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9)
卷四 火屬 (9)
1. 鼻衄齒衄湯頭
犀角地黃湯,丹皮赤芍麥冬良。
止衄散用赤苓地,阿膠歸芍共黃耆。
四物湯治血,芎歸熟地芍。
千金當歸湯,阿膠芩芍與炮姜。
一陰煎用生熟地,丹參冬芍牛甘記。
白虎湯治陽明熱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
白話文:
犀角地黃湯用丹皮、赤芍和麥冬;止衄散用赤苓、地黃、阿膠、歸芪、芍藥;四物湯治血虛,用芎、歸、熟地、芍藥;千金當歸湯用阿膠、黃芩、芍藥和炮姜;一陰煎用生熟地、丹參、麥冬、芍藥和牛膝;白虎湯治陽明熱,用知母、石膏、粳米、甘草。
抽薪飲用芩柏梔,澤枳甘通石斛宜。
玉女煎,用熟地,石膏麥冬知母漆。
調胃承氣湯,芒硝甘大黃。
冰玉散,用殭蠶,石膏月石冰片研。
消風散芎防,參苓草藿香,殭蠶蟬蛻共,荊芥樸陳羌。
白話文:
抽薪飲用黃芩、柏葉、梔子,並佐以枳實、甘草,石斛適合加入。玉女煎用熟地黃、石膏、麥冬、知母、滑石。調胃承氣湯用芒硝、甘草、大黃。冰玉散用僵蠶、石膏、月石、冰片研磨。消風散用川芎、防風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草果、藿香,以及僵蠶、蟬蛻,再加入荊芥、樸硝、陳皮、羌活。
六味地黃湯,山山熟地,丹苓兼澤瀉,八味附桂相。
柴胡清肝散參芩,芎翹桔草山梔成。
梔子豉湯梔香豉,服後隨手探吐之。
當歸補血湯,黃耆當歸方。
保元湯黃耆,人參甘草齊。
川芎茶調散,白芷荊芥同,梔芩貝梗異,甘草在其中。(此方與頭痛症稍異。)
白話文:
六味地黃湯,由熟地、山藥、丹皮、澤瀉、茯苓、山茱萸組成。
柴胡清肝散包含參、芩、芎、翹、桔草、山梔。
梔子豉湯由梔子、香豉組成,服藥後可隨手探吐。
當歸補血湯以黃耆和當歸為主要藥材。
保元湯以黃耆、人參、甘草為主。
川芎茶調散包含白芷、荊芥、梔子、芩、貝母、甘草,與治療頭痛的方子略有不同。
白礬散用煅白礬,硇砂五分共細研。
白話文:
把燒製過的白色明礬和五分之一份量的硝石一起磨碎。
2. 癍疹
《金匱》曰:陽毒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,升麻鱉甲湯主之。虛熱熾甚,毒不化者,陽毒升麻湯。大便結,去射干加大黃,熱甚,去人參加石膏。或吐下未當,陷邪內甚,致壯熱項強躁悶,或舌焦鼻煤,下利黃赤者,犀角黑參湯,黃連解毒湯,慎勿用下藥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陽毒發病時,患者的面色會發紅,並且出現像錦緞紋路一樣的斑點,咽喉疼痛,吐出膿血。可用升麻鱉甲湯治療。
如果虛熱很盛,毒氣無法消散,則可用陽毒升麻湯。
如果大便祕結,可以去除射干,加入大黃;如果熱度很盛,可以去除人參,加入石膏。
如果因吐瀉不當,導致邪氣深入體內,出現發高燒、脖子僵硬、煩躁不安,或者舌頭乾燥、鼻孔發黑、腹瀉黃色等症狀,就應該使用犀角黑參湯和黃連解毒湯治療,切記不要使用下瀉藥物。
陰毒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病,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。《活人書》本方加桂枝,名陰毒甘草湯。
按陽毒治以寒涼,陰毒治以溫熱,如冰炭之異,何仲景以一方治之乎?且治陰毒去雄黃、蜀椒,則反去其溫熱者矣。故劉守真謂仲景以此方治陰毒,乃治陽熱亢極,熱深於內,表似陰寒之症,非治陰寒極盛之陰毒也。若陰寒極甚,非內溫正氣,逼邪外出,烏能起死回生耶?觀後節便知。
白話文:
陰毒導致病人面容發青,全身疼痛好像被棍子打一樣,咽喉也會感到不舒服,可以用升麻鱉甲湯去除雄黃和蜀椒來治療。《活人書》中這個方子加了桂枝,叫做陰毒甘草湯。
有人認為陽毒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陰毒則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,為何仲景用一個方子來治療呢?而且治療陰毒還去掉了雄黃和蜀椒,豈不是去掉了溫熱的藥物嗎?所以劉守真認為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陰毒,其實是治療陽熱過於旺盛,熱氣深入內部,表面表現出類似陰寒的症狀,並不是治療陰寒極度嚴重的陰毒。如果陰寒非常嚴重,不從內部溫暖正氣,逼邪氣外出,怎麼可能起死回生呢?後面內容就會說明。
復有陰寒極盛而成陰毒者,反大熱燥渴,肢厥冷汗,脈沉細而疾,此因房勞而內傷生冷,復加外寒,遂成陰盛格陽,胸前發出紅癍,其色淡,其點小,是為陰癍。宜附子理中湯。若爪甲青,腹絞痛,舌卷莖縮者,急用蔥餅於臍上熨之,服附子散、人參三白湯、四逆湯之屬。服後手足不和暖者,不治。
周氏曰:有因冬溫誤用辛熱發汗,致發癍者,升麻葛根湯加犀角元參。有春溫之毒失治,蘊於胃腑而發出肌表,心悶嘔逆,咽痛躁熱者,黃連解毒湯;狂妄無汗者,三黃石膏湯;若自汗煩渴,人參化癍湯;煩熱錯語不眠者,白虎合黃連解毒湯。癍不透,犀角大青湯;已透熱不退,去升麻、黃芩、加人參、生地、柴胡;便秘癍紫者,微下之;癍退而便秘譫語者,涼膈散。
白話文:
如果陰寒極度旺盛,導致陰毒,會出現反常的大熱燥渴、肢體厥冷、冷汗、脈象沉細而急的情況,這是因為房事勞累傷了身體,再加上過度生冷飲食,又受外寒侵襲,導致陰盛格陽。胸前會出現紅色斑點,顏色淡,點狀較小,這就是陰斑。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指甲發青、腹部絞痛、舌頭捲縮,應急用蔥餅熨臍,並服用附子散、人參三白湯、四逆湯等藥物。服藥後手腳仍然不溫暖,就無法治療了。
周氏說:有些人因為冬溫誤用辛熱藥物發汗,導致出現斑點,應該用升麻葛根湯加犀角元參。有些人春溫之毒沒有治好,積聚在胃腑,然後從肌表發出來,表現為心悶、嘔逆、咽痛、躁熱,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;如果神志不清、沒有汗,應該服用三黃石膏湯;如果自汗、煩渴,應該服用人參化斑湯;如果煩躁、胡言亂語、失眠,應該服用白虎合黃連解毒湯。斑點沒有透發,應該服用犀角大青湯;斑點透發後熱度不退,應該去掉升麻、黃芩,加入人參、生地、柴胡;便秘、斑點呈紫色,應該稍微瀉一下;斑點退去,但是便秘、神志不清,應該服用涼膈散。
景岳曰:邪毒直入陰分,鬱而成熱,乃致液涸血枯,癍見肌表,輕者如蚊跡,重者成粒成片。凡汗下溫清而病不能解者,便是發癍之候,治宜犀角地黃湯。若陽明狂躁大渴者,白虎湯;陽毒赤癍發狂者,陽毒升麻湯:疫癘大熱而燥者,三黃石膏湯;便秘者,調胃承氣湯。
若火鬱而寒邪不解者,一柴胡飲;陽明表邪不解者,柴胡白虎煎,或升麻湯;毒盛咽痛者,玄參升麻湯;陰虛血熱者,玉女煎;陰虛血燥,大熱大渴者,歸葛飲;內虛外實,陰盛格陽者,大溫中飲。
白話文:
景岳曰:
邪氣毒素直接侵犯陰分,鬱積而化為熱,導致津液枯竭、血液乾燥,斑疹出現於肌膚表面。輕者如蚊蟲叮咬的痕迹,重者則形成顆粒或片狀。凡是汗出後仍然感到溫熱,病症無法緩解,就是將要發斑疹的徵兆,治療宜用犀角地黃湯。
若陽明經絡出現狂躁、口渴的症狀,則用白虎湯;陽毒熾盛、赤色斑疹出現、伴隨狂躁者,則用升麻湯;疫癘導致高熱且乾燥者,則用三黃石膏湯;便秘者,則用調胃承氣湯。
若火氣鬱積,而寒邪不能解除,則用一柴胡飲;陽明經絡表邪未解者,則用柴胡白虎煎,或升麻湯;毒性嚴重,咽喉疼痛者,則用玄參升麻湯;陰虛血熱者,則用玉女煎;陰虛血燥,口渴難忍者,則用歸葛飲;內虛外實,陰盛格陽者,則用大溫中飲。
喻氏曰:疫邪留血分,裡氣壅閉,不下,則癍不出,下之,內壅一通,衛氣亦從而疏解,癍出於表,毒邪外解矣。惟下後癍漸出,更不可下。設有下症,宜少與小承氣湯緩服。倘誤為大下,而中氣不振,癍毒內陷,危矣。唯托裡舉癍湯救之。若循衣撮空、脈微者,本方加人參一錢。
按發癍一症,見色而不礙手,或稠如錦紋,稀似蚊跡,厚如雲片,布胸腹,見四肢,鮮紅者輕,紫而成片者重,色黑者凶,青者不可治也。良由邪失宣解,蘊於胃腑,散入營中。治法:失表者,汗之;失下者,攻之;火甚者,清之;毒重者,化之;營虛不足者,助其虛而和之託之。若陰毒發斑之說,見象甚微,症亦罕遇,必參之脈象及兼症,方可用溫,勿濫治也。
白話文:
喻氏說:疫邪停留在血液中,內在氣機壅塞,無法向下運行,斑疹就無法外發。如果用藥促使它向下運行,內在壅塞一通,衛氣也會跟著疏解,斑疹便會從體表發出來,毒邪也就解除了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斑疹開始出現後,就不可再用下瀉的方法。如果還有下瀉的症狀,就應該少量服用小承氣湯緩解。假如錯誤地使用強力下瀉藥,導致中氣虛弱,斑疹毒邪內陷,就會非常危險。此時需要服用托裡舉癍湯來救治。如果患者出現循衣撮空、脈象微弱的情況,可以在此方中加入人參一錢。
觀察斑疹的症狀,如果只是看到顏色,沒有影響到觸感,或者像錦緞紋路般密集、像蚊子叮咬的痕跡般稀疏、像雲片般厚實,分布在胸腹,甚至出現於四肢,鮮紅色屬於輕症,紫色且成片狀屬於重症,黑色則預示凶險,青色則不可治癒。其原因是邪氣無法正常宣洩,積聚在胃腸,並散入營氣中。治療方法:如果表氣不宣,就應該用汗法;如果氣機不通,就應該用攻法;如果熱邪過盛,就應該用清法;如果毒性嚴重,就應該用化法;如果營氣虛弱,就應該補益營氣並配合托法。至於陰毒發斑的說法,其表現較為隱晦,而且少見,必須結合脈象和其他症狀,才能確定是否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不可隨意亂用藥物。
至於疹子,則有頭粒可摩而得,較癍稍輕,治亦如癍法。若痧若癮,亦其同類。總以出必周勻,沒必徐緩,則毒不內陷。繆氏專從肺胃論治,至為有理。
筆花氏曰:重者為癍,輕者為疹。方書多在傷寒溫疫症內失治所化。近世竟有沿門傳染,猝患致斃,不必由病而得者,即《經》所謂大氣入於臟腑,雖不病而猝死者也。其症紅赤者為胃熱,紫為胃傷,黑為胃爛。大抵鮮紅起發者吉,稠密成片而紫者凶。若雜色青紫,及透不出,並退速而色乾枯者,十無一生矣。
凡見癍後,脈須洪數有力,身溫足暖為順。如脈小足冷,元氣虛弱,鮮有不內陷者。余嘗治一獨子,癍上堆癍,色皆深紫,用石膏二兩,及犀角、大青、玄參、升麻、乾鮮生地汁等,日進三劑,先後計用石膏十四斤余,方保其胃不至爛,而始克收功。可見仲景升麻鱉甲一方,行之於古則效,若近世之癍疹,熱毒甚熾,斷不相合。
白話文:
至於疹子,就是摸起來有小顆粒,比斑點輕微,治療方法跟斑點一樣。痧和癮也是同類,都要注意疹子出現要均勻,消失要緩慢,這樣毒氣才不會深入體內。繆氏專門從肺胃角度論述治療,非常有道理。
筆花氏說:嚴重的是斑點,輕微的是疹子。醫書多半把疹子歸類在傷寒溫疫症的失治演變。現在流行病傳染迅速,突然發病致死,不一定經過生病過程,這就像《經》上說的「大氣入於臟腑,雖不病而猝死者」。疹子顏色紅赤代表胃熱,紫色代表胃受損,黑色代表胃潰爛。總體來說,鮮紅色疹子預後較好,稠密成片且呈紫色的預後較差。如果疹子顏色雜亂,呈現青紫色,且無法透出皮膚,或退得很快且顏色乾枯,十之八九會死亡。
看到斑點後,脈象要洪數有力,身體溫暖,腳也溫暖,才是正常的。如果脈象微弱,腳冰冷,表示元氣虛弱,就很容易內陷。我曾經治過一個獨生子,身上長滿了堆疊的斑點,顏色都是深紫色,就用石膏兩兩,以及犀角、大青、玄參、升麻、乾鮮生地汁等,每天服用三劑,前後共用石膏十四斤多,才保住他的胃部不被潰爛,最終才治癒。由此可見,仲景升麻鱉甲一方,在古代有效,但現在的斑點疹子,熱毒非常熾烈,就不適合用了。
即所稱勿用下藥之說,亦惟邪陷之症,自宜斟酌。若初起毒秘者,亦不可拘也。附及之。以見今古之病異宜,治法亦不容泥古成方,而為古人咎也。
白話文:
"即所謂不用下藥的理論,只適用於邪氣深入的情況,應該酌情使用。如果初發時就有毒素積聚的情況,也不可一概而論,必須靈活應對。這也是為了說明古今疾病的不同處置方式,治療方法不能固守古人成法,而受到古人的批評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