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3)

1. 傷寒表裡寒熱辨

要之陽邪在表則表熱,陰邪在表則表寒,陽邪在裡則裡熱,陰邪在裡則裡寒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而無定處,則往來寒熱,且邪在表,則心腹不滿,能食而不煩嘔;邪在裡,則心腹脹痛而煩嘔。

筆花傷寒三法歌曰:「可汗頭身痛,肢項腰脊強,惡寒無汗熱,浮緊脈堪將。不可汗脈弱沉遲,咽閉咽乾下利俱,亡血衄淋諸動氣,陽虛痞悸厥非宜。可吐邪依上膈留,懊煩胸痛唾涎稠。莫吐脈虛兼厥逆,更防寒飲發乾嘔。可下邪傳胃腑深,腹疼脈實熱潮蒸,汗多譫語繞臍硬,利水色青心下疼。

熱結膀胱兼畜血,如狂便黑結胸成。不可下因表有邪,脈浮大弱喘虛家,溺清咽閉諸動氣,脹減陽明面赤偕,便鞕後溏不潮熱,心胸鞕滿滑胎遮,嘔多忌食寒猶惡,煩躁陰虛下便差。

白話文:

外在的陽氣入侵會導致發熱,外在的陰氣入侵會導致發寒,內在的陽氣入侵會導致內熱,內在的陰氣入侵會導致內寒。如果病邪既不在外也不在內,而是遊走於表裡之間,就會出現反覆發熱發冷的情況。當病邪在外時,會感到胸腹不適,雖然能吃,卻不會想吐;當病邪在內時,會感到胸腹脹痛並伴隨想吐的症狀。

2. 太陽經症

太陽經病,頭痛發熱。項脊強,身體痛,鼻鳴乾嘔,惡風自汗,脈浮緩者,名曰中風,宜解肌,桂枝主之。若前症悉具,而惡寒無汗,脈浮緊,或喘嗽者,名曰傷寒,宜發表,麻黃主之。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。普明子並以加味香蘇散代之。

太陽之頭痛,頭腦痛而連項脊,與陽明症之頭額痛而連面目,少陽症之耳前後痛而上連頭角不同也。太陽之項脊強,強在項後,與結胸症之強在項前不同也。此症或有脈伏者,由寒氣閉塞,外顯太陽症而脈伏,實將汗之機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病症,會出現頭痛發熱。脖子僵硬,全身疼痛,鼻子發出呼呼聲,乾嘔,怕風,自發出汗,脈象浮緩的,叫做中風,應該要解肌散寒,桂枝藥物可以治療。如果上述症狀都出現,但畏寒沒有出汗,脈象浮緊,或者咳嗽喘息的,叫做傷寒,應該要發散風寒,麻黃藥物可以治療。有汗的病人不能服用麻黃,沒有汗的病人不能服用桂枝。普明子則可以用加味香蘇散代替。

太陽經的頭痛,是頭腦疼痛連帶到脖子後方,和陽明經的頭痛,頭額疼痛連帶到面部,少陽經的頭痛,耳前後疼痛連帶到頭頂角部,是不一樣的。太陽經的脖子僵硬,是後頸部僵硬,和結胸症的脖子僵硬,是前頸部僵硬,是不一樣的。這個病症有時候脈象會沉伏,是寒氣阻塞,表面表現出太陽經的病症,但脈象卻沉伏,實際上是快要出汗的徵兆。

3. 陽明經症

陽明經病,目痛鼻乾,唇焦嗽水不欲咽,脈長,此陽明本經症,其去太陽不遠,亦有頭痛發熱,宜用葛根湯解肌,不可誤認為陽明腑病,而用清涼攻下之法。

漱水不欲咽者,其本腑無熱,是表病而里和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病的症狀及治療

陽明經生病時,會出現眼睛疼痛、鼻乾燥、嘴唇乾裂、咳嗽且不想吞口水,脈搏較長。這些都是陽明經本身的病症。由於陽明經與太陽經相鄰,也可能伴隨頭痛發熱的症狀。此時,應該使用葛根湯來解肌,不可誤以為是陽明腑病,而採用清涼攻下的治療方法。

患者雖然咳嗽且不想吞口水,但其腑臟並無熱氣,這屬於表症,而內臟則處於正常狀態。

4. 少陽經症

少陽經病,目眩口苦、耳聾、胸滿、脅痛、寒熱往來,嘔吐、頭汗、盜汗,舌滑脈弦,此少陽經受病,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。仲景曰:少陽症,但見一二症即是,不必悉具。此經有三禁,吐、汗、下是也。然少陽有兼表兼里者,務在隨時變通,不得以三禁之說而拘泥也。

胸滿者,胸半以上,乃清陽之分,正在半表半裡,邪至此,將入里而未深入於裡,故胸滿而腹未滿,是邪氣而非有物也。寒熱往來者,人身外陽內陰,膽經正陰陽交界之所,邪傳至此,陰陽相爭也。嘔吐者,邪將入里,裡氣上衝,邪正分爭,故嘔吐,此邪氣入陰之機也。若三陰不受邪,反能食而不嘔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生病的時候,會出現眼花、口苦、耳聾、胸悶、肋骨疼痛、忽冷忽熱、嘔吐、頭上出汗、盜汗等症狀,舌頭滑膩,脈搏弦細。這說明少陽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解表和解。張仲景說:少陽症,只要出現一兩項症狀就算得上是,不一定要全部出現。少陽經有三大禁忌:吐、汗、瀉。但是,少陽經病症往往兼具表證和裡證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,不能拘泥於三大禁忌。

胸悶指的是胸部以上部位,這是陽氣所在的地方,屬於半表半裡,病邪到達這裡,正要進入裡邊,但還沒有深入到裡邊,所以才會出現胸悶,而腹部卻不脹,說明這是病邪引起的,而不是實物造成的。忽冷忽熱是因為人體外為陽,內為陰,膽經正好是陰陽交界的地方,病邪傳到這裡,就導致了陰陽互相爭鬥。嘔吐是因為病邪要進入裡邊,裡邊的氣往上衝,病邪和正氣互相爭鬥,所以才嘔吐,這是病邪要進入陰分的一個徵兆。如果三陰沒有受到病邪侵襲,反倒還能吃東西,不會嘔吐。

舌苔滑者,舌司寒熱之變,在表則津液如常,在裡則苔燥黃黑,今尚有津液,但不如常,是邪將入腑而未深入也。太陽脈浮,陽明脈長,少陽脈弦,此三陽診候之法也。

此症三陽既盡,邪未入於陰者,故可汗而已。

白話文:

舌苔溼潤的人,舌頭可以感知冷熱的變化,在體表時口水正常,在體內則舌苔乾燥變黃髮黑,現在還有水分但是不正常,這是病邪即將進入臟器還沒有完全侵入的表現。太陽經脈浮起、陽明經脈延長、少陽經脈彎曲,這就是診斷三種陽性病症的方法。

這種症狀已經全部出現過三次了,並且沒有侵犯到陰性器官,所以可以通過出汗來治療就可以了。

5. 太陰經症

太陰經病,有三法焉。有傳經之熱邪,有直中之寒邪,有誤下內陷之邪。如《經》所謂腹滿嗌乾者,此傳經之熱邪也。宜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芍藥以和之。不已則下之。又《經》所謂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者,此直中之寒邪也,宜理中湯以溫之。又《經》所謂太陽症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此誤下內之邪也,當用桂枝加芍藥。

大實痛者,桂枝湯加大黃。今先舉熱邪傳入太陰經者言之:其症腹滿痛,嗌乾、脈沉實,大柴胡湯主之。若自下利,去大黃加黃連以清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的病症有三種:一是熱邪傳入經脈,二是寒邪直接入侵,三是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陷。比如《經》上說腹脹咽乾,這就是熱邪傳入經脈引起的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芍藥調和,如果不行就用下法。又比如《經》上說腹脹嘔吐,食慾不振,自覺疲乏,時常腹痛,這就是寒邪直接入侵引起的,應該服用理中湯溫暖。再比如《經》上說太陽症,醫生誤用下法,導致腹脹時痛,這就是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陷引起的,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治療。如果腹脹疼痛十分嚴重,可以用桂枝湯加 大黃。現在先說熱邪傳入太陰經的病症:症狀是腹脹疼痛,咽乾,脈沉實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出現腹瀉,就把大黃去掉,加黃連來清熱。

腹滿痛者,少陽之邪傳入,肝木乘脾也。但其症必嗌乾口燥。若誤下內陷,無嗌乾之症。直中腹痛,驟至而脈細氣冷,自下利者,熱灼腸胃,故下利腸垢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痛的人,是因為少陽經的病邪侵入了人體,導致肝臟的木氣侵犯到脾胃。但是這種病症一定會出現喉嚨乾渴和口渴的情況。如果錯誤地使用強烈的治療方法使病情陷入更深層次,沒有喉嚨乾渴的症狀。如果是突然發生的腹部疼痛,並且脈搏細弱、身體寒冷,同時伴有拉肚子的情況,那是因為高溫燒傷了腸胃,所以才會有拉肚子並帶有糞便渣滓的情況。

6. 少陰經症

少陰經病,有傳、有中。今先舉傳經者,其症口燥咽乾而渴,或咽痛,或下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硬,或下利腸垢,目不明,大、小承氣湯並主之。咽痛甚,合甘桔湯。

口燥咽乾而渴者,邪爍腎水,故乾燥異常,須即下之,以救腎家將涸之水。下利清水者,結糞在內,從旁流出,按其腹必硬痛,宜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少阴经病,有些是传经,有些是中经。现在先讲传经的病症,症状包括口干舌燥、咽喉干渴,或者咽喉疼痛,或者泻下清澈无色水样便,腹部坚硬,或者泻下肠垢,眼睛看不清楚,可以用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治疗。如果咽喉疼痛严重,可以服用甘桔汤。

口干舌燥、咽喉干渴是因为邪气灼伤肾水,所以才会异常干燥,必须尽快服用泻下药,来救助快要干涸的肾水。泻下清澈无色水样便是因为粪便结积在肠道内,从旁边流出来,按压腹部会感到坚硬疼痛,需要尽快服用泻下药。

7. 厥陰經症

厥陰經病,亦有傳、有中。今先舉傳經者言之,其症少腹滿,舌踡囊縮,煩躁厥逆消渴,大承氣湯主之。

少腹滿者、乃濁陰凝聚,實為有物也,宜急下之。舌踡囊縮者,肝主筋,津枯不能榮養。此症舌必焦。厥逆者,熱深厥亦深,與直中之初時即厥不同也。消渴者,飲水多而小便少,不知消歸何有?若神昏不知渴者更危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病的傳經症狀及治療

厥陰經病,有些是傳經病,有些是中病。現在先講傳經病的症狀。

症狀:

  • 少腹滿: 腹部下部脹滿,像是裡頭有東西。這是因為濁陰凝聚,形成實證,應該要趕快瀉下。
  • 舌踡囊縮: 舌頭捲曲,像囊袋一樣縮起來。這是因為肝主筋,津液枯竭,無法滋養筋脈。舌頭一定會乾燥。
  • 煩躁厥逆: 煩躁不安,四肢厥冷。熱邪深入,厥逆也深,與直中之初時的厥逆不同。
  • 消渴: 喝水很多,卻小便量少,水分不知道流到哪裡去了。如果神志昏迷,不覺得口渴,就更危險。

治療:

  • 上述症狀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解釋:

  • 厥陰經:中醫經絡學說中的一個經脈,與肝、膽相關。
  • 傳經病:經絡病變傳播到其他部位。
  • 中病:疾病直接侵犯臟腑。
  • 濁陰:陰氣混濁,導致身體失衡。
  • 津液:體液,包括唾液、汗液等。
  • 厥逆:四肢厥冷,脈搏微弱。
  • 大承氣湯:中醫經典方劑,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。
  • 神昏:神志不清,昏迷。

總結:

以上是中醫對厥陰經傳經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的描述。其中,少腹滿、舌踡囊縮、煩躁厥逆、消渴都是典型的症狀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但要注意,如果神志昏迷,不覺得口渴,則更危急,需要及時就醫。

8. 太陽腑症

太陽腑者,足太陽膀胱也。太陽有經有腑。邪在於經,則頭痛發熱,邪在於腑,則口渴溺赤。外顯太陽經病,而兼口渴溺赤者,此溺澀不通,乃太陽腑病,與他臟無涉也。五苓散主之。若表症未除,可與散劑同用。

此由太陽經之邪,自傳本腑也。口渴溺赤者,膀胱有水而受邪熱,則溺不通,且濁水不去,津液不生,故渴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腑,就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太陽經既有經絡也有腑臟。邪氣入侵經絡,就會頭痛發熱,邪氣入侵腑臟,就會口渴、小便赤。如果外在表現為太陽經的病症,同時還伴有口渴、小便赤,那麼這是膀胱經受阻不通的病症,與其他臟腑無關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表症未消,可以配合散劑一起服用。

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,傳入了膀胱這個腑臟。口渴、小便赤是因為膀胱有水,卻被邪熱所侵,導致小便不通,濁水無法排出,津液無法生成,所以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