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5)
卷四 火屬 (5)
1. 暑
更有暑毒所中,或頭面咽喉赤腫,或腿足焮腫,長至數寸,頭痛發熱者,名曰暑瘍,用敗毒散,加石膏、黃連等,一劑而赤腫自消。或有遍身發泡,如碗如杯,中含臭水,名曰暑瘡。此濕熱泛於肌表也,用黃連入香薷飲,及解毒湯,涼膈散,外以鮮蓮花瓣貼之。
更有暑痿者,濕熱交蒸,膏粱子弟,陽事頓痿,宜黃連解毒合生脈散,秋風起則痊。或有不禁辛酒,火動心脾,上灼肺金,咳嗽氣喘,驟然吐衄,煩渴,頭目不清,名曰暑瘵,宜四物解毒增減方。河間謂暑氣之受,陰虛者,邪歸營分;陽虛者,邪傷氣分。故暑在上焦,宜辛涼開鬱,杏翹清肺飲;暑在中焦,宜苦辛宣通法,用半夏瀉心湯等;暑在下焦,宜溫行寒性,桂苓甘露飲等。然治氣分,用寒者,益元白虎法;用溫者,二陳正氣法。
治營分,用清者,犀角地黃法;用補者,三才復脈法。若濕熱朦混,蒼朮入白虎湯;穢濁壅塞,牛黃至寶等丸,皆良法也。
筆花氏曰:仲景治暑,止出二方。本屬太略。東垣輩推而衍之,而有清暑益氣湯、十味香薷飲之類。然此二方中俱用黃耆,其性不免呆滯。嘗見有補住暑濕之邪,而始則膈滿減食,繼則肌削口糜,纏綿至秋冬而殞命者,不可不慎。即五苓散中之桂,苟遇暑火內熾,豈得輕用。
余治暑症數十餘年,每用四苓、正氣、四味香薷之屬,以收功者居多。《經》所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也。至於肢冷、腹痛、霍亂、吐瀉等症,昔人所稱為陰暑者,皆貪風涼,嗜瓜果,恣房欲所傷,此寒症本非暑症,附、桂、乾薑在所必用,又不得因炎令而禁之。蓋夏用薑、附,冬用膏、黃,從人事,不從天時也。
白話文:
[暑]
許多人中暑毒,可能出現頭面咽喉紅腫,或腿腳紅腫,腫脹長達數寸,伴隨頭痛發熱,這叫做暑瘍,可以用敗毒散,再加石膏、黃連等藥,一劑就能使紅腫消退。有些人全身起泡,大小如碗如杯,泡中含有臭水,這叫做暑瘡,這是濕熱之邪泛於肌表,可以用黃連加入香薷飲,以及解毒湯、涼膈散等藥物治療,外用鮮蓮花瓣貼敷。
還有些人會出現暑痿,這是濕熱交蒸引起的,多見於飲食過盛的富貴子弟,陽痿突然發作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治療,等到秋天風起時就能痊癒。有些人因過度飲酒,導致心火旺盛,灼傷肺部,出現咳嗽氣喘、突然吐血衄血、煩渴、頭昏眼花等症狀,這叫做暑瘵,可以用四物解毒湯加減治療。河間學派認為,中暑後,陰虛體質的人,邪氣侵犯營血;陽虛體質的人,邪氣侵犯氣分。因此,暑邪在上焦,就要用辛涼開鬱的藥物,例如杏蘇散、清肺飲;暑邪在中焦,就要用苦辛宣通的藥物,例如半夏瀉心湯等;暑邪在下焦,就要用溫和行氣的藥物,例如桂苓甘露飲等。治療氣分,用寒涼藥物者,可以用益元白虎湯法;用溫熱藥物者,可以用二陳正氣湯法。治療營分,用清熱藥物者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法;用溫補藥物者,可以用三才復脈湯法。如果濕熱混雜不清,可以用蒼朮加入白虎湯;如果穢濁壅塞,可以用牛黃至寶丸等藥物,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。
筆花氏說:張仲景治療中暑的方子只有兩種,簡略得很。後世的醫家在此基礎上推演,有了清暑益氣湯、十味香薷飲等方子。但是這兩種方子都用黃耆,其性偏於呆滯。我曾經見過一些病人,因為使用這些藥物補益,反而把暑濕之邪滯留在體內,開始時覺得胸膈滿悶,食慾減退,接著肌肉消瘦,口唇糜爛,病痛纏綿到秋冬才死亡,這必須謹慎。即使是五苓散中的桂枝,如果遇到暑熱內熾的情況,也不能輕易使用。
我治療中暑症數十年,經常使用四苓散、正氣散、四味香薷飲等,療效多半不錯。《內經》說要順應季節的氣候,不要違背自然法則。至於肢體冰冷、腹痛、霍亂、嘔吐腹瀉等症狀,古人稱為陰暑,這些都是因為貪圖涼爽,多吃瓜果,房事過度而引起的寒症,並非真正的中暑,治療時附子、桂枝、乾薑等藥物是必須使用的,不能因為是夏天就禁用。夏天用薑、附,冬天用膏方、黃耆,這是根據病情用藥,而不是根據季節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