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3)
卷五 土屬 (13)
1. 三消
《經》云: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風消。又曰: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。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心移熱於肺,為膈消。又曰:五臟脆者,皆善病消痹。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。胃中熱、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又曰:口甘者,五氣之溢,五味之津液在脾,此肥美之所發也,名曰脾癉。
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水泉不止,膀胱不藏,失守者死。
按三消症,三焦受病也。上消者,肺病也。凡心脾陽明之火,皆能薰炙,故又名膈消。其症大渴引飲,隨飲隨渴,津液枯涸也,人參白虎湯主之。中消者,脾胃病也,又名消中。其症多食善飢,日加瘦削,古方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主之。下消者,腎病也,故名腎消。其症煩躁引飲,耳輪焦,溺如膏,腎水虧極之症也,六味地黃丸主之。
丹溪治消渴,以養肺降火生血為主,俱用四物湯。上消加五味、人參、麥冬、花粉、藕汁、生地汁、人乳之屬。中消加知母、石膏、滑石以降胃火。下消加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以滋腎水,常飲澡絲湯代茶。石頑謂:能食而渴者,人參白虎湯。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去木香,倍加乾葛。
丹溪曰:腎水屬陰而本寒,虛則為熱、心火屬陽而本熱,虛則為寒。
普明子曰:治上消,宜用二冬湯以潤肺而清胃;治中消,宜用生地八物湯以清胃而滋腎;治下消,宜用地黃湯合生脈散以滋腎而補肺。
筆花氏曰:三消之症,皆燥熱結聚。古方人參白虎湯,及丹溪用養肺降火生血之法,已臻美備。故後世治上消者清肺,治中消者清胃,治下消者滋腎。而惟普明子之治法,更極周密,其治上消而兼清胃者,使胃火不得傷肺也。中消而兼滋腎者,使相火不得攻胃也。下消而兼補肺者,滋土源以生水也。
蓋三消之治,不必專執本經,而滋其化源,則病易痊矣。然此症有水虧,亦有火虧,更宜斟酌。若尋常消渴,惟天花粉為神藥。其外蘭香葉,白葵花,亦可合知、柏用也。
白話文:
【三消】
《經》上說,當心脾兩臟發生問題時,會導致一種名為風消的疾病。另外,當心臟的寒氣影響到肺臟,就會產生肺消,出現喝水後馬上就要排尿兩次的症狀,這類型的消渴症是無法治療的。如果心臟的熱氣影響到肺臟,就會形成膈消。再者,五臟脆弱的人,容易罹患消渴和痹證。當胃部過熱時,會加速消化食物,使人容易感到飢餓。若胃部過熱而腸道卻過冷,就會讓人很快感到飢餓,並且小腹會有疼痛和脹感。此外,口中有甜味,這是五臟之氣過剩的現象,也是脾胃功能過度活躍的表現,被稱為脾癉。
肥胖會導致體內熱氣,食用過甜的食物會導致中焦濕氣過重,這些情況都會使氣機上逆,進而發展成消渴症。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蘭草,幫助排除體內的舊氣。
當尿量過多,且膀胱無法控制排尿,這類患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。
根據三消症的特徵,這是三焦系統受到影響的結果。上消症是肺臟問題,當心、脾、胃的火氣影響到肺,會導致肺部的蒸發作用過強,因此又被稱為膈消。主要症狀是極度口渴,喝多少水都不夠,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耗盡。人參白虎湯是治療此症的主要選擇。中消症是脾胃問題,又名消中,主要症狀是食慾旺盛但卻逐漸消瘦,古方常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來治療。下消症是腎臟問題,所以又叫腎消,主要症狀是煩躁、大量飲水、耳朵乾枯、尿液像糖漿,這是腎臟嚴重虧損的表現,六味地黃丸是主要治療方法。
丹溪治療消渴症,注重滋養肺臟、降低火氣、促進血液生成,主要使用四物湯。對於上消症,會添加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、花粉、藕汁、生地汁、人乳等成分。對於中消症,會加入知母、石膏、滑石來降低胃火。對於下消症,會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子來滋養腎臟,並經常飲用澡絲湯作為茶飲。石頑認為,對於食慾旺盛但口渴的患者,應使用人參白虎湯;對於食慾不佳但口渴的患者,則應使用錢氏白朮散,去除木香成分,增加乾葛的份量。
丹溪指出,腎臟的水液屬於陰性且本質上是寒冷的,若虛弱則會產生熱氣;心臟的火氣屬於陽性且本質上是溫熱的,若虛弱則會產生寒氣。
普明子認為,治療上消症,應該使用二冬湯來滋潤肺臟和清除胃熱;治療中消症,應該使用生地八物湯來清除胃熱和滋養腎臟;治療下消症,應該使用地黃湯結合生脈散來滋養腎臟和補充肺氣。
筆花氏指出,三消症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燥熱造成的。古方中的人參白虎湯以及丹溪的養肺降火生血的方法,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。因此,後世治療上消症時,會著重清肺;治療中消症時,會著重清胃;治療下消症時,會著重滋養腎臟。然而,普明子的治療方法更為全面,他認為在治療上消症時,同時清胃可以防止胃火傷害肺臟;在治療中消症時,同時滋養腎臟可以防止相火攻擊胃臟;在治療下消症時,同時補肺可以滋養土源以產生水源。
總而言之,治療三消症不必過於拘泥於傳統理論,只要滋養各臟器的根源,病情就能得到改善。然而,這種疾病可能涉及水液不足或火氣不足,需要進一步評估。對於一般性的消渴症,天花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。除此之外,蘭香葉和白葵花也可以與知母和黃柏一起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