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2)

1. 論傷寒脈

仲景曰: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。此三陽皆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。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。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

此三陰俱受病,已入於腑者,可下而已。仲景曰: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。脈若靜者為不傳,頗欲吐,若煩躁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煩躁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症不見者、為不傳也。傷寒三日,三陽當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:脈象浮而寸脈與尺脈都浮者,是太陽經受了病邪,大約一、兩天就會發病。脈象沉而寸脈與尺脈都沉者,是陽明經受了病邪,大約二、三天就會發病。脈象弦而寸脈與尺脈都弦者,是少陽經受了病邪,大約三、四天就會發病。這三陽經都受了病邪,但還沒有進入腑臟,可以用汗法治療。脈象沉而細,且寸脈與尺脈都沉細者,是太陰經受了病邪,大約四、五天就會發病。脈象沉而寸脈與尺脈都沉者,是少陰經受了病邪,大約五、六天就會發病。脈象微弱而緩慢,且寸脈與尺脈都微弱而緩慢者,是厥陰經受了病邪,大約六、七天就會發病。

這三陰經都受了病邪,病邪已經進入腑臟,可以用下法治療。仲景說:傷寒病發病第一天,是太陽經受了病邪。如果脈象平和,說明病邪未傳,可能會有想吐的症狀,如果感到煩躁,脈象數而急,說明病邪已經傳播。傷寒病發病六、七天,沒有高熱,病人卻感到煩躁,這是陽氣衰退,病邪侵入陰經的表現。傷寒病發病二、三天,沒有陽明經或少陽經的症狀,說明病邪未傳。傷寒病發病第三天,三陽經的病邪應該消失,三陰經應該開始受到病邪的侵襲,如果病人反而能吃飯而不嘔吐,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病邪的侵襲。

2. 傳經辨

傷寒傳經,不可以日數拘,亦不可以次序拘,如《內經》言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、三日少陽、四日太陰、五日少陰、六日厥陰之說,蓋言傳經之大概,非謂凡患傷寒者必如此也。夫寒邪中人,本無定體。陶節庵云: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,或入於陰,或入於陽,非必始太陽,終厥陰也。

或自太陽始,日傳一經,六日至厥陰,邪氣衰不傳而愈者,亦有不罷再傳者,或有間經而傳者,亦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,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,或有自少陽陽明而入者,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,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。所以治傷寒,不可拘泥。但見太陽症,便治太陽,見少陰症,便治少陰,依類而推,此活法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傳播經絡,不應該用時間來限制,也不應該用順序來拘泥。就像《內經》裡說的,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、三日少陽、四日太陰、五日少陰、六日厥陰,這只是概括了傳經的大致情況,並不是說所有患傷寒的人都會如此。實際上,寒邪入侵人體,本身就沒有固定的模式。陶節庵也說,風寒入侵人體沒有固定的路徑,可能進入陰經,也可能進入陽經,不一定一開始就從太陽經開始,最後才到厥陰經。

有些患者可能從太陽經開始,每天傳播到下一條經絡,六天後到達厥陰經,邪氣衰弱不再傳播而痊癒;也有些患者可能反复傳播兩次以上;還有些患者可能跳過某些經絡傳播;有些患者可能只傳播到兩三條經絡就停止;有些患者可能始終只停留在一條經絡上;有些患者可能從少陽、陽明經開始進入;也有些患者可能一開始進入太陽經,並沒有出現鬱熱症狀,就直接進入少陰經,形成陰證。所以治療傷寒,不能死板地拘泥於固定的模式。只要看到太陽經的症狀,就治療太陽經;看到少陰經的症狀,就治療少陰經,依此類推,這就是靈活的治療方法。

仲景曰:日數雖多,但見表症而脈浮緊者,猶宜汗之;日數雖少,但見里症而脈沉實者,猶宜下之。誠為不易之論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“即使發燒天數很多,只要看到皮膚有外感症狀而且脈搏跳動強勁有力(即「浮緊」),仍然應該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;即使發燒天數很少,只要看到內臟有病症而且脈搏跳動深沈且堅固(即「沈實」),仍然應該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。”這句話確實是不可改變的道理。

3. 合病並病論(數經並見為合病,數經遞見,以次相棄為並病。)

傳經有幻境,或兩經同病,或三經同病,名為合病。若一經病未已,復連及一經,名為並病。有合於陽者,即有合於陰者。有並於陽者,即有並於陰者。仲景謂三陽合病,閉目則汗,面垢譫語遺尿,治宜白虎湯。此外合三陽之經,內合陽明之腑,故用辛涼和解之。大約治法,不論三陽三陰,凡兩經合病,則用兩經藥同治之。

三經合病,則用三經藥同治之。若一經病未瘥,復並一經,則相其先後輕重緩急而藥之,斯無弊耳。景岳曰:三陽若與三陰合病,即是兩感。所以三陰無合併病也。

白話文:

經絡運行時可能會出現幻覺,或兩個經絡同時生病,或三個經絡同時生病,這叫做合病。如果一個經絡的病還沒好,又連累到另一個經絡,就叫做並病。有陽經合病,就可能有陰經合病;有陽經並病,就可能有陰經並病。張仲景說,三陽經合病,患者閉眼就出汗,臉色污穢,神志不清,還會遺尿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此外,三陽經合病,還會影響陽明腑,所以要用辛涼和解的方法。大致的治療方法是,不論是三陽還是三陰,只要兩個經絡合病,就用兩個經絡的藥物一起治療;三個經絡合病,就用三個經絡的藥物一起治療。如果一個經絡的病還沒痊癒,又並發了另一個經絡的病,就要根據發病的先後順序、病情的輕重緩急來用藥,這樣才能避免治療上的弊端。李中梓說,三陽經如果和三陰經合病,就是兩種病邪同時入侵。所以三陰經不會出現合併病。

4. 兩感論

傷寒兩感者,表裡雙傳也。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,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,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是也。太陽症本發熱、頭痛、惡寒,若兼少陰,則又咽干口燥矣。五苓散主之。渴加知、柏,頭痛加羌、防。陽明症本身熱、目痛、鼻乾、不眠,若兼太陰,則又腹滿不欲食而自利矣。

大柴胡湯主之。少陽症本耳聾、脅痛、寒熱往來而嘔,若兼厥陰,則又煩滿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矣,大承氣湯加川芎、柴胡主之。凡兩感者,表裡俱傳,為禍最速。或三日、六日,營衛不行,臟腑不通,昏不知人,乃死。此症無一定之方治,不過邪在表者,解於外,邪在裡者,清於中。

白話文:

在受到兩種傷寒影響時,表裡兩層都會受到傳染。第一種情況是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,第二種情況是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發病,第三種情況是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發病。太陽經症狀主要為發熱、頭痛、惡寒,若合併少陰經症狀,則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乾舌燥等情況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若有口渴加重,可加入知母、柏子。若頭痛加重,可加入羌活、防風。陽明經症狀主要為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,若合併太陰經症狀,則會出現腹脹、不思飲食、自發性腹瀉等情況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少陽經症狀主要為耳聾、肋骨疼痛、寒熱交替出現且伴有嘔吐,若合併厥陰經症狀,則會出現煩躁、腹痛、四肢拘縮、手腳冰冷,且無法進食水或湯等液體,可用大承氣湯加入川芎、柴胡治療。所有受兩種傷寒影響的患者,表裡兩層都會受到傳染,病情會惡化得很快。在三到六天內,營衛之氣和臟腑會無法正常運行,患者會昏迷不醒,最後死亡。這種病症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,只能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,對症下藥。如果病邪在體表,則從體外治療;如果病邪在體內,則從體內清除。

古人用大羌活湯。若邪自外入而外甚於里者,必以外為主,先用葛根、麻黃解表,後用調胃承氣湯攻裡。若邪因虛襲而元氣不支者,速宜專顧根本,先用四逆湯救里,後以桂枝解表,但使元陽不敗,則強敵亦將自解。又仲景謂:少陰症反發熱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,此論直中之兩感也。

傳經兩感,以解表為主,而清裡佐之;直中兩感,以溫中為主,而發表次之,此治兩感之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的人遇到這種情況,會使用「大羌活湯」。如果邪氣從外入侵,且外在症狀比內在症狀嚴重,就必須以治療外在症狀為主,先用「葛根」和「麻黃」來解表,之後再用「調胃承氣湯」來攻治內在的邪氣。

若邪氣是因身體虛弱而入侵,導致元氣不足,就要立刻注重根本,先用「四逆湯」來救治內在,之後再用「桂枝」解表,只要維持元陽不衰,邪氣自然就會消散。

另外,仲景也提到:少陰症反覆發熱,可用「麻黃附子細辛湯」,這正是「直中兩感」的治療方法。

傳經兩感,以解表為主,並佐以清裡;直中兩感,以溫中為主,再配合發表,這就是治療兩感的治病大法。

5. 陰症有三說

有傳經之陰症,陰中之熱症也;有直中之陰症,陰中之寒症也;有房室之陰症,陰中之虛症也。既犯房勞而得熱症,則灼熱極甚;犯房勞而得寒症,則陰寒極甚。熱之甚,清劑宜輕:寒之甚,溫劑宜重。

白話文:

有種類似經脈循行的陰虛病症,這是陰部內藏的熱症;有直接侵入陰部的陰虛病症,這是陰部內藏的寒症;還有因房事過度導致的陰虛病症,這是陰部內藏的虛症。如果因房勞而引發熱症,那麼熱痛會變得非常嚴重;如果因房勞而引發寒症,那麼陰寒會變得非常嚴重。熱到極點時,應使用較輕的涼藥來調理;寒到極點時,則需使用較重的溫藥來治療。

6. 三陰症亦用表法論

《傷寒論》曰: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,宜桂枝。此論太陽傷風,為醫誤下而傳太陰者也。太陰脈當沉,今反浮,是症在太陰,脈在太陽,則太陽之邪未盡入於陰,而太陰之邪,大有還陽向汗之勢,故用桂枝湯以徹其表,令其從太陽來者,仍從太陽出也。推而論之,若傷寒太陰症而得太陽脈,可用麻黃,仲景麻黃石膏湯之意也。

得陽明脈可用葛根,仲景葛根芩連湯之意也。得少陽脈可用柴胡,是以大柴胡湯為少陽傳太陰之方也。然必腹中實痛,始用大黃下之,否則本方加芍藥以和之而已。太陰如此,少陰厥陰,何獨不然。大抵治傷寒,急以解表而緩於攻裡,非惟三陽務表,即三陰未結之邪,猶冀其還陽而走表,必俟邪氣結實,乃用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上說:太陰病人的脈象浮起,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這是指太陽經外邪侵犯造成的傷風,由於用藥錯誤導致外邪傳入太陰經。太陰經脈象應當沉著,現在反而是浮起的,說明病邪在太陰經,脈象卻在太陽經,這表示太陽經的病邪尚未完全入裡,而太陰經的病邪有極大的趨向陽氣而發汗的趨勢,所以使用桂枝湯來徹底散發表邪,使從太陽經傳來的病邪,仍然從太陽經外出。由此推論,如果傷寒是太陰經症狀,而脈象卻是太陽經脈象,就可以用麻黃,這是仲景麻黃石膏湯的思路。

如果脈象是陽明經脈象,就可以用葛根,這是仲景葛根芩連湯的思路。如果脈象是少陽經脈象,就可以用柴胡,所以大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傳入太陰經的方劑。但是,如果腹中實痛,才用大黃來下泄,否則,本方只要加芍藥來調和就可以了。太陰經是這樣,少陰經和厥陰經也是這樣。總之,治療傷寒,急著解除表證,緩著攻裡,不僅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有表證,即使三陰經未結成實邪,也希望它們能趨向陽氣而走表,一定要等到邪氣結成實邪,才用承氣湯來下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