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三 木屬 (4)
卷三 木屬 (4)
1. 眩運
《經》云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鳴,頭為之傾,目為之眩。又曰: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痛。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多臥。又曰,督脈虛則頭重,高搖之。又曰: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。可見眩運一症,虛者居其八九,而兼痰兼火者,不過十中之一、二耳。
惟河間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,金衰不能制木,而木復生火,故風火為之旋轉也。丹溪謂痰在上,火在下,無痰不能作眩。雖因風、因氣虛,亦宜兼治其痰。然頭痛為上實症,頭眩為上虛症。而上虛不能無涉於下,上虛者,陽中之陽虛也。宜補其氣,四君、六君、歸脾湯之屬;下虛者,陰中之陽虛也,宜補其精。
白話文:
經書記載,上半身氣血不足,腦部就會供應不足,導致耳鳴、頭昏眼花。如果上半身虛弱,就會頭昏眼花;如果上半身氣血過盛,則會出現發熱疼痛。腦髓不足,就會頭昏耳鳴、腿痠眼花、視力模糊、疲倦嗜睡。另外,督脈虛弱,會導致頭重,頭部晃動。精氣不足會造成耳聾,氣血不足則會導致視力模糊。由此可見,頭昏眼花大多是虛證,而伴隨痰濕或熱火者,僅占十分之一二。
河間先生認為,各種頭昏眼花症狀都屬於肝木過旺,金氣不足,無法抑制肝木,而肝木又生火,導致風火旋轉。丹溪先生則認為,痰在上,火在下,沒有痰就不能引起頭昏眼花。即使是因風寒或氣虛導致頭昏眼花,也應該兼治痰濕。然而,頭痛是上實症,頭昏眼花是上虛症。上虛不能與下虛脫離關係,上虛是陽氣中的陽氣虛弱,應該補益氣血,可以用四君湯、六君湯、歸脾湯等藥物。下虛是陰氣中的陽氣虛弱,應該補益精氣。
五福、七福、右歸、四物之屬,若實有火者宜清,痰者宜降,氣者宜順,濕者宜滲。治法備矣。
筆花氏曰:眩暈有陽虛,有陰虛,有痰火,有濕熱,有風邪,有七情鬱結。然無論外感內傷,無不挾痰火而作。丹溪以大黃酒炒三次為末,茶送,治其實也。若氣血虛者,則唯鹿茸五錢,酒煎去滓,少加麝香,沖服必效。若早起眩暈,是胃中老痰,以黑錫丹下之。因房勞過度,氣不歸元,六味加沉香、鹿茸。
大約肥人以清痰降火而兼補氣,瘦人以滋陰降火而帶抑肝,無有不應者。
白話文:
五福、七福、右歸、四物等藥方,如果病人實際上是有火氣,就應該用清熱的藥物;有痰濕,就應該用化痰降濕的藥物;有氣滯,就應該用順氣的藥物;有濕氣,就應該用利水滲濕的藥物。這些治療方法都很完善了。
筆花氏說:頭昏眼花有陽虛的,有陰虛的,有痰火引起的,有濕熱引起的,有風邪引起的,還有七情鬱結引起的。但是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幾乎都會伴隨著痰火。丹溪先生用大黃酒炒三次研成粉末,用茶水送服,治療效果很好。如果患者是氣血虛弱,可以用鹿茸五錢,用酒煎去渣,加入少許麝香,沖服,效果必定顯著。如果早起就頭昏眼花,是胃中積存了多年的痰濕,可以用黑錫丹來去除。如果是因為房事過度,導致氣血不能歸元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入沉香、鹿茸來治療。
總而言之,肥胖的人應該用清熱化痰降火的藥物,同時配合補氣的藥物;瘦弱的人應該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同時配合抑制肝陽的藥物,幾乎都能收到好的效果。
2. 眩暈湯頭
四君子湯中和義,參朮茯苓甘草比。益以夏陳名六君,卻痰補氣陽虛餌,除卻半夏名異功,或加香砂胃寒使。
歸脾湯用四君遠,耆歸木香棗仁眼。
五福飲用參熟地,當歸白朮炙草記。
七福飲用棗仁歸,遠志參甘地術為。
白話文:
「四君子湯」的藥材比例,參、朮、茯苓、甘草相互調和。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,加入夏枯草,就成為「六君子湯」,用於治療痰多、氣虛、陽虛等症狀。去除半夏,則功效有所不同,可以加香砂治療胃寒。
「歸脾湯」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,加入黃耆、當歸、木香、酸棗仁,用於養心安神。
「五福飲」則以參、熟地、當歸、白朮、炙甘草為主要成分。
「七福飲」則以酸棗仁、當歸、遠志、參、甘草、地黃、白朮組成。
右歸熟地萸杞好,附桂杜仲山藥草,氣虛參朮乾薑找。
四物湯治血,芎歸熟地芍。
黑錫丹並杵硫黃,附桂補骨木沉香。葫蘆巴同陽起石,金鈴肉果共茴香。
六味地黃湯,山山熟地,丹苓兼澤瀉,八味附桂相。
白話文:
右歸丸使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,再加附子、桂枝、杜仲、山藥、麥冬,適合氣虛的人,可以加人蔘、白朮、乾薑。四物湯是用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,來治療血虛。黑錫丹要加硫磺一起研磨,再加入附子、桂枝、補骨脂、沉香。葫蘆巴、陽起石、金鈴子、肉果、茴香一起使用。六味地黃丸使用山茱萸、山藥、熟地黃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,八味地黃丸則在此基礎上添加附子、桂枝。
3. 怔忡(驚恐)
怔忡之病,《經》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鬲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其症心胸築築振動,惶惶惕惕,無時得寧是也。自仲景始,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,謂皆不可汗下。良由陰虛於下,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。故在上則浮撼於胸臆,在下則振動於臍旁。
患此者,速宜養氣養精,滋培根本。若誤認為痰火,則速其危矣。治宜七福飲及大補元煎,理陰煎之類。若心虛挾痰,則定志丸加半夏、橘紅。水停心悸者,外臺茯苓飲。寒痰停蓄者,薑朮湯。
白話文:
心慌意亂的病症,古籍中說:胃部的經脈,叫做虛里,穿過喉嚨連接肺部,從左乳下方出來,它的活動與衣物摩擦的動作相呼應,這是宗氣外泄的表現。這種病症表現為心胸起伏不定、緊張不安、心神不寧。從張仲景開始,就把這種病症分為上、下、左、右的氣機動盪,認為都不可用汗法治療。這是因為陰虛於下,宗氣無根,導致氣無法歸位,所以在上則表現為胸臆起伏,在下則表現為臍旁振動。
患有這種病的人,應該迅速養氣養精,滋補根本。如果誤認為是痰火,就會加速病情惡化。治療應採用七福飲、大補元煎、理陰煎等方劑。如果心虛伴有痰濕,則應服用定志丸,並加入半夏、橘紅。如果水停導致心悸,則應服用外臺茯苓飲。如果寒痰停滯,則應服用薑朮湯。
驚恐之症,《經》云: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又曰:陽明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。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。恐則精卻,上焦閉,氣還,下焦脹,則氣不行。此症雖有感自外邪,然非肝膽之氣不足,則亦不易驚也。
宜安養心神為主,安神丸,十全大補湯。心氣稍熱者,硃砂安神丸。此治法也。然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驚出於暫,猶易於復,恐積於漸,甚不可解。且心怯則神傷,精卻則陽痿,日消月縮,不亡何待。徒資藥力無益也。惟恃大勇大斷者,壯其膽,方能拔其病根。
白話文:
驚恐症的病因,古籍記載,肝氣虛弱會導致眼睛昏花看不清、耳朵聽不見,容易害怕,就像有人要抓你一樣。另外,陽明經氣虛弱,會害怕人、害怕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也會嚇得跳起來,這是因為陽氣和陰氣相互抵觸,水火不相容,所以才會驚嚇。驚嚇會讓心神不寧,精神無依,思緒混亂,導致氣血紊亂。恐懼則會讓精氣外泄,上焦閉塞,氣逆上行,下焦脹滿,氣血運行不暢。雖然驚恐症可能是外邪入侵引起的,但如果肝膽氣不足,也不容易感到驚恐。
治療驚恐症應以安養心神為主,可以使用安神丸和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心氣偏熱,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。驚恐症雖然容易發作,但也能很快恢復,而恐懼則會慢慢積累,難以消除。長期心神怯弱會傷神,精氣外泄會導致陽痿,身體逐漸消瘦,如果不加以治療,後果不堪設想。僅僅依靠藥物治療無濟於事,只有依靠堅定的意志和果斷的決策,才能壯膽驅除病根。
筆花氏曰:怔忡,虛症也。古無是名,自《內經》有其動應衣一語,而仲景始有不可汗下之論。總由陰虛勞損,氣不歸原所致。宜節欲節勞以養精氣。治法或先氣而後精,或先精而後氣,且兼熱者,宜清;兼寒者,宜暖。又當因情酌用也。至於驚恐,亦全屬虛症。有觸而怯者為驚,無觸而怯者為恐。症雖由肝,總歸心病,天王補心丹。酸棗仁湯,皆要藥也。
白話文:
筆花氏說:怔忡,是虛症。古代沒有這個名稱,直到《內經》出現「動應衣」一語,才由仲景首次提出不可汗下的論點。總歸是因為陰虛勞損,氣不歸元所致。應該節制慾望、減少勞累,以保養精氣。治療方法可以先補氣再補精,或者先補精再補氣,如果兼有熱症,就要清熱;如果兼有寒症,就要溫暖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,靈活運用。
至於驚恐,也完全屬於虛症。有觸犯而害怕的叫做驚,沒有觸犯而害怕的叫做恐。雖然症狀是由於肝臟引起,但最終歸結於心臟的病變,天王補心丹、酸棗仁湯都是主要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