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三 木屬 (3)
卷三 木屬 (3)
1. 中風(附:厥逆)
其久之不醒,牙關不開者,以生半夏、牙皂、細辛末吹鼻,有嚏則生。如死症已具,而痰聲漉漉於喉間者,吐亦無益,且形氣大虛者,亦不可吐。
若氣壅喘滿者,淡薑湯送下蘇合丸。
有寒厥證,一名陰厥,其症肢冷脈沉,語澀拘急,急用蔥白一握,搗炒熨臍下,冷則更替。寒微者,宜溫胃飲、八味地黃丸。寒甚者,宜右歸飲、回陽飲、理中湯。其脈舉指弱,按指大者生,舉按俱絕者死。身冷額汗者亦死。陰厥過三日不治。
有熱厥症,一名陽厥,即酒厥、煎厥之類。必先多熱症,脈必滑數,手足揚掉,或便秘昏冒,火甚者,用抽薪飲、白虎湯。火微者,宜兼養陰,一陰煎、二陰煎之屬,若夏月猝倒抽搐,或煩渴者,暑風也,香薷飲。氣虛者,宜生脈散,或竹葉石膏湯加人參。
又有氣厥症,宜分虛實。氣虛猝倒者,形氣索然,身冷脈微或遺尿自汗,即氣脫症也,宜大補元煎。甚者,以河間地黃飲子及回陽飲救之。氣實而厥者,其形氣憤然勃然,胸膈喘滿,此氣逆症也。即肝厥、薄厥之類。《經》云: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。治宜蘇合丸、化肝煎、排氣飲、四磨飲等,先順其氣而調理之。若元氣本虛者,勿過行氣開滯。
又有血厥症,亦宜分虛實,血虛而厥者,如大崩大吐,或縱情竭欲,產血大去等,此血脫症也。血既脫,則氣亦隨之。急用人參一、二兩煎湯灌之,氣復則蘇,所謂血脫益氣也。若兼用血藥,則氣散而無所主矣。蘇後宜大補氣血。血實而厥者,《經》所謂大怒傷肝,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也。
此血逆症也。應與氣逆參看,夫血因氣逆,必先理其氣,宜用通瘀煎或化肝煎主之。如血因欲火內熾,或乘酒而升,甚至汗喘衄咳,此皆陰火上衝,必先制火,以抑其勢,宜清化飲,四陰煎,一陰煎之屬。若陰竭於下,火不歸源,別無煩熱脈症者,非鎮陰煎不可。
更有食後發厥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,痛連胸膈,尺脈全無,此因抑遏肝膽之氣,不得上升,陽氣不舒,下焦隔絕,急用燒鹽沖滾水調飲,以指探吐,名燒鹽探吐法。或炒鹽絹包,乘熱熨痛處,冷則更換,或將麩皮生薑搗爛,並炒亦佳。痛定服保和丸。
此外有猝中外邪不正之氣,名曰屍厥,忽然面目青黑,口噤妄言,或痰湧昏迷,察其實則蘇合丸,虛則參附回陽散。
又有蛔厥者,唇紅吐沫,心腹大痛,蟲長一尺,貫胃則危,衝心則死。急以花椒湯止其痛,再服烏梅丸。
筆花氏曰:《內經》之言中風,本甚詳明,即仲景經絡臟腑之說,亦謂風邪由漸而入,自屬切中病情。奈後世以厥逆猝倒,混入中風,則內傷諸症,竟可以風邪中臟治之,所誤誠非淺鮮。
幸景岳以外感內傷,分晰明確,且以在淺不治,漸入於深等句,疏解其義,獨得《內經》變化乃為他病,及不去則傳舍於某某之旨,而與仲景在絡、在經、入腑、入臟,字字具有著落,真幽室中一明燈也。愚按風性善入而動,受之淺者,不過頭痛咳嗽;深者,由皮毛而入經絡,變症百出。
白話文:
中風(附:厥逆)
患者久病不醒,牙關緊閉的,可用生半夏、牙皂、細辛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,打噴嚏後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已經出現死亡徵兆,喉間痰聲漉漉,即使催吐也無益,而且形體氣血都非常虛弱的,也不可催吐。
若氣機壅塞,呼吸困難胸悶的,可用淡薑湯送服蘇合丸。
寒厥,又稱陰厥,症狀表現為肢體冰冷、脈象沉弱、說話困難、身體拘緊,應立即用蔥白一把,搗碎炒熱後熨貼在肚臍下,冷了就換熱的。寒邪較輕的,宜服用溫胃飲、八味地黃丸;寒邪較重的,宜服用右歸飲、回陽飲、理中湯。脈搏微弱,按壓時脈搏有力者可活,脈搏完全消失者則死亡。身體冰冷而額頭出汗者也將死亡。陰厥三日不治則危。
熱厥,又稱陽厥,包括酒厥、煎厥等。其病因多為熱邪,脈象滑數,手足抽搐,或便秘昏迷。熱邪重的,用抽薪飲、白虎湯;熱邪較輕的,應同時滋陰,服用一陰煎、二陰煎等。夏季突然昏倒抽搐,或煩渴的,是暑熱中風,用香薷飲。氣虛者,宜用生脈散或竹葉石膏湯加人參。
氣厥,需區分虛實。氣虛猝倒者,形體氣息衰弱,身體冰冷,脈象微弱,或遺尿自汗,這是氣脫,宜用大補元煎。病情嚴重的,用河間地黃飲子和回陽飲救治。氣實而厥者,表現為氣機壅盛,胸膈部呼吸困難胸悶,這是氣逆,包括肝厥、薄厥等。《內經》說:大怒則氣血逆亂,血瘀於上。治療宜用蘇合丸、化肝煎、排氣飲、四磨飲等,先調理氣機。元氣本已虛弱者,不宜過度行氣開滯。
血厥,也需區分虛實。血虛而厥者,如大量出血、嘔吐,或房事過度、產後失血過多等,這是血脫,血脫則氣隨之而脫。需立即用人參一到二兩煎湯灌服,氣血恢復則可蘇醒,這就是所謂的益氣救血。若同時服用活血藥,則反而會散失氣血。蘇醒後應大補氣血。血實而厥者,《內經》所說的大怒傷肝,氣血逆亂於上。
這是血逆。應與氣逆參照治療,血因氣逆,應先調理氣機,宜用通瘀煎或化肝煎。若血因欲火內熾,或飲酒後血氣上逆,甚至汗出、喘息、鼻衄、咳嗽,這些都是陰火上亢,應先制伏火邪,宜用清化飲、四陰煎、一陰煎等。若陰液枯竭,火不歸元,而無煩熱脈象者,非鎮陰煎不可。
還有飯後發厥,不能言語,肢體不能活動,疼痛連及胸膈,尺脈全無,這是因肝膽之氣鬱遏,不能上升,陽氣不舒,下焦閉塞,急用燒鹽沖滾水調服,用手指探吐,稱為燒鹽探吐法。或用炒鹽用絹布包好,趁熱熨貼疼痛處,冷了就更換,或用麩皮、生薑搗爛,炒熱後也可用。疼痛緩解後服用保和丸。
此外還有因外邪侵犯而引起的猝死,稱為屍厥,突然面色青黑,口噤不語,或痰湧昏迷,實證者用蘇合丸,虛證者用參附回陽散。
還有蛔厥,唇紅吐沫,心腹劇痛,蛔蟲長達一尺,穿透胃部則危,衝擊心臟則死。應立即用花椒湯止痛,再服烏梅丸。
筆花氏說:《內經》關於中風的論述,原本十分詳盡明瞭,張仲景的經絡臟腑學說,也認為風邪是逐漸侵入的,都切中病情。但後世將厥逆猝倒混同於中風,則內傷諸症,都用治療外感風邪的辦法來治,造成的錯誤十分嚴重。
幸虧張景岳將外感和內傷分得很清楚,而且用“在淺不治,漸入於深”等句子,闡明其義,獨得《內經》中疾病的轉變,以及不治則會傳變到其他臟腑的旨意,並且與張仲景在絡、在經、入腑、入臟的論述,字字都有根據,真如同幽室中的一盞明燈。我認為風邪善於侵入並致使氣血運行紊亂,受邪較輕的,不過是頭痛咳嗽;重的,則由皮膚毛髮侵入經絡,變化多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