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9)

1. 傷寒兼症

發黃者,寒濕如熏黃色,暗而不明,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。濕熱則黃如橘色,染衣如檗,梔子檗皮湯、茵陳大黃湯;又有瘀血發黃,亦濕熱所致。

痙者,項脊強,頭動搖,口噤、背反張是也,有三陽病而發者,有因胃腑實熱者,有三陰中寒而發者,有因內傷氣血者。如頭搖、口噤、背反者,太陽痙也,加減小續命湯。若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者,陽明痙也,前方加升麻、葛根。若眼目斜視,手足搐搦者,少陽痙也,小柴胡湯加桂枝、勾藤。

如口噤胸滿,腳攣急,大便閉,必齘齒者,胃腑實熱痙也,三乙承氣湯下之。如發熱,脈沉細,肢冷自汗者,為陰痙,風寒中臟也。附子理中湯加防風、肉桂主之。亦有內傷發痙者,肝血不足,血燥生風,目斜手搐,逍遙散加人參、桑寄生主之。若大病後、產後氣血大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,加釣藤、寄生。

如不應,急加附子。

斑疹者,一曰傷寒,二曰溫毒、三曰時氣,四曰陰症。傷寒失治,熱毒蘊結。發斑紅赤者胃熱,紫赤者熱甚,紫黑者胃爛,三黃解毒湯,或犀角大青湯清之。此證脈有力者為順,沉小者為逆。如譫語便閉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大抵解胃熱之毒,必用黃連、大青、犀角、元參、升麻、青黛、石膏、知母、芩、柏、山梔之類。溫毒發癍者,冬令感寒,至春夏發,犀角大青湯主之。

時氣發癍者,人感天時不正之氣,憎寒壯熱,大紅點見於膚表為癍,小紅點行於皮中為疹。疹發於肺,升麻葛根湯加大力子以散之。癍出於胃,犀角大青湯清之。更有陰症發癍者,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之火,上熏於肺,發癍點如蚊、蚤咬痕,用調中溫胃之劑,其點自退,然亦有涼滋而愈者,須審寒熱治之。

結胸痞氣者,《經》云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因作結胸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結胸重而痞輕也。傷寒邪在三陽,下之而成結胸,其症胸腹滿痛,手不可近,先用小陷胸湯,如結實難解,更用大陷胸湯攻之。若邪入三陰而未結聚,猶宜清解之。下之太早,則成痞氣。

其證胸前痞滿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又有水結胸者,水飲停蓄也,小半夏加茯苓湯。復有寒實結胸症,乃寒氣結聚,誤用下藥而成,須用白散主之。凡一切結胸痞氣,藥不效者,乃濁氣結聚,枳實理中丸甚效。

臟結者,病人素有宿積,連於臍旁,新邪又痛引陰筋,此邪氣結實,難治也。

振戰慄者,聳動為振,戰搖為戰,心跳為慄,虛症多有之。而邪正交爭,亦發戰慄,察症治之。

筋惕肉瞤者,《經》云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今發汗多,津液枯少,陽氣大虛,筋肉失養,故惕惕而跳,瞤瞤而動也。急宜溫經益陽,真武湯主之。

叉手冒心者,發汗過多,心下悸,欲得按也,桂枝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兼症

發黃的情況,寒濕引起的顏色像燻過的黃色,暗淡不明亮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治療。濕熱引起的則像橘子一樣的黃色,染在衣服上像檗樹的顏色一樣,可以用梔子蘗皮湯、茵陳大黃湯治療;還有一種是瘀血引起的發黃,也是濕熱導致的。

痙攣的情況,是指頸項僵硬,頭部搖晃,嘴巴緊閉、背部反弓,這是痙攣的表現。它可能由三陽經病症引起,也可能是胃腑實熱引起,或者三陰經受寒引起,還可能是內傷導致氣血虧虛引起。例如頭搖、口噤、背反是太陽經痙攣,可以用加減小續命湯治療。如果頭低垂視下,手腳抽搐,是陽明經痙攣,可以在前方藥方中加升麻、葛根。如果眼睛斜視,手腳抽搐,是少陽經痙攣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、鉤藤治療。

如果嘴巴緊閉,胸部滿悶,腳抽筋,大便不通,而且一定會磨牙,這是胃腑實熱引起的痙攣,可以用三乙承氣湯瀉下治療。如果發熱,脈象沉細,四肢冰冷自汗,這是陰虛痙攣,是風寒侵犯臟腑引起的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防風、肉桂治療。還有一種是內傷引起的痙攣,肝血不足,血燥生風,眼睛斜視,手部抽搐,可以用逍遙散加人參、桑寄生治療。如果是大病之後、產後氣血大虛引起的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,加釣藤、桑寄生。

如果以上方法無效,要緊急加用附子。

斑疹的情況,可以分為傷寒、溫毒、時氣、陰症四種。傷寒治療失誤,熱毒鬱結就會發斑。發紅赤的斑點是胃熱,紫赤色是熱毒更甚,紫黑色是胃部潰爛,可以用三黃解毒湯,或者犀角大青湯來清熱解毒。這種情況脈象有力的是順利的情況,脈象沉細的是逆轉的情況。如果出現譫語和便秘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總的來說,治療胃熱毒邪,必須使用黃連、大青葉、犀角、元參、升麻、青黛、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側柏葉、山梔子等藥物。溫毒引起的斑疹,是冬天受寒,到春夏發病,可以用犀角大青湯治療。

時氣引起的斑疹,是人體感受不正的天氣所致,會惡寒壯熱,皮膚表面出現大紅點是斑,皮下出現小紅點是疹。疹子發在肺經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力子散之。斑點出在胃經,可以用犀角大青湯清熱。還有一種陰症引起的斑疹,是寒邪潛伏在裡,逼迫沒有根基的虛火上炎於肺,發出的斑點像蚊蟲叮咬的痕跡,要用溫和調理脾胃的藥物,斑點就會自行消退,但也有一些可以用涼血滋陰的方法治療,需要根據寒熱情況來治療。

結胸痞氣,《傷寒論》說:疾病發於陽經,而反向下治療,就會導致結胸;疾病發於陰經,而反向下治療,就會導致痞證。結胸症狀比痞證嚴重。傷寒邪氣在三陽經,瀉下就會形成結胸,症狀是胸腹滿悶疼痛,手不能靠近,先用小陷胸湯,如果結實難以解決,再用大陷胸湯攻之。如果邪氣入三陰經但還沒有結成塊,還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瀉下太早,就會形成痞氣。

痞證的症狀是胸前痞悶,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還有一種是水結胸,是水飲停滯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還有一種寒實結胸,是寒邪凝聚,誤用瀉下藥造成的,要用白散治療。凡是一切結胸痞氣,藥物無效的,都是濁氣凝聚,枳實理中丸效果很好。

臟腑結塊,病人原本就有宿疾積聚在臍旁,新的邪氣又牽引陰筋疼痛,這是邪氣結聚,難以治療。

振戰慄抖,聳動為振,戰慄搖動為戰,心跳加速為慄,虛弱的症狀常常會有。而邪正交爭,也會發抖,要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
筋惕肉瞤,《傷寒論》說:陽氣充足則滋養精神,柔和則滋養筋脈。現在因為發汗太多,津液枯竭,陽氣大虛,肌肉失養,所以肌肉跳動不安。要及時溫經益陽,真武湯主之。

叉手冒心,是發汗過多,心下悸動,想要按壓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