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3)
卷四 火屬 (3)
1. 濕溫
《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。又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又曰:其多汗而濡者,此逢濕甚也。《活人書》曰:先傷於濕,後中於暑,名曰濕溫。其症兩脛逆冷,胸滿,頭目痛,妄言多汗。蓋濕得暑邪,遏抑陽氣,故脛冷而腹滿。暑挾濕邪,鬱蒸為熱,故頭痛妄言多汗。
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(浮為陽,沉為陰。),羅謙甫云:濡弱見於陽部、濕搏暑也;小急見於陰部,暑搏濕也。濕傷血分則必小急;暑傷氣分則必濡弱。切不可發汗,汗之名重暍,死。治宜蒼朮白虎湯。如有寒熱外邪,加辛涼表藥一二味。
若濕氣勝,一身盡痛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前方加茵陳、香薷。
若有寒物停滯,及中寒宜溫,必小便清白,然後可用。如赤澀而少,斷不可用通,宜十味香薷飲等酌用。
凡陰病厥冷,兩臂皆冷,獨濕溫則脛冷臂不冷,則非下厥上行,陽微寒厥也,宜五苓合白虎等。
若濕溫之邪,阻塞肺衛,致頭脹耳聾,咽痛嘔逆等症,宜清上焦,用連翹桔梗湯。有穢氣者,加鬱金、降香以逐之。
其有陷入心胞,神昏肢冷,將傳痙厥,用犀角、翹心、玄參、菖蒲等煎服,送下至寶丹。若穢濕之氣,瀰漫三焦,致脘腹脹悶,大便不爽,藿香正氣散治之。
若邪入經絡,寒戰熱熾,骨節煩疼者,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甚則加桂枝、川烏、蒺藜。
筆花氏曰:濕溫由暑濕相搏,大忌發汗。在上焦,則邪蒙心肺,胸滿神昏,宜用輕靈芳香之味以宣通之;在中焦,則濁填脾胃,脹滿多汗,宜白虎湯加蒼朮合正氣散酌用,重則俱用至寶丹以開之;若連及下焦,身痛肢重,小水不利,兼用清利;入經絡者,兼通其絡;寒邪外束者,兼用辛涼。此症所重在濕,濕行則氣自流通而熱亦解,勿混作風溫治也。
白話文:
【濕溫】
《經》中提到:所有的濕氣導致的腫脹和飽滿感,都與脾臟有關。當土壤濕氣太重受到邪氣影響,脾臟就會生病。又說:地面的濕氣,如果感受過多會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再說:那些大量出汗且汗液黏稠的人,是因為遭遇了極度的濕氣。《活人書》中寫道:先被濕氣傷害,之後又被暑氣侵襲,這種情況叫做濕溫。它的症狀包括兩腿冰冷,胸悶,頭痛眼痛,胡言亂語以及多汗。這是因為濕氣遇到暑氣,抑制了身體的陽氣,所以腿腳冰冷且腹部飽脹。暑氣加上濕氣,形成蒸騰的熱氣,所以會頭痛、胡言亂語和多汗。
脈象上,陽部(浮脈)顯示柔弱,陰部(沉脈)顯示小而緊。羅謙甫解釋:在陽部出現柔弱脈象,是濕氣與暑氣的鬥爭;在陰部出現小而緊的脈象,是暑氣與濕氣的對抗。濕氣傷害血液,脈象必然小而緊;暑氣傷害氣體,脈象必然柔弱。絕對不能讓病人發汗,發汗會導致嚴重的中暑,甚至死亡。治療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有外感寒熱,可以加入一兩種辛涼的表藥。
如果濕氣過盛,全身疼痛,小便不通暢,大便反而舒暢,可以在上述方劑中加入茵陳和香薷。
如果體內有寒物停滯,或因寒冷受涼,必須等到小便清澈,才能使用。如果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,一定不能使用通便藥,應該考慮使用十味香薷飲等藥物。
對於陰虛導致的手腳冰冷,如果雙臂都冰冷,但只有濕溫的患者,小腿冰冷但手臂不冷,這不是下部的冷氣上行,而是陽氣微弱導致的寒冷。應該使用五苓散和白虎湯等藥物。
如果濕溫的邪氣堵塞肺部和皮膚,導致頭痛、耳鳴、喉嚨痛和噁心等症狀,應該清理上焦,使用連翹桔梗湯。如果有惡臭氣味,可以加入鬱金和降香來驅除。
如果邪氣進入心臟,導致精神恍惚、四肢冰冷,即將進入抽搐狀態,應該使用犀角、連翹心、玄參和菖蒲等熬煮,並服用至寶丹。如果惡臭濕氣充斥三焦,導致胃部和腹部脹悶,大便不暢,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。
如果邪氣進入經絡,導致寒戰高燒,骨骼和關節疼痛,應該使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嚴重時可以加入桂枝、川烏和蒺藜。
筆花氏總結:濕溫是由暑氣和濕氣交戰產生,最忌諱發汗。如果在上焦,邪氣覆蓋心肺,導致胸悶和神志不清,應該使用芳香的藥材來疏通。如果在中焦,渾濁的氣體填充脾胃,導致脹滿和多汗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蒼朮配合正氣散,嚴重時可以使用至寶丹來打開通道。如果影響到下焦,身體疼痛,四肢沉重,小便不順,可以同時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。如果邪氣進入經絡,可以同時疏通經絡。如果外部有寒氣束縛,可以同時使用辛涼的藥物。這個病的關鍵在於濕氣,濕氣流動,氣體自然流通,熱氣也會消散,不要將它混淆為風溫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