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2)
卷四 火屬 (2)
1. 時疫
《經》云: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氣。古法謂瘟疫在三陽者多,三陰者少。
吳又可曰,疫癘之邪,由口鼻而入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胃亦近。《內經》所謂橫連膜原也。其熱淫之氣,浮越於某經,即顯某經之症。如在太陽,則頭項痛,腰脊強,在陽明則目痛,眉稜骨痛,鼻乾,在少陽則脅痛,耳聾、寒熱,嘔而口苦是也。其感之深者,中而即發,感之淺者、或遇飢飽勞役,有觸而發。
其始也,格陽於內,故先凜凜惡寒,甚則四肢厥逆,至陽氣漸通,則中外皆熱矣。此際邪伏膜原,縱使有汗,熱不得解,必俟伏邪漸退,表氣潛行於內,乃作大戰,大汗淋漓,脈靜身涼而愈矣。若伏邪未盡,必復發熱,方顯變症,或從外解,或從內陷。外解易治,內陷難治。
溫疫初起,先憎寒而後發熱,日後但熱而不憎寒,初得之二三日,頭疼身痛,其脈不浮不沉而數,日晡益熱,宜達原飲。
感之輕者,必從汗解,重者舌苔如積粉,服達原飲後,反從內陷,舌變黃色,膈滿渴躁,此邪毒入胃也,前方加大黃下之。若熱渴稍減,午後復加熱躁,而舌變黑刺,鼻如煙煤者,此邪毒復瘀到胃,急投大承氣湯而熱漸退。此傳變既速,用藥不得不緊,緩則不及矣。
疫症舌上白苔者,邪在膜原也,若舌根黃至中央,乃邪漸入胃,設有三陽現症,或兼里症,用達原三消飲,隨症加減。
若熱邪散漫,脈洪數,身熱大渴大汗,白虎湯主之。
里症下後,脈浮而神思不清者,白虎湯,浮而空者,加人參。
下後不得汗,脈復沉數者,復瘀到胃也,宜更下之。
大凡溫疫,但見舌黃心腹痞滿,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,蓋邪在膜原,已有行動之機,得大黃促之而下,即使未愈,邪亦不能久羈,二三日後,餘邪入胃,仍用小承氣徹其餘毒。
普明子曰:疫邪來路兩條,凡天行之邪,從經絡而入,其症頭痛發熱,宜微散,以香蘇散,普濟消毒飲等散之。若病氣傳染,從口鼻而入,其病嘔惡胸滿,宜解穢,以神朮散,或藿香正氣散等和之。若兩路之邪,歸併於裡,腹脹滿悶,譫語發狂,唇焦口渴,治疫清涼飲清之。
便閉者,加大黃下之,其內人中黃一味,乃退熱解穢之靈丹也。氣虛者,更以補法駕馭其間,自無不效。
筆花氏曰:吳又可治疫之達原飲,專主透邪,而力太猛峻,實者宜之,虛者不免過耗元氣矣。他如景岳、嘉言之治,各有所偏、恐其留邪未盡,亦防養癰成患,唯普明子之論最為精當,所分來路兩條,及分治合治之方,更及補法,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【時疫】
《經》書提到,五種疫病一旦來臨,彼此之間會相互感染,但是隻要體內正氣充足,邪氣就無法侵擾,必須要避免接觸到病毒氣息。根據古法,瘟疫大多發生在身體的三個陽經部位,而在三個陰經部位則較少。
吳又可指出,疫病的邪氣,通常由口鼻進入,藏匿在背部的肌肉之下,離皮膚表面不遠,又靠近胃部。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橫連膜原。當這種邪氣在某個經絡中過度發熱,就會顯示出該經絡的症狀。比如,如果邪氣在太陽經,就會頭頸痛,腰背僵硬;在陽明經,就會眼痛,眉骨痛,鼻乾;在少陽經,就會側腹痛,耳鳴,寒熱交錯,噁心口苦。如果感染深度較深,會馬上發病;如果感染程度較輕,可能會在饑餓、暴飲暴食或勞累後,觸發病情。
一開始,邪氣將陽氣封鎖在體內,因此首先會感覺寒冷,嚴重的話,四肢會變得冰冷。等到陽氣逐漸疏通,全身就會感到熱了。此時,邪氣藏在膜原之中,即使出汗,熱度也不會消失。只有等到邪氣逐漸消退,表層氣血在體內潛行,才會出現劇烈的發汗反應,大量出汗,脈搏平靜,身體冷卻,病情才能痊癒。如果邪氣未完全清除,必然會再次發燒,並且可能出現新的症狀,或者從外部恢復,或者向內部進一步發展。外部恢復比較容易治療,內部進一步發展則比較困難。
溫疫剛開始,先是畏寒然後發燒,幾天後只發燒不再畏寒,前兩三天,頭痛身痛,脈搏既不浮也不沉,只是頻率加快,下午時熱度更高,適合服用達原飲。
輕微感染者,通常會透過汗水排出邪氣。病情嚴重者,舌苔會像堆積的粉末,服用達原飲後,如果病情反而加重,舌苔轉為黃色,腹部脹滿,口渴煩躁,這是邪氣進入胃部的徵兆,應在原有藥方中加入大黃,進行排泄。如果熱度和口渴稍微減輕,下午又再加劇,舌苔轉為黑色,鼻子像塗上煤灰,這是邪氣再次滲入胃部,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,熱度就會逐漸消退。病情變化迅速,用藥必須及時,否則就會錯過治療時機。
疫病患者,舌頭上有白色舌苔,表示邪氣還在膜原部位。如果舌根處的舌苔轉為黃色,延伸到舌頭中間,表示邪氣正在逐漸進入胃部。如果有三個陽經的症狀,或者同時有裡症,可以服用達原三消飲,根據症狀調整藥量。
如果邪氣肆虐全身,脈搏快速且頻率加快,身體高燒,極度口渴,大量出汗,可以服用白虎湯。
裡症患者在服用下瀉藥後,如果脈搏仍然浮動,精神狀態不佳,可以服用白虎湯。如果脈搏浮動且虛弱,則需要加入人參。
服用下瀉藥後仍不出汗,脈搏再次變得低沉且頻率加快,表示邪氣再次滲入胃部,應該再次服用下瀉藥。
溫疫患者,只要舌頭呈黃色,腹部脹滿,可以在達原飲中加入大黃,進行排泄。因為邪氣在膜原部位,已經有活動的跡象,服用大黃能加速排泄,即使病情未能立即好轉,邪氣也不會在體內停留太久。兩三天後,剩餘的邪氣進入胃部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徹底清除。
普明子說,疫病的來源有兩個途徑。凡是來自自然界的邪氣,通常通過經絡進入體內,症狀包括頭痛和發燒,應該使用輕微的散熱藥,如香蘇散、普濟消毒飲等。如果是受到感染,通常是通過口鼻進入,症狀包括噁心、胸部脹滿,應該使用解毒藥,如神朮散、藿香正氣散等。如果兩個途徑的邪氣合併在裡,腹部脹滿悶悶不樂,胡言亂語,嘴脣乾燥口渴,可以用疫清涼飲來清熱解毒。
如果便祕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大黃,進行排泄。內服人中黃,是一種能退燒解毒的靈丹妙藥。對於體質虛弱者,應在治療過程中加入補藥,效果一定會更好。
筆花氏認為,吳又可治療疫病的達原飲,主要目的在於透邪,但是藥力太猛,適合實證患者,虛證患者可能會消耗太多元氣。其他如景嶽、嘉言的治療方法,各有偏重,可能無法完全清除邪氣,也可能導致病情加重。唯有普明子的觀點最為精確,他分析了邪氣的兩個來源,以及單獨治療和綜合治療的方法,甚至還提到了補藥的使用,非常全面。
2. 時疫湯頭
達原飲用檳草果,芩芍厚朴甘知母。
大承氣湯用芒硝,枳實大黃厚朴饒。
達原三消飲,檳果樸大黃,柴葛甘知母,黃芩白芍姜。
白虎湯治陽明熱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
小承氣湯(即大承氣湯除芒硝。)
香蘇散用蘇葉,香附甘陳薑棗啜。
普濟消毒治大頭,芩連大力橘紅求。翹結玄參紫馬勃,升麻甘草薄荷稠。
神朮散用平胃全,藿香砂仁一同研。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枳草陳。
治疫清涼飲,丹參知貝翹,中黃紫赤芍,荷葉與秦艽。
白話文:
[時疫治療方劑]
使用達原飲時,需加入檳榔、草果、黃芩、白芍、厚朴、甘草以及知母。
大承氣湯則使用芒硝,加上枳實、大黃和較多的厚朴。
達原三消飲配方為檳榔、草果、大黃、厚朴,再加柴胡、葛根、甘草、知母、黃芩、白芍和薑。
白虎湯可治療陽明經熱症,主要成分有知母、石膏、糯米和甘草。
小承氣湯是從大承氣湯去掉芒硝而成。
香蘇散使用蘇葉,加上香附、甘草、陳皮、薑和棗來煮。
普濟消毒飲適用於治療大頭瘟,主要成分為黃芩、黃連、板藍根、橘紅,再加銀花、玄參、馬勃、紫草、升麻、甘草和薄荷。
神朮散配方為平胃散全部成分,再加入藿香和砂仁。
藿香正氣散包含藿香、白芷、茯苓、半夏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和紫蘇。
治療瘟疫的清涼飲,由丹參、知母、貝母、銀花組成,再加黃連、紫草、赤芍、荷葉和秦艽。
3. 濕溫
《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。又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又曰:其多汗而濡者,此逢濕甚也。《活人書》曰:先傷於濕,後中於暑,名曰濕溫。其症兩脛逆冷,胸滿,頭目痛,妄言多汗。蓋濕得暑邪,遏抑陽氣,故脛冷而腹滿。暑挾濕邪,鬱蒸為熱,故頭痛妄言多汗。
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(浮為陽,沉為陰。),羅謙甫云:濡弱見於陽部、濕搏暑也;小急見於陰部,暑搏濕也。濕傷血分則必小急;暑傷氣分則必濡弱。切不可發汗,汗之名重暍,死。治宜蒼朮白虎湯。如有寒熱外邪,加辛涼表藥一二味。
若濕氣勝,一身盡痛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前方加茵陳、香薷。
若有寒物停滯,及中寒宜溫,必小便清白,然後可用。如赤澀而少,斷不可用通,宜十味香薷飲等酌用。
凡陰病厥冷,兩臂皆冷,獨濕溫則脛冷臂不冷,則非下厥上行,陽微寒厥也,宜五苓合白虎等。
若濕溫之邪,阻塞肺衛,致頭脹耳聾,咽痛嘔逆等症,宜清上焦,用連翹桔梗湯。有穢氣者,加鬱金、降香以逐之。
其有陷入心胞,神昏肢冷,將傳痙厥,用犀角、翹心、玄參、菖蒲等煎服,送下至寶丹。若穢濕之氣,瀰漫三焦,致脘腹脹悶,大便不爽,藿香正氣散治之。
若邪入經絡,寒戰熱熾,骨節煩疼者,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甚則加桂枝、川烏、蒺藜。
筆花氏曰:濕溫由暑濕相搏,大忌發汗。在上焦,則邪蒙心肺,胸滿神昏,宜用輕靈芳香之味以宣通之;在中焦,則濁填脾胃,脹滿多汗,宜白虎湯加蒼朮合正氣散酌用,重則俱用至寶丹以開之;若連及下焦,身痛肢重,小水不利,兼用清利;入經絡者,兼通其絡;寒邪外束者,兼用辛涼。此症所重在濕,濕行則氣自流通而熱亦解,勿混作風溫治也。
白話文:
【濕溫】
《經》中提到:所有的濕氣導致的腫脹和飽滿感,都與脾臟有關。當土壤濕氣太重受到邪氣影響,脾臟就會生病。又說:地面的濕氣,如果感受過多會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再說:那些大量出汗且汗液黏稠的人,是因為遭遇了極度的濕氣。《活人書》中寫道:先被濕氣傷害,之後又被暑氣侵襲,這種情況叫做濕溫。它的症狀包括兩腿冰冷,胸悶,頭痛眼痛,胡言亂語以及多汗。這是因為濕氣遇到暑氣,抑制了身體的陽氣,所以腿腳冰冷且腹部飽脹。暑氣加上濕氣,形成蒸騰的熱氣,所以會頭痛、胡言亂語和多汗。
脈象上,陽部(浮脈)顯示柔弱,陰部(沉脈)顯示小而緊。羅謙甫解釋:在陽部出現柔弱脈象,是濕氣與暑氣的鬥爭;在陰部出現小而緊的脈象,是暑氣與濕氣的對抗。濕氣傷害血液,脈象必然小而緊;暑氣傷害氣體,脈象必然柔弱。絕對不能讓病人發汗,發汗會導致嚴重的中暑,甚至死亡。治療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有外感寒熱,可以加入一兩種辛涼的表藥。
如果濕氣過盛,全身疼痛,小便不通暢,大便反而舒暢,可以在上述方劑中加入茵陳和香薷。
如果體內有寒物停滯,或因寒冷受涼,必須等到小便清澈,才能使用。如果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,一定不能使用通便藥,應該考慮使用十味香薷飲等藥物。
對於陰虛導致的手腳冰冷,如果雙臂都冰冷,但只有濕溫的患者,小腿冰冷但手臂不冷,這不是下部的冷氣上行,而是陽氣微弱導致的寒冷。應該使用五苓散和白虎湯等藥物。
如果濕溫的邪氣堵塞肺部和皮膚,導致頭痛、耳鳴、喉嚨痛和噁心等症狀,應該清理上焦,使用連翹桔梗湯。如果有惡臭氣味,可以加入鬱金和降香來驅除。
如果邪氣進入心臟,導致精神恍惚、四肢冰冷,即將進入抽搐狀態,應該使用犀角、連翹心、玄參和菖蒲等熬煮,並服用至寶丹。如果惡臭濕氣充斥三焦,導致胃部和腹部脹悶,大便不暢,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。
如果邪氣進入經絡,導致寒戰高燒,骨骼和關節疼痛,應該使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嚴重時可以加入桂枝、川烏和蒺藜。
筆花氏總結:濕溫是由暑氣和濕氣交戰產生,最忌諱發汗。如果在上焦,邪氣覆蓋心肺,導致胸悶和神志不清,應該使用芳香的藥材來疏通。如果在中焦,渾濁的氣體填充脾胃,導致脹滿和多汗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蒼朮配合正氣散,嚴重時可以使用至寶丹來打開通道。如果影響到下焦,身體疼痛,四肢沉重,小便不順,可以同時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。如果邪氣進入經絡,可以同時疏通經絡。如果外部有寒氣束縛,可以同時使用辛涼的藥物。這個病的關鍵在於濕氣,濕氣流動,氣體自然流通,熱氣也會消散,不要將它混淆為風溫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