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七 水屬

2. 風痹(附麻木不仁)

風痹一症,即今所謂痛風也。《經》云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風氣勝者為行痹;寒氣勝者為痛痹;濕氣勝者為著痹。行痹則行而不定,走注歷節,以散風為主,仍參以逐寒、利氣、治血之劑,用三氣飲等。蓋血行則風自滅也。痛痹則寒氣凝結,痛有定處,以散寒為主,而參以疏風燥濕辛溫補火之品,用五積散之類,蓋雨雪見晛則消也。

著痹則肢體沉重,疼痛麻木,以利濕為主,而參以疏風散寒,理脾補氣之品,酌用羌活勝濕湯及五積散之屬,蓋土旺則能勝濕也。

至於冬遇為骨痹,春遇為筋痹,夏遇為脈痹,秋遇為皮痹,總不外此風寒濕三者為患。蓋痹者,閉也。血氣為邪所閉,不得通行而後成痹。其在皮膚者輕,在筋骨者重,在臟腑者更重。多熱者方是陽症,無熱者便是陰症。

《經》云:真氣不能周於身,周身痹痛,名曰周痹。蠲痹湯治之。

《金匱》云:血痹身體不仁,由風寒在脈,則血凝不流,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著痹身重腰冷,甘姜苓朮湯主之。若肢節疼痛,頭眩短氣,欲吐,腳腫者,此三焦俱病也,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凡痹在骨,安腎丸。痹在筋,羚羊角散。痹在肉,神效黃耆湯。痹在皮,越婢湯加羌活、細辛、白蒺藜。凡痹病脈沉澀者,胸膈有寒痰故也。寒濕不可屈伸者,活絡丹。

古方治痹,多用麻黃、白芷,入四物、四君之內。

景岳謂:諸痹皆在陰分,總由真陰衰弱,精血虧損,而三氣得以乘之。因陰邪留滯,故經脈為之不利,惟三氣飲、大防風湯,方能奏效。或用易老天麻丸,浸酒亦佳。凡治痹,宜峻補真陰,使血氣流行,則寒邪自去。若過用風、濕、痰、滯等藥,反至增劇。

附:麻木不仁

麻者,如繩縛而初放,氣虛也:木者,痛癢不知,濕痰與死血也。《經》云:營衛俱虛則不仁。又云:衛氣不行,則為麻木。大抵麻木總屬氣血不足,風氣痰濕,得以乘虛而內襲,不必分治。故半身及頭面、手臂、腳腿麻木者,東垣並用神效黃耆湯治之。或謂手麻是氣虛,十指麻乃濕痰死血,故氣不行,宜導痰湯加烏藥、蒼朮。

若手足麻痛不能舉,多眠昏冒者,支飲也,宜茯苓丸。

筆花氏曰:痹症,特經絡之病耳。治失其當,邪歸臟腑,則難為力。大約服補太早,未有能愈者,而黃耆、熟地為尤甚。暑濕之入經絡者,其忌補為尤甚。古方不可盡執也。余有外治痹痛之方,載在後手臂痛門跋內,應取以參看而治,自當見效。至麻木不仁一症,《經》云: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此症自宜溫經助氣,兼風濕者,並治其邪,自無不愈。

白話文:

【風痹(附麻木不仁)】

風痹這症狀,就是現在所稱的痛風。根據古籍記載: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因素交錯影響,共同導致了風濕病。其中,風氣佔優勢的是行痹;寒氣佔優勢的是痛痹;濕氣佔優勢的是著痹。行痹會在身體各部位遊走,治療上以疏散風氣為主,同時配合驅寒、順氣和調血的藥物,例如使用三氣飲等。因為血液流通,風氣自然就會消失。痛痹則是由於寒氣凝結,疼痛部位固定,治療上以驅寒為主,並輔以疏散風氣、燥濕、辛溫補火的藥材,例如使用五積散,就像雨雪遇到暖氣自然會融化一樣。

著痹則會導致肢體沉重,疼痛伴隨麻木,治療上以除濕為主,同時配合疏散風氣、驅寒,調理脾胃和補氣的藥物,酌情使用羌活勝濕湯和五積散,因為土旺可以剋制濕氣。

冬季遇到的是骨痹,春季遇到的是筋痹,夏季遇到的是脈痹,秋季遇到的是皮痹,總的來說,不外乎是風、寒、濕三種因素導致的問題。痹的意思就是閉塞,當血氣被邪氣封閉,無法正常流通時,就會形成風濕病。如果病症在皮膚層,病情較輕;在筋骨層,病情較重;在臟腑層,病情更重。有熱感的是陽性病症,沒有熱感的就是陰性病症。

古籍記載:如果身體的真氣無法遍及全身,全身就會出現痹痛,這種情況被稱為周痹,可以用蠲痹湯來治療。

對於麻木不仁的附帶症狀,

麻木感就像剛被繩子綁住後放開,是因為氣血虛弱。而失去知覺,是因為濕痰和死血的影響。古籍記載:營氣和衛氣都虛弱時,人體就會失去知覺。又說:衛氣無法運行,就會產生麻木感。大體來說,麻木都是因為氣血不足,風氣、痰濕得以趁虛而入。所以,不管是半身、頭面、手臂、腳腿的麻木,都可以使用神效黃耆湯來治療。或者有人認為手部麻木是因為氣虛,手指麻木是因為濕痰和死血,所以氣血無法流通,應該使用導痰湯加上烏藥和蒼朮。

如果手腳麻木疼痛到無法抬舉,且多眠昏沉,這可能是支飲,應該使用茯苓丸。

筆花氏說:風濕病,其實只是經絡的疾病。如果治療方法不當,邪氣侵入臟腑,就很難治癒。通常,過早服用補藥,很難痊癒,尤其是黃耆和熟地。對於暑濕進入經絡的情況,更應該避免補藥。古方不能完全照搬。我有一個外用治療風濕痛的方子,記錄在後面的手臂痛篇跋內,應該取來參考並進行治療,效果應該會很好。至於麻木不仁這種症狀,古籍記載:脾臟功能不良,無法幫助胃部運行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谷氣的滋養,氣血逐漸衰弱,脈絡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缺乏氣血的滋養,因此無法正常運作。這種情況應該溫經助氣,對於伴有風濕的患者,應該同時治療邪氣,這樣才能達到痊癒的效果。

3. 風痹麻木湯頭

三氣飲芷附桂辛,歸芍地杞牛杜苓。

五積參苓夏,陳甘枳樸蒼,麻黃歸芍桂,芎芷桔乾薑。

羌活勝濕湯防風,羌獨藁本蔓草芎。

蠲痹湯用歸赤芍,薑黃羌活耆草搭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,桂枝耆芎加棗姜。

甘姜苓朮名腎著,理中去參附子入。

桂枝芍藥知母湯,朮附桂芍母麻黃。

安腎丸用桂術苓,川烏蓯蓉巴戟增,山藥蒺藜破故紙,石斛萆薢共桃仁。

羚羊角散用桂附,芎歸防羚白芍獨。

神效黃耆湯人參,橘皮甘芍加蔓菁。

越婢湯,倍麻黃,石膏甘草與棗姜。

活絡丹用乳沒,南星川烏地龍末。

四物湯治血,芎歸熟地芍。

四君子湯中和義,參朮茯苓甘草比。

大防風湯八珍齊,附桂牛杜羌防耆。

易老天麻丸,天麻牛膝全,萆薢歸附子,羌活生地研。

導痰湯用半夏陳,甘草枳實與南星。

茯苓丸用半苓殼,風化硝丸薑汁曲。

白話文:

[風濕麻木治療方]

這是一帖結合了多種藥材的方子,名為「三氣飲」,其中包含了白芷、附子、肉桂、辛夷等成分,還添加了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枸杞、牛膝、杜仲、茯苓。

再來是「五積散」,其組成有黨參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枳實、厚樸、白朮、麻黃、當歸、白芍、肉桂、川芎、白芷、桔梗、乾薑。

而「羌活勝濕湯」則主要由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藁本、蔓荊子、川芎組成。

「蠲痹湯」則由當歸、赤芍、薑黃、羌活、黃耆、甘草搭配而成。

「黃耆桂枝五物湯」是由桂枝、黃耆、川芎、大棗、薑片組合而成。

「甘姜苓朮湯」又稱為「腎著湯」,由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組成,此方是在「理中湯」基礎上去掉人參,加入附子。

「桂枝芍藥知母湯」的成分有白朮、附子、桂枝、白芍、知母、麻黃。

「安腎丸」的主要成分為肉桂、白朮、茯苓、川烏、肉蓯蓉、巴戟天、山藥、蒺藜、破故紙、石斛、粉萆薢、桃仁。

「羚羊角散」由羚羊角、肉桂、附子、川芎、當歸、防風、白芍、獨活組成。

「神效黃耆湯」包含黃耆、人參、橘皮、甘草、白芍、蔓菁。

「越婢湯」的配方為麻黃加倍,並加入石膏、甘草、大棗、薑片。

「活絡丹」的配方有乳香、沒藥、南星、川烏、地龍。

「四物湯」專治血病,由川芎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組成。

「四君子湯」講究中和之道,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。

「大防風湯」結合了「八珍湯」的配方,再加入附子、肉桂、牛膝、杜仲、羌活、防風、黃耆。

「易老天麻丸」由天麻、牛膝、粉萆薢、當歸、附子、羌活、生地組成。

「導痰湯」由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枳實、南星組成。

最後,「茯苓丸」的成分有半夏、茯苓、檳榔、風化硝、薑汁、麥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