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12)

1. 反胃湯頭

小半夏湯,加一生薑。

茯苓澤瀉湯苓澤,生薑甘草桂枝術。

大半夏湯用人參,半夏白蜜三味成。

四逆湯,須冷服,附子乾薑甘草足。

橘皮湯治乾嘔噦,橘皮生薑煮服美。

理中湯用術參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金水六君虛實到,熟地夏陳歸苓草。

六味回陽參附歸,熟地乾薑甘草炙。

理陰煎用炙草歸,熟地乾薑附肉桂。

豕膏用豬脂,白蜜同煉淨,當歸或先煎,薑汁或相併。

葛花解酲湯,葛花砂蔻香,青陳參苓朮,神麯瀉豬姜。

半夏瀉心湯芩連,人參乾薑半棗甘。

逍遙散用柴歸芍,苓朮陳甘煨姜薄。

代抵當丸大黃主,歸桃山甲桂玄明。

白話文:

[反胃湯方]

小半夏湯:使用半夏,並加入大量的薑。

茯苓澤瀉湯:主要成分為茯苓、澤瀉,再加入生薑、甘草、桂枝和白朮。

大半夏湯:由人參、半夏與白蜜三種藥材組成。

四逆湯:需要冷服,配方為附子、乾薑和甘草。

橘皮湯:用於治療乾嘔和噦氣,由橘皮和生薑煮製而成。

理中湯:包含白朮、人參、薑,以及炙甘草和炮附子。

溫胃飲:主要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扁豆、乾薑、當歸和炙甘草。

金水六君:由熟地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茯苓和炙甘草組成,適用於虛實夾雜的情況。

六味回陽湯:由人參、炮附子、當歸、熟地、乾薑和炙甘草組成。

理陰煎:由炙甘草、當歸、熟地、乾薑、炮附子和肉桂組成。

豕膏:使用豬脂,與白蜜一同煉製淨化,可先煎當歸,也可加入薑汁。

葛花解酲湯:主要成分有葛花、砂仁、豆蔻、陳皮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神麯、瀉豬和薑。

半夏瀉心湯:配方含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和甘草。

逍遙散:由柴胡、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和煨薑組成。

代抵當丸:主要成分為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山甲、桂枝和玄明粉。

2. 𩞄雜

《經》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脾與胃以膜相連耳。而脾屬陰,主乎血,胃屬陽,主乎氣。故胃易燥,全恃脾之陰以和;脾易濕,全恃胃之陽以運,此後天生化之源也。若脾陰一虛,則胃家飲食遊溢之精氣,全輸於脾,不復稍留以自潤,斯胃過於燥而有火,欲得食以自資,稍遲則𩞄雜愈甚,得食則可暫止,久之則三消,噎隔諸症作矣。治宜養營血,補脾陰,兼補胃陰,甘涼潤濡,稍佐微酸,此良法也。

𩞄雜一症,腹中空空,似飢非飢,似辣非辣,似痛非痛,而胸膈懊憹,莫可名狀。或得食暫止,或食已復𩞄,或兼噁心而見胃痛。大抵食已即飢,雖食不飽者,火𩞄也。痰多氣滯,似飢非飢,不喜食者,痰𩞄也。酸水浸心而𩞄者,慼慼膨膨,食少無味,此脾氣虛寒,水穀不化也。

火𩞄者,宜清火而兼養陰,用二陰煎、四陰煎之類。痰𩞄者,宜降痰,二陳湯及大和中飲之類。若中焦痰火相兼而𩞄者,三聖丸、軟石膏丸之類。若脾胃虛寒,停痰滯食,吞酸嘔惡而𩞄者,和胃飲、二陳湯、溫胃飲、六君子湯之類。

筆花氏曰:𩞄雜之症,有火𩞄、痰𩞄之別,愚謂痰滯胸膈,或噯滿,或心悸則有之,何能作𩞄?其𩞄者,亦為火所迫耳。夫痰為火迫,則其痰必燥,故胸中似辣非辣,宜以二冬、二母等潤之,方能降火而清痰,古方用二陳湯,𩞄非愈增其燥,而𩞄愈甚乎。況此症明屬脾陰不足,胃液枯燥所致,惟有滋陰合甘涼之法治之,庶不變生他患,若芳燥不宜用也。

白話文:

【經典記載】說道:食物進入胃中後,會產生精氣,這些精氣會向上傳輸到脾臟,由脾臟分散這些精氣,再向上輸送到肺部。脾臟與胃部僅以一層薄膜相連。然而,脾臟屬於陰性,主管血液,胃部屬於陽性,主管氣息。因此,胃部容易乾燥,完全依賴脾臟的陰性來調和;脾臟容易濕潤,完全依賴胃部的陽性來運轉,這就是後天的生命活動的源泉。

一旦脾臟的陰性虛弱,那麼胃部的飲食產生的精氣,就會全部輸送至脾臟,不再在胃部保留一些來滋潤自己,於是胃部變得過度乾燥,產生火氣,想要得到食物來滋養自己,稍微遲延,胃部的不適感會更嚴重,即使吃東西也只能暫時緩解,長久下去,可能會導致三消、噎隔等病症。治療上應該養血補陰,滋補脾臟的陰性,同時滋補胃部的陰性,使用甘甜涼潤的食物,稍微加入一點酸味,這是個好方法。

關於「𩞄雜」這種症狀,肚子感覺空空的,但又不是真正的餓,有些燒灼感但又不是真的辣,有些疼痛但又不是真的痛,胸口和橫膈膜感覺不舒適,無法形容的感覺。有的人吃了東西後可以暫時緩解,有的人吃完後仍然感到不適,有的人伴有噁心和胃痛。大體來說,剛吃完飯就覺得餓,即使吃再多也感覺不到飽足,這是因為火熱造成的。痰多,氣息不順,雖然餓但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痰多造成的。心中有酸水浸泡,胃部脹脹的,吃不多且食物無味,這是脾氣虛弱,不能正常消化食物。

對於因火熱引起的「𩞄雜」,應該清熱並滋補陰性,可以使用二陰煎、四陰煎等藥物。對於因痰多引起的「𩞄雜」,應該祛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大和中飲等藥物。對於中焦痰火交加的「𩞄雜」,可以使用三聖丸、軟石膏丸等藥物。對於脾臟和胃部虛弱寒冷,痰多,食物消化不良,反酸嘔吐的「𩞄雜」,可以使用和胃飲、二陳湯、溫胃飲、六君子湯等藥物。

筆花氏說:「𩞄雜」這種症狀,有因火熱和因痰多的不同類型,我認為,痰滯在胸膈,可能會引起噯氣或者心悸,但是為什麼會造成「𩞄雜」呢?實際上,「𩞄雜」也是因為火熱的影響。當痰受到火熱的影響,痰必然會變得乾燥,所以胸口會有燒灼感,應該使用如二冬、二母等滋潤的草藥,才能降火並清理痰液。古方使用二陳湯,反而可能增加燥熱,使「𩞄雜」更加嚴重。況且,這種症狀明顯是由於脾臟陰性不足,胃部液體乾燥所導致,只有滋補陰性並使用甘甜涼潤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避免產生其他疾病,芳香燥熱的藥物不適合使用。

3. 𩞄雜湯頭

二陰煎用生地冬,玄參苓棗草連通。

四陰煎用生地麥,沙參苓甘百合芍。

二陳湯半陳,甘草與茯苓。

大和中飲陳實砂,麥芽厚朴澤瀉查。

三聖丸治痰火𩞄,白朮橘紅黃連炒。

軟石膏丸痰火重,香附半南梔子共。

和胃飲治霍亂,陳樸乾薑炙草驗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
白話文:

[二陰煎]的成分包括生地、麥門冬、玄參、茯苓、棗、甘草以及黃連。

[四陰煎]則由生地、麥冬、沙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百合及芍藥組成。

[二陳湯]的基本配方為半夏、陳皮、甘草和茯苓。

[大和中飲]包含陳皮、實砂(即砂仁)、麥芽、厚朴、澤瀉和查木。

[三聖丸]用於治療因痰火導致的疾病,其成分有白朮、橘紅及炒黃連。

[軟石膏丸]適用於痰火較重的情況,主要材料為香附、半夏、南星和梔子。

[和胃飲]可用來治療霍亂,其成分有陳皮、厚朴、乾薑和炙甘草。

[溫胃飲]的成分包括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扁豆、乾薑、當歸和炙甘草。

[六君子湯]主要用於治療虛痰,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和半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