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10)

1. 霍亂湯頭

五苓散,本四苓,豬赤瀉術加桂成。

理中丸用參朮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
和胃飲,治霍亂,陳樸乾薑炙草驗。

平胃散,製蒼朮,炙草陳皮同厚朴。

苓朮二陳煎合方,四苓二陳加乾薑。
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是由四苓散加上豬赤、瀉心湯和桂枝組成。理中丸則是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炙甘草,再加上制附子。和胃飲用來治療霍亂,藥方是陳皮、乾薑、炙甘草。平胃散則以制蒼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厚朴組成。苓朮二陳煎是將四苓散和二陳湯合在一起,再加上乾薑。六君子湯治療虛痰,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础上加入陳皮和半夏。溫胃飲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扁豆、乾薑、肉桂和甘草。

四逆湯,須冷服,附子乾薑甘草足。

理陰煎用炙草歸,熟地乾薑附肉桂。

木瓜湯,用茴香,吳茱紫蘇炙草姜。

排氣飲,用木藿,香附澤枳陳烏樸。

神香散,治氣痛,丁香白蔻研末共。

白話文:

四逆湯要冷服,附子、乾薑、甘草要放足量。

理陰煎要用炙甘草、歸尾、熟地、乾薑、附子、肉桂。

木瓜湯要用茴香、吳茱萸、紫蘇、炙甘草、薑。

排氣飲要用木香、藿香、香附、澤瀉、枳實、陳皮、烏梅。

神香散治療氣痛,用丁香、白蔻研磨成粉末混合服用。
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桔草陳。

二陳湯半陳,甘草與茯苓。

六和湯人參,扁樸甘半苓,香薷木瓜藿,薑棗杏砂仁。

白話文:

藿香正氣、芷草、腹苓,半夏、蒼朮、桔梗、陳皮。二陳湯則由半夏、陳皮、甘草和茯苓組成。六和湯則包含人參、扁豆、甘草、半夏、茯苓、香薷、木瓜、藿香、生薑、大棗、杏仁和砂仁。

2. 泄瀉

《經》云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又曰:脾病者,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肝所生病,胸滿嘔逆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。寒氣客於小腸,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。肺脈小甚為泄,腎脈小甚為洞泄。又曰: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濕勝則濡泄,久風為飧泄。泄而脈大為難治,泄而腹滿甚者死。

按泄瀉無不本於脾胃,胃為水穀之海,而脾主運化,使脾健胃和,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矣。若脾胃受傷,則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氣不輸化而泄利作矣。瀉多必亡陰,故瀉久,則自太陰傳於少陰,而為腸澼。

丹溪云:瀉多因濕,惟分利小水為上策。按泄瀉每多小水不利,如因濕勝者,一時水土相亂,並歸大腸也;因熱勝者,火乘陰分,水道閉澀也;因寒者,小腸之火受傷,氣化無權也;因脾虛者,土不制水,清濁不分也;因命門火衰者,真陰虧損,元精枯涸也。諸症唯濕熱者可利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中說:

  • 清氣在下,則會出現腹瀉(飧泄)。
  • 濁氣在上,則會出現脹氣(䐜脹)。
  • 又說:脾臟有病,虛弱時會腹脹、腸鳴、腹瀉,食物消化不良。
  • 肝臟所引起的疾病,會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。
  • 胃中寒氣,腸中熱氣,則會又脹氣又腹瀉。
  • 寒氣滯留於小腸,不能聚合,所以後泄(腹瀉)會腹痛。
  • 肺部脈氣小則會腹瀉,腎臟脈氣小則會嚴重腹瀉(洞泄)。
  • 又說:長夏容易得嚴重腹瀉(洞泄)和受寒,濕氣過重則會出現濕泄,長期受風會導致腹瀉(飧泄)。
  • 腹瀉合併脈象強大,難以治療;腹瀉合併嚴重腹脹,會死亡。

**按:**腹瀉基本上都是由脾胃虛弱導致的。胃是儲存水穀的地方,脾臟負責運化水穀,使脾臟和胃強健和諧,則水穀能腐熟化為氣血,運行於全身。如果脾胃受損,則水會變成濕,食物會滯留,氣血無法運化,就會導致腹瀉。腹瀉過多必會耗損陰分,所以腹瀉時間長了,就會從太陰病傳到少陰病,形成腸道糜爛(腸澼)。

**丹溪說:**腹瀉多是由濕引起的,因此應以增加排尿量為上策。

**按:**腹瀉時通常伴有小便不利。例如:因濕氣過重導致腹瀉者,一時水液混濁,都流向大腸;因熱氣過重導致腹瀉者,火熱侵襲陰分,導致水道閉塞;因寒氣導致腹瀉者,小腸中運化食物的火氣受到損傷,氣化功能喪失;因脾虛導致腹瀉者,脾土無法制約水濕,清濁不分;因命門火衰導致腹瀉者,真陰虧損,元精枯竭。諸症之中,只有濕熱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利尿藥。

治瀉之法,濕熱則口渴溺赤,或利如蟹渤,宜清利,四苓加條芩。寒濕則下利清穀,宜燥脾,異功散加穀芽、木香。食積則滿悶噯腐,瀉下臭穢,宜行滯,平胃、保和等合用。脾虛則面色㿠白,食少便頻,宜補土,香砂六君子湯。腎虛則五更天明,依時作瀉,宜固命門,四神丸加減七神丸。

更有酒泄之症,多留濕熱。丹溪治傷酒晨瀉者,理中湯加葛根,或吞酒蒸黃連丸。氣虛者,六君子。有氣泄症,遇怒則泄,此肝木克脾也,先用胃苓湯,脾虛則繼服溫胃飲、聖朮煎。有風泄症,因風寒在胃,脾土受傷,《經》所謂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之屬,若因風熱而泄,即傷寒外感熱利之屬,寒者溫胃飲,熱者四苓散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腹瀉的方法:

  • 濕熱型:口渴、尿液發紅,或大便如蟹殼般稀薄,應清熱利濕,使用四苓湯加條芩。
  • 寒濕型:大便稀薄、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應溫燥脾胃,使用異功散加穀芽、木香。
  • 食積型:腹脹悶痛、噯氣帶有腐臭味,大便臭穢,應消除積滯,使用平胃散、保和丸等合用。
  • 脾虛型:面色蒼白,食量減退、大便頻繁,應補益脾氣,使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  • 腎虛型:五更時分腹瀉,應固護腎氣,使用四神丸加減七神丸。

其他腹瀉症狀:

  • 酒泄:多因濕熱積留。丹溪治療清晨因宿醉腹瀉者,使用理中湯加葛根,或吞服酒蒸黃連丸。氣虛者,使用六君子湯。
  • 氣泄:因惱怒而腹瀉,屬肝木剋脾,先使用胃苓湯,脾虛者後續服用溫胃飲、聖朮煎。
  • 風泄:因風寒或風熱侵襲胃腸,導致脾土受傷,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即屬此類。因風寒而腹瀉者可服用溫胃飲,因風熱而腹瀉者可服用四苓散。

筆花氏曰:泄瀉者,土病也。無論飧泄、洞泄、氣泄、風泄、食泄,無不本於脾虛,唯暑濕及傷寒熱結旁流,宜用清利,不便驟補耳。其他則雖導滯攻邪,總宜以四君子湯為主而加減之。然暑症泄利過多,往往有一晝夜而驟脫者,察其暑邪漸清,速宜大補脾陽,繼以顧腎而兼止澀,蓋脾病之變甚速,切須留意,貧家無力服參,全恃白朮。《臨症指南》矯而罕用,真異端之見也。

白話文:

筆花氏說:腹瀉是脾胃的疾病。不論是飯後瀉、空腹瀉、氣虛瀉、風寒瀉、食積瀉,都源於脾虛。只有暑濕和傷寒熱結旁流,需要用清熱利濕的方法,不宜立即補益。其他情況,即使要導滯攻邪,也應以四君子湯為主,再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

然而,暑症引起的腹瀉,如果過度,往往會在一晝夜內驟然脫水。觀察到暑邪漸漸消退,就應該立即大補脾陽,然後兼顧腎氣,同時止瀉。因為脾胃病變很快,必須注意。貧窮人家沒有錢買人參,只能依靠白朮來治療。《臨症指南》卻很少用白朮,真是異端邪說。

3. 泄瀉湯頭

四苓散用豬赤苓,瀉術加桂即五苓。

異功散最宜,四君加陳皮。

平胃散,製蒼朮,炙草陳皮同厚朴。

保和丸用曲楂苓,連翹萊菔半夏陳。

香砂六君治胃寒,六君又加香砂添。

四神丸用補骨脂,肉蔻五味又吳茱。

白話文:

四苓散要用豬赤苓,加上桂枝就變成五苓散。異功散最合適,就是四君子湯加陳皮。平胃散要製蒼朮,炙甘草、陳皮和厚朴一起用。保和丸要用麥芽、山楂、茯苓,連翹、蘿蔔、半夏和陳皮一起用。香砂六君子湯治胃寒,六君子湯再加香砂就是香砂六君子湯。四神丸要用補骨脂,肉蔻、五味子再加上吳茱萸。

加減七神丸,補骨木香全,吳茱苓肉蔻,白朮叉車前。

理中湯用參朮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
酒蒸黃連丸,黃連酒浸蒸曬研。

胃苓湯,用五苓,再加平胃合而成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聖朮煎用好冬朮,乾薑肉桂陳皮得。

白話文:

**加減七神丸:**補充元氣,強健筋骨。成分包括吳茱萸、肉蔻、白朮、車前子。

**理中湯:**有暖胃補脾的功效。成分包括人蔘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、附子。

**酒蒸黃連丸:**有清熱解毒,固澀止瀉的功效。方法是將黃連浸泡於酒中,蒸乾後研磨。

**胃苓湯:**有健脾利濕,清熱止瀉的功效。成分包括五苓散(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桂枝)和平胃散(厚朴、薑半夏、藿香、茯苓、甘草)。

**溫胃飲:**有補氣健脾,溫暖胃寒的功效。成分包括人蔘、白朮、陳皮、扁豆、乾薑、歸尾。

**聖朮煎:**有溫胃止痛,健脾益氣的功效。成分包括茯苓、乾薑、肉桂、陳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