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六 金屬 (3)
卷六 金屬 (3)
1. 咳嗽
《經》云: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。寒熱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又云: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
肺咳者,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肝咳者,兩脅痛,不能轉側。心咳者,喉中如梗狀,甚則咽痛喉痹。脾咳者,右脅痛,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動,動則咳劇。腎咳者,腰背引痛,甚則咳涎。五臟久咳不已,移於六腑。其脾移於胃,咳而嘔,甚則長蟲出。肝移於膽,咳嘔膽汁。肺移於大腸,咳而遺失。
心移於小腸,咳而失氣。腎移於膀胱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,咳而腹滿不食,多涕唾,面浮腫,氣逆。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,治其合,浮腫者,治其經。
河間曰,咳則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也;嗽則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為痰也。因咳而動痰者,咳為重,主治在肺;因痰而致嗽者,痰為重,主治在脾。惟食積成痰,痰氣上升致咳,只宜治痰消積,不必用肺藥。
丹溪曰:咳嗽有風有寒,有痰有火,有虛有勞,有郁有肺脹。
楊仁齋曰: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,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,凡咳嗽引動百骸,自覺氣從臍下奔上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原,當以地黃丸,安腎丸等主之。此虛則補子之義也。
立齋曰:咳嗽症,春月風寒傷肺,頭痛身重,金沸草散主之。夏月暑火傷肺,喘嗽面赤,用麥門冬湯,甚則竹葉石膏湯。秋月濕熱傷肺,咳熱自汗,口乾便赤,白虎湯。若氣短痞滿倦怠者,香薷飲;邪去後,補中益氣湯。《經》云:秋脈不及,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而咳,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是也。
冬月風寒外感,形氣俱實,用麻黃湯之屬;虛者參蘇飲、金水六君煎;若日久或誤服表劑,致元虛而邪實者,急宜補脾,則肺有所養而病自愈。
景岳曰:咳嗽之要,一曰外感,二曰內傷,盡之矣。外感由於皮毛,陽邪也,故治以辛溫而邪自散;內傷起於陰分,陰病也,故養以甘平而氣始復。治外感之嗽,風寒居多,其症鼻塞聲重,惟有六安煎加生薑為妙;若肺脘燥澀,加當歸二錢;寒氣太盛,則細辛、麻黃、桂枝,俱可加用;血氣漸弱者,悉宜金水六君煎;若外感兼火者,必內熱喜冷、六安煎內可加黃芩、瓜蔞、知母、山梔、石膏之屬。治內傷之嗽,不宜燥藥,惟宜甘潤養陰,如百合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、胡桃、乳蜜之類。
凡水虧於下,火炎於上,消爍肺金,肺燥則癢,咳不能已,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,宜四陰煎、一陰煎、地黃丸之屬,更有元陽下虧,生氣不布,脾肺兩困,則喘促痞滿,用大補元煎主之。若水泛於上,血化為痰,謂之白血。《經》云: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,四陰煎、地黃丸等酌用之。
白話文:
咳嗽
《內經》說:邪氣入侵肺部,就會導致皮膚疼痛,出現寒熱、氣喘、汗出、咳嗽並牽連肩背等症狀。又說:咳嗽的原因不只來自肺,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引起咳嗽。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裡,邪氣先侵犯皮毛,然後再循著表裡關係侵犯肺部。五臟各有其易受邪氣侵犯的時節,非其時則邪氣會互相傳遞。
肺部引起的咳嗽,會伴隨喘息和聲音,嚴重時還會咳血。肝臟引起的咳嗽,會伴隨兩脅疼痛,無法翻身側臥。心臟引起的咳嗽,喉嚨會有梗塞感,嚴重時會咽喉疼痛腫脹。脾臟引起的咳嗽,會伴隨右脅疼痛,疼痛會沿著陰經傳導到肩背,嚴重時無法動彈,動則咳嗽加劇。腎臟引起的咳嗽,會伴隨腰背疼痛,嚴重時會咳出唾液。五臟久咳不愈,邪氣會轉移到六腑。脾的邪氣移到胃,會咳嗽並嘔吐,嚴重時還會吐出蟲子。肝的邪氣移到膽,會咳嗽並嘔吐膽汁。肺的邪氣移到大腸,會咳嗽並腹瀉。心的邪氣移到小腸,會咳嗽並氣短。腎的邪氣移到膀胱,會咳嗽並尿失禁。久咳不愈,三焦也會受影響,會咳嗽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、流鼻涕、唾液增多、面部浮腫、氣逆。治療臟腑病症,要針對其相應的穴位(俞穴或合穴)進行治療,浮腫則需治療其經絡。
河間先生說:咳嗽聲音大而無痰,是肺氣受損,氣機不清;咳嗽無聲而有痰,是脾濕化痰所致。咳嗽並伴有痰,以咳嗽為主,應從肺論治;痰多而致咳嗽,以痰為主,應從脾論治。但如果是飲食積滯化痰,痰氣上逆而致咳嗽,則只需治療痰積,不必使用治療肺部的藥物。
朱丹溪說:咳嗽有風寒、痰火、虛勞、鬱結、肺脹等證型。
楊仁齋說:肺主呼氣,腎主納氣,肺是氣的主人,腎是氣的根本。凡是咳嗽牽動全身,感覺氣從腹部往上衝,這是腎虛不能收攝氣機,應當用地黃丸、安腎丸等藥物治療。這體現了虛則補之的原則。
立齋先生說:咳嗽的症狀,春季風寒侵犯肺部,頭痛身重,用金沸草散治療;夏季暑熱傷肺,喘咳面紅,用麥門冬湯,嚴重時用竹葉石膏湯;秋季濕熱傷肺,咳嗽發熱自汗,口乾便秘,用白虎湯;如果氣短、胸悶、倦怠,用香薷飲;邪氣去除後,用補中益氣湯。 《內經》說:秋季脈象不足,會導致喘息、呼吸困難、咳嗽,嚴重時會咳血,聽診時能聽到異常的聲音。
冬季風寒外感,表裡皆實,用麻黃湯類藥物治療;虛者用參蘇飲、金水六君煎;如果久病或誤服發汗藥物,導致元氣虛弱而邪氣仍在,應當急需補益脾胃,則肺有所養,疾病自然痊癒。
張景岳說:咳嗽的關鍵,在於外感和內傷,這就是全部了。外感是由於皮毛受邪,屬陽邪,因此治療要用辛溫的藥物使邪氣自行散去;內傷起於陰分,屬陰虛,因此治療要用甘平的藥物來滋養,使氣血恢復。治療外感咳嗽,多數是風寒,症狀是鼻塞、聲音重,六安煎加生薑最為有效;如果肺脘乾燥澀滯,加當歸二錢;寒邪太盛,可以加細辛、麻黃、桂枝;如果氣血漸弱,宜用金水六君煎;如果外感兼有火邪,必然內熱怕冷,六安煎內可以加黃芩、瓜蔞、知母、山梔、石膏等藥物。治療內傷咳嗽,不宜使用燥熱的藥物,宜用甘潤養陰的藥物,如百合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、胡桃、蜂蜜之類。
如果腎陰不足,導致下焦水虧,上焦火盛,灼傷肺金,肺燥則癢,咳嗽不止,甚至口乾煩熱、咽喉疼痛、口腔潰瘍,宜用四陰煎、一陰煎、地黃丸等藥物;如果元陽虧虛,氣血運行不暢,脾肺兩虛,則會喘促、胸悶,用大補元煎治療。如果水液停滯在上焦,血液化為痰,稱為白痰。《內經》說:咳嗽不止,並咳出白痰者將死,此時應酌情使用四陰煎、地黃丸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