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7)
卷四 火屬 (7)
1. 遺精淋濁湯頭
天王補心丹,參苓味遠玄,棗仁天麥梗,柏子地歸丹。
柏子養心丸草地,犀茯棗歸辰砂味。
威喜丸四兩苓,豬苓少許黃蠟並。(去豬苓)
苓朮菟絲丸,蓮肉山藥杜味甘。
歸脾湯用四君遠,耆歸木香棗仁眼。
四苓散用豬赤苓,瀉術加桂即五苓。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八味地黃丸,六味附桂添。
八正散用甘瞿麥,大黃通蓄車梔滑。
滋腎丸治下濕火,知母黃柏用桂佐。
五淋散用梔赤芍,淡竹茵通甘苓滑。
抽薪飲用芩柏梔,澤枳甘通石斛宜。
導赤散用木通,生地甘草竹葉同。
清心蓮子飲,參耆麥石蓮,柴芩甘地骨,白茯又車前。
大分清飲二苓通,車澤山梔枳殼從。
苓朮二陳煎合方,二陳四苓加乾薑。
萆薢分清飲,益智菖蒲烏藥等。
白話文:
[遺精淋濁治療方]
使用天王補心丹來調理,內含人參、茯苓、酸棗仁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桔梗、柏子仁、生地、當歸和丹參。
柏子養心丸則包含甘草、犀角、茯神、酸棗仁、當歸、辰砂和五味子。
威喜丸的成分為四兩茯苓,加上少量豬苓和黃蠟。
苓朮菟絲丸主要由茯苓、白朮、菟絲子、蓮子肉、山藥、杜仲和甘草組成。
歸脾湯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再加入黃耆、當歸、木香、酸棗仁和眼子菜。
四苓散使用豬苓和赤苓,如需添加瀉藥,可加入白朮和肉桂,成為五苓散。
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虛痰,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陳皮和半夏。
八味地黃丸,是六味地黃丸加上附子和肉桂。
八正散則是由甘草、瞿麥、大黃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梔子和滑石組成。
滋腎丸適用於下焦濕火,其成分有知母、黃柏和肉桂。
五淋散的主要成分為梔子、赤芍、淡竹葉、茵陳、車前子、甘草和滑石。
抽薪飲則使用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澤瀉、枳實、甘草和石斛。
導赤散的成分為木通、生地、甘草和竹葉。
清心蓮子飲的主要成分有人參、黃耆、麥冬、石蓮子、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地骨皮、白茯苓和車前子。
大分清飲的主要成分為茯苓、豬苓、車前子、澤瀉、山梔和枳殼。
苓朮二陳煎合方則是在二陳湯和四苓散的基礎上,再加上乾薑。
萆薢分清飲的主要成分有益智仁、菖蒲和烏藥。
2. 便血尿血
《經》云:陰絡傷則血內溢而後血,脾脈微澀,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又曰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。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數溲血。又云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
便血一症,多由腸胃之火,蓋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也。血在糞前看,其來近,或在廣腸,在肛門。血在糞後者,其來遠,或在胃,或在小腸。《金匱》治近血,用赤小豆當歸散;治遠血,用黃土湯。然此症有腸風,有臟毒,有熱有寒。若臟腑有熱,風邪乘之,則下鮮血,腹不痛,此名腸風,清魂古拜散主之。
若腸胃不清,下如魚腸,如豆汁,腹痛,此名臟毒,芍藥湯主之。若脈數口燥,喜冷畏熱,是火也,前方加黃芩、生地、丹皮之屬。脈細口和,喜熱畏寒,或四肢厥冷,血色瘀淡,是寒也,理中湯加歸芎。
此外有脾虛不能統血者,歸脾湯;有氣陷而血亦陷者,補中益氣湯;有滑泄而動血者,香梅丸;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,平胃地榆湯;有血熱多火者,約營煎;有酒濕之毒畜結者,槐角丸,解酲湯;有七情內傷心、脾、肝、腎者,若因怒則化肝煎;因鬱則逍遙散;氣血虛者,十全大補湯。
尿血之症,出路有三,蓋二從溺孔出,一從精孔出也。其從溺孔出者,近則來自膀胱,其症溺時孔道必澀痛,此因酒色欲念,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,宜清膀胱之火,以地、芍、知、柏、澤、梔、通、膝、龍膽、瞿麥之屬,及大分清等以導之。遠則來自小腸,其症溺孔不痛,血隨溺出,或痛隱於臍腹,蓋心與小腸為表裡,一切五志口腹之火,凡從清道以降者,必由小腸以達膀胱也。治宜察因,以清臟腑致火之源。
其從精孔出者,即血淋之類,小腹下精泄處,覺有痠痛而出者,即是從精孔來。此症多因房勞,陰虛動火,致衝任動血,出從精道,病在命門。澀痛者,生地四物湯加紅花、丹皮,有火兼涼血。腎氣虛者,宜養血固精;心氣外馳者,天王補心丹。
程鍾齡謂:心氣移熱膀胱,陰血妄行,宜清心阿膠散主之。又肝主疏泄,肝火盛亦令尿血,宜平肝,加味逍遙散主之。久病氣虛者,八珍湯。凡治尿血,勿輕止澀,恐積瘀莖中,大作痛楚也。
《醫通》治溺血,用牛膝一味煎膏,不時服之。若氣虛不攝,用參耆等分研末,以白蘿蔔切片,蜜炙蘸末食之。老人溲血,六味丸加鹿茸。
筆花氏曰:便血尿血,大小腸之熱也。然肺與大腸相表裡,心與小腸相表裡,清肺則肺火自不下移,清心則心火自不下注。惟腸風所下之血,清而色鮮,四射如濺,乃風性使然。用古拜散,人參敗毒散均可,其他鮮紅,鮮紫者為熱,色瘀淡者為寒,色黑如漆者為畜血,若老人虛人溲血、便血者,宜固本為主。
白話文:
標題: [血便與血尿]
內容: 古籍記載:“陰絡受傷則血液內溢而出現血便,脾脈微澀,則爲內癰,多排膿血。又說:子宮將熱移至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困難,尿血。過度悲哀,則胞絡斷絕,陽氣內動,發作時會感到心下崩裂,多次尿血。又提到:中氣不足,小便和大便都會發生變化。
血便這一症狀,大多由腸胃之火引起,因爲大腸、小腸都屬於胃的一部分。如果血在糞便前部可見,那麼出血點較近,可能在直腸或肛門。如果血在糞便後部,那麼出血點較遠,可能在胃或小腸。《金匱要略》治療近血,使用赤小豆當歸散;治療遠血,使用黃土湯。然而,這一病症可能是腸風,髒毒,熱或寒引起的。如果臟腑有熱,風邪乘虛而入,那麼會排出鮮紅的血,腹部不會疼痛,這被稱爲腸風,可使用清魂古拜散治療。
如果腸胃不清,排出的血像魚腸,豆汁,且伴有腹痛,這被稱爲髒毒,可使用芍藥湯治療。如果脈數口乾,喜冷畏熱,這是火的症狀,可在前方加黃芩、生地、丹皮等。如果脈細口溫,喜熱畏寒,或四肢厥冷,血色暗淡,這是寒的症狀,可用理中湯加歸芎。
此外,還有脾虛不能統血的情況,可使用歸脾湯;有氣陷而血也陷的情況,可使用補中益氣湯;有滑泄而動血的情況,可使用香梅丸;有風邪結於陰分而引起的血便,可使用平胃地榆湯;有血熱多火的情況,可使用約營煎;有酒溼之毒蓄積的情況,可使用槐角丸,解酲湯;有七情內傷心、脾、肝、腎的情況,如因怒則化肝煎;因鬱則逍遙散;氣血虛者,可使用十全大補湯。
對於尿血這一症狀,其排泄路徑有三種,兩種從尿道口排出,一種從精孔排出。如果從尿道口排出,近處出血點來自膀胱,症狀表現爲排尿時尿道疼痛,這是因爲飲酒、慾望念頭導致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,應清膀胱之火,使用地、芍、知、柏、澤、梔、通、膝、龍膽、瞿麥等藥物。遠處出血點來自小腸,症狀表現爲尿道不痛,血隨尿液排出,或痛隱於臍腹,這是因爲心與小腸互爲表裏,所有五志口腹之火,從清道下降的,必定經過小腸到達膀胱。治療應根據原因,清除臟腑致火之源。
如果從精孔排出,即血淋之類,小腹下精泄處,感覺痠痛並排出,這就是從精孔來的。這種情況多因房勞,陰虛動火,導致衝任動血,從精道排出,疾病在命門。如果伴有疼痛,可使用生地四物湯加紅花、丹皮,有火兼涼血。腎氣虛者,應養血固精;心氣外馳者,可用天王補心丹。
程鍾齡認爲:心氣移熱至膀胱,陰血妄行,應清心阿膠散治療。又因爲肝主疏泄,肝火旺盛也會導致尿血,應平肝,使用加味逍遙散治療。長期疾病導致氣虛者,可用八珍湯。治療尿血時,不要輕易止澀,以免積瘀在莖中,引起劇烈疼痛。
《醫通》治療尿血,使用牛膝一味煎膏,隨時服用。如果氣虛不能攝取,可用參耆等分研末,以白蘿蔔切片,蜜炙蘸末食用。老年人尿血,可用六味丸加鹿茸。
筆花氏說:血便和血尿,是大小腸的熱。然而肺與大腸互爲表裏,心與小腸互爲表裏,清肺則肺火自然不會下移,清心則心火自然不會下注。只有腸風所下的血,清澈而顏色鮮豔,四射如濺,這是風性的表現。使用古拜散,人參敗毒散都可以,其他鮮紅,鮮紫的是熱,顏色暗淡的是寒,黑色如漆的是畜血,如果是老年人、體弱者尿血、血便,應以固本爲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