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七 水屬 (5)
卷七 水屬 (5)
1. 腹痛
《經》云:邪在脾胃,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又云:火鬱之發,民病腹中暴痛。
丹溪曰:凡心腹痛者,必用溫散,此鬱結不行,阻氣不運,故痛也。用二陳湯加川芎、蒼朮,倍加山梔煎服,痛甚,加炮姜反佐之。
景岳謂無形者,痛無常處,病在氣分,故或脹或止,宜順其氣而自愈;有形者痛有常所,病在血分,或為食積,故脹無休息,宜隨症而攻消之。凡綿綿而痛,欲得熱手按,及喜飲熱湯者,寒也,理中湯加肉桂、香、砂。若時痛時止,熱手按而不減,脈洪數者,熱也,二陳湯加枳實、厚朴、芩、連、山梔。
感暑而痛,或瀉利並作,脈必虛,四味香薷飲。感濕而痛,便泄溺澀,胃苓湯。食積作痛,腹中直條扛起,膨脹噯腐者,保和九;便閉者,三黃枳朮丸下之,下後仍痛拒按,積末盡也,再消之。蟲痛者,懊憹嘔水,當從蟲積治之。若有瘀血,必呆痛不移,澤蘭湯行之。若脾胃素虛,飲食不化而痛者,六君子加香、砂;若肝木乘脾,及血虛腹痛者,芍藥甘草湯;若七情內結,心腹絞痛,時作時發,七氣湯酌用。當臍作痛,為腎虛,任脈為病,用六味丸加龜板灰。
凡治腹痛,以芍藥枳朮丸為最。
又有暑月霍亂,絞腸大痛,吐瀉不得者,名乾霍亂,俗名攪腸痧,急以鹽湯灌而探吐之,服神香散、正氣散之屬,或用陳香櫞煎湯服之亦佳。此症粥飲入口即死,慎之。
筆花氏曰:腹痛當辨其有定無定,喜按拒按,或常或暫,口渴與否,便可得其崖略,惟痧暑及蛔厥之痛,變生頃刻。痧則先用神香散,蟲則先用花椒湯,暫緩其痛,再議進藥。若氣脹而痛,勢亦難緩,四磨飲疏之;若痧疹腹毒者,餘毒留滯腸胃也,清其熱毒而痛自止。一用曲、楂、樸芽之屬,則周身之火毒,隨藥而內陷,甚非細故。
白話文:
【腹痛】
古籍經典提到:當脾胃受到邪氣幹擾,體內的陽氣不足,陰氣過剩,會導致腹部寒冷、腸鳴、腹痛的現象。另一段記載則說,當人體內火氣鬱積爆發時,人們會經歷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的情況。
丹溪先生表示:所有心腹疼痛的情況,都必須使用溫暖散寒的治療方式,這是因為氣血鬱結,無法正常運行,因而產生疼痛。他推薦使用二陳湯,加入川芎、蒼朮,山梔加倍煎煮服用。若疼痛劇烈,可加入炮製的薑片加強效果。
景嶽先生認為,無固定位置的疼痛,通常出現在氣分,可能時有脹痛,但也能自行恢復,應順應氣流自然療癒。而有固定位置的疼痛,通常出現在血分,可能是食物積累,持續脹痛不歇,應針對症狀進行治療。持續性疼痛,想要熱敷舒緩,或是偏好熱飲的,是寒性的表現,可用理中湯加入肉桂、香料、砂仁來治療。若疼痛時發時止,熱敷無效,且脈搏洪大快速的,則是熱性的表現,可用二陳湯加上枳實、厚朴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等來治療。
若是因中暑而疼痛,或是伴隨腹瀉,脈象虛弱的,可用四味香薷飲。若因濕氣過重而疼痛,伴有排泄困難的,可用胃苓湯。若是因食物積累造成疼痛,腹部會有直條突起,膨脹且噁心的,可用保和丸;若是便祕,可用三黃枳朮丸來通便,若通便後仍感覺疼痛,則是食物尚未完全消化,需再次進行治療。若是蟲害造成的疼痛,會感到不安和嘔吐,應針對蟲害進行治療。若是有瘀血,則會感受到持續不變的疼痛,可用澤蘭湯來治療。若是脾胃本來就虛弱,食物無法消化而疼痛的,可用六君子湯加上香料和砂仁;若是肝臟影響脾胃,或是血虛導致腹痛的,可用芍藥甘草湯。若是情緒內結,心腹絞痛,時發時停的,可用七氣湯來調節。
在肚臍位置的疼痛,是腎虛或任脈疾病,可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龜板灰。
治療腹痛,芍藥枳朮丸是最有效的。
此外,夏季易發生霍亂,腸道劇烈疼痛,無法吐瀉的,稱為乾霍亂,民間稱為攪腸痧,應立即以鹽水灌服引吐,服用神香散、正氣散等藥物,或是陳香櫞煎湯服用,粥飲在此情況下反而有害,需小心。
筆花先生說:腹痛需辨別是否有固定位置,是否喜愛或抗拒按壓,是否持續或偶爾發生,是否口渴,這樣才能大概瞭解病情。唯有痧暑和蟲害引起的疼痛,情況瞬息萬變。痧暑需先服用神香散,蟲害需先服用花椒湯,先緩解疼痛,再進一步治療。若是氣脹引起的疼痛,情況較為緊急,可用四磨飲來疏導。若是痧疹腹毒,是腸胃內毒素殘留,清除熱毒,疼痛自然消失。使用麴、楂、樸芽等藥物,可能導致全身火毒內陷,需謹慎處理。
2. 腹痛湯頭
二陳湯半陳,甘草與茯苓。
理中湯用參朮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四味香薷飲扁豆,厚朴香薷甘草湊。
胃苓湯用五苓,再加平胃合而成。
保和丸用曲楂苓,連翹萊菔半夏陳。
三黃枳朮丸,荷葉水為團,神麯陳枳朮,大黃共芩連。
澤蘭湯,調經脈,柏子茺牛地歸芍。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芍草甘草湯,二味戊巳方。
七氣湯治氣結,苓蘇夏樸姜煎啜。
六味丸(即六味地黃湯。)
芍藥枳朮丸白朮,赤芍陳皮共枳實。
神香散,治氣痛,丁香白蔻研末共。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桔草陳。
四磨飲,用沉香,烏藥枳實與檳榔。
白話文:
[腹痛治療方劑]
-
二陳湯的劑量減半,加上甘草和茯苓。
-
理中湯使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再加上炙甘草和炮製過的附子。
-
四味香薷飲包含扁豆,以及厚朴、香薷和甘草的組合。
-
胃苓湯基於五苓散,再加入平胃散的成分。
-
保和丸主要由麥芽、山楂、茯苓、連翹、萊菔子、半夏和陳皮組成。
-
三黃枳朮丸,以荷葉水為基底,混合神麴、陳皮、枳實、大黃、黃芩和黃連。
-
澤蘭湯用於調經脈,包含柏子、茺蔚子、牛膝、生地、當歸和白芍。
-
六君子湯治療虛痰,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再添加陳皮和半夏。
-
芍藥甘草湯,只含芍藥和甘草兩種成分。
-
七氣湯治療氣結,以茯苓、紫蘇、半夏、厚朴和薑來煎煮。
-
六味丸,即是六味地黃湯。
-
芍藥枳朮丸主要由白朮、赤芍、陳皮和枳實組成。
-
神香散,專治氣痛,由丁香和白豆蔻研末混制。
-
藿香正氣散,包括藿香、白芷、茯苓、厚朴、蒼朮、蘇葉、桔梗、甘草和陳皮。
-
四磨飲,以沉香為主,再添加烏藥、枳實和檳榔。
3. 小腹痛
《經》云:金鬱之發,心脅滿引小腹,善暴痛,不可反側。又曰: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又曰: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。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。
按小腹正中,為少陰任沖之分野,其傍為厥陰肝經之分野,小腹痛滿,皆為內有留著,非虛氣也。一屬燥結大腸,大便不通,按之堅滿,繞臍攻痛,小便黃赤,脈數實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若津枯秘結者,脈不甚旺,麻仁丸。一屬熱結膀胱,溺閉不通,按之滿而不堅,彈之有聲,煩渴引飲,宜四苓、五苓等。
一屬血結膀胱,其症善忘如狂,渴不能飲,小便自清,尺脈必盛,宜代抵當丸主之。
若醉飽入房,強力忍精,而致少陰與任督受傷,血結陰分者,此真陰虧損,必致小便澀數,脹滿如淋,宜濟生腎氣丸,紅酒煎服。若婦人行經之時,交合受傷,時時不淨,而少腹滿痛者,此衝脈傷也,十全大補湯倍加肉桂。
又有下元本虛,勉力勞役,而致蓄血,小腹滿痛者,此肝經受傷,其滿必見於左旁,宜調肝散。然亦有右旁偏滿者,此必飽食奔馳,脾陰下溜,食積痰膩留結也。景岳用生大蒜一片,而以火酒磨木香嚼送之,以消面停之症。
筆花氏曰:小腹為厥陰所屬,傷寒邪熱傳入,或蓄血下焦,俱宜下之。直中症小腹冷痛,則溫之。若尋常小腹痛,多屬癥瘕之氣,聚於小腸,曰小腸氣,必失氣乃快;聚於膀胱,曰膀胱氣;少腹熱,若沃以湯,小便澀,治此當用墜降之藥,其行氣皆當用核,乃能宣達病所,如橘核丸、奔豚丸之屬是也。大約此症,莫非疝類,亦有氣血寒熱之殊,特不痛引睪丸耳。
白話文:
【小腹疼痛】
《經》提到:金鬱之發作,會使心脅部感到飽滿,並牽引小腹,容易發生劇烈疼痛,患者難以翻身側臥。另外,胞痹這種病症,會在少腹部及膀胱區出現按壓痛感,如同被熱水潑灑,小便時會感到不順暢,上身可能有流清鼻涕的現象。再者,小腸病患會感到小腹疼痛,且疼痛感會延伸至腰背和睪丸。膀胱疾病則會造成小便時一側腫脹且疼痛,用手按壓時,雖有尿意卻無法排尿。
按壓小腹正中位置,這裡屬於少陰任脈和沖脈的範疇,兩側則是厥陰肝經的區域。小腹疼痛和脹滿,通常表示內部有物滯留,而非單純的氣虛所致。一種情況可能是大腸乾燥結石,導致大便不暢,按壓時感覺堅硬飽滿,且肚臍周圍有疼痛感,小便顏色偏黃,脈搏快速且有力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。若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便祕,脈搏不會過於旺盛,可以服用麻仁丸。
另一種情況可能是膀胱熱結,導致小便閉塞,按壓時感覺飽滿但不堅硬,敲打時會有聲音,伴有煩躁口渴的症狀,適合使用四苓湯、五苓散等方劑。
另一種情況可能是血液在膀胱凝結,表現為記憶力減退、易怒、口渴但無法飲水,小便清澈,尺脈強勁,適合使用代抵當丸來治療。
如果在醉酒飽食後進行性行為,強行抑制射精,導致少陰脈和任督二脈受損,血液在陰部凝結,這表示真陰損耗,可能會導致小便頻繁且不順暢,小腹脹滿,適合服用濟生腎氣丸,以紅酒煎煮後服用。女性在月經期間進行性行為,導致傷害,經常出現出血不止,且小腹滿痛,這表示衝脈受損,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,並加倍添加肉桂。
另外,如果下元(指下腹部)本來就虛弱,因過度勞動導致血液淤積,引起小腹滿痛,這表示肝經受損,滿痛感通常出現在左側,適合服用調肝散。然而,也有出現右側偏滿的情況,這可能是飽食後奔跑,導致脾陰下瀉,食物殘渣和痰濕在體內凝結。張景嶽推薦使用生大蒜一片,以火酒磨碎木香,一起咀嚼吞下,以消除食物凝結的問題。
筆花氏指出:小腹部位屬於厥陰經的範疇,當受到風寒邪熱影響,或下焦有血液凝結,都適合使用下法。對於直中症(突然出現的寒冷感)導致的小腹冷痛,應使用溫熱療法。對於一般的小腹疼痛,多數情況下是癥瘕之氣聚集在小腸,稱為「小腸氣」,患者放屁後會感到舒緩;如果聚集在膀胱,稱為「膀胱氣」,小腹會感覺熱,如同被熱水潑灑,小便時會感到不順暢。治療這種情況時,應使用能向下沉降的藥物,並且在行氣時應使用核類藥材,纔能有效達到病竈,例如橘核丸、奔豚丸等。總體而言,這種症狀多與疝氣類似,但不會牽扯到睪丸,同時也存在氣血寒熱的不同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