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4)

1. 陰症有三說

有傳經之陰症,陰中之熱症也;有直中之陰症,陰中之寒症也;有房室之陰症,陰中之虛症也。既犯房勞而得熱症,則灼熱極甚;犯房勞而得寒症,則陰寒極甚。熱之甚,清劑宜輕:寒之甚,溫劑宜重。

白話文:

[關於陰症的三種說明],內容如下:有經由六經傳變的陰症,這種是屬於陰中的熱症;有直接感染的陰症,這是屬於陰中的寒症;有因性行為過度導致的陰症,這是屬於陰中的虛弱症狀。如果因為性行為過度而得到熱症,那麼會感到非常燒灼的熱;如果因性行為過度而得到寒症,那麼會感到非常嚴重的冰冷。對於非常熱的情況,應該使用較輕的清涼藥物;對於非常冷的情況,應該使用較重的溫暖藥物。

2. 三陰症亦用表法論

《傷寒論》曰: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此論太陽傷風,為醫誤下而傳太陰者也。太陰脈當沉,今反浮,是症在太陰,脈在太陽,則太陽之邪未盡入於陰,而太陰之邪,大有還陽向汗之勢,故用桂枝湯以徹其表,令其從太陽來者,仍從太陽出也。推而論之,若傷寒太陰症而得太陽脈,可用麻黃,仲景麻黃石膏湯之意也。

得陽明脈可用葛根,仲景葛根芩連湯之意也。得少陽脈可用柴胡,是以大柴胡湯為少陽傳太陰之方也。然必腹中實痛,始用大黃下之,否則本方加芍藥以和之而已。太陰如此,少陰厥陰,何獨不然。大抵治傷寒,急以解表而緩於攻裡,非惟三陽務表,即三陰未結之邪,猶冀其還陽而走表,必俟邪氣結實,乃用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如果太陰病症狀出現,且脈象浮動,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適宜的藥方為桂枝湯。這是在討論原本是太陽經風邪,但因醫師誤用下法導致病邪傳至太陰的情況。太陰病症的脈象應為沉,現卻顯示為浮,表示病症雖在太陰,但脈象顯示為太陽,這代表太陽的邪氣尚未完全進入陰經,而太陰的邪氣有回陽並透過出汗排出的趨勢,因此使用桂枝湯以助其透表,使從太陽經來的邪氣,仍然從太陽經排出。

進一步來說,如果得了太陰病症,但脈象顯示為太陽經,可以使用麻黃,這符合張仲景的麻黃石膏湯的用意。

若顯示為陽明脈,則可用葛根,這就是張仲景的葛根芩連湯的用意。

若是少陽脈,則可用柴胡,這是因為大柴胡湯適用於少陽經傳至太陰的情況。然而,只有在腹部實痛時,才會使用大黃進行下法,否則只需在原方上添加芍藥調和即可。

太陰經如此,少陰、厥陰經同樣適用。總的來說,在治療傷寒時,應先急於解表,緩於攻裡,不僅三陽經需注重表法,即使在三陰經,對於未結實的邪氣,也期望其能回陽並透過表法排出,必須等到邪氣結實,才會使用承氣湯進行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