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四 火屬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火屬 (1)

1. 溫病(附:冬溫、溫瘧)

《經》云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又曰:凡傷於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熱。凡伏氣之病,雖感於冬,將發時或又外感,必先頭痛惡寒而後熱壯。總之,無外感者,宜以黃芩湯為主。兼外感者,必加柴胡,及本經藥,斷無發汗之理。

仲景曰:太陽病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、多睡眠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黃芩湯,嘔者,加半夏生薑。若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小柴胡去參、薑、半夏,加芍藥主之。

少陰病二三日,咽痛,可與甘草湯,不愈,桔梗湯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已上,心煩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

周禹載云:春溫少陽陽明合病,里病多者,承氣湯。三陽合病,大柴胡湯。少陽症兩額傍痛,寒熱口苦,宜小柴胡去參、薑、半夏,加栝蔞根,感邪頭痛如破者,葛根蔥白湯,邪散仍用黃芩湯。脈洪數譫語,熱在三焦也,三黃石膏湯,下後復熱,再下之。若腹滿煩渴,脈沉實者,三承氣湯,合黃連解毒湯選用。風溫誤汗者,勉用麻黃升麻湯去二麻、薑、術。

附:冬溫

冬令非時而暖,即為不正之氣,不藏精者,受之即發,名曰冬溫。脈寸洪尺數,煩嘔身熱,不惡寒,或頭疼身重咳嗽,陽旦湯桔梗茯苓。若有食滯,加厚朴、黃芩。若誤認傷寒而發汗,致發癍毒者,升麻葛根湯犀角玄參。躁悶者,三黃石膏湯。

附:溫瘧

春溫未愈,復感作寒熱,曰溫瘧。其症寒熱交作,胸脅滿,煩渴而嘔,微惡寒,小柴胡去參、夏,加栝蔞根、石膏。若無寒但熱,其脈平,骨節煩疼,時嘔者,黃芩加生薑湯

筆花氏曰;春溫,伏氣之病也。寒邪內伏既久,已化為火,至春而發,為溫病;至夏而發,為熱病。故初發時不惡寒者,表無邪也;即口渴者,里有熱也。非若傷寒初作,邪尚在表,惡寒不渴,可以表藥發汗也。溫症誤發其汗,則內火愈熾,燔灼津枯,多至不救。仲景謂:「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」是也。

仲景用黃芩湯為主,《心悟》用柴葛解肌湯。其間生地、貝母、葛根以生津液,黃芩、知母以清裡熱,赤芍、丹皮瀉血中伏火,柴胡、葛根通內外之路,真良法也,治溫瘧亦同此意。

2. 溫病湯頭

黃芩湯黃芩,芍藥甘草大棗平。

甘草湯,治咽痛,二兩甘草已足供。

桔梗湯,甘草共桔梗

黃連阿膠湯,黃芩芍藥雞子黃

大柴胡湯治太陰,大黃芍藥甘草芩。

葛根蔥白湯,芍藥知母川芎姜。

三黃石膏湯,芩連與麻黃石膏梔子柏,蔥白香豉姜。

黃連解毒湯黃連,芩柏山梔一併煎。

麻黃升麻湯桂枝石膏苓,天冬歸芍草,玉竹母黃芩。(此方去二麻方可治春溫)

陽旦湯桂枝芍,甘草黃芩薑棗葉

升麻葛根湯,升葛赤芍荊,秦蘇甘白芷,加減視寒溫。

黃芩加生薑湯,黃芩芍藥棗甘良。

小柴胡湯赤芍芩,棗姜甘草夏人參

柴葛解肌湯芩丹,知貝生地赤芍甘。承氣湯,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朴饒。(小承氣去芒硝;調胃承氣去枳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