伴有喘息咳嗽,這種情況被稱為傷寒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主要使用麻黃湯。有汗的人不能服用麻黃湯,無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。普明子建議可以用加味香蘇散來替代。

太陽經的頭痛,是頭部疼痛且連帶到頸部和脊椎,這與陽明經的頭痛(主要在額頭且連帶到面部)以及少陽經的頭痛(主要在耳朵周圍並向上延伸至頭頂)有所不同。太陽經的頸部和脊椎僵硬,是在頸部後方,這與結胸症的頸部前部僵硬不同。這種病症可能有脈搏隱藏的情況,這是因為寒氣堵塞導致外表呈現出太陽經的症狀,脈搏隱藏,實際上是即將發汗的徵兆。

3. 陽明經症

陽明經病,目痛鼻乾,唇焦嗽水不欲咽,脈長,此陽明本經症,其去太陽不遠,亦有頭痛發熱,宜用葛根湯解肌,不可誤認為陽明腑病,而用清涼攻下之法。

漱水不欲咽者,其本腑無熱,是表病而里和也。

白話文:

在陽明經相關的疾病中,患者可能會有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嘴脣乾裂以及對水有漱口但不想吞嚥的現象,且脈搏呈現為長脈,這些都是屬於陽明經本身的病症。這種情況與太陽經的病症相距不遠,同樣可能伴有頭痛和發燒的症狀,應使用葛根湯來調理肌肉,不能錯誤地認為這是陽明腑的疾病,然後使用清涼或攻下的治療方法。

患者漱口但不想吞嚥水的情況,顯示其腑臟本身並無過熱的問題,這代表病情主要在於表面而非內裏,即病在表皮而臟腑功能仍正常。

4. 少陽經症

少陽經病,目眩口苦、耳聾、胸滿、脅痛、寒熱往來,嘔吐、頭汗、盜汗,舌滑脈弦,此少陽經受病,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。仲景曰:少陽症,但見一二症即是,不必悉具。此經有三禁,吐、汗、下是也。然少陽有兼表兼里者,務在隨時變通,不得以三禁之說而拘泥也。

胸滿者,胸半以上,乃清陽之分,正在半表半裡,邪至此,將入里而未深入於裡,故胸滿而腹未滿,是邪氣而非有物也。寒熱往來者,人身外陽內陰,膽經正陰陽交界之所,邪傳至此,陰陽相爭也。嘔吐者,邪將入里,裡氣上衝,邪正分爭,故嘔吐,此邪氣入陰之機也。若三陰不受邪,反能食而不嘔。

舌苔滑者,舌司寒熱之變,在表則津液如常,在裡則苔燥黃黑,今尚有津液,但不如常,是邪將入腑而未深入也。太陽脈浮,陽明脈長,少陽脈弦,此三陽診候之法也。

此症三陽既盡,邪未入於陰者,故可汗而已。

白話文:

[少陽經病症]

當少陽經受到影響時,會出現眼花、口苦、聽力下降、胸部悶脹、脅肋疼痛、冷熱交替、嘔吐、頭部出汗、睡覺時盜汗等症狀,舌面濕滑且脈象呈弦狀,這顯示少陽經受到了病害,應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。張仲景指出,少陽病症,只要出現一兩個相關的症狀就能判斷,不一定所有症狀都得齊全。對於此經絡,有三個要特別注意的地方,分別是催吐、發汗、瀉下,然而,少陽經也可能同時兼有表症和裏症,因此治療時必須靈活變通,不能死板地被這三個禁忌束縛。

胸部悶脹的情況,是因為胸部半以上的區域是清陽的部位,位於表裡之間,邪氣到達這裡,即將進入裏部但尚未深入,所以會感覺到胸悶,但腹部並無異樣,這是由於邪氣而非實質的物體造成的。冷熱交替的情況,是因為人體外為陽內為陰,膽經正是陰陽交界的所在,邪氣傳至這裡,便會引起陰陽相爭。嘔吐的狀況,是邪氣將要進入裏部,裡氣向上沖擊,邪氣與正氣互相抗衡,所以產生嘔吐,這是邪氣進入陰部的徵兆。如果三陰經不受邪氣侵擾,反而能正常進食,不會出現嘔吐。

舌苔濕滑,是因為舌頭可以反映出寒熱的變化,如果邪氣在外表,津液通常會維持正常;若邪氣在裏部,舌苔會乾燥且色澤偏黃或黑色。現在舌頭仍有津液,只是不如平時多,這顯示邪氣即將進入腑臟,但尚未深入。太陽經脈象為浮,陽明經脈象為長,少陽經脈象為弦,這是診斷三陽經的主要方法。

這種病症,三個陽經都已受影響,但邪氣尚未進入陰經,因此,通過發汗的方式即可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5. 太陰經症

太陰經病,有三法焉。有傳經之熱邪,有直中之寒邪,有誤下內陷之邪。如《經》所謂腹滿嗌乾者,此傳經之熱邪也。宜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芍藥以和之。不已則下之。又《經》所謂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者,此直中之寒邪也,宜理中湯以溫之。又《經》所謂太陽症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此誤下內之邪也,當用桂枝湯加芍藥。

大實痛者,桂枝湯加大黃。今先舉熱邪傳入太陰經者言之:其症腹滿痛,嗌乾、脈沉實,大柴胡湯主之。若自下利,去大黃加黃連以清之。

腹滿痛者,少陽之邪傳入,肝木乘脾也。但其症必嗌乾口燥。若誤下內陷,無嗌乾之症。直中腹痛,驟至而脈細氣冷,自下利者,熱灼腸胃,故下利腸垢。

白話文:

[太陰經病症]

太陰經的疾病,可分為三種情況。一種是由傳經導致的熱邪,一種是直接中的寒邪,另一種是由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。

像古籍所描述的腹部脹滿,咽喉乾燥,這就是由傳經導致的熱邪。應使用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,加入芍藥來調和身體。如果狀況沒有改善,就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再來,古籍所說的腹部脹滿且嘔吐,食慾不振,腹瀉嚴重,腹部時常疼痛,這是直接中的寒邪,應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身體。

還有,古籍所說原本是太陽經的病症,但醫生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,導致腹部脹滿,時常疼痛,這是因為錯誤治療導致邪氣進入體內,應該使用添加了芍藥的桂枝湯。

若是腹部極度疼痛,則應使用添加了大黃的桂枝湯。現在,我們首先討論因熱邪傳入太陰經導致的病症:其特徵是腹部脹滿且疼痛,咽喉乾燥,脈搏沈重且實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柴胡湯。如果出現自發性腹瀉,應去掉大黃,加入黃連來清熱。

腹部脹滿且疼痛,是因為少陽經的邪氣傳入,肝臟功能過度影響到脾臟。但是,這種病症一定會有咽喉乾燥,口渴的情況。如果是因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,就不會有咽喉乾燥的症狀。直接中的腹痛,突然來襲,脈搏細微,氣色冰冷,自發性腹瀉,是因為熱氣灼傷腸胃,所以會有腹瀉的情況。

6. 少陰經症

少陰經病,有傳、有中。今先舉傳經者,其症口燥咽乾而渴,或咽痛,或下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硬,或下利腸垢,目不明,大、小承氣湯並主之。咽痛甚,合甘桔湯。

口燥咽乾而渴者,邪爍腎水,故乾燥異常,須即下之,以救腎家將涸之水。下利清水者,結糞在內,從旁流出,按其腹必硬痛,宜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[少陰經病症]

在少陰經的疾病中,有的是傳變而來,有的則是直接發生。現在先來說說由其他經脈傳變到少陰經的病症。這種病症會出現口乾舌燥並且非常渴,或者咽喉疼痛,也可能會有下痢清水的情況,且大便顏色純青,感覺心窩部位很硬,或者排泄物像腸垢一樣,視力也會減退。對於這些病症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咽喉痛得特別厲害,可以搭配甘桔湯一起用。

口乾舌燥非常渴,這是因為邪氣侵蝕了腎臟的津液,導致身體乾燥異常,必須馬上用瀉下的方法,來拯救即將枯竭的腎臟津液。如果出現下痢清水的情況,這表示腸道內有硬結的大便,導致水分從旁邊流出來,按壓腹部一定會感到硬且痛,應該馬上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
7. 厥陰經症

厥陰經病,亦有傳、有中。今先舉傳經者言之,其症少腹滿,舌踡囊縮,煩躁厥逆消渴,大承氣湯主之。

少腹滿者、乃濁陰凝聚,實為有物也,宜急下之。舌踡囊縮者,肝主筋,津枯不能榮養。此症舌必焦。厥逆者,熱深厥亦深,與直中之初時即厥不同也。消渴者,飲水多而小便少,不知消歸何有?若神昏不知渴者更危。

白話文:

在談論厥陰經相關病症時,這類疾病可能由其他經絡傳來,也可能直接在厥陰經發生問題。我們先來說從其他經絡傳來的病情,症狀包括小腹部脹滿、舌頭蜷縮、睪丸收縮、心煩意亂、手足逆冷、以及口渴想喝水,對於這種情況,會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小腹脹滿,代表體內有濁陰聚集,有實質的物質存在,應盡快進行排泄。舌頭蜷縮和睪丸收縮的情況,是因為肝臟負責調節肌肉,當津液不足時,肌肉無法得到充分滋養。患者舌頭通常會乾燥。手足逆冷,這是因為體內熱度越深,肢體冰冷的程度也會越嚴重,跟一開始就出現肢體冰冷的情況不一樣。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後小便卻不多,不知道身體怎麼處理這些水分?如果病情發展到神智不清,連口渴感都消失,情況就會更危險。

8. 太陽腑症

太陽腑者,足太陽膀胱也。太陽有經有腑。邪在於經,則頭痛發熱,邪在於腑,則口渴溺赤。外顯太陽經病,而兼口渴溺赤者,此溺澀不通,乃太陽腑病,與他臟無涉也。五苓散主之。若表症未除,可與散劑同用。

此由太陽經之邪,自傳本腑也。口渴溺赤者,膀胱有水而受邪熱,則溺不通,且濁水不去,津液不生,故渴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[太陽腑症],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的病症。太陽系統包括經絡和腑臟兩部分。如果邪氣侵襲經絡,會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;若邪氣影響到腑臟,就會感到口渴並且小便呈現紅色。

當患者除了表現出太陽經絡的病症如頭痛、發燒之外,還同時有口渴和小便紅色的症狀,這表示患者的小便排泄不暢,這是太陽腑臟,也就是膀胱的問題,和其他臟器無關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表面的症狀尚未消除,可以同時使用散劑。

這種情況是由於太陽經絡的邪氣傳播到了其對應的腑臟。口渴和小便紅色的原因是,膀胱雖然有水分,但受到邪氣的熱度影響,導致小便無法正常排出,而且如果濁水無法排出,身體就無法生成新的津液,因此會感到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