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4)
卷四 火屬 (4)
1. 濕溫湯頭
蒼朮白虎湯蒼朮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
十味香薷參耆朮,木瓜苓陳扁甘樸。
五苓散,本四苓,豬赤瀉術加桂成。
連翹桔梗滑牛蒡,射干銀豉竹蘆杏。
至寶丹用牛黃,犀角硃砂安息香,
玳瑁琥珀金銀箔,龍腦雄黃共麝香。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桔草陳。
防己山梔苡杏湯,翹芩滑夏樸通姜。
白話文:
【濕溫湯頭】
-
蒼朮白虎湯:由蒼朮、知母、石膏、糯米和甘草組成。
-
十味香薷飲:包含香薷、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木瓜、茯苓、陳皮、扁豆、甘草和厚樸。
-
五苓散:原本是四苓散,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和肉桂組成。
-
銀翹散:主要成分為連翹、桔梗、滑石、牛蒡子、射干、銀花、豆豉、淡竹葉和杏仁。
-
至寶丹:以牛黃為主,輔以犀角、硃砂、安息香、玳瑁、琥珀、金銀箔、龍腦、雄黃和麝香。
-
藿香正氣散:成分有藿香、白芷、厚樸、茯苓、半夏、蒼朮、蘇葉、桔梗、甘草和陳皮。
-
防己黃芪湯:由防己、山梔、薏苡仁、杏仁、連翹、黃芩、滑石、半夏、厚樸和生薑組成。
2. 暑
《經》云:因於暑,汗,煩則喘滿,靜則多言。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又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炅則氣泄。又云: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,仲景云:太陽中暍,發熱、惡寒、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。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
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,加溫針,則熱甚。數下之,則淋甚。汗出惡寒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,此夏熱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一物瓜蒂散主之。
暑有八症:脈虛、自汗、身熱、背寒、面垢、煩渴、手足微冷、體重是也。
劉復真曰:暑脈隱弦細芤遲,盡有三四部無脈者,被火所逼勒而伏耳。用辛寒之藥,火散則脈起矣。
張鳳逵曰:冒暑蒸毒,從口鼻而入,直中心胞,先煩悶,後身熱。入肝則眩暈頑麻,入脾則昏睡不覺,入肺則喘咳痿躄,入腎則消渴。中暑歸心,神昏猝倒。傷肉分,身如針刺,或赤腫。入腸胃,腹痛惡心嘔瀉,久而藏伏三焦、腸胃之間,變出寒熱不定,霍亂、臌脹、瘧痢、下血等症,皆以清內火而兼解表。
平人偶然中暑,汗渴煩悶,或吐瀉轉筋,背寒指冷者,四苓散合益元散。若氣血虛者受之,頭重困倦,飽悶喘促,如在煙霧,宜清暑益氣及清燥湯酌用。若伏暑霍亂腹痛,正氣散。身熱足冷勢危者,五苓散下來復丹。
陽暑者,動而受暑。如農夫田野及力役之人,大渴大汗,額痛脈洪者,急作地漿水,煎蒼朮,入白虎湯。若遠行勞役,熱舍於腎,熱渴喘促者,為水不勝火,補益中兼清解之。平昔陰虛多火,白虎加人參、竹葉。凡暑中太陽,汗大出,微惡寒發熱,四苓散加香薷。中陽明,面赤煩渴喘急,甚則脈洪大,昏瞶不省人事,宜用消暑丸。
陰暑者,避暑深堂,起居不時,汗出煩垢,腠理開則洒洒然寒,閉則熱悶,此表虛挾暑也,清暑益氣湯酌用。若涼亭水閣,大樹濃陰之下,過受寒涼,頭疼、寒熱或無汗者,是感寒之類,非暑邪也。宜消暑十全散。脾弱汗多惡寒者,十味香薷飲。其過傷飲食,吐瀉霍亂者,六和湯、香薷正氣散。
若恣啖生冷,致脾胃受寒,腹痛嘔瀉,脈沉緊者,宜大順散。如吐利兼作,脈虛浮欲散者,非漿水散不救。又暑熱之時,恣情房欲、兼膏粱水果雜進,致陽氣不伸,無汗惡寒,面垢厥逆,或霍亂嘔吐者,冷香飲子。
又有暑風者,忽然手足搐攣,或角弓反張,狂呼浪走。如中惡狀,宜香薷飲加羌、防,吐加陳、藿,瀉加白朮,轉筋加木瓜,痰加薑、夏;如腹滿身重,口不仁,面垢遺溺者,此熱兼暍也,用白虎湯。若風犯汗孔,體重肢麻者,此風濕相搏,益元散加蔥頭。若浴起當風,或冷水浸澡,坐臥濕地而病,非暑傷也,宜溫散之。
白話文:
暑
《內經》記載,因暑熱而致汗出,煩躁則喘息胸悶,靜止時卻話多。身體感覺像燒炭一樣,汗出後症狀才會消散。又說,陽氣是保護肌體、使之強壯的,暑熱則陽氣洩漏。另有記載:氣虛體熱,是因傷暑所致。張仲景說:中暑(太陽中暑)會發熱、惡寒、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而虛弱遲緩,小便不利,渾身起雞皮疙瘩,手腳冰冷。稍微勞累,身體就發熱,張口呼吸,牙齒乾燥。
若發汗,則惡寒加重;用溫針灸,則發熱加重;多次瀉下,則小便不利加重。汗出惡寒發熱口渴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身體發熱疼痛沉重,脈象微弱,這是夏日中暑後喝冷水,寒邪入侵肌膚所致,可用一物瓜蒂散治療。
中暑有八種症狀:脈象虛弱、自汗、身熱、背寒、面色晦暗、煩渴、手腳微冷、身體沉重。
劉復真說:中暑的脈象隱而弦細,虛弱遲緩,甚至三四次都摸不到脈,這是被暑熱逼迫而隱匿的緣故。使用辛寒藥物,暑熱散去,脈象就會恢復。
張鳳逵說:冒暑熱毒邪,從口鼻進入,直達心臟,先煩悶,後身熱。入肝則頭暈肢體麻木,入脾則昏睡不醒,入肺則喘咳癱瘓,入腎則消渴。中暑歸於心臟,則神志昏迷猝然倒地。傷及肌肉則身體像針刺一樣疼痛,或發紅腫脹。入腸胃則腹痛噁心嘔吐腹瀉,久而潛伏於三焦、腸胃之間,會出現寒熱不定,霍亂、腹脹、瘧疾、下血等症狀,都應以清內熱並兼解表藥治療。
普通人偶爾中暑,汗出、口渴、煩悶,或嘔吐腹瀉抽筋,背寒手指冰冷者,可用四苓散合益元散。若氣血虛弱者中暑,則頭重困倦,飽脹喘促,感覺像在煙霧中,宜清暑益氣,並酌用清燥湯。若伏暑導致霍亂腹痛,可用正氣散。身體發熱腳冷,病情危重者,可用五苓散合下來復丹。
陽暑,指在活動時中暑。如農夫在田間勞作,或其他體力勞動者,大渴大汗,額頭疼痛,脈象洪大者,應急用地漿水煎蒼朮,加入白虎湯。若長途跋涉勞累,暑熱傷及腎臟,熱渴喘促者,這是水不勝火,需補益中焦並清解暑熱。平素陰虛火旺者,可用白虎加人參、竹葉。凡是太陽經中暑,汗出很多,輕微惡寒發熱,可用四苓散加香薷。陽明經中暑,面赤煩渴喘急,嚴重者脈洪大,昏迷不省人事,宜用消暑丸。
陰暑,指在陰涼處中暑。如避暑在深堂,起居不規律,汗出煩躁,肌膚腠理開則渾身起雞皮疙瘩發冷,閉則悶熱,這是表虛夾暑,可用清暑益氣湯。若在涼亭、水閣、大樹濃陰下,過度受涼,頭痛、寒熱或無汗者,這是感受寒邪,而非暑邪,宜用消暑十全散。脾虛汗多惡寒者,用十味香薷飲。因飲食不當而嘔吐腹瀉霍亂者,用六和湯、香薷正氣散。
若貪食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寒,腹痛嘔吐腹瀉,脈象沉緊者,宜用大順散。如果嘔吐腹瀉同時出現,脈象虛浮欲脫者,非漿水散不能救治。又,在暑熱季節,縱情房事,並大量食用膏粱厚味及水果,導致陽氣不能舒展,無汗惡寒,面色晦暗厥逆,或霍亂嘔吐者,用冷香飲子。
還有暑風,突然手腳抽搐,或角弓反張,狂呼亂跑,像中邪一樣,宜用香薷飲,加羌活、防風;嘔吐加陳皮、藿香;腹瀉加白朮;抽筋加木瓜;痰多加生薑、半夏。如果腹脹身重,口麻木,面色晦暗尿失禁者,這是暑熱兼中暑,用白虎湯。若風邪侵犯汗孔,身體沉重肢體麻木者,這是風濕相搏,用益元散加蔥白。如果沐浴後當風,或用冷水洗澡,坐臥潮濕之地而生病,這不是暑傷,宜用溫散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