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三 木屬 (3)
卷三 木屬 (3)
1. 痙(附:瘛瘲、顫振、拘攣)
《經》云: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又云: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又云: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仲景謂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為剛痙。太陽病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為柔痙。太陽病發汗太多則痙;風病下之則痙;瘡家發汗則痙。
太陽痙,身強脈沉遲者,用栝蔞桂枝取微汗。治剛痙無汗者,葛根湯。治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齘齒者,大承氣湯。(仲景只出此太陽陽明實邪三方,而不及治三陰虛症者,此痙脈皆弦勁伏匿,症多反張厥逆,攻發之方難。而溫散之方易也。)
白話文:
《經》上說:各種痙攣和項強,都屬於濕邪;所有突然發作的強直,都屬於風邪。又說: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,會使人身體拘攣、背部僵硬、牽引脅肋疼痛。又說:督脈生病,會導致脊背僵硬反折。
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但不出汗,反而畏寒,這就是剛痙。太陽病發熱且出汗,不畏寒,這就是柔痙。太陽病出汗過多,也會導致痙攣;風病用下法治療也會導致痙攣;瘡瘍患者發汗也會導致痙攣。
太陽痙攣,身體強壯脈象沉而遲緩的,可以用栝蔞桂枝治療,讓患者微微出汗。治療剛痙無汗的,用葛根湯。治療胸悶口噤,臥床不安,腿部抽筋、牙齒緊咬的,用大承氣湯。
(仲景只記載了太陽和陽明實邪的三個方劑,卻沒有提到治療三陰虛症的方劑,這是因為痙攣的脈象大多弦緊而隱伏,症狀多為反張厥逆,攻伐之法難以施治,而溫散之法則相對容易。)
王海藏治剛痙,用神術湯加羌、獨、麻黃,治柔痙用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陳無擇謂痙症多由亡血,筋無所營,故邪得而襲之。凡汗下過多,及大病後多致斯疾。
景岳曰:足太陽之筋病,脊反折,項筋急;足少陰之筋病,主癇瘛及痙。陽病者,腰反折不能俯,陰病者,不能仰。故痙乃太陽少陰之病也。蓋腎與膀胱相表裡,膀胱為津液之腑,而腎為藏精之臟,病在二經,水虧可知。治此者,當以真陰為本。
凡痙症脈洪滑有火者,一陰煎;火甚陰涸者,玉女煎;痰甚者,清膈煎;有表邪者,三柴胡飲;多汗者,小建中湯加人參;泄瀉者,溫胃飲;瀉止而痙者,五福飲;若大虛脈沉細者,大補元煎。
白話文:
王海藏治療剛痙,使用神術湯加入羌活、獨活、麻黃;治療柔痙則使用白朮湯加入桂心、黃耆。陳無擇認為痙症大多是因為失血,筋絡無所依附,所以邪氣才能趁虛而入。凡是汗出過多,或大病之後,都很容易導致痙症。
景岳說:足太陽經的筋病,會導致脊柱反折,項部筋絡緊繃;足少陰經的筋病,會引起癇瘛和痙攣。陽病者,腰部反折無法彎腰,陰病者,無法仰頭。所以痙症是太陽、少陰經的病。因為腎和膀胱相表裡,膀胱是津液的腑,腎是藏精的臟器,病在二經,水液虧虛可知。治療這種病,應該以補益真陰為本。
凡是痙症脈象洪滑、有火氣的,使用一陰煎;火氣很旺,陰液枯竭的,使用玉女煎;痰液多的,使用清膈煎;有表邪的,使用三柴胡飲;多汗的,使用小建中湯加人參;腹瀉的,使用溫胃飲;腹瀉止住但仍有痙攣的,使用五福飲;如果是大虛、脈象沉細的,使用大補元煎。
附:瘛瘲
瘛者,筋脈拘急也;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俗謂之搐。暴病得之為風痰,及肝火襲於經脈;久病得之,亦屬痰火乘虛肆虐。治新病脈滿實者,搜滌風痰為主。治久病,必補中寓搜。總之,脈虛緩者可治,脈弦急者難愈。
附:顫振
《經》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若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則為顫振。有頭動而手不動者。木盛則生風、生火,上衝於頭也。若散於四末,則手足動而頭不動矣。肝經實熱者,瀉青丸。虛熱者,六味丸。肝木虛弱者,逍遙散,加參、朮、鉤藤。挾痰者,加竹瀝。脾胃虛者,六君子加芎、歸、鉤藤。
白話文:
瘛瘲
瘛瘲,指的是筋脈拘急(肌肉僵硬)和筋脈弛縱(肌肉鬆弛)兩種狀態,俗稱搐(抽搐)。
發病原因:
- 新病:因風痰(風寒濕邪引起的痰濁)或肝火(肝氣鬱結化火)侵犯經脈而引起。
- 久病:則屬於痰火(痰濁與熱邪結合)乘虛而入,肆虐經脈所致。
治療:
- 新病:脈象滿實者,以搜滌風痰(清除風寒濕邪和痰濁)為主。
- 久病:則需補中寓搜(補益脾胃,同時清除痰濁)。
- 總之:脈象虛緩者可以治療,脈象弦急者則難以治癒。
顫振
《經》(指《黃帝內經》)記載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意思是,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,都跟肝有關。
顫振的病因:
- 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:寒邪侵犯皮膚,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,就會出現顫振。
- 頭動而手不動:由於木盛則生風、生火,上衝於頭(肝氣過盛,就會生風生火,上衝頭部)而導致。
- 手足動而頭不動:風邪散佈到四肢,就導致手足顫動,而頭部則不受影響。
治療:
- 肝經實熱:用瀉青丸(清肝瀉火)。
- 肝經虛熱:用六味丸(滋陰補腎)。
- 肝木虛弱:用逍遙散(疏肝解鬱、養血調經),並加入參、朮、鉤藤(補氣、健脾、平肝熄風)。
- 挾痰:加竹瀝(清熱化痰)。
- 脾胃虛弱:用六君子湯(健脾益氣),加入芎、歸、鉤藤(活血化瘀、平肝熄風)。
多汗加耆、附。心血虛者,平補鎮心丹。心經虛熱者,導赤散。
附:拘攣
拘攣屬肝,肝主筋也。人但知攣為寒症,而不知亦有血枯而熱者。蓋寒則脛逆而痛,桂枝湯。熱則脛逆而枯,六味加牛膝、當歸。若濕熱下注,則疼腫便秘,羌活勝濕湯。至虛風襲於經脈,手足短縮,爪甲唇青,腹痛轉筋者,木瓜散。
循衣撮空:
循衣撮空摸床,多是大虛之候,不問雜病傷寒,以大補投之,多有得生者。古人謂肝熱風淫末疾,故手為之循撮,其人必譫語妄言。《經》云:肺入火為譫妄也。若婦人脫血枯燥,揚手擲足者,生地黃連湯主之。熱極神昏,便閉喘滿者,涼膈、承氣等下之。若氣虛而熱乘肺金者,升陽散火湯。
白話文:
容易出汗可以加黃耆和附子。心血虛弱的人,可以服用平補鎮心丹。心經虛熱的人,可以服用導赤散。
抽筋屬於肝的問題,因為肝主筋。很多人只知道抽筋是寒症,卻不知道也有血枯熱症。寒症會導致小腿逆行疼痛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熱症會導致小腿逆行乾枯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牛膝、當歸治療。如果濕熱下注,則會疼痛腫脹便秘,可以用羌活勝濕湯治療。如果極度虛弱,風邪入侵經脈,手腳縮短,指甲嘴唇發青,腹痛抽筋,可以用木瓜散治療。
病人不停地摸衣服和床,大多是極度虛弱的表現,不論是雜病還是傷寒,都應該使用大補方藥治療,很多病人因此而得救。古人認為肝熱風邪導致末疾,因此患者會不停地摸衣服,而且會胡言亂語。經書中說,肺入火就會導致胡言亂語。如果婦女因失血而導致身體乾燥,手腳亂舞,可以用生地黃連湯治療。如果熱極神志昏迷,便秘喘息,可以用涼膈散、承氣湯等瀉下藥治療。如果氣虛而熱邪乘犯肺金,可以用升陽散火湯治療。
筆花氏曰:痙症之病在筋脈,其原由於血液,陳氏謂亡血筋無所營。一語足以破的,惟其間有寒、有熱、有痰、有火,自當於養陰中隨症加減。又考《內經》因於濕,首如裹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之論。因悟瘡家發汗則痙之旨。瘡家本濕毒內蘊;又膿出陰枯,經絡素空,一發其汗。
則濕氣乘虛入絡,關節不利,變而成痙。則痙亦有因濕誤汗而成者,不必定屬瘡家也。凡濕溫之忌發汗,亦此意也。其在大病後、泄後、產後者,半屬氣血垂脫,非峻補不能救。古方用附子、白朮、桂心、歸、耆通治三陰,似不若加杞、菟、鹿膠、補骨之屬,兼填督脈。其並非大病後者,宜養營、潤燥、柔肝為主。
白話文:
筆花氏說:痙症的病症在筋脈,其根本原因在於血液。陳氏說失血則筋脈無所依附。這句話足以解釋痙症的根本原因,但其中還有寒、熱、痰、火等不同病因,因此在養陰治療的基礎上,應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。
再考究《內經》,提到“因於濕,首如裹”。各種痙症的症狀,如項強,都屬於濕邪的範疇。由此我領悟到瘡家發汗易導致痙症的道理。瘡家本就因為濕毒內蘊,再加上膿液排出,陰氣枯竭,經絡空虛,一旦發汗,濕氣乘虛而入經絡,關節就會變得不靈活,最終轉化成痙症。因此痙症也有因濕邪誤汗而導致的,並不一定屬於瘡家的範疇。凡是濕溫病忌諱發汗,也是這個道理。
對於大病後、泄瀉後、產後等病症,往往是氣血虛弱,瀕臨衰竭,需要峻補才能救治。古方用附子、白朮、桂心、當歸、熟地黃等藥物來治療三陰虛,但不如再加上枸杞、菟絲子、鹿膠、補骨脂等藥物,同時滋補督脈。如果患者不是大病後引起的痙症,則應該以養陰、潤燥、柔肝為主。
景岳謂此症所急在元氣,元氣復則血脈行。審其別無外邪,更宜益氣,如人參養營,十全大補,皆一定之治也。
白話文:
景嶽說這個病症最緊要的是恢復元氣,只要元氣恢復了血液循環就能正常進行。如果確定沒有其他外部病邪侵入,就應該增強元氣,像人參養營湯、十全大補湯等都是固定的治療方法。
(簡易版) 景嶽認為這病情最重要是恢復元氣,一旦元氣回復,血液就會流動順暢。若無外來病毒入侵,應多加滋養元氣,例如用人參養營或十全大補方子,這些都是一般常見的療法。
2. 痙症湯頭
栝蔞桂枝薑棗,桂枝芍藥栝蔞草。
葛根湯用葛麻黃,桂芍甘草棗生薑。
大承氣湯用芒硝,枳實大黃厚朴饒。
神術湯用蒼朮,防風甘草加蔥白。
白話文:
栝樓桂枝薑棗,桂枝芍藥栝樓草。葛根湯用葛麻黃,桂芍甘草棗生薑。大承氣湯用芒硝,枳實大黃厚朴饒。神術湯用蒼朮,防風甘草加蔥白。
白朮湯中用防風,白朮甘草生薑同。
一陰煎用生熟地,丹參冬芍牛甘記。
玉女煎用熟地,石膏麥冬知母膝。
清膈煎用陳貝木,膽星海石白芥錯。
三柴胡飲用柴陳,芍藥歸甘生薑成。
白話文:
白朮湯中使用防風,白朮、甘草、生薑一起使用。
一陰煎中使用生地、熟地、丹參、冬芍、牛膝、甘草。
玉女煎中使用熟地、石膏、麥冬、知母、牛膝。
清膈煎中使用陳皮、貝母、木香、膽星、海石、白芥子。
三柴胡飲中使用柴胡、陳皮、芍藥、生地、甘草、生薑。
小建中湯芍桂枝,甘草飴糖薑棗施。
溫胃飲用參朮陳,扁豆乾姜歸草能。
五福飲用參熟地,當歸白朮炙草記。
大補元煎參熟山,萸杞當歸杜仲甘。
瀉青丸用羌梔芎,大黃龍膽歸防風。
六味地黃湯,山山熟地,丹苓兼澤瀉,八味附桂相。
白話文:
小建中湯的藥方是:芍藥、桂枝、甘草、飴糖、生薑、大棗。
溫胃飲的藥方是: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扁豆、乾薑、甘草、歸脾。
五福飲的藥方是:人參、熟地黃、當歸、白朮、炙甘草。
大補元煎的藥方是:人參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當歸、杜仲、甘草。
瀉青丸的藥方是:羌活、梔子、川芎、大黃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。
六味地黃湯的藥方是:山藥、山茱萸、熟地黃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,而八味地黃湯則是在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,加入附子、肉桂。
逍遙散用柴歸芍,苓朮陳甘煨姜薄。
六君子湯治虛痰,四君又加陳半添。
平補鎮心丹,苓神熟麥天,山參龍齒遠,朱棗味車前。
導赤散用麥木通,生地甘草竹葉同。
桂枝湯治太陽風,赤芍桂甘薑棗從。
羌活勝濕湯防風,羌獨藁本蔓草芎。
白話文:
逍遙散使用柴胡、歸脾、白芍、茯苓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、煨姜、薄荷。
六君子湯治療虛痰,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再加入陳皮、半夏。
平補鎮心丹使用茯苓、神曲、熟麥芽、天花粉、山參、龍齒、遠志、朱砂、大棗、車前子。
導赤散使用麥冬、木通、生地黃、甘草、竹葉。
桂枝湯治療太陽風,使用赤芍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羌活勝濕湯使用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蔓荊子、川芎。
木瓜散用虎脛,參草當歸桑寄生,酸棗五加姜五片,木瓜黃耆柏子仁。
生地黃連湯,赤芍歸芎芩梔防。
涼膈散用翹芩實,山梔前甘大黃薄。
升陽散火湯,升葛羌獨防,人參柴芍藥,生炙草加姜。
人參養營苓朮草,耆歸陳地桂心好,五味白芍遠志姜,再加三枚黑大棗。
十全大補八珍齊,再添肉桂與黃耆。
白話文:
木瓜散要用虎脛、人參、當歸、桑寄生、酸棗、五加皮、生薑五片、木瓜、黃耆、柏子仁。
生地黃連湯一起服用,再加入赤芍、歸尾、芎藭、黃芩、梔子、防風。
涼膈散要用翹搖、黃芩、枳實、山梔子、甘草、大黃、薄荷。
升陽散火湯要用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人參、柴胡、芍藥,再加入生薑、炙甘草。
人參養營,再加入茯苓、蒼朮、草果、黃耆、當歸、陳皮、桂心,這幾味藥材搭配使用效果最好。最後再加入五味子、白芍、遠志、生薑,以及三枚黑大棗。
十全大補湯、八珍湯,再加入肉桂和黃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