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3)

1. 水腫

筆花氏曰:水腫一症,固屬脾虛不能制水,腎虛不能行水而成。然宜急於潤肺,氣順則膀胱之氣化而水自行矣。試驗諸禽畜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可悟也。至治氣之法,一治肺氣,主周身之氣下行。二治胃氣,主胸中之氣下行。三治膀胱之氣,主吸引胸中之氣下行。治肺氣者,開鬼門之謂也。

用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及柳枝煎洗法,並蘇子降氣湯之類;治胃氣者,潔淨府之謂也,用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茯苓、豬苓、秋石之類:治膀胱之氣者,宜布五陽之謂也。用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吳萸及腎氣丸之屬。其形氣實滿,外內壅塞,喘腫危迫者,則始用「去菀陳莝」法,如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等,及十棗、神祐、疏鑿諸方,亦干戈捍患之所必用也。至《金匱》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之別,不可不精求其義。

風水者,腎因風而水積,《經》所謂腎風者,面胕龐然,壅害於言,多汗惡風脊痛,不能正偃。正偃則咳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脈浮惡風,骨節痛,知風水之在外也,用防己黃耆湯者,防己療風水,通湊理,黃耆溫肉補氣,白朮治風主汗,甘草益土,棗姜辛散;若腹痛,則肝邪氣塞,故加芍藥。若身腫不渴自汗,此風氣鼓水向外,故用越婢湯發之,中有石膏化熱,使無上逆之虞也。

皮水者,肺主皮毛,皮毛有邪,則肺氣鬱,發其汗,則外氣通而鬱解矣,所謂「金鬱泄之」也。水漬於脾、以滲淡之,用茯苓湯,以茯苓易白朮,加桂枝解肌,以散水於外也。況四肢風動,則桂枝更宜矣。正水者,腎經之水自病,即所謂「關門不利」也,其脈沉小,本無外出之意,若浮而虛脹,則風氣欲發於外,宜發汗。即脈沉而無他症,亦宜用麻黃附子甘草,蕩動其水,以救腎邪。

若外症喘滿、則水氣在上矣,宜去附子而加杏仁,以救肺,此治金水二臟法也。石水者,脈自沉,水積膀胱,故小腹硬滿如石而不喘。但其水潛伏不動,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,不能激之四汽。此即所謂「開鬼門」法也,甘草麻黃湯,即越婢湯之變法。病體本輕,一發肺氣,則膀胱氣化行矣。

凡《金匱》一切治方,每嫌峻厲,難合今病,獨此水腫數方,周匝精詳,非此不足以勝病,真神方也。若病之淺者,則五苓、五皮亦能消水,腫在下焦,非腎氣丸不能益火而化氣。余嘗用大赤鯉魚,加堅細赤小豆一升煮服,水勢應手而行,腫亦即退。或以大鯉魚破開,入五苓散、瓦合炙焦為末,加麝少許、薑棗湯送服,亦佳。

又《總論》曰:臌脹水腫,同出一源,氣不離乎水,水不離乎氣。更有兼氣水而為患者。然氣脹則腹色蒼黃,腹筋起,按之成窟;水脹則皮薄色澤,按不成窟。凡病在氣分,則治氣為主而兼宜行水;病在水分,則治水為主而兼宜理氣;此中自有玄妙。大約氣實,宜沉、烏、枳、樸;若堅甚,則更用硝、黃;氣虛宜耆、朮、參、苓;若火衰,則必加附、桂。且血虛則朝寬暮急,氣虛則朝急暮寬。

白話文:

水腫

水腫這種病症,根本原因在於脾虛不能控制水液,腎虛不能運化水液所致。但是治療時應該著重於潤肺,氣機通暢,則膀胱之氣就能化水,水液自然排出。觀察禽畜可知,有肺的動物有尿,無肺的動物則無尿,以此可見肺的重要性。治療氣機的方法有三:一治肺氣,使全身之氣向下運行;二治胃氣,使胸中之氣向下運行;三治膀胱之氣,使膀胱吸納胸中之氣向下運行。治療肺氣,稱為「開鬼門」,可用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及柳枝煎洗,並配合蘇子降氣湯等方劑;治療胃氣,稱為「潔淨府」,可用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茯苓、豬苓、秋石等藥;治療膀胱之氣,稱為「布五陽」,可用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吳萸及腎氣丸等藥。如果病人形體氣機充實滿溢,內外壅塞,喘促腫脹危急,則應先使用「去菀陳莝」的方法,比如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等藥,以及十棗、神祐、疏鑿等方劑,這些都是攻伐頑疾時必須使用的藥物。至於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四種水腫,其區別必須深入研究理解。

風水,是腎臟因風邪而致水液積聚,《經方》中所說的腎風,症狀是面部浮腫,說話困難,多汗怕風,腰背疼痛,不能正臥,正臥則咳嗽,其病根在腎,病在肺,都是水液積聚所致。脈象浮而怕風,骨節疼痛,則說明風水在體表,可用防己黃耆湯,其中防己治療風水,通利水道,黃耆溫補脾氣,白朮祛風止汗,甘草益氣健脾,大棗、生薑辛溫散寒;如果腹痛,則是肝邪氣滯,所以要加入芍藥。如果全身腫脹不渴,自汗,這是風邪鼓動水液向外溢出,所以要用越婢湯發汗,其中石膏能清熱解毒,防止上逆。

皮水,是肺主皮毛,皮毛受邪,則肺氣鬱閉,發汗則外氣通暢,鬱結消除,這叫「金鬱泄之」。水液停滯於脾,用滲利方法化解,可用茯苓湯,用茯苓代替白朮,加入桂枝解表散寒,使水液從體表排出。如果四肢還有風動的症狀,則更應該用桂枝。正水,是腎經水液病變,即所謂「關門不利」,脈象沉細,水液沒有向外溢出的傾向,如果脈象浮而虛脹,則風邪欲從體表發散,宜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沉而無其他症狀,也應該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振動水液,以救治腎邪。

如果出現喘促滿悶的症狀,則水氣在上,應該去掉附子而加入杏仁,以救治肺氣,這是治療肺和腎的辦法。石水,脈象沉,水液積聚在膀胱,所以小腹部硬滿如石,但不喘。但是水液潛伏不動,不用風水類的越婢湯等方劑,不能激發其運行。這就是所謂「開鬼門」的方法,甘草麻黃湯,是越婢湯的變通方。病情較輕,只要發散肺氣,則膀胱之氣就能運化水液了。

總之,《金匱要略》中所有治療水腫的方劑,都比較峻猛,很難完全適用於現代的病症,唯獨這些治療水腫的幾個方劑,周全精細,非此不足以治療這種疾病,真是神效的方劑。如果病情較輕,則五苓散、五皮散也能消水;如果腫脹在下焦,則非腎氣丸不能補益腎陽而運化水液。我曾經用大赤鯉魚,加上一升堅硬細小的赤小豆煮服,水腫立刻消退,腫脹也立即減輕。或者用大鯉魚剖開,加入五苓散,瓦片焙乾研末,再加少量麝香,用生薑棗湯送服,效果也很好。

此外,《醫學總論》說:臌脹和水腫,同出一源,氣與水相互依存。也有一些兼有氣脹和水腫的病人。氣脹則腹部顏色蒼黃,腹肌隆起,按之成窩;水腫則皮膚薄而色澤暗淡,按之不成窩。凡是病在氣分,則以治氣為主,兼以利水;病在水分,則以治水為主,兼以理氣;其中自有奧妙。總之,氣實,宜用沉香、烏梅、枳實、樸硝;如果堅硬嚴重,則再用硝石、雄黃;氣虛,宜用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茯苓;如果腎陽虛衰,則必須加入附子、肉桂。而且血虛則早晨腫脹減輕,晚上加重;氣虛則早晨腫脹加重,晚上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