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三 木屬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木屬 (4)

1. 眩運

《經》云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鳴,頭為之傾,目為之眩。又曰: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痛。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多臥。又曰,督脈虛則頭重,高搖之。又曰: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。可見眩運一症,虛者居其八九,而兼痰兼火者,不過十中之一、二耳。

惟河間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,金衰不能制木,而木復生火,故風火為之旋轉也。丹溪謂痰在上,火在下,無痰不能作眩。雖因風、因氣虛,亦宜兼治其痰。然頭痛為上實症,頭眩為上虛症。而上虛不能無涉於下,上虛者,陽中之陽虛也。宜補其氣,四君、六君、歸脾湯之屬;下虛者,陰中之陽虛也,宜補其精。

五福、七福、右歸、四物之屬,若實有火者宜清,痰者宜降,氣者宜順,濕者宜滲。治法備矣。

筆花氏曰:眩暈有陽虛,有陰虛,有痰火,有濕熱,有風邪,有七情鬱結。然無論外感內傷,無不挾痰火而作。丹溪以大黃酒炒三次為末,茶送,治其實也。若氣血虛者,則唯鹿茸五錢,酒煎去滓,少加麝香,沖服必效。若早起眩暈,是胃中老痰,以黑錫丹下之。因房勞過度,氣不歸元,六味加沉香、鹿茸。

大約肥人以清痰降火而兼補氣,瘦人以滋陰降火而帶抑肝,無有不應者。

2. 眩暈湯頭

四君子湯中和義,參朮茯苓甘草比。益以夏陳名六君,卻痰補氣陽虛餌,除卻半夏名異功,或加香砂胃寒使。

歸脾湯用四君遠,耆歸木香棗仁眼。

五福飲用參熟地當歸白朮炙草記。

七福飲用棗仁歸,遠志參甘地術為。

右歸熟地萸杞好,附桂杜仲山藥草,氣虛參朮乾薑找。

四物湯治血,芎歸熟地芍。

黑錫丹並杵硫黃,附桂補骨木沉香葫蘆巴陽起石,金鈴肉果共茴香

六味地黃湯,山山熟地,丹苓兼澤瀉,八味附桂相。

3. 怔忡(驚恐)

怔忡之病,《經》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鬲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其症心胸築築振動,惶惶惕惕,無時得寧是也。自仲景始,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,謂皆不可汗下。良由陰虛於下,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。故在上則浮撼於胸臆,在下則振動於臍旁。

患此者,速宜養氣養精,滋培根本。若誤認為痰火,則速其危矣。治宜七福飲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。若心虛挾痰,則定志丸半夏橘紅。水停心悸者,外臺茯苓飲。寒痰停蓄者,薑朮湯

驚恐之症,《經》云: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又曰:陽明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。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。恐則精卻,上焦閉,氣還,下焦脹,則氣不行。此症雖有感自外邪,然非肝膽之氣不足,則亦不易驚也。

宜安養心神為主,安神丸十全大補湯。心氣稍熱者,硃砂安神丸。此治法也。然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驚出於暫,猶易於復,恐積於漸,甚不可解。且心怯則神傷,精卻則陽痿,日消月縮,不亡何待。徒資藥力無益也。惟恃大勇大斷者,壯其膽,方能拔其病根。

筆花氏曰:怔忡,虛症也。古無是名,自《內經》有其動應衣一語,而仲景始有不可汗下之論。總由陰虛勞損,氣不歸原所致。宜節欲節勞以養精氣。治法或先氣而後精,或先精而後氣,且兼熱者,宜清;兼寒者,宜暖。又當因情酌用也。至於驚恐,亦全屬虛症。有觸而怯者為驚,無觸而怯者為恐。症雖由肝,總歸心病,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,皆要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