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10)

1. 霍亂湯頭

五苓散,本四苓,豬赤瀉術加桂成。

理中丸用參朮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
和胃飲,治霍亂,陳樸乾薑炙草驗。

平胃散,製蒼朮,炙草陳皮厚朴

苓朮二陳煎合方,四苓二陳加乾薑。
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四逆湯,須冷服,附子乾薑甘草足。

理陰煎用炙草歸,熟地乾薑附肉桂

木瓜湯,用茴香,吳茱紫蘇炙草姜。

排氣飲,用木藿,香附澤枳陳烏樸。

神香散,治氣痛,丁香白蔻研末共。
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桔草陳。

二陳湯半陳,甘草與茯苓

六和湯人參,扁樸甘半苓,香薷木瓜藿,薑棗杏砂仁

2. 泄瀉

《經》云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又曰:脾病者,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肝所生病,胸滿嘔逆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。寒氣客於小腸,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。肺脈小甚為泄,腎脈小甚為洞泄。又曰: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濕勝則濡泄,久風為飧泄。泄而脈大為難治,泄而腹滿甚者死。

按泄瀉無不本於脾胃,胃為水穀之海,而脾主運化,使脾健胃和,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矣。若脾胃受傷,則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氣不輸化而泄利作矣。瀉多必亡陰,故瀉久,則自太陰傳於少陰,而為腸澼。

丹溪云:瀉多因濕,惟分利小水為上策。按泄瀉每多小水不利,如因濕勝者,一時水土相亂,並歸大腸也;因熱勝者,火乘陰分,水道閉澀也;因寒者,小腸之火受傷,氣化無權也;因脾虛者,土不制水,清濁不分也;因命門火衰者,真陰虧損,元精枯涸也。諸症唯濕熱者可利。

治瀉之法,濕熱則口渴溺赤,或利如蟹渤,宜清利,四苓加條芩。寒濕則下利清穀,宜燥脾,異功散穀芽木香。食積則滿悶噯腐,瀉下臭穢,宜行滯,平胃、保和等合用。脾虛則面色㿠白,食少便頻,宜補土,香砂六君子湯。腎虛則五更天明,依時作瀉,宜固命門,四神丸加減七神丸

更有酒泄之症,多留濕熱。丹溪治傷酒晨瀉者,理中湯葛根,或吞酒蒸黃連丸。氣虛者,六君子。有氣泄症,遇怒則泄,此肝木克脾也,先用胃苓湯,脾虛則繼服溫胃飲聖朮煎。有風泄症,因風寒在胃,脾土受傷,《經》所謂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之屬,若因風熱而泄,即傷寒外感熱利之屬,寒者溫胃飲,熱者四苓散

筆花氏曰:泄瀉者,土病也。無論飧泄、洞泄、氣泄、風泄、食泄,無不本於脾虛,唯暑濕及傷寒熱結旁流,宜用清利,不便驟補耳。其他則雖導滯攻邪,總宜以四君子湯為主而加減之。然暑症泄利過多,往往有一晝夜而驟脫者,察其暑邪漸清,速宜大補脾陽,繼以顧腎而兼止澀,蓋脾病之變甚速,切須留意,貧家無力服參,全恃白朮。《臨症指南》矯而罕用,真異端之見也。

3. 泄瀉湯頭

四苓散用豬赤苓,瀉術加桂即五苓。

異功散最宜,四君加陳皮

平胃散,製蒼朮,炙草陳皮同厚朴

保和丸用曲楂苓,連翹萊菔半夏陳。

香砂六君治胃寒,六君又加香砂添。

四神丸補骨脂,肉蔻五味又吳茱。

加減七神丸,補骨木香全,吳茱苓肉蔻,白朮車前

理中湯用參朮姜,炙草還加制附剛。

酒蒸黃連丸黃連酒浸蒸曬研。

胃苓湯,用五苓,再加平胃合而成。
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
聖朮煎用好冬朮,乾薑肉桂陳皮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