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火屬 (3)

1. 濕溫湯頭

蒼朮白虎湯蒼朮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

十味香薷參耆朮,木瓜苓陳扁甘樸。

五苓散,本四苓,豬赤瀉術加桂成。

連翹桔梗滑牛蒡,射干銀豉竹蘆杏。

至寶丹用牛黃,犀角硃砂安息香,

白話文:

蒼朮白虎湯以蒼朮、知母、石膏為主要藥材,藥性甘寒。

十味香薷湯則包含香薷、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木瓜、茯苓、陳皮、扁豆、甘草、厚朴。

五苓散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術為基礎,再加入桂枝和赤小豆。

連翹、桔梗、滑石、牛蒡、射干、銀花、豆豉、竹茹、杏仁等藥材組合成方。

至寶丹以牛黃、犀角、硃砂、安息香為主要成分。

玳瑁琥珀金銀箔,龍腦雄黃共麝香。
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桔草陳。

防己山梔苡杏湯,翹芩滑夏樸通姜。

白話文:

玳瑁、琥珀、金銀箔,龍腦、雄黃、麝香;藿香、正氣、芷、腹苓、半夏、蒼朮、桔梗、陳皮;防己、山梔、苡仁、杏仁,湯中加翹頭、黃芩、滑石、夏枯草、樸硝、生薑。

2.

《經》云:因於暑,汗,煩則喘滿,靜則多言。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又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炅則氣泄。又云: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,仲景云:太陽中暍,發熱、惡寒、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。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

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,加溫針,則熱甚。數下之,則淋甚。汗出惡寒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,此夏熱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,一物瓜蒂散主之。

暑有八症:脈虛、自汗、身熱、背寒、面垢、煩渴、手足微冷、體重是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中說:

由於暑熱而大量出汗,感到煩躁不安,就會呼吸急促,胸悶氣短,靜下來時卻又話多。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,出汗後散發熱氣。

又說:

陽氣是守護身體外表的屏障,就像堅固的城牆一樣。如果陽氣受損,就會導致氣泄漏。

經書中還說:

氣虛體熱,是因暑熱所致。仲景(張仲景,東漢末年醫學家)說:太陽中暑,會出現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而虛弱,小便量少,皮膚起雞皮疙瘩,手腳冰冷。稍微活動一下,身體就會發熱,嘴巴張開,前牙乾燥。

如果想要發汗,就會加重怕冷的症狀;如果用溫針灸,就會加重發熱的症狀;如果瀉下,就會加重小便量少的症狀。出汗後仍然怕冷、發熱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身體發熱疼痛,脈象微弱,這是因為夏天熱後喝了冷水,寒氣侵入皮膚導致的,可以用瓜蒂散治療。

暑熱有八個症狀: 脈象虛弱、自汗、身體發熱、背部發冷、面色晦暗、口渴煩躁、手腳微涼、身體沉重。

劉復真曰:暑脈隱弦細芤遲,盡有三四部無脈者,被火所逼勒而伏耳。用辛寒之藥,火散則脈起矣。

張鳳逵曰:冒暑蒸毒,從口鼻而入,直中心胞,先煩悶,後身熱。入肝則眩暈頑麻,入脾則昏睡不覺,入肺則喘咳痿躄,入腎則消渴。中暑歸心,神昏猝倒。傷肉分,身如針刺,或赤腫。入腸胃,腹痛惡心嘔瀉,久而藏伏三焦、腸胃之間,變出寒熱不定,霍亂、臌脹、瘧痢、下血等症,皆以清內火而兼解表。

平人偶然中暑,汗渴煩悶,或吐瀉轉筋,背寒指冷者,四苓散合益元散。若氣血虛者受之,頭重困倦,飽悶喘促,如在煙霧,宜清暑益氣及清燥湯酌用。若伏暑霍亂腹痛,正氣散。身熱足冷勢危者,五苓散下來復丹。

白話文:

劉復真說:暑熱的脈象隱隱約約,細小而像弦一樣,脈搏緩慢,甚至有三四個部位摸不到脈象,這是因為被火熱逼迫而潛藏起來了。使用辛寒的藥物,火熱散去,脈象就會恢復。

張鳳逵說:冒暑蒸受毒氣,從口鼻進入,直達心臟,一開始感到煩悶,然後身體發熱。進入肝臟,就會頭昏眼花、肢體麻木;進入脾臟,就會昏昏欲睡、神志不清;進入肺臟,就會喘咳、肢體無力;進入腎臟,就會口渴消瘦。中暑的熱氣如果歸於心臟,就會神志昏迷、突然倒地。傷及肌肉,會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疼痛,或者出現紅腫。進入腸胃,就會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,如果長期潛伏在三焦、腸胃之間,就會演變成寒熱不定、霍亂、腹脹、瘧疾、痢疾、下血等症狀。這些情況都需要清內火,同時也要兼顧解表。

普通人偶爾中暑,會感到出汗、口渴、煩悶,或者嘔吐、腹瀉、抽筋,背部發涼、手指冰冷,可以服用四苓散合益元散。如果體質虛弱的人中暑,會感到頭昏沉、困倦、飽脹、喘不過氣,感覺像是身處煙霧之中,這就需要清暑益氣,並且可以適量服用清燥湯。如果出現伏暑霍亂、腹痛,可以服用正氣散。如果出現發熱、腳冷、病情危重的情況,可以服用五苓散,然後服用來復丹。

陽暑者,動而受暑。如農夫田野及力役之人,大渴大汗,額痛脈洪者,急作地漿水,煎蒼朮,入白虎湯。若遠行勞役,熱舍於腎,熱渴喘促者,為水不勝火,補益中兼清解之。平昔陰虛多火,白虎加人參、竹葉。凡暑中太陽,汗大出,微惡寒發熱,四苓散加香薷。中陽明,面赤煩渴喘急,甚則脈洪大,昏瞶不省人事,宜用消暑丸。

白話文:

陽暑是指人在活動時受到暑氣侵襲。例如農夫在田野勞作,或其他用力工作的人,出現口渴、大量出汗、額頭疼痛、脈搏有力等症狀,應立即用地漿水煎煮蒼朮,加入白虎湯服用。

若因長途跋涉或勞累,暑氣入侵腎臟,導致口渴、喘促,這是水氣不足以制衡火氣,應採取既補益中氣又清熱解暑的方法。平時就陰虛體質,容易上火的人,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和竹葉。

若暑氣侵犯太陽經,出現大量出汗、輕微發冷發熱,可用四苓散加入香薷治療。若暑氣侵犯陽明經,則面部發紅、口渴煩躁、呼吸急促,嚴重時脈搏有力且洪大,昏迷不省人事,應服用消暑丸。

陰暑者,避暑深堂,起居不時,汗出煩垢,腠理開則洒洒然寒,閉則熱悶,此表虛挾暑也,清暑益氣湯酌用。若涼亭水閣,大樹濃陰之下,過受寒涼,頭疼、寒熱或無汗者,是感寒之類,非暑邪也。宜消暑十全散。脾弱汗多惡寒者,十味香薷飲。其過傷飲食,吐瀉霍亂者,六和湯、香薷正氣散。

若恣啖生冷,致脾胃受寒,腹痛嘔瀉,脈沉緊者,宜大順散。如吐利兼作,脈虛浮欲散者,非漿水散不救。又暑熱之時,恣情房欲、兼膏粱水果雜進,致陽氣不伸,無汗惡寒,面垢厥逆,或霍亂嘔吐者,冷香飲子。

白話文:

夏天裡,如果躲在室內吹冷氣,作息不規律,容易出汗,身體表層的毛孔張開時會覺得寒涼,關閉時又覺得悶熱,這就是表虛挾暑,可以用清暑益氣湯治療。但如果在涼亭、水閣或濃密的樹蔭下,過度受寒,出現頭痛、寒熱或無汗症狀,這就不是暑氣所致,而是受寒,應該用消暑十全散治療。如果脾胃虛弱、容易出汗、怕冷,可以用十味香薷飲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霍亂,可以使用六和湯或香薷正氣散。

如果因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寒,出現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脈象沉緊,可以使用大順散。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脈象虛浮,就要用漿水散治療。夏天裡,如果縱慾過度,又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和水果,導致陽氣不足,沒有汗,怕冷,臉色灰暗,四肢厥逆,或出現霍亂、嘔吐,可以用冷香飲子。

又有暑風者,忽然手足搐攣,或角弓反張,狂呼浪走。如中惡狀,宜香薷飲加羌、防,吐加陳、藿,瀉加白朮,轉筋加木瓜,痰加薑、夏;如腹滿身重,口不仁,面垢遺溺者,此熱兼暍也,用白虎湯。若風犯汗孔,體重肢麻者,此風濕相搏,益元散加蔥頭。若浴起當風,或冷水浸澡,坐臥濕地而病,非暑傷也,宜溫散之。

更有暑毒所中,或頭面咽喉赤腫,或腿足焮腫,長至數寸,頭痛發熱者,名曰暑瘍,用敗毒散,加石膏、黃連等,一劑而赤腫自消。或有遍身發泡,如碗如杯,中含臭水,名曰暑瘡。此濕熱泛於肌表也,用黃連入香薷飲,及解毒湯,涼膈散,外以鮮蓮花瓣貼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會突然手腳抽搐,甚至角弓反張、狂呼亂跑,看起來像中邪一樣,可以用香薷飲加羌活、防風,如果想吐就加陳皮、藿香,想拉肚子就加白朮,抽筋就加木瓜,有痰就加生薑、蒼朮。如果肚子脹、身體沉重、嘴巴麻木、臉色灰暗、大小便失禁,這是熱和濕氣一起侵犯了,要用白虎湯。如果因為風吹汗孔導致身體沉重、四肢麻木,這是風濕互相影響,要用益元散加蔥頭。如果是因為洗澡後吹風、冷水浸泡、坐臥濕地而生病,這就不是暑熱造成的,要用溫散的藥物。

有些人會因為暑毒侵襲,頭面、咽喉紅腫,或者腿腳發熱腫脹,長到好幾寸,頭疼發燒,叫做暑瘍,可以用敗毒散加石膏、黃連等藥,一劑就能消腫。有些人全身長滿水泡,像碗像杯,裡面充滿臭水,叫做暑瘡,這是濕熱侵犯到皮膚表面,可以用黃連加入香薷飲,還有解毒湯、涼膈散等藥,外敷新鮮蓮花瓣。

更有暑痿者,濕熱交蒸,膏粱子弟,陽事頓痿,宜黃連解毒合生脈散,秋風起則痊。或有不禁辛酒,火動心脾,上灼肺金,咳嗽氣喘,驟然吐衄,煩渴,頭目不清,名曰暑瘵,宜四物解毒增減方。河間謂暑氣之受,陰虛者,邪歸營分;陽虛者,邪傷氣分。故暑在上焦,宜辛涼開鬱,杏翹清肺飲;暑在中焦,宜苦辛宣通法,用半夏瀉心湯等;暑在下焦,宜溫行寒性,桂苓甘露飲等。然治氣分,用寒者,益元白虎法;用溫者,二陳正氣法。

白話文:

更有因暑氣而導致痿症的,是因為濕熱交蒸所致,多見於膏粱子弟,陽事突然痿弱無力。宜用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,待到秋風起時就會痊癒。

也有一些人因過度食用辛辣酒類,導致火氣上炎,灼傷心脾,進而上攻肺金,出現咳嗽氣喘、突然吐血衄血、口渴、頭昏目眩等症狀,稱為暑瘵,宜用四物解毒湯加减方治療。

河間先生認為,暑氣入侵人體,陰虛者邪氣會侵犯營分,陽虛者邪氣會傷及氣分。

因此,暑氣在上焦者,宜用辛涼開鬱的藥物,如杏仁、翹嘴等配伍清肺飲;暑氣在中焦者,宜用苦辛宣通的方法,如半夏瀉心湯等;暑氣在下焦者,宜用溫行寒性的藥物,如桂枝、茯苓等配伍甘露飲。

然而,治療氣分的病症,用寒涼藥物則需參考益元白虎湯法;用溫熱藥物則需參考二陳湯正氣湯法。

治營分,用清者,犀角地黃法;用補者,三才復脈法。若濕熱朦混,蒼朮入白虎湯;穢濁壅塞,牛黃至寶等丸,皆良法也。

筆花氏曰:仲景治暑,止出二方。本屬太略。東垣輩推而衍之,而有清暑益氣湯、十味香薷飲之類。然此二方中俱用黃耆,其性不免呆滯。嘗見有補住暑濕之邪,而始則膈滿減食,繼則肌削口糜,纏綿至秋冬而殞命者,不可不慎。即五苓散中之桂,苟遇暑火內熾,豈得輕用。

余治暑症數十餘年,每用四苓、正氣、四味香薷之屬,以收功者居多。《經》所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也。至於肢冷、腹痛、霍亂、吐瀉等症,昔人所稱為陰暑者,皆貪風涼,嗜瓜果,恣房欲所傷,此寒症本非暑症,附、桂、乾薑在所必用,又不得因炎令而禁之。蓋夏用薑、附,冬用膏、黃,從人事,不從天時也。

白話文:

治疗暑热分两种情况,需要清热就用犀角地黄汤,需要补气就用三才复脉汤。如果湿热混杂,可以用苍术加入白虎汤;若有秽浊壅塞,可以用牛黄至宝丸,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。

笔花氏说,张仲景治疗暑热只留下了两种方子,太过简略了。后来的东垣等人推演发展,有了清暑益气汤、十味香薷饮等等。但这两个方子都用黄芪,性味呆滞,容易导致暑湿之邪被困住,初期会出现胸闷食少,继而消瘦口糜,缠绵到秋冬才死去,不可不慎。即使是五苓散里的桂枝,遇到暑热内炽,也不能轻用。

我治疗暑症已有数十年,经常用四苓散、正气散、四味香薷散等方子,大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《内经》里说,一定要顺应季节变化,不要违背自然规律。至于肢冷、腹痛、霍乱、吐泻等症,古人称为阴暑,都是因为贪凉、嗜食瓜果、纵欲过度导致的,本质上是寒症,并非暑症,因此需要用附子、桂枝、干姜,不可因为炎热就禁用。夏天用生姜、附子,冬天用膏药、黄芪,要根据人体情况,不一定要受限于季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