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火屬 (2)

1. 時疫

《經》云: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氣。古法謂瘟疫在三陽者多,三陰者少。

吳又可曰,疫癘之邪,由口鼻而入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胃亦近。《內經》所謂橫連膜原也。其熱淫之氣,浮越於某經,即顯某經之症。如在太陽,則頭項痛,腰脊強,在陽明則目痛,眉稜骨痛,鼻乾,在少陽則脅痛,耳聾、寒熱,嘔而口苦是也。其感之深者,中而即發,感之淺者、或遇飢飽勞役,有觸而發。

其始也,格陽於內,故先凜凜惡寒,甚則四肢厥逆,至陽氣漸通,則中外皆熱矣。此際邪伏膜原,縱使有汗,熱不得解,必俟伏邪漸退,表氣潛行於內,乃作大戰,大汗淋漓,脈靜身涼而愈矣。若伏邪未盡,必復發熱,方顯變症,或從外解,或從內陷。外解易治,內陷難治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五種瘟疫的到來,都容易互相傳染,正氣存在體內,邪氣就無法入侵,要避開瘟疫的毒氣。古人認為瘟疫在三陽經氣盛的人身上比較多,在三陰經氣盛的人身上比較少。

吳又可說,瘟疫的邪氣,從口鼻進入,停留在脊柱內部,離表層不遠,靠近胃部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橫連膜原就是指這個地方。它的熱毒之氣,會浮游在某條經脈上,就會顯現出某條經脈的病症。比如在太陽經脈,就會出現頭項疼痛、腰脊痠痛;在陽明經脈,就會出現眼痛、眉骨痛、鼻乾;在少陽經脈,就會出現脅痛、耳聾、寒熱、嘔吐並口苦。 感染比較深的人,接觸後就會立即發病;感染比較淺的人,或者遇到飢飽勞累、受到刺激,就會發病。

一開始,邪氣入侵內部,所以會先感到寒冷,嚴重的還會出現四肢厥逆,等到陽氣逐漸通暢,就會出現全身發熱。這個時候,邪氣還停留在膜原,即使出汗,熱度也無法退去,必須等到邪氣慢慢退去,表氣潛行到內部,才會進行大戰,大量出汗,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病就會好了。如果邪氣還沒有完全消失,就會再次發熱,並出現新的病症,可能是從外部解表,也可能是從內部侵入。外部解表容易治療,內部侵入就難以治療。

溫疫初起,先憎寒而後發熱,日後但熱而不憎寒,初得之二三日,頭疼身痛,其脈不浮不沉而數,日晡益熱,宜達原飲。

感之輕者,必從汗解,重者舌苔如積粉,服達原飲後,反從內陷,舌變黃色,膈滿渴躁,此邪毒入胃也,前方加大黃下之。若熱渴稍減,午後復加熱躁,而舌變黑刺,鼻如煙煤者,此邪毒復瘀到胃,急投大承氣湯而熱漸退。此傳變既速,用藥不得不緊,緩則不及矣。

疫症舌上白苔者,邪在膜原也,若舌根黃至中央,乃邪漸入胃,設有三陽現症,或兼里症,用達原三消飲,隨症加減。

白話文:

溫疫剛開始時,病人會先怕冷,然後發燒。之後就只發燒,不再怕冷。病發初期一兩天,會頭疼身痛,脈搏不浮不沉,但跳得很快,下午會更熱,可以用達原飲治療。

病情輕的病人,一定會從出汗中恢復。嚴重的病人,舌苔像積粉一樣,喝了達原飲後,反而內陷,舌頭變黃,胸口脹滿,口渴燥熱,這是邪毒侵入胃部的症狀,要在原方中加入大黃,把它排出體外。如果發燒口渴稍微減輕,但下午又加重,燥熱難耐,舌頭變黑且有刺,鼻子像煙灰一樣黑,這是邪毒又瘀積在胃部,要趕快服用大承氣湯,這樣熱度就會慢慢退下去。這種疾病傳染速度很快,用藥必須緊跟病情,拖延就會來不及。

疫症患者舌頭上出現白苔,邪氣還停留在表層。如果舌根發黃蔓延到舌頭中央,表示邪氣慢慢侵入胃部。如果同時出現三陽經的症狀,或者伴隨內臟的症狀,就要用達原三消飲治療,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

若熱邪散漫,脈洪數,身熱大渴大汗,白虎湯主之。

里症下後,脈浮而神思不清者,白虎湯,浮而空者,加人參。

下後不得汗,脈復沉數者,復瘀到胃也,宜更下之。

大凡溫疫,但見舌黃心腹痞滿,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,蓋邪在膜原,已有行動之機,得大黃促之而下,即使未愈,邪亦不能久羈,二三日後,餘邪入胃,仍用小承氣徹其餘毒。

普明子曰:疫邪來路兩條,凡天行之邪,從經絡而入,其症頭痛發熱,宜微散,以香蘇散,普濟消毒飲等散之。若病氣傳染,從口鼻而入,其病嘔惡胸滿,宜解穢,以神朮散,或藿香正氣散等和之。若兩路之邪,歸併於裡,腹脹滿悶,譫語發狂,唇焦口渴,治疫清涼飲清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邪散佈,脈搏洪大而快速,身體發熱、口渴、大量出汗,就適合用白虎湯。

腹瀉後,脈象浮而神志不清,可以用白虎湯,如果脈象浮而空虛,則要加入人參。

腹瀉後不能出汗,脈象又沉而快速,說明瘀血積聚在胃部,需要再次服用瀉藥。

一般來說,溫疫患者只要舌頭發黃、心腹脹滿,便可以用達原飲加大黃來瀉下,因為邪氣已經到達膜原,有向外發散的趨勢,服用大黃可以促進其排出。即使沒有完全痊癒,邪氣也不可能長期停留,兩三天後,餘邪進入胃部,就應該用小承氣湯來徹底清除殘留的毒素。

普明子說:疫邪傳播有兩種途徑,凡是天行之邪,都是從經絡入侵,症狀為頭痛發熱,應該用微散藥,例如香蘇散、普濟消毒飲等來散邪。如果病氣是通過口鼻傳染,就會出現嘔吐、胸悶的症狀,應該用解穢藥,例如神朮散、藿香正氣散等來調和。如果兩種邪氣都進入身體,導致腹脹滿悶、譫語發狂、口唇乾燥口渴,就應該用清涼飲來清熱解毒。

便閉者,加大黃下之,其內人中黃一味,乃退熱解穢之靈丹也。氣虛者,更以補法駕馭其間,自無不效。

筆花氏曰:吳又可治疫之達原飲,專主透邪,而力太猛峻,實者宜之,虛者不免過耗元氣矣。他如景岳、嘉言之治,各有所偏、恐其留邪未盡,亦防養癰成患,唯普明子之論最為精當,所分來路兩條,及分治合治之方,更及補法,無餘蘊矣。

白話文:

便秘的人,可以用大黄来通便,其中黄连一味,是退热解毒的良药。体虚的人,可以用补法来调理,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
笔花氏说:吴又可治疗疫病的达原饮,专门用来驱散邪气,但药性太猛烈,实证的人适合服用,虚证的人容易过度消耗元气。其他的像张景岳、李嘉言等人的治疗方法,都有各自的偏颇,担心会留邪气,也担心会养痈成患,只有普明子的论述最精准,他分了两种病因,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,还加入了补法,实在是完善无缺。

2. 時疫湯頭

達原飲用檳草果,芩芍厚朴甘知母。

大承氣湯用芒硝,枳實大黃厚朴饒。

達原三消飲,檳果樸大黃,柴葛甘知母,黃芩白芍姜。

白虎湯治陽明熱,知母石膏糯甘得。

白話文:

達原飲使用檳榔、草果、黃芩、白芍、厚朴和知母。

大承氣湯使用芒硝、枳實、大黃和厚朴,份量要多。

達原三消飲使用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大黃、柴胡、葛根、知母、黃芩、白芍和生薑。

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熱證,使用知母、石膏、粳米和甘草。

小承氣湯(即大承氣湯除芒硝。)

香蘇散用蘇葉,香附甘陳薑棗啜。

普濟消毒治大頭,芩連大力橘紅求。翹結玄參紫馬勃,升麻甘草薄荷稠。

神朮散用平胃全,藿香砂仁一同研。

白話文:

小承氣湯就是大承氣湯去掉了芒硝。香蘇散用蘇葉、香附、甘草、陳皮、生薑、大棗一起煎服。普濟消毒治大頭方用黃芩、黃連、大力子、橘紅。翹結時用玄參、紫馬勃、升麻、甘草、薄荷。神朮散用平胃散、藿香、砂仁一同研磨。

藿香正氣芷腹苓,半樸蒼蘇枳草陳。

治疫清涼飲,丹參知貝翹,中黃紫赤芍,荷葉與秦艽。

白話文:

藿香、正氣、芷、腹苓、半夏、蒼朮、枳實、陳皮,治疫病要用清涼飲,裡面有丹參、知母、貝母、翹搖,還有中黃、紫赤芍、荷葉、秦艽。

3. 濕溫

《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。又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又曰:其多汗而濡者,此逢濕甚也。《活人書》曰:先傷於濕,後中於暑,名曰濕溫。其症兩脛逆冷,胸滿,頭目痛,妄言多汗。蓋濕得暑邪,遏抑陽氣,故脛冷而腹滿。暑挾濕邪,鬱蒸為熱,故頭痛妄言多汗。

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(浮為陽,沉為陰。),羅謙甫云:濡弱見於陽部、濕搏暑也;小急見於陰部,暑搏濕也。濕傷血分則必小急;暑傷氣分則必濡弱。切不可發汗,汗之名重暍,死。治宜蒼朮白虎湯。如有寒熱外邪,加辛涼表藥一二味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中說:各種濕腫脹滿的病症,都屬於脾臟的病變。脾臟受潮濕之氣侵襲,就會產生脾病。

又說:地上的濕氣,如果感受了就會傷害人體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

又說:如果人體多汗而且汗水濕潤,這說明他遇到了嚴重的濕氣。

《活人書》中說:先受了濕氣的侵害,後來又受到暑邪的侵襲,這種病症叫做濕溫。

濕溫的症狀是:雙腿逆冷,胸部脹滿,頭部和眼睛疼痛,胡言亂語,多汗。這是因為濕氣遇到暑邪,阻礙陽氣的升發,所以腿冷而肚子脹滿。暑邪挾帶著濕氣,鬱積成熱,所以頭疼、胡言亂語、多汗。

患者的脈象是:陽脈濡弱,陰脈小而急。(浮為陽,沉為陰。)羅謙甫說:濡弱見於陽脈,是濕氣與暑邪相搏;小急見於陰脈,是暑邪與濕氣相搏。濕氣傷害血分則必見陰脈小急;暑邪傷害氣分則必見陽脈濡弱。

切忌發汗,因為發汗會加重病情,導致重症而死。治療濕溫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患者還有寒熱外邪,可以加一兩味辛涼表藥。

若濕氣勝,一身盡痛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前方加茵陳、香薷。

若有寒物停滯,及中寒宜溫,必小便清白,然後可用。如赤澀而少,斷不可用通,宜十味香薷飲等酌用。

凡陰病厥冷,兩臂皆冷,獨濕溫則脛冷臂不冷,則非下厥上行,陽微寒厥也,宜五苓合白虎等。

若濕溫之邪,阻塞肺衛,致頭脹耳聾,咽痛嘔逆等症,宜清上焦,用連翹桔梗湯。有穢氣者,加鬱金、降香以逐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濕氣過盛,全身疼痛,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通暢,可以在前方藥方中加入茵陳和香薷。

如果體內有寒涼之物停滯,或者因寒涼導致的中寒,必須小便清澈,之後才能使用溫熱藥物。如果小便顏色發紅或少,就絕對不能使用通利藥物,應該酌情使用十味香薷飲等藥方。

凡是陰寒病症,出現四肢厥冷,兩臂都冷,只有濕溫症則小腿冷而手臂不冷,這就不是下厥上行,而是陽氣微弱導致的寒厥,應該使用五苓散合白虎湯等藥物。

如果濕溫邪氣阻塞肺衛,導致頭脹耳聾、咽痛嘔逆等症狀,應該清解上焦,使用連翹桔梗湯。如果伴有穢氣,應該加入鬱金、降香以驅除之。

其有陷入心胞,神昏肢冷,將傳痙厥,用犀角、翹心、玄參、菖蒲等煎服,送下至寶丹。若穢濕之氣,瀰漫三焦,致脘腹脹悶,大便不爽,藿香正氣散治之。

若邪入經絡,寒戰熱熾,骨節煩疼者,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甚則加桂枝、川烏、蒺藜。

筆花氏曰:濕溫由暑濕相搏,大忌發汗。在上焦,則邪蒙心肺,胸滿神昏,宜用輕靈芳香之味以宣通之;在中焦,則濁填脾胃,脹滿多汗,宜白虎湯加蒼朮合正氣散酌用,重則俱用至寶丹以開之;若連及下焦,身痛肢重,小水不利,兼用清利;入經絡者,兼通其絡;寒邪外束者,兼用辛涼。此症所重在濕,濕行則氣自流通而熱亦解,勿混作風溫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入侵心包,導致神志昏迷、手腳冰冷,並且將要出現痙攣抽搐,可以使用犀角、翹心、玄參、菖蒲等藥物煎煮服用,再用至寶丹送服。如果濕濁之氣瀰漫三焦,導致脘腹脹悶、大便不暢,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治療。

如果邪氣入侵經絡,導致寒戰發熱、骨節疼痛,可以使用防己山梔苡杏湯,病情嚴重者可以加桂枝、川烏、蒺藜。

筆花氏說:濕溫病是由暑熱與濕邪相互搏鬥所致,最忌諱發汗。如果病邪在上焦,就會蒙蔽心肺,導致胸悶神志昏迷,應該用輕靈芳香的藥物來宣通;如果病邪在中焦,就會阻滯脾胃,導致腹部脹滿、汗出不止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蒼朮,配合正氣散酌情服用,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至寶丹來開通;如果病邪連及下焦,就會導致身體疼痛、四肢沉重、小便不利,需要兼用清利藥物;如果病邪入侵經絡,需要兼用通絡藥物;如果寒邪外束,需要兼用辛涼藥物。濕溫病的關鍵在於濕邪,濕邪消除,氣機就會通暢,熱邪也會消退,切勿誤以為風溫病而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