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2)
卷五 土屬 (2)
1. 臌脹
筆花氏曰:臌脹一症,氣失運化,清濁相混而成。實者,調和氣血,虛者,兼補兼消。總以病之新久,年之老壯,脈之強弱為斷。然遍身俱腫者,臟腑各有見症,猶可按症而治,若單腹脹,則脾胃衰微,濁氣凝結,始攻則暫消,其後必復脹,再攻之如鐵石矣。此皆元氣與身為難也。
唯有培養一法,益元氣是也。有招納一法,宣布五陽是也。再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、潔淨府是也。丹溪曰:單腹脹,必用大劑參、術佐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之類。此言至為有理。又《素問》云:心腹脹,治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有時復發,則飲食不節,病氣復聚也。
古方有用陳海蜇淡煮萊菔菜,頻食之。今人服者甚效。愚謂此必體實而稍挾熱者,故效。若虛寒者投之,則更傷其脾胃矣。惟草靈丹似覺理足,附方於後。其小腹脹極,旁及於上而脈沉者,金匱腎氣丸,其要藥也。
白話文:
臌脹是一種疾病,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,清濁之氣混雜在一起而引起的。如果病情屬於實證,就要調理氣血;如果是虛證,則需要同時補虛和消腫。總的來說,要根據病情的新舊程度、患者的年齡和體質、脈象的強弱來判斷病情。全身浮腫,各臟腑都會有相應的症狀,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治療。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腹部脹滿,往往是脾胃虛弱,濁氣鬱結所致。初期治療可能暫時有效,但之後必然會再次脹滿,再次治療效果就如同鐵石一般難以奏效了。這是因為元氣和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。
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:一是培養元氣;二是宣通五臟陽氣;三是疏通經絡,清潔腸胃。單純的腹部脹滿,應該用大劑量的黨參、黃芪,配合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等藥物,這非常有道理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,心腹脹滿可以用雞矢白酒治療,一劑見效,兩劑即可痊癒。如果再次復發,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病邪再次聚集。
古方有用海蜇和蘿蔔煮熟後經常食用來治療,現在很多人服用效果很好。我認為這適用於體質偏實且略帶熱證的人,虛寒體質的人服用反而會損傷脾胃。只有草靈丹的藥理似乎比較完善,藥方附在後面。如果小腹脹滿到極點,脹感向上蔓延,並且脈象沉弱,則應該服用金匱腎氣丸,這是關鍵的藥物。
2. 水腫
《經》云:三陰結謂之水。又曰: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。上下溢於皮膚,胕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,標本俱病也。又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邪氣內逆,則氣為之閉塞不行而為水脹。其始起目窠微腫,如新臥起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成矣。
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臥不能正偃者,胃不和也。正偃則咳甚,上迫肺也。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薄脾則煩不能食,食不能下者,胃脘膈也,身重難於行者,胃脈在足也。平治權衡,去菀陳莝,微動四極,溫衣、繆刺,開鬼門,潔淨府,精巳時復,五陽已布,故精自生,形自順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
《金匱》曰:病有風水,有皮水,有正水,有石水。風水者,脈浮身重,骨節疼痛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主之;腹痛加白芍。若一身悉腫,惡風、脈浮、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皮水者,即氣水,水氣在皮膚中,脈浮、不惡風、不渴,其腹如鼓,四肢腫而聶聶動,當發其汗,防己茯苓湯主之;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
正水者,其脈沉遲,外症自喘,脈沉小,屬少陰本病,若脈浮者為風水,虛脹者為氣水,發其汗則已。脈沉者,麻黃附子湯,浮者,宜杏子湯。里水者,即石水,其脈自沉,腹滿不喘,一身面目黃腫,小便不利,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氣分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桂枝湯去芍藥,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汗出而愈。又枳朮湯主之。腹中和,即當散也。(按前方治水氣陰盛,故通其陽,後方因陽氣不虧,則開痰結,誠仲景之妙用也。)
景岳曰:水之本在腎,其標在肺,其制在脾,水不歸經,逆而上泛,傳於脾則肌肉浮腫,傳於肺則氣息喘急,故水病以肺、脾、腎為三綱。古人治水,必兼治氣。《經》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氣化者,腎中之氣也。陰中無陽,則氣不化,水必不利,故薛立齋宗《金匱》腎氣之法,誠良劑也。
惟是有濕者,尚宜導水,兼熱者,並宜清利,寒濕在氣分,姜附必用,寒濕在血分,桂附為功。其有形壯病實而喘腫勢甚者,則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疏鑿飲等亦宜速導。危急旦夕者,沉香琥珀丸,囊腫便閉者,三白飲。若腰以上腫宜汗,用麻黃、石膏、杏、苡等以清上焦之氣,開鬼門也。
腰以下腫,宜利小便,用五苓、五皮等以分下焦之清,潔淨府也。如濕熱下著為痹,宜用加味活絡等以通下焦之郁。又先喘而後腫者,主治在肺,防耆湯。先腫而後喘者,主治在脾,分消湯。陽水者,脈數煩渴,可用劫奪;陰水者,脈遲不渴,自宜補火生土。又在因機通變也。
白話文:
水腫
《內經》說:三陰經脈阻塞就叫做水腫。又說:肺部寒邪移到腎臟就會導致水腫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水液就會積聚,並循其類似的管道流動。上下溢於皮膚,導致身體浮腫,腹部膨大,上氣喘不過氣,無法平臥,這是標本兼病。又說:水穀進入口中,輸送到腸胃,其精華液體分為五種,邪氣逆行,就會阻塞氣機,導致水腫。初期表現為眼瞼輕微腫脹,像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,偶爾咳嗽,陰部冰冷,腳脛腫脹,腹部漸漸膨大,水腫就形成了。
用手按壓腹部,手離開後,腹部會慢慢隆起,像裝滿水一樣,這就是水腫的症狀。平躺不能正身而臥的,是胃氣不和。正身平臥咳嗽加重的,是水腫上犯肺部。腹部發出鳴響的,是疾病本源在於胃。脾胃虛弱則煩躁,不能進食,吃了也消化不了的,是胃脘和膈肌受阻;身體沉重難以行動的,是胃經循行於足部的緣故。治療應當權衡病情,去除瘀滯,輕微活動四肢,溫暖衣物,針灸治療,疏通鬼門關(指小便),清潔淨府(指大腸),在巳時(上午9-11點)恢復元氣,五臟陽氣已布,則精氣自生,形體自然順暢,骨肉相互滋養,全身氣機才能平順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水腫有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四種。風水,脈象浮,身體沉重,骨節疼痛,汗出怕風,防己黃耆湯主治;腹痛加白芍藥。如果全身都腫,怕風,脈象浮,不口渴,自汗,沒有發熱,越婢湯主治。皮水,就是氣水,水氣停留在皮膚內,脈象浮,不畏風,不口渴,腹部像鼓一樣脹滿,四肢腫脹並微微顫動,應當發汗,防己茯苓湯主治;如果厥逆而見皮水,用蒲灰散主治。
正水,脈象沉遲,外在症狀是氣喘,脈象沉細,屬於少陰經的本病,如果脈象浮的屬於風水,虛腫的屬於氣水,發汗即可。脈象沉的,用麻黃附子湯;脈象浮的,用杏蘇散。里水,也就是石水,脈象沉,腹部脹滿不喘,全身面目黃腫,小便不利,越婢加朮湯主治;甘草麻黃湯也主治。
氣分心下堅硬,像盤子一樣大,邊緣像旋轉的酒杯,這是水飲造成的。桂枝湯去芍藥,加麻黃、細辛、附子湯主治;汗出而愈。枳朮湯也主治。(按:前面的方劑治療水氣陰盛,所以通其陽;後面的方劑因為陽氣不虛,所以開通痰飲結塊,這真是張仲景的妙用。)
景岳(張景岳)說:水腫的本源在腎,標證在肺,制約在脾,水液不能歸於經絡,逆行上泛,傳到脾則肌肉浮腫,傳到肺則呼吸喘急,所以水腫病以肺、脾、腎為三綱。古代治療水腫,一定同時治療氣機。 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機通暢就能排出津液。氣機通暢,依靠腎臟之氣。陰中無陽,氣機不通暢,水液就不能正常排出,所以薛立齋遵從《金匱要略》中補腎氣的法則,確實是良方。
如果只是有濕,就應該利水;兼有熱的,就應該清熱利濕;寒濕在氣分,薑附子必須使用;寒濕在血分,桂枝附子有效。如果體格強壯,病情嚴重,喘腫厲害,則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疏鑿飲等也應該迅速使用。危急情況,用沉香琥珀丸;囊腫便秘,用三白飲。腰以上腫脹宜發汗,用麻黃、石膏、杏仁、苡米等清泄上焦之氣,疏通鬼門關。
腰以下腫脹,宜利小便,用五苓散、五皮散等分利下焦之水濕,清潔淨府。如果濕熱下注而致痹證,宜用加味活絡藥物通利下焦鬱結。又,先喘後腫的,主治在肺,用防己黃耆湯;先腫後喘的,主治在脾,用分消湯。陽水,脈象數,煩渴,可以用劫奪法;陰水,脈象遲,不渴,應該溫補腎陽。總之,治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