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2)
卷五 土屬 (2)
1. 臌脹水腫湯頭
氣水二症,病每相因,方亦通用,故合集之。
分消丸用姜四君,豬瀉夏樸實連芩。
啟峻湯用異功散,附桂乾薑當歸驗,再加肉果及沉香,此外耆樸商增減。
枳朮丸用枳朮研,荷葉包飯煨透丸。
和中丸芩術,曲扁楂陳實,香砂夏丹參,五穀蟲加麥。
白話文:
氣和水是兩種主要的致病因素,疾病常因這兩者相互影響而生,治療方劑也常有共通之處,因此將相關方劑匯集於此。
分消丸使用乾薑四君,以及豬苓、澤瀉、厚朴、實脾散、黃芩等藥物。
啟峻湯則以異功散為基礎,加入附子、桂枝、乾薑、當歸,並再添加肉桂、沉香,此外可根據病症調整使用羌活、厚朴、白朮等藥物。
枳朮丸以枳實和白朮研磨製成,用荷葉包裹飯粒蒸熟後製成丸劑。
和中丸則包含黃芩、白朮、神曲、扁豆、山楂、陳皮、香附、砂仁、夏枯草、丹參,並加入五穀蟲和麥芽。
白朮丸,治虛滿,苓陳砂曲谷蟲飯。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將陳半添。
化蟲丸用蕪雷榔,木香陳術曲雄黃。
下瘀血湯大黃桃,去足䗪蟲廿枚熬。(䗪蟲即地鱉蟲。)
通瘀煎瀉香附楂,烏青歸尾木紅花。
白話文:
白朮丸用於治療虛滿,配方是茯苓、陳皮、砂仁、麥芽、谷芽、蟲草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虛痰,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再加入陳皮和半夏。化蟲丸主要成分是檳榔、木香、陳皮、麥芽、雄黃。下瘀血湯用大黃、桃仁,並加入二十枚地鱉蟲熬制。通瘀煎則是用香附、山楂、烏藥、當歸尾、木香、紅花。
琥珀人參丸芎苓,附桂靈脂山甲沉。
三黃枳朮丸,荷葉水為團,神麯陳枳朮,大黃共芩連。
四苓散用豬赤苓,瀉術加桂即五苓。
雞矢醴用雞矢白,微炒八合酒煮呷。
草靈丹用黃牛糞,陰乾炒黃煎濾淨。
金匱腎氣丸,六味附桂牛車前。
防己黃耆湯,朮甘共棗姜。
白話文:
琥珀、人參、川芎、茯苓、肉桂、靈芝、山甲、沈香、三黃、枳實、神麯、陳皮、大黃、黃芩、四苓散(豬苓)、瀉術、桂枝、五苓散、雞矢白、雞矢醴、黃牛糞、防己、黃耆、甘草、棗子、生薑。
蒲灰散治皮水厥,七分蒲灰三分滑。
麻黃附子湯,甘草共成方。
杏子湯治風水脹,麻黃杏仁甘草樣。
越婢加朮湯,麻黃術草棗膏姜。
甘草麻黃湯,四錢甘草與麻黃。
麻辛附子湯,三味同煎加生薑。
枳朮湯煎枳朮,十枚枳實二兩術。
白話文:
蒲灰散用來治療皮水厥,配方是七分蒲灰加三分滑石。麻黃附子湯由麻黃、附子、甘草三味藥組成。杏子湯用於治療風水脹,配方是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。越婢加朮湯包含麻黃、黃芪、草果、大棗、膏姜。甘草麻黃湯由四錢甘草和麻黃組成。麻辛附子湯由三味藥同煎,再加入生薑。枳朮湯則由十枚枳實和二兩黃芪煎煮而成。
十棗湯用棗先煎,芫花遂戟七分研。
神祐丸攻擊,牽牛與大黃,青陳芫戟遂,輕粉共檳香。
疏鑿飲商陸,通苓瀉大腹,羌秦赤小豆,檳榔姜椒目。
沉香琥珀丸,郁李杏陳全,蘇木苓葶藶,防己麝瀉丸。
三白飲用白牽牛,桑皮陳術木通儔。
白話文:
十棗湯使用大棗先煎,芫花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七分水。
神祐丸用牽牛、大黃、青陳芫花、輕粉和檳榔一起研磨。
疏鑿飲使用商陸通利水液,配合茯苓瀉去腹部積水,羌活、秦艽、赤小豆、檳榔、薑和椒目輔助。
沉香琥珀丸以沉香、琥珀、郁李仁、杏仁、陳皮、蘇木、茯苓、葶藶子、防己和麝香組成,用於治療瀉痢。
三白飲則用白牽牛、桑皮、陳皮、木通等藥物製成。
五苓散本四苓,豬赤瀉術加桂成。
五皮飲用姜桑白,大腹五加茯苓葉。
加味活絡丹乳沒,芎膽草烏地龍末。
防耆湯治風入肺,葉脹眼下臥蠶起,防桔杏桑蘇貝耆,水姜煎服功奇異。
分消湯用參苓瀉,草蔻吳茱樸半夏,川烏連柏生乾薑,加入木通寒脹下。
蘇子降氣湯半前,陳樸歸甘薑桂煎。
白話文:
五苓散原本是四苓散,再加上豬苓、赤石脂、澤瀉和桂枝而成。
五皮飲使用生薑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五加皮和茯苓葉。
加味活絡丹加入乳香、沒藥、川芎、膽南星、草烏和地龍末。
防己湯用來治療風邪入侵肺部,表現為面部浮腫、眼袋突出,像是蠶寶寶一樣。藥方包括防風、桔梗、杏仁、桑葉、蘇葉、貝母、防己,用生薑水煎服,功效奇特。
分消湯使用人參、茯苓、澤瀉、草蔻仁、吳茱萸、半夏、川烏、連翹、生乾薑,加入木通可以治療寒熱交雜的腹脹。
蘇子降氣湯用半夏、前胡、陳皮、枳殼、甘草、生薑、桂枝煎服。
2. 積聚
《經》云:積者,陰氣也。聚者,陽氣也。五臟所生日積,六腑所生日聚。積則由漸而成,故堅硬不移而有形。聚者作止不常,忽聚忽散而無形。其原或以飲食之滯,或以膿血之留,或風寒外感之邪,亦能成積。或名伏梁,或名風根,如瘧痞之類皆是。然食滯非寒,未必成積,而風寒非食,未必成形也。
又曰: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令人發咳痎瘧。心之積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、上至心,令人煩心。脾之積名曰痞氣,在胃脘、覆大如盤,令人發黃瘦軟。肺之積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覆大如杯,令人寒熱、喘嗽。腎之積名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,若豚狀、上下無時,令人喘逆、骨痿。
白話文:
古書上說,積,是陰氣聚集的結果。聚,則是陽氣聚集的結果。五臟是由日積月累的陰氣生成的,六腑則是由日積月累的陽氣生成的。積是由於逐漸累積而成,所以堅硬不移且有形體。聚則變化不定,忽聚忽散,沒有固定的形狀。積的形成原因,可能是飲食停滯,可能是膿血積留,也可能是外感風寒之邪。積的別名很多,例如伏梁、風根,像瘧疾、痞症等等都屬於積的一種。但食物停滯並不一定是寒氣,不一定會形成積;而風寒也不一定是食物引起的,不一定會有形體。
另外書中也說,肝臟的積叫做肥氣,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覆蓋著的杯子,有頭有尾,會導致人咳嗽、發瘧疾。心臟的積叫做伏梁,位於肚臍上方,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至心臟,會讓人心煩意亂。脾臟的積叫做痞氣,位於胃脘,覆蓋範圍如盤子般大,會導致人面色發黃、身體瘦弱無力。肺臟的積叫做息賁,位於右脅下,覆蓋範圍如杯子般大,會導致人寒熱交替、咳嗽氣喘。腎臟的積叫做奔豚,從小腹發起,向上延伸至心臟,像小豬一樣上下亂竄,沒有固定的時間,會導致人呼吸急促、骨頭軟弱無力。
有身體髀股皆腫,環臍而痛,名曰伏梁,即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不可動,動之為溺澀之病。病脅下滿,氣逆,二三歲不已,名曰息積。此不妨於食,不可灸刺,為導引服藥。又腸覃,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有所繫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,始如雞卵,成如懷孕,堅而能移,月事以時下。
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氣閉不通,惡血不瀉,留衃日大,如懷子伏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
堅者削之,留者攻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
《金匱》云:奔豚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復還,或腹痛,往來寒熱,皆從驚恐得之,奔豚湯主之。心胸大寒,痛嘔不食,腹中上衝,皮起見有頭足上下,痛不可觸,大建中湯主之。脅下偏痛,發熱,脈緊弦,寒也。以溫藥下之,大黃附子湯;寒氣厥逆,赤丸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大腿都腫起來,而且肚子周圍疼痛,叫做伏梁,也就是風寒入侵。寒氣會擴散到大腸,停留在肓部,導致身體不能動,一動就容易出現小便困難。如果肋骨下滿脹,氣上逆,兩三歲都還沒好,叫做息積。這種病不影響食慾,但不能灸刺,只能用導引和藥物治療。另外,腸覃是因為寒氣停留在腸子外面,與衛氣相搏,造成局部阻塞,產生惡氣,進而形成瘜肉,初期像雞蛋大小,後期像懷孕一樣,硬硬的,可以移動,月經正常。
石瘕是在子宮裡長出來的,是寒氣停留在子宮口,氣血不通暢,導致淤血無法排出,日積月累就變大,像懷孕一樣,月經也變得不正常。這些病都是女性才會得,可以用導引的方式排出。
硬的就削掉,停留的就攻破,結塊的就散開,外來的就去除,上面的就往下移,按摩和泡澡,薄的就用藥物去除,閉塞的就打開,適當的治療,才能根治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奔豚症是從小腹開始,向上衝到喉嚨,發作時感覺快要死了,然後又恢復正常,或者肚子痛,反覆發燒,這些都是因為驚恐導致的,用奔豚湯治療。心胸極寒,疼痛嘔吐,不想吃飯,肚子裡向上衝,皮膚上可以看到頭腳上下活動,疼痛碰不得,用大建中湯治療。肋骨下方偏痛,發燒,脈象緊而弦,這是寒症,用溫藥瀉下,比如大黃附子湯;如果是寒氣厥逆,可以用赤丸治療。
景岳云:《內經》治積,其要不過攻、消、散、補四者而已。凡堅積氣實者,如秘方化滯丸、百順丸,次則三稜丸等攻之。如不堪攻擊,則用保和丸、大小和中飲等消之。若氣聚無形者,排氣飲、四磨飲等散之。若積痞勢緩而攻補未便者,宜調理脾胃為主,枳朮丸、芍藥枳朮丸,皆其宜也。
白話文:
景岳先生說:「《內經》中治療積聚的原則,不外乎攻、消、散、補四種方法。凡是堅硬積聚、氣血實證者,如秘方化滯丸、百順丸,其次是三稜丸等藥物,可以攻之。若患者體質無法承受攻伐,則可用保和丸、大小和中飲等藥物來消之。若氣機停滯,無形無狀者,則可用排氣飲、四磨飲等藥物來散之。若積聚痞塞緩慢,不宜攻補者,宜以調理脾胃為主,枳朮丸、芍藥枳朮丸等藥物皆適合。」
若脾腎不足,氣失運化,則宜養中煎、溫胃飲、理陰煎、暖肝煎補之。凡堅硬之積,必在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非藥力所能到,宜琥珀膏、三聖膏、阿魏膏等以攻其外,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,並以灸法收功。
許學士曰:治積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如肉積用硇砂、水銀,酒積用神麯、麥芽,血積用水蛭、虻蟲,氣積用木香、檳榔,水積用牽牛、甘遂,涎積用雄黃、膩粉,食積用礞石、巴豆,各從其類也。若認積不明,泛用攻消之品,不能取效。
白話文:
如果脾臟和腎臟不足,氣血運化失常,則宜用養中煎、溫胃飲、理陰煎、暖肝煎來補益。凡是堅硬的積塊,必然位於腸胃之外,腹壁之間,這不是藥力所能達到的,宜用琥珀膏、三聖膏、阿魏膏等從外部攻消,長桑君的針灸術從內部攻消,並用灸法收尾。
許學士說:治療積塊疾病,用患者所厭惡的東西進行攻消,用患者所喜愛的東西進行誘導,這樣容易痊癒。例如,肉積塊用硇砂、水銀,酒積塊用神麯、麥芽,血積塊用水蛭、虻蟲,氣積塊用木香、檳榔,水積塊用牽牛、甘遂,涎積塊用雄黃、膩粉,食積塊用礞石、巴豆,各從其類屬。如果不能明辨積塊的性質,而泛泛地使用攻消藥物,則不能收到效果。
徐東皋曰:脾胃氣虛失運而成積者,惟宜以六君子湯等養其正氣,所謂養正積自除也。若大積大聚,堅固不移者,若非攻擊悍利之藥,豈能推逐,或兼用外治法亦可。
李士材曰:治積宜分初、中、末三法:病邪初起,正強邪淺;宜用攻;受病漸久,邪深正弱,宜且攻且補;若病根經久,正氣消殘,則宜專補。凡攻之太急,則傷正氣而邪反固矣。余嘗用陰陽攻積丸,先補數日而後攻之,再復補之,屢攻屢補,以平為期。
石頑曰:積聚氣窒,心腹㽲痛,大七氣湯以鐵落飲煎服。飲癖成塊在脅腹間,口吐涎沫清水,六君子湯合五苓散。酒癖肌黃食少,大七氣紅酒煎服。瘕氣無定處,用散聚湯,若攻刺心腹,上下如雷鳴,木香通氣散。肉積,四味阿魏丸。石瘕用和血通經湯,不愈,見晛丸,虛則補之。
白話文:
徐東皋說: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形成的積聚,只適宜使用六君子湯等方法來培補正氣,所謂「益正氣,積聚自除」。如果積聚巨大,堅固不動,如果不使用攻伐峻烈之藥,怎麼能夠驅除?或者兼用外治法也可以。
李士材說:治療積聚應分為初、中、末三法:病邪初起時,正氣強盛,邪氣淺表,宜用攻法;受病時間長久,邪氣深重,正氣衰弱,宜攻補並用;如果病根存留已久,正氣衰殘,則宜專用補法。凡是攻伐太過,就會損傷正氣,反而使邪氣固結。我常常用陰陽攻積丸,先補幾天,然後再攻,再補,反覆攻補,以達到平衡為目標。
石頑說:積聚氣滯,心腹絞痛,用大七氣湯配鐵落服下。飲癖形成塊狀在脅腹間,口裡吐涎沫清水,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。酒癖導致肌膚發黃,食慾不振,用大七氣湯加紅酒服下。瘕氣不定處,用散聚湯,如果攻刺心腹,上下如雷鳴,用木香通氣散。肉積,用四味阿魏丸。石瘕用和血通經湯,不愈,用見晛丸,虛則補之。
腸覃阿魏麝香散。伏梁環臍而痛,大建中湯加芩、桂。息積不妨於食,宜三因化氣散,外用阿魏膏。瘧痞用明淨雄黃,用醋煮,研神麯為丸,酒服勿間,消盡乃止。
筆花氏曰:積聚之治,只分有形,無形。有形者,攻消是用。無形者,散補隨宜。然既名曰積,則其來有漸,琢磨之力,非旦夕所能為功。況脾胃不虛,則氣血流通,何至成積。治此者,姑容固虞養患,猛厲又慮傷殘也。全師以克敵,斯為良工心苦。昔有老人,年百餘歲,人求其致壽之方,答云:余無別法,惟一生不以臟腑化堅物,不以臟腑暖冷物而已。保生者,宜知之。
白話文:
腸覃(阿魏麝香散):腹中有一塊塊的腫物,壓迫肚臍周圍而疼痛,可用建中湯加上黃芩、桂枝治療。
息積(胃中積食不消化)若不影響飲食,可用三因化氣散治療,外用阿魏膏。
瘧痞(瘧疾引起的脾胃積聚)可用明淨雄黃,用醋煮過,研磨成神麴丸,用酒送服,直到症狀消失為止。
**筆花氏說:**治療積聚病,只分為有形和無形。有形者,可以用攻擊性藥物消散。無形者,可以用散補藥物調理。然而既然稱為積聚,表示它是漸漸累積的,所以要逐漸地消除,不能急於求成。況且脾胃強健,氣血流通,就不容易產生積聚。治療積聚病,既要顧及患者的體質,避免太過虛弱,又不能太過猛烈,以免損傷元氣。醫者能兼顧這些因素,纔是真正的良醫。
從前有位老人,活了一百多歲,有人請教他養生的祕訣,他回答說:「我沒有別的辦法,只不過一生不讓體內臟腑積聚硬物或寒涼之物罷了。」養生的人,應該知道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