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三 木屬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木屬 (2)

1. 中風(附:厥逆)

是又一說也。

惟張景岳之論則不然,言風寒之中於外者為風邪,是外感之表症;其不由外感而亦名風者為肝邪,是內傷之裡症。外感者,病由乎經,或寒熱走注,腫痛偏枯,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。內傷者,病出乎臟,精虛則氣去而神去,所以眩暈昏瞶也。今先論真中風之治。

凡治中風之法,宜察淺深虛實。中經者,邪在三陽,其病猶淺。中臟者,邪入三陰,其病實深。在淺不治,則漸入於深,在經不治,則漸入於臟,此淺深之謂也。正勝邪者,乃可攻其邪,正不勝邪者,必先顧其本,此虛實之謂也。

大風大寒,直中三陰致危者,必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治之。若風寒在經,頭痛身痛,惡寒拘急者,宜麻黃湯,麻桂飲加減,甚者亦宜續命湯。若頭疼有汗惡風者,宜桂枝湯或五積散。若風邪在經,熱多寒少,而為偏枯疼痛發熱,宜秦艽湯,甚者愈風湯亦可。

此外如輕淺在肺者為傷風,在表裡之間者為瘧疾,遍傳六經者為傷寒瘟疫,入筋骨者為風痹,上壅頭面者為大頭時毒。凡此皆外感風邪之病,舍此以外,別無表症者,均不得為風。若於寂然無風,飲食嚴密之地,忽然暈僕偏廢,此內奪厥逆之症,非風也。因連類而及,論厥逆之治。

附:厥逆

厥逆之症,危症也。厥者盡也,逆者亂也,氣血敗亂之謂也。《內經》云:志不足則厥。腎氣虛則厥。又曰:內奪而厥則為瘖俳。河間曰,將息失宜,陰虛陽實。故心神昏冒而猝倒無知也。東垣曰:人年逾四旬則氣衰,而七情六慾傷其氣,多有此症。若壯盛肥人或有之,亦是形盛氣衰耳。

丹溪謂南方濕土生痰,病在左,屬血虛挾瘀;病在右,屬氣虛挾痰。景岳謂此症是陽氣暴脫之候。汗出者,營衛之氣脫;遺尿者,命門之氣脫;口開不合,陽明經氣之脫;流涎者,太陰臟氣之脫;癱軟者,肝脾之氣敗;昏倦無知,語言不出者,神敗於心,精敗於腎也。若無痰氣阻塞,必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,隨用地黃、歸、杞等填補真陰,以培其本。

若僅口眼歪邪,半身不遂,及四肢無力,掉搖拘攣瘛瘲者,皆筋骨之病也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虧損,不能滋養百骸。當養血以除燥。《經》所謂足得血而能步,掌得血而能握也。然血非氣不行,氣非血不化,血中無氣,則病為縱緩,氣中無血,則病為拘攣,宜小營煎、大營煎、十全大補湯之類。若麻木不仁,亦因血氣不至,只宜培養氣血。

如猝倒不醒,無痰氣者,但扶定掐其人中,以薑湯徐徐灌之。若無痰而息微脈弱,急以獨參湯或淡薑湯灌之。

如有痰而不甚,用白湯送抱龍一丸,俟痰氣稍開,便當除其病本。

若痰甚者,用淡姜鹽湯灌之,以鵝翎代指探吐,或以膽星一錢,薑湯調下即蘇。

白話文:

中風(附:厥逆)

這是另一種說法。

張景岳的論述則不同,他認為風寒從體外侵入的稱為風邪,是外感表證;非由外感而也稱為風的,則是肝邪,屬於內傷裡證。外感者,疾病由經絡而來,寒熱之氣在經絡中運行,導致腫痛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即風寒濕三氣從體外入侵。內傷者,疾病源於臟腑,精氣虛弱則氣血衰敗,神識不寧,所以會出現眩暈、昏迷等症狀。現在先討論真正中風的治療方法。

治療中風的方法,應當觀察病情淺深、虛實。中經者,邪氣在三陽經,病情較輕;中臟者,邪氣侵入三陰臟腑,病情較重。病情輕微而不治療,則會逐漸加重;邪氣在經絡而不治療,則會逐漸侵入臟腑,這就是淺深之分。正氣勝過邪氣,就可以攻邪;正氣不勝邪氣,就必須先調補正氣,這就是虛實之分。

大風大寒,直接侵犯三陰致使病情危急的,必須使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後治療。如果風寒在經絡,頭痛、身痛、惡寒、肌肉拘急,宜用麻黃湯、麻桂飲加減,病情嚴重者也宜用續命湯。如果頭痛、出汗、惡風,宜用桂枝湯或五積散。如果風邪在經絡,熱多寒少,出現半身不遂、疼痛發熱,宜用秦艽湯,病情嚴重者,愈風湯也可以使用。

此外,輕微淺表的病症,如侵犯肺部的稱為傷風,在表裡之間的稱為瘧疾,遍及六經的稱為傷寒瘟疫,侵入筋骨的稱為風痹,壅塞頭面部的稱為大頭時毒。凡此皆為外感風邪的疾病,除此之外,沒有其他表證的,都不能稱為中風。如果在平靜無風、飲食正常的地方,突然昏倒、半身不遂,這是內傷厥逆的症狀,而非中風。因此類推,論述厥逆的治療方法。

附:厥逆

厥逆的症狀,是危急的症狀。厥是指氣血衰竭,逆是指氣血紊亂,是氣血敗壞紊亂的意思。《內經》說:意志不足則厥;腎氣虛弱則厥。又說:內傷而厥則為瘖俳。河間先生說,起居生活不當,陰虛陽實,所以心神昏迷而突然倒地,失去知覺。東垣先生說:人到四十歲以後,氣血衰弱,七情六慾損傷元氣,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即使是強壯肥胖的人也可能發生,也是形盛氣衰而已。

朱丹溪認為南方濕土易生痰,病在左側屬於血虛兼瘀血;病在右側屬於氣虛兼痰濁。張景岳認為此症是陽氣暴脫的徵兆。出汗者,是營衛之氣外泄;遺尿者,是命門之氣衰敗;口不能閉者,是陽明經氣衰敗;流涎者,是太陰臟氣衰敗;癱軟者,是肝脾之氣衰敗;昏迷不醒、不能言語者,是心神受損,腎精虧虛。如果沒有痰濁阻塞,必須先用大劑量的參附子峻補元氣,再用地黃、阿膠、枸杞等藥物填補真陰,以培補根本。

如果只是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以及四肢無力,震顫抽搐等症狀,都是筋骨的疾病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虧虛,不能滋養全身。應當養血以除燥。《內經》說:足部得到血液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握物。然而血液不能沒有氣的推動而運行,氣也不可沒有血液的滋養而化生,血液中沒有氣,則病症表現為肢體鬆軟;氣中沒有血液,則病症表現為肌肉拘攣,宜用小營煎、大營煎、十全大補湯等方劑。如果出現麻木不仁,也是由於氣血不足,只宜培補氣血。

如果突然昏倒不醒,沒有痰濁者,只需扶正病人,掐按人中穴,用薑湯慢慢灌服。如果沒有痰濁而呼吸微弱、脈搏虛弱,應立即用獨參湯或淡薑湯灌服。

如果有痰濁但不嚴重,用白開水送服抱龍丸一丸,待痰濁稍解,便當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
如果痰濁嚴重,用淡薑鹽湯灌服,用鵝毛代替手指探吐,或用膽星一錢,用薑湯調服即可甦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