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4)
卷五 土屬 (14)
1. 三消湯頭
白虎湯治陽明熱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(加人參即名人參白虎湯)
調胃承氣湯,芒硝甘大黃。
三黃丸治積熱,芩連大黃等分末。
六味地黃湯,山山熟地黃,丹苓兼澤瀉。八味附桂相。
錢氏白朮散四君,藿香木香乾葛成。
四物湯治血,歸芎熟地芍。
二冬湯用天麥參,花粉知母甘草芩。(荷葉一錢煎。)
生地八物湯知柏,芩連山藥丹皮麥。(荷葉一錢煎。)
生脈散治熱傷氣,人參麥冬北五味。
白話文:
白虎湯用來治療陽明經的熱症,配方包含知母、石膏、糯米和甘草。(如果加入人參,就成為人參白虎湯)
調胃承氣湯的成分有芒硝、甘草和大黃。
三黃丸用來治療積熱,由黃芩、黃連和大黃等量混合而成。
六味地黃湯的成分包括山茱萸、山藥、熟地黃、丹皮、茯苓和澤瀉。若要變成八味地黃湯,則需再加入附子和肉桂。
錢氏白朮散由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入藿香、木香和乾葛組成。
四物湯是用於調理血癥,成分有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和白芍。
二冬湯的配方含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人參、天花粉、知母、甘草和黃芩。(可加入荷葉一錢一同煎煮。)
生地八物湯的成分為生地、知母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、山藥、丹皮和麥門冬。(可加入荷葉一錢一同煎煮。)
生脈散用來治療因熱造成的氣虛,配方含有人參、麥門冬和北五味子。
2. 關格
《經》云:人迎一盛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已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已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,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。又曰: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氣留之而陽氣太盛,陰氣弗能榮也。故曰格。且陰脈不利,血留之而陰氣太盛,陽氣弗能榮也,故曰關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
仲景謂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丹溪謂寒在上,熱在下,兩寸俱盛四倍,法當提吐,不必在出痰也。
景岳謂:人迎察六腑之陽,寸口察五臟之陰,人迎盛至四倍,此孤陽獨見,水不濟火也,名曰溢陽,為外格,言陰格於陽也。寸口盛至四倍,此元陰無主,氣不歸經也,名曰溢陰,為內關,言陽關於陰也。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已上,且大且數,此其陽氣不藏,故陰中無陽,陰氣不升,故陽中無陰,陰陽相離,故曰關格。總由酒色情欲,以致真陰敗竭,元海無根,所為亢龍有悔之象也。
其脈則如弦如革,洪大異常;其症則脈動身亦動,凡乳下臍旁,無不舂舂然,振振然,與脈相應;其形氣則上有微喘,而動作則喘甚;肢體無力,而寤寐多慌張;謂其為虛損,則無勞嗽等症,謂其為痰火,又無邪熱等象,此關格之所以異也。治此者,宜以峻補真陰為主。凡兼陽臟者,必多熱,一陰煎;兼陰臟者必多寒,宜大營煎、右歸飲之屬,若不熱不寒,宜五福飲、大補元煎之類治之。
普明子曰:小便不通,因而吐食,名曰關格,假蘇散治之。
有宗丹溪之說者,以為陽氣結於上,陰液衰於下,用半夏瀉心湯及進退黃連湯之屬,姑存其說。
筆花氏曰:陽極盛則陰消,剛決柔也,於卦為夬,於病為格,陰極盛則陽消,柔變剛也,於卦為剝,於病為關。若剝盡不能生復,夬盡不能生姤,則陰陽隔絕,合為未濟之卦而成關格。夫病至關格,《月令》所謂陰陽爭,死生蕩之時矣。然而窮極反本,思鴻濛甫闢,先有坎水,故腎為天一之元,治此者,唯有大滋腎陰一法,必審其實有氣結脘閉,或痰涎凝遏,方可佐以開痞通陽,然亦不可過劑也。
白話文:
[關格]這段古文講的是中醫診斷中的一種特殊病症——關格,以及對這種病症的理解和治療方法。
《經》書中提到,當人迎脈(頸部脈搏)一次亢進表示病在少陽,二次亢進表示病在太陽,三次亢進表示病在陽明,四次以上亢進則稱為「格陽」。而寸口脈(手腕脈搏)一次亢進表示病在厥陰,二次亢進表示病在少陰,三次亢進表示病在太陰,四次以上亢進則稱為「關陰」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亢進四倍以上,就叫做「關格」。
進一步解釋,當邪氣在腑臟中,會導致陽脈不調,氣滯在其中,使陽氣過剩,陰氣無法養護,所以被稱為「格」。而當陰脈不順暢,血液停滯,使陰氣過剩,陽氣無法養護,因此被稱為「關」。當陰陽都過剩,彼此無法相互養護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
張仲景認為,「關」指的是無法排尿,「格」則是嘔吐。丹溪學派認為,上部有寒,下部有熱,兩寸脈都亢進四倍,按照法則應當使用催吐法,不一定是在排除痰濕。
張景嶽指出,人迎脈可以觀察六腑的陽氣,寸口脈可以觀察五臟的陰氣。人迎脈亢進到四倍,表示孤陽獨顯,水不能調節火,這被稱為「溢陽」,即「外格」,意思是陰氣被陽氣阻隔。寸口脈亢進到四倍,表示元陰無主,氣不歸經,這被稱為「溢陰」,即「內關」,意思是陽氣被陰氣阻隔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亢進到四倍以上,且脈搏強大而頻繁,表示陽氣不收斂,因此陰中無陽,陰氣不上升,因此陽中無陰,陰陽分離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總體來說,這是因為過度縱慾,導致真陰耗盡,根基虛弱,呈現出極盛之後必有衰落的現象。
這種病症的脈象像弦一樣緊繃,或者像皮革一樣堅硬,脈搏大且異常。症狀方面,脈動時身體也會跟著動,胸部下方和肚臍周圍會感到跳動,與脈搏相呼應。外表上看,上部有輕微的喘息,行動時喘息加重;四肢無力,睡眠時容易驚醒。如果說這是虛損,但沒有勞累咳嗽等症狀;如果說這是痰火,但又沒有邪熱等表現,這就是「關格」的特殊之處。治療這種病症,應該以大力補充真陰為主。對於伴有陽臟的患者,多半會有熱象,可以使用一陰煎;對於伴有陰臟的患者,多半會有寒象,適合使用大營煎、右歸飲等方。如果既不熱也不寒,可以使用五福飲、大補元煎等方。
普明子說,小便不通,然後嘔吐,稱為「關格」,可以用假蘇散來治療。
有些人遵循丹溪學派的說法,認為這是因為上部陽氣凝結,下部陰液衰弱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或進退黃連湯等方,這裡暫且保留這種說法。
筆花氏說,陽氣極盛時陰氣就會消散,這是剛克柔的原理,在易經中為「夬」卦,病症上則為「格」;陰氣極盛時陽氣就會消散,這是柔克剛的原理,在易經中為「剝」卦,病症上則為「關」。如果剝卦到了極點不能生成復卦,夬卦到了極點不能生成姤卦,那麼陰陽就會隔絕,形成「未濟」卦,成為「關格」。疾病發展到「關格」階段,是《月令》中所謂陰陽交戰、生死難測的時候。然而,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往往會回歸本源,回想天地初開之時,最先存在的就是坎水,所以腎臟是天地之始的根源。治療這種病症,唯一的方法就是大力滋補腎陰。必須仔細辨別是否有氣滯胃閉或痰涎凝滯的情況,才能輔以開胃通陽的治療,但是也不能過量使用。
3. 關格湯頭
一陰煎用生熟地,丹參冬芍牛甘記
大營煎用地杞桂,歸杜牛膝炙草配。
右歸熟地萸杞好,附桂杜仲山藥草,氣虛參朮乾薑找。
五福飲用參熟地,當歸白朮炙草記。
大補元煎參熟山,萸杞當歸杜仲甘。
假蘇散用通苓陳,麥芽瞿麥香附荊。
半夏瀉心湯芩連,人參乾薑半棗甘。
進退黃連湯乾薑,桂枝參夏甘棗相。
白話文:
[關格湯頭]
在「一陰煎」中,我們使用生地、熟地、丹參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牛膝和甘草。
「大營煎」的配方包含地黃、枸杞、肉桂、當歸、杜仲、牛膝以及炙甘草。
「右歸」湯裡,熟地、山萸肉、枸杞是主要成分,加上附子、肉桂、杜仲、山藥和炙甘草,如果氣虛,則會加入人參、白朮和乾薑。
「五福飲」使用人參、熟地、當歸、白朮和炙甘草作為主要成分。
「大補元煎」的主要成分有人參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萸肉、枸杞、當歸、杜仲和甘草。
「假蘇散」的成分有通草、茯苓、陳皮、麥芽、瞿麥、香附和荊芥。
「半夏瀉心湯」的成分有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和炙甘草。
最後,「進退黃連湯」的成分有乾薑、桂枝、人參、半夏、炙甘草和大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