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土屬 (1)

1. 臌脹

臌脹一症,衛氣之逆也。《經》云: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而為脹。其脈大堅以澀。又曰:足太陰虛則臌脹。言正氣虛也。腎氣實則脹。脾氣實則腹脹。胃氣實則脹。濁陰在上,則生䐜脹。言邪氣實也。胃中寒則脹滿。臟寒生滿病。此氣寒而脹也。

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此氣熱而脹也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此氣濕而脹也。凡脹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廓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其在心則煩心短氣,臥不安;在肺則虛滿而喘咳;在肝則脅滿,痛引小腹;在脾則善噦,肢體煩重;在腎則腹滿,引背腰髀痛。此五臟脹也。

白話文:

臌脹是一種衛氣逆行的病症。《經》中記載:厥氣停留在下,營衛之氣停留不動,寒氣逆流向上,真邪互相攻擊,兩種氣交戰,就會形成脹滿。這種病症的脈象表現為大而堅硬且澀。

經書還說:足太陰經虛弱就會導致茷脹,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。腎氣實則脹,脾氣實則腹脹,胃氣實則也會有脹滿。濁陰之氣在上,就會產生臌脹,這是邪氣實的表現。胃中寒氣就會導致脹滿,臟腑寒氣導致的滿脹病症,這是氣寒引起的脹滿。

各種脹滿,腹大,都屬於熱證,這是氣熱引起的脹滿。各種濕腫滿,都屬於脾氣問題,這是氣濕引起的脹滿。凡是脹滿都發生在臟腑之外,將臟腑推開,使胸脅擴張,脹滿皮膚,所以叫做脹。脹滿在心臟則心煩氣短,臥不安;在肺臟則虛滿喘咳;在肝臟則脅肋滿痛,疼痛牽引至小腹;在脾臟則容易呃逆,肢體沉重;在腎臟則腹滿,疼痛牽引至背腰及大腿。這就是五臟的脹滿表現。

又在胃則腹滿脘痛,妨食而便難;在大腸則腸鳴飧泄而痛;在小腸則少腹引腰而痛;在膀胱則少腹滿而氣癃;在三焦則氣滿皮膚中而不堅;在膽則脅痛口苦,善太息。此六腑脹也。諸脹須明逆順,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,久塞其空,謂之良工。

景岳曰:五臟六腑,經絡皮膚,皆能作脹,而總不離乎脾胃,然脾胃為倉廩之官,受納有坤順之德,運化有乾健之功,使果脾胃強健,則隨納隨化,何脹之有。其脹者,皆脾土受虧,運輸失職,清濁相混,經隧壅塞而成也。若病至單鼓,必其傷敗有漸,更非旦夕所能圖功矣。

《經》云:從上之下者治其上,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,先治上而後治下。初脹者工在疾瀉,疏利為主,宜分消丸。風、火、濕、食、隨症加減;久病老弱者,宜參、苓、薑、術以補中;病在下焦,則用歸、地、附、桂之屬,峻補其下,疏啟其中,使氣得峻補,則氣自上行,而中焦疏通矣。所謂「塞因塞用」也。

白話文:

胃脹會導致腹脹、脘痛、食慾不振、排便困難;大腸脹會造成腸鳴、腹瀉和疼痛;小腸脹則會感到少腹牽引腰部疼痛;膀胱脹則會出現少腹脹滿和氣逆;三焦脹則會感到氣體充滿皮膚,身體虛弱;膽脹則會伴隨脅痛、口苦、嘆氣。這六種腑臟的脹滿,都需要根據病情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,再進行補虛瀉實治療,使神氣歸位,疏通阻塞,才能達到治癒效果。

景岳認為,五臟六腑、經絡、皮膚都能產生脹滿,但根本原因都在脾胃。脾胃是身體的糧倉,具有坤順的受納能力和乾健的運化功能,如果脾胃強健,就能隨收隨化,自然不會出現脹滿。導致脹滿的原因是脾土虧虛,運輸功能失調,清濁混雜,經絡阻塞。如果病症發展到單鼓,就說明脾胃受損嚴重,需要長期調理,無法快速見效。

古籍記載,治療上從上往下發展的病症,要先治上,如果病症從上往下發展,並且下焦症狀更嚴重,則要先治上再治下。初期脹滿,應以瀉為主,疏通為主,可服用分消丸,並根據風、火、濕、食等不同病因加減藥物。久病老弱者,宜用人參、茯苓、生薑、白朮等藥物補中氣。如果病在下焦,則應使用當歸、生地、附子、桂枝等藥物,峻補下焦,疏通中焦,使氣機上升,中焦暢通。這就是「塞因塞用」的治療原則。

若實有痞塞,難以純補,稍佐辛香,如樸、砂、丁、芥、陳、附之屬。否則啟峻湯為極妙。

普明子謂有臌脹、蠱脹之別。臌者中空無物,填實則消,《經》所謂「塞因塞用」也。然亦有寒熱、虛實、淺深部位之不同。熱者,脈數有力,溺赤便閉。寒者,脈細無力,色白喜熱。虛者,時脹時減,按之不痛。實者,腹脹不減,按之愈痛。又病淺者,飲食如常,病深者,飲食減少。

且脹甚之處,及先起處,必有部位,即可知屬何臟腑。東垣用枳朮丸加減,寒熱攻補,隨症施治。余制和中丸,取效甚多。氣虛者,用白朮丸,以六君子湯送之。蠱者中實有物,消之則平。《經》所謂「堅者削之」也。大約非蟲即血。蟲則唇紅、口瘡、腹疼,化蟲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確實有氣血阻塞,難以單純進補,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辛香之物,像是樸硝、砂仁、丁香、芥末、陳皮、附子等等。否則,啟峻湯是最有效的藥方。

普明子說,臌脹和蠱脹是有區別的。臌脹是指肚子空空如也,沒有東西,只要填補實物就會消掉,這就像《經》書上所說的「塞因塞用」。但是,臌脹也有寒熱、虛實、淺深部位的不同。熱證者,脈搏跳動快速有力,小便赤色,大便閉塞。寒證者,脈搏細小无力,面色蒼白,喜愛溫暖。虛證者,肚子時脹時消,按壓不痛。實證者,肚子一直脹著,按壓越痛。另外,病症淺者,飲食如常,病症深者,飲食減少。

而且,肚子脹得最厲害的地方,以及脹氣最初出現的地方,一定有特定的部位,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。東垣先生用枳朮丸加減藥量,針對寒熱症狀,採用攻補之法,依據病症施以治療。我製作的和中丸,效果非常顯著。氣虛者,可以用白朮丸,以六君子湯送服。蠱脹是指肚子裡有東西,把它消掉就會好了。這就像《經》書上所說的「堅者削之」。大致上,不是蟲就是血。蟲證者,嘴唇紅,口瘡,肚子疼,化蟲丸可以治療。

血則脅滿,少腹脹,腹上、手足有紫紅縷紋,小便利,大便黑,《金匱》下瘀血湯、通瘀煎之類攻之;虛者,琥珀人參丸。若飲食濕熱滯而脹痛者,三黃枳朮丸,皆可用也。

有用蒜瓣入滾湯煮半熟以佐食者,消脹氣之佳法也。即小水不利之症,以熟蒜搗丸,四苓散亦佳。其攻補兩難者,惟陳香櫞去穰,以人溺白垢煅過,每服二錢,或人參或砂仁湯送。

白話文:

血瘀會造成脅肋脹滿,少腹脹痛,腹部和手腳出現紫紅色紋路,小便不暢,大便黑色,這時可以用金匱的「下瘀血湯」或「通瘀煎」等藥物攻治;如果是虛寒者,可以用「琥珀人參丸」。如果因為飲食濕熱導致的脹痛,可以用「三黃枳朮丸」,這些藥物都可以使用。

有用蒜瓣加入滾水中煮半熟來佐餐的,這是消除脹氣的好方法。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用熟蒜搗成丸子,搭配「四苓散」服用也很有效。對於攻補兩難的情況,可以取陳皮去瓤,用人尿的白垢煅燒後,每次服用兩錢,可以用人參或砂仁湯送服。

筆花氏曰:臌脹一症,氣失運化,清濁相混而成。實者,調和氣血,虛者,兼補兼消。總以病之新久,年之老壯,脈之強弱為斷。然遍身俱腫者,臟腑各有見症,猶可按症而治,若單腹脹,則脾胃衰微,濁氣凝結,始攻則暫消,其後必復脹,再攻之如鐵石矣。此皆元氣與身為難也。

唯有培養一法,益元氣是也。有招納一法,宣布五陽是也。再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、潔淨府是也。丹溪曰:單腹脹,必用大劑參、術佐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之類。此言至為有理。又《素問》云:心腹脹,治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有時復發,則飲食不節,病氣復聚也。

白話文:

臌脹是一種氣機失調,導致清濁混雜的病症。實證需要調和氣血,虛證則需兼補兼消,治療需根據病程長短、患者年齡體質和脈象強弱來判斷。全身浮腫的患者,根據臟腑病變可按症狀治療,但單獨腹部脹滿,則多為脾胃虛弱,濁氣積聚,初期治療可能暫時緩解,但後期會反复發作,甚至難以治療。這說明病症已經侵犯到患者的元氣,難以根治。

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:培養元氣,以增強人體抵抗力;宣發五陽,以疏通氣機,排除濁氣;以及使用溫陽利水、健脾化濕的藥物,如參、術、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等,來開通氣機,清除積聚的濁氣。古代醫書也記載,心腹脹滿可以用雞屎酒治療,效果顯著,但若飲食不節,病氣又會積聚,再次發作。

古方有用陳海蜇淡煮萊菔菜,頻食之。今人服者甚效。愚謂此必體實而稍挾熱者,故效。若虛寒者投之,則更傷其脾胃矣。惟草靈丹似覺理足,附方於後。其小腹脹極,旁及於上而脈沉者,金匱腎氣丸,其要藥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有一種方子,是用陳海蜇和蘿蔔淡煮,經常食用。現在的人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。我認為這個方子適合體質實證且略帶熱氣的人,所以有效。如果體虛寒的人服用,反而會更傷脾胃。只有草靈丹這個藥方比較合理,我把方子附在後面。如果小腹脹得厲害,脹痛還往上蔓延,脈象沉細,那麼金匱腎氣丸是主要的藥方。

2. 水腫

《經》云:三陰結謂之水。又曰: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。上下溢於皮膚,胕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,標本俱病也。又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邪氣內逆,則氣為之閉塞不行而為水脹。其始起目窠微腫,如新臥起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成矣。

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臥不能正偃者,胃不和也。正偃則咳甚,上迫肺也。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薄脾則煩不能食,食不能下者,胃脘膈也,身重難於行者,胃脈在足也。平治權衡,去菀陳莝,微動四極,溫衣、繆刺,開鬼門,潔淨府,精巳時復,五陽已布,故精自生,形自順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

白話文:

古書說,三陰交匯的地方叫做水。又說,肺部的寒氣移到腎臟就會引起水腫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暢,就會積聚水分,跟著水性往下走,上下溢到皮膚,導致腳踝腫脹、肚子變大,上氣喘不過來,無法平躺,這是標本都病了。又說,食物進入嘴巴,運送到腸胃,其中的水分會分成五種,邪氣逆流,就會阻塞氣機,導致水腫。一開始眼睛周圍會微微腫脹,就像剛睡醒一樣,脖子上的脈搏跳動,時常咳嗽,大腿內側冰冷,腳踝腫脹,肚子漸漸變大,水腫就形成了。

用手按壓肚子,手離開後肚子會慢慢恢復,就像包裹著水一樣,這就是水腫的徵兆。不能平躺著睡覺,是因為胃氣不和。平躺著睡覺就會咳嗽加重,是因為水氣上衝壓迫肺部。肚子咕嚕咕嚕叫,是因為病根在胃。脾氣虛弱,就會煩躁不安、食慾不振,吃下去的東西也無法消化,這是胃脘和膈膜受阻的表現,身體沉重難以行走,是因為胃經在腳。要平衡調理,去除積聚的濕氣,輕輕地活動四肢,穿暖和的衣服,用針灸治療,打開鬼門關,清潔身體,在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休息,五陽之氣已經布滿全身,所以精氣自然生成,形體自然順暢,骨肉相互保護,元氣自然平穩。

《金匱》曰:病有風水,有皮水,有正水,有石水。風水者,脈浮身重,骨節疼痛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主之;腹痛加白芍。若一身悉腫,惡風、脈浮、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皮水者,即氣水,水氣在皮膚中,脈浮、不惡風、不渴,其腹如鼓,四肢腫而聶聶動,當發其汗,防己茯苓湯主之;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

正水者,其脈沉遲,外症自喘,脈沉小,屬少陰本病,若脈浮者為風水,虛脹者為氣水,發其汗則已。脈沉者,麻黃附子湯,浮者,宜杏子湯。里水者,即石水,其脈自沉,腹滿不喘,一身面目黃腫,小便不利,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說:

水腫病分為四種: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。

  • 風水:脈象浮而身體沉重,骨節疼痛,容易出汗且怕風。防己黃耆湯主治,如果伴有腹痛,則加白芍。若全身浮腫,怕風、脈象浮、不渴,持續出汗,沒有明顯發熱,越婢湯主治。

  • 皮水:也稱氣水,水氣停留在皮膚中,脈象浮、不畏風、不渴,肚子像鼓一樣,四肢腫脹且有麻木感,應該發汗。防己茯苓湯主治;如果昏厥伴有皮水,則蒲灰散主治。

  • **正水:**脈象沉遲,伴有氣喘,脈象沉而細小,屬於少陰病。如果脈象浮,則為風水,虛脹者為氣水,發汗即可。脈象沉者,麻黃附子湯主治,脈象浮者,杏子湯主治。

  • **里水:**也稱石水,脈象沉而緩慢,肚子脹滿但不氣喘,全身和面部黃腫,小便不利。越婢加朮湯主治,甘草麻黃湯也主治。

氣分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桂枝去芍藥,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汗出而愈。又枳朮湯主之。腹中和,即當散也。(按前方治水氣陰盛,故通其陽,後方因陽氣不虧,則開痰結,誠仲景之妙用也。)

景岳曰:水之本在腎,其標在肺,其制在脾,水不歸經,逆而上泛,傳於脾則肌肉浮腫,傳於肺則氣息喘急,故水病以肺、脾、腎為三綱。古人治水,必兼治氣。《經》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氣化者,腎中之氣也。陰中無陽,則氣不化,水必不利,故薛立齋宗《金匱》腎氣之法,誠良劑也。

白話文:

心下堅硬,像盤子一樣大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這是水飲積聚所致。用桂枝湯去芍藥,加麻黃、附子,可以治療。出汗後便可痊癒。另外,枳朮湯也能治療。腹中和緩,水飲就會消散。古代醫書認為,水氣陰盛,所以要通陽氣,而後者則因為陽氣不虧,才能開痰結,這就是仲景醫術的高明之處。

景岳說,水的根本在腎,外在表現則在肺,而脾則負責調節水液。水不歸經,逆流而上,傳到脾則肌肉浮腫,傳到肺則呼吸急促。所以水病要以肺、脾、腎為治療重點。古人治療水病,一定要兼顧氣機。經書上說,膀胱是主管津液的器官,氣化才能使津液排出。氣化指的是腎氣。陰中無陽,氣就無法化,水也就無法排出,因此薛立齋依據《金匱》的腎氣療法,確實是良藥。

惟是有濕者,尚宜導水,兼熱者,並宜清利,寒濕在氣分,姜附必用,寒濕在血分,桂附為功。其有形壯病實而喘腫勢甚者,則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疏鑿飲等亦宜速導。危急旦夕者,沉香琥珀丸,囊腫便閉者,三白飲。若腰以上腫宜汗,用麻黃、石膏、杏、苡等以清上焦之氣,開鬼門也。

腰以下腫,宜利小便,用五苓、五皮等以分下焦之清,潔淨府也。如濕熱下著為痹,宜用加味活絡等以通下焦之郁。又先喘而後腫者,主治在肺,防耆湯。先腫而後喘者,主治在脾,分消湯。陽水者,脈數煩渴,可用劫奪;陰水者,脈遲不渴,自宜補火生土。又在因機通變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有濕氣,就要引導水液排出,若同時伴隨熱症,就要清熱利濕。寒濕停滯在氣分,需要使用生薑、附子;寒濕停滯在血分,則要使用桂枝、附子。對於體質壯實、病症嚴重,出現喘咳、腫脹的患者,應該迅速服用十棗湯、神佑丸、疏鑿飲等藥物以利水消腫。危急情況下,可以服用沉香琥珀丸;囊腫、便秘的患者,可以服用三白飲。如果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上,應以發汗的方式治療,可以使用麻黃、石膏、杏仁、薏苡仁等藥物,以清解上焦之氣,打開身體的排泄通道。

如果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下,應該以利尿的方式治療,可以使用五苓散、五皮飲等藥物,以分利下焦之清氣,清潔臟腑。如果濕熱下注導致痺症,應該使用加味活絡湯等藥物,以通暢下焦的鬱結。此外,先喘後腫的患者,病位在肺,應該使用防風耆湯;先腫後喘的患者,病位在脾,應該使用分消湯。陽水患者,脈搏跳動快,口渴明顯,可以使用劫奪法治療;陰水患者,脈搏跳動慢,口渴不顯著,應該使用補火生土法治療。總之,治療疾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。

筆花氏曰:水腫一症,固屬脾虛不能制水,腎虛不能行水而成。然宜急於潤肺,氣順則膀胱之氣化而水自行矣。試驗諸禽畜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可悟也。至治氣之法,一治肺氣,主周身之氣下行。二治胃氣,主胸中之氣下行。三治膀胱之氣,主吸引胸中之氣下行。治肺氣者,開鬼門之謂也。

用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及柳枝煎洗法,並蘇子降氣湯之類;治胃氣者,潔淨府之謂也,用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茯苓、豬苓、秋石之類:治膀胱之氣者,宜布五陽之謂也。用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吳萸及腎氣丸之屬。其形氣實滿,外內壅塞,喘腫危迫者,則始用「去菀陳莝」法,如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等,及十棗、神祐、疏鑿諸方,亦干戈捍患之所必用也。至《金匱》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之別,不可不精求其義。

白話文:

筆花氏曰:

水腫這種病症,根本原因在於脾虛不能控制水分,腎虛不能排泄水分所致。然而,治水腫的關鍵是要急於滋潤肺氣,因為氣順暢了,膀胱的氣化作用就會正常運作,水腫自然消退。試想一下,所有的禽畜,有肺的都有尿,沒有肺的則沒有尿,由此可見肺氣的重要性。

治療水腫的方法主要分三類:

一、治肺氣:主要目的是讓周身之氣向下運行。藥方以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、柳枝煎洗,以及蘇子降氣湯等為主。這種方法稱為開鬼門

二、治胃氣:主要目的是讓胸中之氣向下運行。藥方以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茯苓、豬苓、秋石等為主。這種方法稱為潔淨府

三、治膀胱之氣:主要目的是讓膀胱吸引胸中之氣向下運行。藥方以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吳萸、腎氣丸等為主。這種方法稱為布五陽

對於形氣充實、外內阻塞、喘腫危急的病人,則需要使用去菀陳莝的方法,藥方以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等為主,以及十棗湯、神祐湯、疏鑿湯等方劑。這些藥物屬於攻邪之藥,在危急情況下必須使用。

最後,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等不同類型的水腫,對於這些分類的理解,需要細心研究其含義。

風水者,腎因風而水積,《經》所謂腎風者,面胕龐然,壅害於言,多汗惡風脊痛,不能正偃。正偃則咳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脈浮惡風,骨節痛,知風水之在外也,用防己黃耆湯者,防己療風水,通湊理,黃耆溫肉補氣,白朮治風主汗,甘草益土,棗姜辛散;若腹痛,則肝邪氣塞,故加芍藥。若身腫不渴自汗,此風氣鼓水向外,故用越婢湯發之,中有石膏化熱,使無上逆之虞也。

皮水者,肺主皮毛,皮毛有邪,則肺氣鬱,發其汗,則外氣通而鬱解矣,所謂「金鬱泄之」也。水漬於脾、以滲淡之,用茯苓湯,以茯苓易白朮,加桂枝解肌,以散水於外也。況四肢風動,則桂枝更宜矣。正水者,腎經之水自病,即所謂「關門不利」也,其脈沉小,本無外出之意,若浮而虛脹,則風氣欲發於外,宜發汗。即脈沉而無他症,亦宜用麻黃附子甘草,蕩動其水,以救腎邪。

白話文:

風水是指腎臟因風寒而導致水氣積聚的病症。《經》上說腎風患者,臉部浮腫,說話困難,容易出汗怕風,背部疼痛,不能平躺。平躺時會咳嗽,病根在腎,病末在肺,都是水氣積聚造成的。脈象浮而怕風,骨節疼痛,說明風水症狀已經外顯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,防己能治療風水,通利水道,黃耆溫暖肉體補益氣血,白朮治療風寒止汗,甘草益土,大棗生薑辛散發汗。如果伴有腹痛,則是肝臟邪氣阻塞,所以要加芍藥。如果全身浮腫不渴還自汗,這是風氣鼓動水氣向外,所以要用越婢湯發散,其中石膏能化熱,避免上逆。

皮水是指肺臟主皮毛,皮毛受到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肺氣鬱滯,發汗可以使外氣流通,解除鬱滯,這就是「金鬱泄之」的道理。水氣停滯在脾臟,要用滲淡的方法治療,可以用茯苓湯,以茯苓代替白朮,再加桂枝解肌,將水氣散發到體外。如果四肢有風動的症狀,更應該用桂枝。

正水是指腎經的水氣本身就生病,也就是所謂的「關門不利」。脈象沉而小,表示水氣沒有往外發散的意圖。如果脈象浮而虛脹,說明風氣想要發散到體外,就應該發汗。即使脈象沉而沒有其他症狀,也應該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蕩動水氣,拯救腎臟的邪氣。

若外症喘滿、則水氣在上矣,宜去附子而加杏仁,以救肺,此治金水二臟法也。石水者,脈自沉,水積膀胱,故小腹硬滿如石而不喘。但其水潛伏不動,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,不能激之四汽。此即所謂「開鬼門」法也,甘草麻黃,即越婢湯之變法。病體本輕,一發肺氣,則膀胱氣化行矣。

凡《金匱》一切治方,每嫌峻厲,難合今病,獨此水腫數方,周匝精詳,非此不足以勝病,真神方也。若病之淺者,則五苓、五皮亦能消水,腫在下焦,非腎氣丸不能益火而化氣。余嘗用大赤鯉魚,加堅細赤小豆一升煮服,水勢應手而行,腫亦即退。或以大鯉魚破開,入五苓散、瓦合炙焦為末,加麝少許、薑棗湯送服,亦佳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出現外感症狀,呼吸急促,胸悶,就說明體內水氣上泛,應該去除附子,加入杏仁來救治肺臟,這是治療金水二臟的方法。石水症是指脈象沉伏,水氣積聚在膀胱,導致小腹硬滿如石,但沒有喘息。因為水氣潛伏不動,必須藉助風水越婢湯的方法,才能激發水氣流通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開鬼門」法,甘草麻黃,就是越婢湯的變法。如果病體原本輕微,只要發泄肺氣,膀胱氣化就會順暢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所有治療方法,大多偏向峻猛,難以適用於當今疾病,唯獨針對水腫的幾種方劑,周密詳盡,非此不可,真是神效方劑。如果病情較輕,五苓散、五皮散也能消水,如果腫脹在下焦,則非腎氣丸不能補益腎火,使水氣化解。我曾經用大赤鯉魚加上堅細赤小豆一升煮服,水腫迅速消退,腫脹也隨之消失。也可以將大鯉魚剖開,放入五苓散,用瓦器密封烤焦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麝香,用薑棗湯送服,效果也很好。

又《總論》曰:臌脹水腫,同出一源,氣不離乎水,水不離乎氣。更有兼氣水而為患者。然氣脹則腹色蒼黃,腹筋起,按之成窟;水脹則皮薄色澤,按不成窟。凡病在氣分,則治氣為主而兼宜行水;病在水分,則治水為主而兼宜理氣;此中自有玄妙。大約氣實,宜沉、烏、枳、樸;若堅甚,則更用硝、黃;氣虛宜耆、朮、參、苓;若火衰,則必加附、桂。且血虛則朝寬暮急,氣虛則朝急暮寬。

水之輕者,五苓、五皮;水之重者,十棗、神祐;水在表,越婢、杏子;水在裡,降氣、分消;土不制水,則用六君;腎不行水,則宗腎氣,治法無遺蘊矣。

白話文:

《總論》中說:臌脹和水腫,都是由同一個原因引起的,氣離不開水,水也離不開氣。還有一些病人同時兼有氣和水方面的問題。然而,氣脹的肚子顏色蒼黃,腹部的筋會隆起,按下去會留下凹陷;水脹的肚子皮膚薄且顏色淡,按下去不會留下凹陷。凡是病在氣分,就應該以治氣為主,同時也要適當利水;病在水分,就應該以治水為主,同時也要適當理氣。這其中自有奧妙。一般來說,氣實的病人,應該用沉香、烏梅、枳實、厚朴;如果病情嚴重,還要加用硝石、黃連;氣虛的病人,應該用黃芪、蒼朮、人參、茯苓;如果火衰,就必須加上附子、桂枝。而且,血虛的病人,早上病情輕,晚上病情重;氣虛的病人,早上病情重,晚上病情輕。

水輕的病人,應該用五苓散、五皮飲;水重的病人,應該用十棗湯、神祐湯;水在表面的病人,應該用越婢湯、杏仁湯;水在裡面的病人,應該用降氣、分消的方法;土不能制水,就應該用六君湯;腎不能利水,就應該用補腎氣的方法,治療方法沒有遺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