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六 金屬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金屬 (2)

1. 咳嗽

《經》云: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。寒熱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又云: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

肺咳者,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肝咳者,兩脅痛,不能轉側。心咳者,喉中如梗狀,甚則咽痛喉痹。脾咳者,右脅痛,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動,動則咳劇。腎咳者,腰背引痛,甚則咳涎。五臟久咳不已,移於六腑。其脾移於胃,咳而嘔,甚則長蟲出。肝移於膽,咳嘔膽汁。肺移於大腸,咳而遺失。

心移於小腸,咳而失氣。腎移於膀胱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,咳而腹滿不食,多涕唾,面浮腫,氣逆。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,治其合,浮腫者,治其經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邪氣入侵肺部,會導致皮膚疼痛,出現寒熱交替、氣喘、出汗、咳嗽時肩背疼痛等症狀。需要注意的是,咳嗽不單是肺部疾病,五臟六腑皆可引發咳嗽。皮膚毛髮是肺的表象,邪氣容易從皮膚毛髮入侵,再傳入肺臟。五臟各在不同時間段容易生病,而非病症會互相傳染。

肺部咳嗽會出現喘息、咳嗽有聲音,嚴重者還會咳血。肝臟咳嗽則會兩側肋骨疼痛,難以翻身。心臟咳嗽會感覺喉嚨有異物感,嚴重者會咽喉疼痛,聲音嘶啞。脾臟咳嗽則會右肋骨疼痛,疼痛感會蔓延到肩背,嚴重者會行動困難,一動就咳嗽加劇。腎臟咳嗽則會腰背疼痛,嚴重者會咳出唾液。

如果五臟久咳不愈,病症會轉移到六腑。脾臟的病症會轉移到胃部,咳嗽伴隨嘔吐,嚴重者還會吐出蟲子。肝臟的病症會轉移到膽囊,咳嗽伴隨嘔吐膽汁。肺部的病症會轉移到大腸,咳嗽伴隨大便失禁。

心臟的病症會轉移到小腸,咳嗽伴隨氣短。腎臟的病症會轉移到膀胱,咳嗽伴隨小便失禁。如果久咳不愈,會累及三焦,導致咳嗽伴隨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多痰、面部浮腫、氣喘等症狀。治療五臟的疾病,要針對其俞穴;治療六腑的疾病,要針對其合穴;治療浮腫,要針對其經脈。

河間曰,咳則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也;嗽則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為痰也。因咳而動痰者,咳為重,主治在肺;因痰而致嗽者,痰為重,主治在脾。惟食積成痰,痰氣上升致咳,只宜治痰消積,不必用肺藥。

丹溪曰:咳嗽有風有寒,有痰有火,有虛有勞,有郁有肺脹。

楊仁齋曰: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,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,凡咳嗽引動百骸,自覺氣從臍下奔上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原,當以地黃丸,安腎丸等主之。此虛則補子之義也。

立齋曰:咳嗽症,春月風寒傷肺,頭痛身重,金沸草散主之。夏月暑火傷肺,喘嗽面赤,用麥門冬湯,甚則竹葉石膏湯。秋月濕熱傷肺,咳熱自汗,口乾便赤,白虎湯。若氣短痞滿倦怠者,香薷飲;邪去後,補中益氣湯。《經》云:秋脈不及,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而咳,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是也。

白話文:

河間先生說,咳嗽時沒有痰但有聲音,這是肺氣受傷不清所致;咳痰時沒有聲音但有痰,這是脾濕動而化為痰所致。因咳嗽而動痰的,咳嗽較重,應以治療肺部為重點;因痰而導致咳痰的,痰較重,應以治療脾胃為重點。只有因飲食積滯而生成痰,痰氣上升而導致咳嗽的,只宜治療痰症並消食積,不必用肺部用藥。

丹溪先生說,咳嗽有外感風寒、痰多火旺、虛弱勞累、鬱結氣滯、肺脹等。

楊仁齋先生說,肺負責呼出氣,腎負責納入氣,肺是氣的主宰,腎是氣的根本。凡是咳嗽牽引全身,自己覺得氣從臍下往上衝,這是腎氣虛不能收氣歸元,應以地黃丸、安腎丸等方劑為主。這是虛則補腎的道理。

立齋先生說,咳嗽病,春天時若風寒傷肺,出現頭痛身重,以金沸草散為主治。夏天時若暑火傷肺,出現喘咳面赤,可以用麥門冬湯,嚴重時可用竹葉石膏湯。秋天時若濕熱傷肺,出現咳熱自汗、口乾便赤,可用白虎湯。如果氣短、腹脹、倦怠,可用香薷飲;病邪去除後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秋天的脈象不足,則會使人喘氣、呼吸少氣和咳嗽,有氣上衝至口中見血,或有病音從下傳上來的情況。

冬月風寒外感,形氣俱實,用麻黃之屬;虛者參蘇飲、金水六君煎;若日久或誤服表劑,致元虛而邪實者,急宜補脾,則肺有所養而病自愈。

景岳曰:咳嗽之要,一曰外感,二曰內傷,盡之矣。外感由於皮毛,陽邪也,故治以辛溫而邪自散;內傷起於陰分,陰病也,故養以甘平而氣始復。治外感之嗽,風寒居多,其症鼻塞聲重,惟有六安煎加生薑為妙;若肺脘燥澀,加當歸二錢;寒氣太盛,則細辛、麻黃、桂枝,俱可加用;血氣漸弱者,悉宜金水六君煎;若外感兼火者,必內熱喜冷、六安煎內可加黃芩、瓜蔞、知母、山梔、石膏之屬。治內傷之嗽,不宜燥藥,惟宜甘潤養陰,如百合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、胡桃、乳蜜之類。

白話文:

景嶽說:咳嗽的主要原因,一是外感,二是內傷。外感是指皮毛受邪,陽邪侵襲,所以用辛溫的藥物治療,讓邪氣自然散發。內傷是指陰分受損,陰病所致,所以用甘平的藥物滋養,讓氣息恢復。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嗽,多是風寒引起的,症狀為鼻塞、聲音重濁,用六安煎加上生薑治療最好。如果肺部乾澀,可加當歸二錢。寒氣太盛時,可加細辛、麻黃、桂枝。血氣漸弱時,宜用金水六君煎。如果外感兼有火氣,患者內熱喜冷,可將黃芩、栝蔞、知母、山梔、石膏等藥物加入六安煎中。治療內傷引起的咳嗽,不宜用燥熱的藥物,宜用甘潤的藥物滋養陰分,如百合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、核桃、乳蜜等。

凡水虧於下,火炎於上,消爍肺金,肺燥則癢,咳不能已,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,宜四陰煎、一陰煎、地黃丸之屬,更有元陽下虧,生氣不布,脾肺兩困,則喘促痞滿,用大補元煎主之。若水泛於上,血化為痰,謂之白血。《經》云: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,四陰煎、地黃丸等酌用之。

又有勞風症,《經》云:勞風法在肺下,使人強上冥視,唾出若涕,惡風振寒。此因勞力傷風,以外感之法治之,自愈。其勞之甚者,變為乾咳,則肺液枯涸,為難治。若咳嗽聲啞。蓋肺體屬金,金實則不鳴,由風、寒、濕、火之邪也。金破亦不鳴,由精氣內傷之損也,治邪則易,治損則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下部津液不足,上部火氣旺盛,會消耗肺部的金氣,導致肺部乾燥而瘙癢,咳嗽不止,甚至出現口渴、煩熱、喉嚨痛、口腔潰瘍等症狀。建議使用「四陰煎」、「一陰煎」、「地黃丸」等藥方。如果元陽氣不足,生氣運行不暢,脾肺兩虛,則會出現氣喘、胸悶、腹脹等症狀,應使用「大補元煎」為主。如果津液上泛,血液化為痰液,稱為「白血」。《醫經》中提到,咳嗽不止而出現白痰的人往往死亡,可以酌情使用「四陰煎」、「地黃丸」等藥方。

此外,還有「勞風」這種疾病。《醫經》中提到,勞風的病因在肺部下方,會導致患者頭暈眼花,吐沫似鼻涕,怕風且發冷。這是由於勞累過度導致風寒入侵,應採用外感法治療,可以自行痊癒。如果勞累過度,會轉變為乾咳,則是肺部津液枯竭,難以治療。如果咳嗽時聲音嘶啞,是因為肺部屬金,金氣充足則不會發出聲響,而嘶啞可能是由風、寒、濕、火等邪氣導致。如果肺氣受損也會導致嘶啞,是由於精氣內傷,治療邪氣較容易,而治療受損較難。

若外邪而誤認為勞傷,見其發熱,遂認為火,率用滋陰降火等劑,俾寒邪不散,表裡合邪而延綿成勞,醫之咎也。

程鍾齡曰:肺體屬金,畏火者也,過熱則咳。金性剛燥,惡冷者也,過寒亦咳。且肺為嬌臟,不受攻擊。而外主皮毛,又易受邪,不行表散,則邪氣留連而不解矣。治初嗽,用止嗽散加荊、防、蘇、姜以散邪,或兼用人參胡桃湯以潤之,最效。暑氣傷肺,加黃連、芩、粉;濕氣主痰,加苓、夏、桑、姜;燥氣乾咳,加蔞、貝、知、柏。治內十二經見症,按本經加藥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外來的病邪入侵卻誤認為是勞累所致,看到病人發燒就認為是火氣旺盛,一味地使用滋陰降火藥物,結果寒邪無法散去,表裡合邪,病情久久不癒,這就是醫生的過錯。

程鍾齡說:肺臟屬金,害怕火,過熱就會咳嗽。金的特性剛燥,厭惡寒冷,過寒也會咳嗽。而且肺是嬌嫩的臟器,不能受外邪攻擊。外邪容易侵犯皮毛,如果不疏解表邪,邪氣就會滯留體內,久久不散。治療初期咳嗽,可以用止嗽散加荊芥、防風、蘇葉、生薑來散邪,也可以配合人參胡桃湯滋潤肺氣,效果最佳。暑氣傷肺,要加黃連、黃芩、滑石;濕氣主痰,要加茯苓、澤瀉、桑白皮、生薑;燥氣乾咳,要加橘紅、貝母、知母、側柏。治療內十二經的症狀,要根據經脈的特性加藥。

治虛勞之嗽,用異功散補土生金;虛中挾邪、用團魚丸解之;虛損漸成,乃用紫苑散清而補之。

筆花氏曰:咳嗽一症,凡風寒暑濕燥火,及氣血虛損,皆能為患,受之者肺,而病又不獨在肺,善治者,當察其外感內傷之實,而速去其致病之由,則咳嗽自止而肺體亦寧,否則留連不解,必至虛損而後已。

雖然,此症有難盡責之醫者,藥以發散,彼則冒風,藥以辛溫,彼則生冷,藥以滌痰,彼則油膩,藥以平肺,彼則魚蟹之鮮,藥以調氣,彼則晝夜之悶,又將如之何哉!余為制一口歌曰:要止嗽,坐定候,要消痰,口勿饞。

白話文:

治療虛弱導致的咳嗽,可以服用異功散來補脾生金;如果虛弱中夾雜邪氣,則可以用團魚丸來解毒;如果虛損逐漸加重,就需要用紫苑散來清熱補虛。

筆花氏說:咳嗽這個病症,風寒暑濕燥火,以及氣血虛損,都能導致。受影響的主要是肺,但病症不只存在於肺部。善於治療的人,應該觀察其外感內傷的實質,並迅速去除致病的原因,這樣咳嗽自然就會停止,肺部也會恢復健康。否則,咳嗽就會持續不斷,最終導致虛損。

然而,有些醫生很難治好這個病症。用發散的藥物,患者就容易受風;用辛溫的藥物,患者就喜歡吃生冷的食物;用化痰的藥物,患者就愛吃油膩的食物;用平肺的藥物,患者就喜歡吃魚蟹等鮮味的食物;用調氣的藥物,患者就經常感到胸悶。面對這些情況,又該怎麼辦呢?我寫了一首口訣:想要止咳,就坐下來靜靜地等待;想要消痰,就不要貪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