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12)
卷四 火屬 (12)
1. 癍疹
至於疹子,則有頭粒可摩而得,較癍稍輕,治亦如癍法。若痧若癮,亦其同類。總以出必周勻,沒必徐緩,則毒不內陷。繆氏專從肺胃論治,至為有理。
筆花氏曰:重者為癍,輕者為疹。方書多在傷寒溫疫症內失治所化。近世竟有沿門傳染,猝患致斃,不必由病而得者,即《經》所謂大氣入於臟腑,雖不病而猝死者也。其症紅赤者為胃熱,紫為胃傷,黑為胃爛。大抵鮮紅起發者吉,稠密成片而紫者凶。若雜色青紫,及透不出,並退速而色乾枯者,十無一生矣。
凡見癍後,脈須洪數有力,身溫足暖為順。如脈小足冷,元氣虛弱,鮮有不內陷者。余嘗治一獨子,癍上堆癍,色皆深紫,用石膏二兩,及犀角、大青、玄參、升麻、乾鮮生地汁等,日進三劑,先後計用石膏十四斤余,方保其胃不至爛,而始克收功。可見仲景升麻鱉甲一方,行之於古則效,若近世之癍疹,熱毒甚熾,斷不相合。
即所稱勿用下藥之說,亦惟邪陷之症,自宜斟酌。若初起毒秘者,亦不可拘也。附及之。以見今古之病異宜,治法亦不容泥古成方,而為古人咎也。
白話文:
癍疹
疹子比癍症輕微,治療方法也和癍症相似,痧和癮疹也屬於同類疾病。疹子發出來要均勻,消退要緩慢,這樣毒邪就不會內陷。繆氏專從肺胃角度論治,非常有道理。
筆花氏說:病情重的稱為癍,輕的稱為疹。醫書上多記載為傷寒溫疫治療失當所致。近來甚至有沿街傳染,突然發病致死的病例,這並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大氣侵入臟腑,即使沒有其他疾病也會突然死亡。疹子發紅是胃熱,發紫是胃受損,發黑是胃潰爛。疹子鮮紅發出來是吉兆,密集成片發紫則凶險。如果疹子顏色雜亂,青紫交加,或者疹子透發不出來,而且迅速消退顏色乾枯,那十之八九救不活了。
癍疹出現後,脈象應洪數有力,身體溫暖腳也溫暖才算正常。如果脈象細弱,腳冷,元氣虛弱,很少有不內陷的。我曾經治療一個獨子,身上疹子堆疊,顏色都深紫,用了二兩石膏,以及犀角、大青葉、玄參、升麻、鮮生地汁等藥,每日服用三劑,前後共用了十四斤多的石膏,才保住他的胃不致潰爛,最終治癒。可見仲景的升麻鱉甲湯,在古代有效,但對於近世的癍疹,熱毒非常熾盛,就不適合了。
所謂不要用下瀉藥的說法,也只是針對邪氣內陷的症狀,需根據情況斟酌。如果初期毒邪鬱積,也不可拘泥於此。以上所述,是要說明古今疾病的差異,治療方法也不應死守古方,而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,不能一味責怪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