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)
卷五 土屬 (1)
1. 卷五 土屬
2. 臌脹
臌脹一症,衛氣之逆也。《經》云: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而為脹。其脈大堅以澀。又曰:足太陰虛則臌脹。言正氣虛也。腎氣實則脹。脾氣實則腹脹。胃氣實則脹。濁陰在上,則生䐜脹。言邪氣實也。胃中寒則脹滿。臟寒生滿病。此氣寒而脹也。
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此氣熱而脹也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此氣濕而脹也。凡脹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廓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其在心則煩心短氣,臥不安;在肺則虛滿而喘咳;在肝則脅滿,痛引小腹;在脾則善噦,肢體煩重;在腎則腹滿,引背腰髀痛。此五臟脹也。
又在胃則腹滿脘痛,妨食而便難;在大腸則腸鳴飧泄而痛;在小腸則少腹引腰而痛;在膀胱則少腹滿而氣癃;在三焦則氣滿皮膚中而不堅;在膽則脅痛口苦,善太息。此六腑脹也。諸脹須明逆順,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,久塞其空,謂之良工。
景岳曰:五臟六腑,經絡皮膚,皆能作脹,而總不離乎脾胃,然脾胃為倉廩之官,受納有坤順之德,運化有乾健之功,使果脾胃強健,則隨納隨化,何脹之有。其脹者,皆脾土受虧,運輸失職,清濁相混,經隧壅塞而成也。若病至單鼓,必其傷敗有漸,更非旦夕所能圖功矣。
《經》云:從上之下者治其上,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,先治上而後治下。初脹者工在疾瀉,疏利為主,宜分消丸。風、火、濕、食、隨症加減;久病老弱者,宜參、苓、薑、術以補中;病在下焦,則用歸、地、附、桂之屬,峻補其下,疏啟其中,使氣得峻補,則氣自上行,而中焦疏通矣。所謂「塞因塞用」也。
若實有痞塞,難以純補,稍佐辛香,如樸、砂、丁、芥、陳、附之屬。否則啟峻湯為極妙。
普明子謂有臌脹、蠱脹之別。臌者中空無物,填實則消,《經》所謂「塞因塞用」也。然亦有寒熱、虛實、淺深部位之不同。熱者,脈數有力,溺赤便閉。寒者,脈細無力,色白喜熱。虛者,時脹時減,按之不痛。實者,腹脹不減,按之愈痛。又病淺者,飲食如常,病深者,飲食減少。
且脹甚之處,及先起處,必有部位,即可知屬何臟腑。東垣用枳朮丸加減,寒熱攻補,隨症施治。余制和中丸,取效甚多。氣虛者,用白朮丸,以六君子湯送之。蠱者中實有物,消之則平。《經》所謂「堅者削之」也。大約非蟲即血。蟲則唇紅、口瘡、腹疼,化蟲丸主之。
血則脅滿,少腹脹,腹上、手足有紫紅縷紋,小便利,大便黑,《金匱》下瘀血湯、通瘀煎之類攻之;虛者,琥珀人參丸。若飲食濕熱滯而脹痛者,三黃枳朮丸,皆可用也。
有用蒜瓣入滾湯煮半熟以佐食者,消脹氣之佳法也。即小水不利之症,以熟蒜搗丸,四苓散亦佳。其攻補兩難者,惟陳香櫞去穰,以人溺白垢煅過,每服二錢,或人參或砂仁湯送。
白話文:
[臌脹]這疾病,是由於防禦氣(衛氣)的運行出現了問題。古籍記載:當氣血逆亂,營衛之氣停滯不前,寒氣上衝,正邪兩股力量互相衝突,兩者對撞,於是形成了脹滿的情況。其脈象呈現出大而堅硬且遲鈍的特徵。另記載:足太陰脾經虛弱會導致臌脹,意指正氣不足。腎氣過盛會造成脹滿。脾氣過旺也會引起腹部脹滿。胃氣過盛也會導致脹滿。濁氣上升,就會產生脹滿。這是指邪氣過盛。胃中寒冷會造成脹滿。臟腑寒冷會引發脹滿病。這是因為氣寒而導致脹滿。
各種腹部脹大的疾病,通常都是由於體內熱氣所致。這是因為氣熱而導致脹滿。所有由濕氣引起的腫脹和脹滿,通常都和脾臟有關。這是因為濕氣過重而導致脹滿。所有的脹滿疾病都在臟腑外圍,推擠著臟腑,擴張胸脅,脹大皮膚,因此被稱為脹滿。當脹滿發生在心臟時,會感到心煩氣短,睡眠不安穩;發生在肺部時,會感到虛弱飽脹並伴有喘咳;發生在肝臟時,脅下會感到脹滿,疼痛連接到小腹;發生在脾臟時,容易打嗝,肢體沉重;發生在腎臟時,腹部會感到飽脹,連帶背部腰部大腿疼痛。這些都是五臟脹滿的情況。
脹滿在胃部時,會感到腹部飽脹、胃脘疼痛,影響進食,排便困難;在大腸時,會有腸鳴、消化不良和疼痛;在小腸時,會有小腹連帶腰部疼痛;在膀胱時,會有小腹脹滿,排尿困難;在三焦時,會有氣滿皮膚,但不堅硬;在膽囊時,會有脅痛口苦,容易嘆氣。這些都是六腑脹滿的情況。對於脹滿疾病,必須辨別其逆順關係,補充虛弱,清除實邪,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,長時間堵塞其空隙,這樣才能稱為良醫。
景嶽指出:五臟六腑、經絡皮膚都能產生脹滿,但總體來說都脫離不了脾胃的影響。然而,脾胃作為倉廩之官,具有接受和儲存食物的坤順之德,又有消化吸收的乾健之功,如果脾胃健康強壯,就能隨吃隨化,怎麼會有脹滿的情況呢?那些脹滿的情況,都是因為脾土受到損傷,消化吸收功能失調,清濁不分,經絡阻塞所導致的。如果病情發展到單純的臌脹,肯定是長期積累所致,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治療。
古籍記載:從上到下的疾病,應從上部開始治療;從上到下且下部病情更嚴重的,應先治療上部再治療下部。初期脹滿時,醫生應迅速使用瀉下方法,以疏利為主要手段,適合使用分消丸。對於風、火、濕、食等不同病因,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治療;對於長期患病、年老體弱的人,應使用參、苓、薑、術等補中藥物;對於下焦疾病,應使用歸、地、附、桂等藥物,強烈補下,疏利中焦,使氣能得到強烈補充,氣就能自動上行,中焦也能得到疏通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。
如果確實存在痞塞,不能單純使用補法,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辛香藥物,如樸、砂、丁、芥、陳、附等。否則,可以使用啟峻湯,效果非常好。
普明子認為,有臌脹和蠱脹的區別。臌脹是中空無物,填充之後就可以消除,這就是古籍所說的「塞因塞用」。但是,也有寒熱、虛實、淺深部位的不同。熱性脹滿,脈象數而有力,尿色赤紅,便祕。寒性脹滿,脈象細而無力,面色蒼白,喜歡熱敷。虛性脹滿,時大時小,按壓不會感到疼痛。實性脹滿,腹部持續脹大,按壓會感到更痛。此外,病情較輕的患者,飲食正常;病情較重的患者,飲食減少。
而且,脹滿最嚴重的地方,以及最早出現脹滿的地方,一定有特定的部位,可以知道屬於哪個臟腑。東垣使用枳朮丸加減,根據寒熱情況進行攻補,隨症施治。我製作了和中丸,效果非常好。對於氣虛的患者,可以使用白朮丸,用六君子湯送服。蠱脹是中間有實物,消除之後就能平復。這就是古籍所說的「堅者削之」。大致來說,不是蟲子就是血液。如果是蟲子,會有嘴脣紅、口腔潰瘍、腹痛,可以使用化蟲丸治療。
如果是血液,會有脅下脹滿、小腹脹大,腹部和手腳上有紫色或紅色條紋,小便順暢,大便黑色,可以使用《金匱》下瘀血湯、通瘀煎等藥物進行攻治;如果是虛性,可以使用琥珀人參丸。如果飲食濕熱滯而脹痛,可以使用三黃枳朮丸,也可以使用。
有一種方法是用蒜瓣放入滾水中煮到半熟,然後作為輔食,這是消除脹氣的好方法。即使是小便不順的情況,也可以使用熟蒜搗成丸,加上四苓散,效果很好。對於攻補兩難的情況,可以用陳香櫞去穰,加上人尿中的白色污垢,每次服用二錢,或者用人參或砂仁湯送服。
筆花氏指出:脹滿這種疾病,是因為氣運化失調,清濁混淆而形成的。實性的脹滿,應調和氣血;虛性的脹滿,應同時補充和消除。總體來說,應該根據疾病的新生或慢性、年齡的老壯、脈象的強弱來判斷。然而,全身腫脹的疾病,各個臟腑都有相應的症狀,可以根據症狀進行治療;如果只是腹部脹滿,那麼脾胃功能已經衰退,濁氣凝聚,開始攻治可能暫時消除,但之後肯定會再次脹滿,再攻治就像鐵石一樣堅固。這都是因為元氣和身體的困難。
只有培養元氣的方法,才能增強元氣。有一種方法是宣佈五陽,也就是調節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的功能。還有一種方法是解散,也就是開鬼門、潔淨府,也就是調節大小腸道的通暢。丹溪指出:單純的腹部脹滿,必須使用大劑量的人參、白朮,加上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等藥物。這句話非常有道理。此外,《素問》記載:心腹脹滿,可以使用雞屎醴,一次就見效,二次就能痊癒。如果病情反覆發作,那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病氣再次聚集。
古方有一種方法是使用陳海蜇淡煮萊菔菜,頻繁食用。現在人們服用這種方法,效果非常好。我認為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體質實壯且稍微有熱的人,所以有效。如果虛寒的人服用,會進一步傷害脾胃。只有草靈丹似乎更合理,附方如下。對於小腹脹滿極度,旁及上部且脈象沉的情況,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,這是關鍵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