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11)

1.

《經》云,腎所生病為腸澼。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。五臟䐜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又曰: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;陰絡傷則血內溢而後血。又曰: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,寒則生。腸澼下白沫,脈沉則生,浮則死。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者生。《素問》曰:大熱內結,注泄不止,熱宜寒療,結腹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,則通因通用也。如有表邪內縮,當散表邪而愈。

痢症即《內經》之腸澼也。方書因其閉滯不利,又謂之滯下。仲景用建中湯治痢,不分赤白新久,腹大痛者神效。其虛坐努責,此為亡血症,倍加生地、歸身、白芍、桃仁佐之,又以陳皮和之,血生乃安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:

腎臟病變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(腸澼)。飲食不規律,作息不正常,寒邪入侵,會造成五臟阻塞,導致腹瀉(飧泄),長期如此就會演變成腸澼。

同時提到:陽脈受損,會導致鼻血外溢;陰脈受損,會導致血氣內溢,出現便血。

又說:腸澼便血,身體發熱的話會死亡,發冷的話則會存活。腸澼排泄白色泡沫,脈搏沉穩則存活,脈搏浮動則死亡。腸澼排泄膿血,脈搏細弱無力則死亡,脈搏滑動有力則存活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:內熱嚴重,腹瀉不止,應以寒涼藥物治療,並解除腹脹。用寒涼藥物瀉下,結塊散開,腹瀉就會止住,暢通無阻。如果有表邪內斂的情況,應疏散表邪即可痊癒。

**痢疾就是《內經》中的腸澼。**醫書中因為它閉塞不通的緣故,又稱之為「滯下」。張仲景用「建中湯」治療痢疾,不管症狀是赤色、白色,新發或久發,腹部疼痛劇烈的話,都效果顯著。若患者虛坐用力努責,表示有失血癥狀,應加倍生地黃、當歸身、芍藥和桃仁,再輔以陳皮,補充氣血後症狀即可緩解。

東垣云:濕熱腸澼,甚者涼血地黃湯。如小便赤,臍下悶痛後重,加木香、檳榔末各五分。若大便閉塞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出,或少有血,有白膿,切勿利之,利則反鬱結不通,宜以升陽除濕防風湯,舉其陽,則陰自降矣。

戴元禮曰:滯下之症,氣滯成積,當順氣開胃為先,初起不問赤白,凡裡急後重者,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,若赤痢及有鮮血者,前方加黑豆三十粒,或黃連阿膠湯,熱甚則白頭翁湯,外發熱者,敗毒散,若色黯如瘀,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,作冷痢治,理中湯,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。

白話文:

李杲說:濕熱積聚在腸胃,嚴重者可服用[涼血地黃湯]。若小便發紅,臍下悶痛而脹,可加入[木香]和[檳榔]末,各五分。若大便不通,裡急後重,多次上廁所卻無法排出,或有少量帶血的膿液,千萬不要使用瀉藥,否則會加重鬱結而不通,應使用[升陽除濕防風湯],升舉陽氣,則陰氣自然下降。

戴元禮說:痢疾之症,多因氣滯積聚所致,首先應順氣開胃,初期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,凡是裡急後重者,宜用[藿香正氣散],加入[丁香]五分;若為赤痢或有鮮血,可在前方的基礎上加入[黑豆]三十粒,或[黃連阿膠湯];熱症嚴重時可服用[白頭翁湯];外感發熱者可服用[敗毒散];若大便顏色暗沉如瘀,服涼藥後排便更加頻繁,應當作為冷痢治療,可使用[理中湯],或四君子湯加入肉果和木香。

陶節庵曰:陽症內熱而下鮮血,陰症內寒而下紫黑血,或成塊如豬肝狀。

景岳曰:因熱貪涼,過吞生冷,迨大火西流,陽消陰長之時,則伏陰內動,乘機而起,故寒濕脾病,多在七八月之間,其夏月犯之即病者,脾胃本虛也,詎得概以寒涼治之。

喻氏曰:夏秋暑、濕、熱三氣交蒸而成痢,必從外出之,首用辛涼以解表,次用苦寒以清裡,一二劑愈矣。失於表者,外邪但從里縮,不死不休。故百日之遠,仍用逆流挽舟法,引其邪而出之,則死症可活。惟新受暑毒,大渴大下,應從《內經》「通因通用」之法,大黃、黃連、甘草三味,連進以緩其勢,不可發汗。若久痢當從少陽半表半裡之法,逆挽其下陷之清氣,此亦是和法也。

白話文:

陶節庵說: 陽症內熱伴隨鮮血下流,陰症內寒伴隨暗紅或紫黑的血塊,有的血塊像豬肝一樣。

景嶽說: 因熱貪涼,過度吞食生冷食物,等到天氣炎熱消退,陰氣增長的時候,潛伏的陰寒就會內動,伺機發作,所以寒濕脾病,多發生在七八月之間,如果在夏季發病,說明脾胃本來就虛弱,不能一概用寒涼的方法治療。

喻氏說: 夏季、秋季暑、濕、熱三種氣候交加而成痢疾,一定要從外驅除寒邪,先用辛涼藥解表,再用苦寒藥清裡,一兩劑就痊癒了。如果表邪無法驅除,外邪就會進入體內,不除不休。所以即使過了百天,仍然要用逆流挽舟的方法,引邪外出,才能把病治好。只有新受暑毒,出現大渴大下痢的情況時,才應該按照《內經》的「通因通用」方法,連續服用大黃、黃連、甘草三味藥緩解病情,不能發汗。如果痢疾已經持續很長時間,應該按照少陽半表半裡的治療方法,逆挽下陷的清氣,這也是一種和解之法。

《金匱》云:下痢脈反弦,身熱自汗者可愈,即此意也。

李士材曰:赤為熱,白為寒,亦非確論,須以色脈辨之。如煩渴喜冷,脈數者,熱也;脹滿拒按,脈弦而實者,實也,外此則皆虛寒矣。然口渴亦有因亡津,腹痛亦有喜按而不脹,小便短赤,亦有液涸而色變,後重,亦有因氣陷。總在求其何邪致病,何臟受傷,濕熱者去之,積滯者消之,因於氣者調之,因於血者和之。

新感而實,可以用通,久病而虛,可以用塞。且久痢必損腎,設非桂、附大補命門之火,以復腎中之陽,以救脾家之母,則飲食何由進,門戶何由閉,真元何由復。

程鍾齡治痢初起,用治痢散神效。腹脹痛,佐以樸黃丸;若日久脾虛食少者,異功散加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清而補之;若邪熱穢氣,塞於胃脘,嘔逆不食者,開噤散啟之;氣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升提之;久痢變為虛寒,肢冷脈微者,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,蓋久痢必傷腎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腹瀉時脈象堅硬有彈性,身體發熱出汗的人可以痊癒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李士材說:面色發紅表示熱,面色發白表示寒,這也不一定準確,需要根據面部顏色和脈象來辨別。例如煩渴喜歡冷飲,脈搏快速,是熱證;腹部脹滿,按壓有阻力,脈象堅硬有力,是實證,除此之外都是虛寒證。不過,口渴也可能是因為津液不足,腹痛也有可能是喜歡按壓而不脹滿,小便短赤也有可能是體液乾涸而顏色改變,後重(大便後感覺肛門墜脹)也可能是因為氣虛下陷。總之,要弄清楚是什麼邪氣導致疾病,哪個臟腑受到損傷,如果是濕熱證就祛除濕熱,如果是積滯證就消散積滯,如果是因氣虛就調補氣,如果是因血虛就調和氣血。

新發生的腹瀉是實證,可以用通下的方法治療,久拖不愈的腹瀉是虛證,可以用塞住的方法治療。而且,久痢必損傷腎臟,如果不使用桂枝、附子等大補命門之火的藥物,來恢復腎臟的陽氣,來挽救脾胃的根本,那麼飲食就無法吸收,門戶(人體的自然防禦功能)就無法關閉,真氣就無法恢復。

程鍾齡在治療初期腹瀉時,使用「治痢散」非常有效。如果腹部脹痛,加用樸黃丸;如果腹瀉時間長了,脾胃虛弱食慾不振,加用「異功散」,再加入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既能清熱又能補益;如果邪熱穢氣阻滯在胃脘,導致嘔吐不食,使用「開噤散」疏通;如果氣虛下陷,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升提;久痢變為虛寒,四肢冰冷脈象微弱,使用「附子理中湯」加桂枝溫補,因為久痢必定損傷腎臟。

2. 諸痢證治

痢有因外感風邪,由三陽而內縮者,小柴胡湯、神術湯症也。有三陰自痢而脈微、肢冷者,桂枝湯、理中湯症也。有素稟陰虛,感寒而痢,體薄脈微,宜八味加故紙、肉果、阿膠,兼用理中合升麻、桂、附間服,此症為痢藥害者不少。

若寒濕痢,身痛、頭疼,亦有三陽症,五苓散宜之。濕火痢,肛墜後重,濕勝腹不痛,熱勝腹大痛。亦有三陽症,河間黃連湯宜之。燥火痢,煩渴口燥,肛門熱痛,膿血稠黏,當歸大黃湯合益元散宜之。

白話文:

痢疾

  • **因外感風邪,由三陽侵襲內縮者:**可以使用「小柴胡湯」和「神術湯」。
  • **因三陰虛弱而痢疾,脈搏細弱、四肢冰冷者:**可以使用「桂枝湯」和「理中湯」。
  • **素來陰虛,受寒而痢疾,身體瘦弱、脈搏細弱者:**可以使用八味丸加上故紙、肉果和阿膠,同時配合理中湯、升麻、桂枝和附子交替服用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痢疾藥物傷害所致。

其他痢疾類型

  • **寒濕痢:**患者身體疼痛、頭疼,仍屬於三陽證,可以使用「五苓散」。
  • **濕火痢:**患者肛門下墜、腹中沉重,濕邪較多時腹部不痛,而熱邪較多時腹部劇痛。這種情況也屬於三陽證,可以使用河間「黃連湯」。
  • **燥火痢:**患者口渴、口乾、肛門熱痛,膿血稠黏。可以使用「當歸大黃湯」和「益元散」配合治療。

其瀉痢之症,並無虛坐努責,但覺倦怠,赤白兼下,應利、應補、應溫,臨症審酌。更有瘧痢之症,症邪內陷,元氣不升,為瘧後痢,補中益氣湯提之。喻氏從少陽治,用小柴胡湯。若痢久亡陰,陰陽兩虛,惡寒發熱,似作瘧狀,為痢後瘧,亦用補中益氣。生生子云:瘧痢發燒、過吞生冷,則變為痢,痢不愈,復繼以瘧,宜用十味六和湯或內縮煎。

下痢純血者,風也。宜涼血祛風,歸、防、芩、桃之屬。有濕熱,兼清利;有紫塊,是死血,桃仁、滑石行之。血痢不愈,屬陽虛陰脫,八珍湯加升提。甚則陣陣自下,厥冷脈縮,元氣欲絕也,附子理中湯。

白話文:

痢疾的症狀

這些痢疾的症狀,並非虛弱無力,用力排便,而是覺得疲倦乏力,排出物有紅色又有白色,應該促進大便排出、補充元氣、溫補身體,具體情況需要臨症判斷。

瘧疾後痢疾

還有瘧疾後的痢疾,邪氣侵犯內臟,元氣不能上升,用「補中益氣湯」來治療。喻嘉言從少陽證型切入,使用「小柴胡湯」。如果痢疾持續時間長,陰液耗盡,陰陽兩虛,出現怕冷發熱,類似瘧疾的症狀,這就是痢疾後的瘧疾,也用「補中益氣」治療。生生子說:瘧疾後發燒、過度攝取生冷食物,就會變成痢疾;痢疾沒有痊癒,又併發瘧疾,可以使用「十味六和湯」或「內縮煎」。

純血性痢疾

純粹排出血液的痢疾,是由於風邪引起的。應該清熱祛風,使用歸芍芩桃等藥物。如果有濕熱,兼用清利之法;如果有紫黑色的塊狀物,是死血,用「桃仁」、「滑石」等藥物來治療。痢疾久治不愈,屬於陽虛陰脫,可以用「八珍湯」加升提調養。病情嚴重時,大便陣陣自出,四肢厥冷,脈搏細小,元氣將要枯竭,用「附子理中湯」治療。

下痢白膿者,臟腑之脂膏,氣受病也。大約寒多而熱少,宜調氣養臟。若凍膠鼻涕者,為冷痢,非薑、桂、香、砂莫效。若色如豆汁者,脾經受濕也,宜分利之。

有五色痢者,白者浮近脂膏,赤者切於膚絡;紫紅紫白,則離位稍久,陰凝血敗而然;至黃黑色深而膿厚穢臭為火症;色淡不甚臭為寒症;若青黑而腥薄者,此肝腎腐敗之色,不治。

或糟粕不實者,痢久而腸胃虛弱也,異功散。積滯未淨者,稍加厚朴。

下痢裡急後重、病在廣腸以下之處,不在脾與腎也。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,有寒,則寒邪下迫,氣虛,則氣陷下迫,當以治痢為主,白頭翁湯、補中益氣加訶子皮等隨症治之。

白話文:

1. 痢疾伴隨白色膿液

這表示臟腑的脂肪和氣息出了問題,通常是寒氣較多,熱氣較少造成的。因此應當調理氣息並滋養臟腑。

2. 鼻涕像凍膠

這屬於寒性痢疾,必須使用生薑、桂皮、丁香、砂仁等溫熱藥物纔能有效治療。

3. 痢疾呈豆汁色

這表示脾經受濕,應當分利濕氣。

4. 五色痢疾

(1)白色:漂浮於脂肪旁,表示病邪較淺。 (2)紅色:侵犯皮膚和血管,表示病邪已入裡。 (3)紫紅、紫白:病邪已在腸道停留較久,陰氣凝結,血液敗壞所致。 (4)黃黑色:膿液稠厚,惡臭,表示火熱證。 (5)淡色,無明顯臭味:表示寒證。 (6)青黑色,有腥味:表示肝腎已經敗壞,無法治癒。

5. 痢疾伴隨糟粕不消化

這表示痢疾已久,腸胃虛弱,可使用異功散治療。若積食未清,可再加入厚朴。

6. 痢疾伴隨裡急後重

這表示病邪在廣腸以下,不在脾腎。如果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有寒,則寒邪下迫;氣虛,則氣陷下迫。應以治療痢疾為主,可根據具體症狀選用白頭翁湯、補中益氣湯加訶子皮等方藥治療。

下痢腹痛,懼按為實,喜按為虛,欲飲冰水為熱,喜暖手熨為寒。寒在中者,治宜溫脾,寒在下者,治宜溫腎。氣滯則順氣,血虛則和血,挾熱則清脾;若下血四散如篩,腹中大痛,此陽明熱毒氣衝,當升陽去濕和血湯。其有脈遲數不勻,或時歇止者,此痧痢腹痛也,刮其痧而痛自止。

下痢繞臍痛者,濕毒與食停在下脘,糟粕欲行不得行,乃逼迫臟腑脂膏,由小腸刮下,故痛在繞臍而下,且小腸為邪迫,不能分利,故小便短縮。

大孔腫痛,濕熱下流也。實者芩、連以清之,虛寒久病者,參、術以溫之,痢止則痛止,亦如後重之法。

白話文:

腹瀉伴隨腹痛,按壓時覺得疼痛屬於實證,按壓時反而舒服則屬於虛證;想喝冰水表示體內有熱,喜歡暖手敷則表示體內有寒。如果寒氣在脾胃,就應該溫暖脾胃;如果寒氣在腎臟,就應該溫暖腎臟。如果腹痛是氣滯造成的,就應該順氣;如果腹痛是血虛造成的,就應該補血;如果腹痛伴隨發熱,就應該清熱解毒。如果腹瀉時排出物如篩子般稀薄,腹痛劇烈,這是陽明經熱毒氣衝導致,應該升陽去濕。如果脈象遲緩或時快時慢,甚至暫停,這是痧痢腹痛,可以用刮痧的方式緩解疼痛。

腹瀉伴隨繞臍腹痛,是濕毒和食物積滯在下腹部,糟粕無法順利排出,逼迫臟腑脂膏,從小腸排出,所以疼痛位於繞臍部位並向下蔓延。此外,小腸受到邪氣侵襲,不能正常分利,所以小便量減少。

肛門腫痛,是濕熱下注所致。如果是實證,可以用黃芩、黃連清熱;如果是虛寒久病,可以用人參、白術溫補。腹瀉止住,疼痛自然也消失,跟治療後重症的方法相同。

痢而口渴者,火甚,竹葉石膏湯。然此症下多亡陰,津涸而渴者多,宜滋其陰,更宜補氣。古人謂氣之升即為水,氣為水母,氣充則渴自止也。

下痢不食,莫作噤口,積滯失運居多,保和丸最穩,心下堅痛者下之。

痢而作嘔,噁心欲吐,此胃氣不和也。生薑陳皮白朮湯,因火上逆者,必有煩熱脹滿,加薑汁炒黃連,虛者加參朮,若積滯毒氣上攻者,木香導滯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瀉且口渴,代表火氣太旺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不過這種病症很容易造成陰虛,患者常常會口乾舌燥,因此需要滋陰,同時也要補氣。古人說,氣上升就能滋潤水液,氣是水的本源,氣足了口渴自然就會消失。

腹瀉不思飲食,不要急著止瀉,大多數是積食停滯導致消化功能失調,用保和丸治療最穩定,如果胸腹疼痛者,可以服用後排泄出來。

腹瀉伴隨嘔吐,噁心欲吐,這是胃氣不和的表現。可以用生薑、陳皮、白朮湯治療,如果是因為火氣上逆導致的,患者一定會有煩躁、發熱、腹脹等症狀,可以加入薑汁炒黃連;虛弱者可以加入人參白朮;如果是有積食毒氣上攻的,可以用木香導滯丸。

下痢呃逆,丹溪以氣從上衝屬火,古方多以胃弱言之,久痢每多此症,下多亡陰也,火則橘皮竹茹湯,虛則參朮煎湯調益元散,亦有導滯而愈者。

下痢譫語,內有燥屎也。《內經》云:痢而譫語,下之乃安。

噤口痢者,胃中濕熱之毒,薰蒸清道,胃口閉塞也,開噤散啟之。亦有誤用兜澀苦寒而成者,亦有宿食痰火挾熱,因下焦不通,從上而嘔者,此其胸膈必脹,宜消導,不宜苦寒,若暑邪拒格三焦,氣機逆閉,半夏瀉心去甘草為允當,毒氣上攻者,敗毒散。脾胃虛寒者,仍宜溫補。

白話文:

拉肚子還打嗝,丹溪認為這是氣往上衝,屬火性,古方多半認為是胃虛弱,久痢經常出現這種情況,拉肚子容易損失陰氣。若是火性,就用橘皮竹茹湯治療;若是虛弱,就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再配合益元散調補。也有導除積滯而痊癒的。

拉肚子還神志不清,體內有燥屎。 《內經》說:拉肚子還神志不清,就瀉掉它就會好。

嘴巴緊閉拉肚子,是胃中有濕熱毒素,薰蒸著腸道,導致胃口閉塞。可以用開噤散來打開。也有人因為錯誤地使用收斂苦寒藥物而導致這種情況。還有些人是因宿食、痰火夾雜熱氣,下焦不通,從而嘔吐,這種情況胸膈必然脹滿,宜消導,不宜使用苦寒藥物。如果暑邪阻隔三焦,氣機逆閉,用半夏瀉心去甘草是恰當的。毒氣上攻者,用敗毒散。脾胃虛寒者,仍然需要溫補。

按此症有用參苓白朮者,有用人參石蓮者,大都因胃虛故也。

休息痢者,或餘邪未淨,或飲食勞欲,以致止而復發,邪則清之,虛者補之,升之。

小便不利者,邪熱迫奔於大腸、必鬱結於膀胱,故氣不能化也,宜清膀胱之熱,以分消其勢,喻氏所謂「開支河」也。

下痢身重,喻氏謂脾腎大虛、將傳水腫,用腎氣丸。東垣用升陽益胃湯,局方用羌活勝濕湯,使濕從汗解而邪自散。

白話文:

治療這種症狀,有的用參苓白朮,有的用人參石蓮,主要都是因為胃虛造成的。

休息痢,可能是餘邪未除,也可能是飲食勞累過度,導致病情反覆,要清熱解毒,補虛扶正,升提元氣。

小便不利,是因為邪熱逼迫大腸,導致膀胱鬱結,氣機不能化解,應該清熱利尿,消散膀胱的熱邪,如同喻氏所言「開支河」。

下痢導致身體沉重,喻氏認為脾腎大虛,將要發展成水腫,可用腎氣丸治療。東垣用升陽益胃湯,局方用羌活勝濕湯,讓濕邪從汗液中排出,邪氣自然消散。

痢後浮腫,乃脾虛有濕,五苓散加白朮、肉桂、升麻立效。

下痢脫肛,虛寒症居多,訶子皮散、補中益氣湯皆驗。

痢後枯細,此濕熱惡血流入經絡,留滯隧道而成。兩腿肉消,膝蓋腫痛,不治則成鶴膝,用蒼朮、黃柏、白芍、龜板為丸,以四物湯加牛膝、桃仁、紅花、陳皮煎湯送下,氣虛加參、術。

白話文:

痢疾後出現浮腫,這是脾虛有濕氣的情況,使用五苓散加上白朮、肉桂、升麻可以有效改善。

下痢伴有脫肛,多是虛寒的症狀,訶子皮散和補中益氣湯都能得到驗證。

痢疾後大便細小,這是因為濕熱的惡血流入了經絡,積聚在某處而形成。兩腿的肌肉會消瘦,膝蓋腫痛,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鶴膝(一種膝蓋問題)。使用蒼朮、黃柏、白芍、龜板做成丸藥,再配合四物湯加入牛膝、桃仁、紅花、陳皮煎湯來送服。如果體質虛弱,可以加入黨參、白朮來調理。

痢後風者,或勞役,或房勞、風邪乘虛內侵,致腿軟痠腫,麻痹不仁,宜防風湯加續斷、虎骨,陰虛者,更補命門。

筆花氏曰:痢為險惡之症,生死所關,故博引眾說,分症論治,不憚詳明,所以備臨症之酌用也。時醫不問病源,但以檳、樸、香、連,概治一切之痢,在暑痢則偶爾倖中,設遇風邪內縮之症,則邪何從而出?設遇虛寒之痢,則元氣愈迫其傷,此書之不能不多讀也。末後一條,引程鍾齡之治痢散,方以葛根為君,不論風暑寒濕,先開出邪之路。

白話文:

痢疾痊癒後,若過度勞累或房事過度,加上風寒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腿軟痠腫,麻木無知覺,可以用防風湯加入續斷、虎骨,若是體虛者,還要補腎。

筆花氏說:痢疾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,生死攸關,因此我廣泛引述眾家之言,詳細分析症狀和治療方法,以便醫生在臨床上灵活运用。現在有些醫生不了解病因,只用檳榔、樸樹皮、香附子、連翹等藥物,來治療各種痢疾,暑熱引起的痢疾,可能偶爾能治好,但若遇到風寒內縮的痢疾,邪氣就沒有地方排解;若遇到虛寒引起的痢疾,元氣就會被進一步損傷,所以這本書值得反复閱讀。最後一條,引用程鍾齡的治痢散,以葛根為君藥,不論風、暑、寒、濕,先打開邪氣的排泄通道。

善哉此方乎,余屢用而屢驗矣。其實有濁陰內結,噤口不食,或大痢不止者,則惟鴉片煙能止之,亦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法真好啊!我多次使用並得到了證實了。如果有人因為身體裡有阻塞不通、閉口不吃東西或者拉肚子不停的情況,那麼只有吸鴉片煙能夠解決問題,這也是個很好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