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涵(日敦)

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陽屬 (1)

1. 卷二 陽屬

2. 傷寒

《難經》曰:傷寒有五:有中風,有傷寒,有濕溫,有熱病,有溫病。其所苦各不同。

按此則上古之世,一切風濕溫熱,皆歸於傷寒,自仲景著《傷寒》之論,分而析之,而諸症始不得混於正傷寒之列矣。厥功偉矣哉!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提到:傷寒病可分為五種類型,分別是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和溫病,這五種病症所呈現的痛苦各有不同。

由此可知,在上古時代,所有與風、濕、溫、熱相關的疾病,都被統一歸類在傷寒之下。直到張仲景撰寫了《傷寒論》,才開始將這些症狀進行細分,使其他病症不再混淆於典型的傷寒之中。他的貢獻實在是偉大啊!

3. 傷寒疑似辨

正傷寒之症,冬令天氣嚴寒,人感之而即病,其症發熱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身痛,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脈浮緩有汗為傷風。寒用麻黃湯;風用桂枝湯,或用加味香蘇散代之,隨手可愈。

其有非傷寒而類傷寒者,如感邪內伏,至春而發曰溫病,至夏而發曰熱病。其症頭痛發熱與傷寒同,但不惡寒而口渴,不可發表,宜柴葛解肌湯。若頭痛發熱而身重,但欲眠,鼻鼾不語者,風溫也。不可發汗,加減萎蕤湯主之。若發熱惡寒,而脈細身重,不能轉側,頭汗自出者,風濕也。

不嘔不渴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有因冬暖而衣被單薄受寒者,此表寒內熱,冬溫也。香蘇散加清藥主之。有夏秋暴寒感冒而頭痛發熱者,時行寒疫也。香蘇散主之。夏月頭痛發熱而自汗煩渴者,傷暑也。加減香薷飲主之。有夏月頭痛發熱,身重腹滿,譫語自汗,兩脛逆冷者,濕溫也。

切忌發汗,宜蒼朮白虎湯。若不頭痛發熱,卒然惡寒厥冷,吐瀉面青脈遲者,中寒也。姜附湯主之。其有身熱面赤、項強、頭搖、口噤者,痙也。加減小續命湯主之。有惡寒發熱,頭痛腹痛吐利者,霍亂也。藿香正氣散主之。若發熱脈緊,身不痛而脘悶噯腐吞酸者,傷食也。

保和丸主之。若煩熱頭疼,而脈軟體倦、語言懶怯者,虛煩也。補中益氣湯主之。或惡寒發熱,而病起自腳,兩脛腫滿者,腳氣也。檳榔散主之。如兩足忽枯細,名乾腳氣,四物湯加牛膝、木瓜主之。以上諸症,皆似傷寒而實非正傷寒,臨症審之。

白話文:

真正傷寒的症狀,是在冬天嚴寒的天氣下,人感染了風寒馬上發病,症狀包括發燒、怕冷、頭頸部疼痛、腰背僵硬、全身疼痛,如果脈搏浮緊且無汗,就是傷寒,脈搏浮緩有汗則是風寒。治療傷寒用麻黃湯,風寒則用桂枝湯,或者也可以使用加味香蘇散替代,通常都能快速康復。

然而有些病症看似傷寒卻不是真正的傷寒,例如,冬天感染的邪氣潛伏在體內,到春天才發作的叫做溫病,夏天發作的則叫熱病。這些病的症狀像是頭痛發燒,與傷寒相似,但不會怕冷反而會口渴,這時候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應使用柴葛解肌湯。若頭痛發燒且身體沉重,只想睡覺,打鼾且無法說話,這是風溫病,不能發汗,應使用萎蕤湯調整。如果發燒怕冷,脈象細弱,身體沉重無法翻身,頭部自發性出汗,這是風濕病。

若無嘔吐無口渴,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。若是冬天溫暖,穿著單薄受寒的,這是表寒內熱,稱為冬溫,應使用加了清熱藥的香蘇散。夏天或秋天突然受到寒冷導致頭痛發燒,這叫時行寒疫,應使用香蘇散。夏天頭痛發燒且自汗煩渴,這是中暑,應使用加減香薷飲。夏天頭痛發燒,身體沉重,腹部脹滿,胡言亂語且自發性出汗,兩腿冰冷,這是濕溫病。

絕對不能發汗,應使用蒼朮白虎湯。若無頭痛發燒,突然怕冷,四肢冰冷,嘔吐腹瀉面色青白,脈搏遲緩,這是中寒,應使用薑附湯。若身體發熱面色紅潤,頸部僵硬,頭晃動,嘴巴緊閉,這是痙病,應使用加減小續命湯。若怕冷發燒,頭痛腹痛,嘔吐腹瀉,這是霍亂,應使用藿香正氣散。若發燒脈搏緊繃,身體不痛但胃部悶脹,噯氣腐臭,這是消化不良,應使用保和丸。若煩躁發熱,頭痛,脈搏軟弱,全身疲倦,說話無力,這是虛煩,應使用補中益氣湯。若怕冷發燒,病從腳開始,小腿腫脹,這是腳氣病,應使用檳榔散。若雙腳忽然變得細瘦,稱為乾腳氣,應使用四物湯加牛膝、木瓜。以上各種症狀,都看似傷寒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傷寒,診斷時需仔細區分。

4. 傷寒綱領

傷寒之證,不外乎傳經、直中二者而已。傳經者由太陽傳陽明,由陽明傳少陽,由少陽傳太陰,由太陰傳少陰,由少陰傳厥陰,此循經傳也。亦有越經傳者,如寒邪初客太陽,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,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,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,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,亦有傳一、二經而止者,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。雖所傳不同,其為傳經則一也。

此皆由表入里,寒化為火,熱邪傳經之症也。直中者,不由三陽經傳入,而徑中三陰者也。中太陰則病淺,中少陰則病深,中厥陰則愈深矣。此寒邪直中之症也。夫傳經之邪,在表為寒,在裡為熱。直中之邪,則但寒而無熱也。且傳經之症,初病必發熱頭痛無汗,以漸而深,愈深愈熱,雖入陰經,脈必沉實,症必煩熱,此宜攻裡,或清或下,隨宜而用。

直中之症,初起本無發熱頭痛,但或厥冷、或嘔吐、腹痛、泄利,或畏寒不渴,脈沉弱不足,此皆元陽不足,陰症也。

白話文:

【傷寒綱要】

傷寒這種病症,不外乎是「傳經」和「直中」兩種情況。傳經是指病毒從太陽經開始,依序傳至陽明經,再從陽明經傳至少陽經,接著傳至太陰經,再傳至少陰經,最後傳到厥陰經,這是按照經絡順序傳播的情況。然而,也有跳過某些經絡直接傳播的情況,例如,寒邪初次侵入太陽經,可能不傳至陽明經而直接傳至少陽經,或者不傳至陽明經就直接影響陽明腑,也有從陽明經不傳至少陽經而直接影響腑,甚至從少陽經不傳至三陰經而直接影響胃腑,也可能僅傳至一、二個經絡就停止,或是始終隻影響一個經絡。雖然傳播的路徑各不相同,但都屬於經絡傳播。

這些都是由外向內,寒氣轉變為火熱,熱邪沿著經絡傳播的病症。直中是指,病毒不經過三陽經傳播,而是直接影響三陰經的情況。如果影響的是太陰經,病情較輕;如果是少陰經,病情較重;若是厥陰經,病情則更嚴重。這就是寒邪直接影響的病症。對於經絡傳播的病毒,若在體表表現為寒,一旦進入體內,就會轉變為熱。然而,直接影響的病毒,只有寒而無熱。

對於經絡傳播的病症,剛開始一定會出現發燒、頭痛、無汗等症狀,隨著病情加深,體溫會越來越高,即使病毒已進入陰經,脈搏必定是沉實的,症狀必定伴有煩熱,這時應當採用攻裡的治療方法,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清熱或下瀉的方式。

對於直接影響的病症,一開始並無發燒、頭痛等症狀,而可能是四肢冰冷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或是畏寒不渴,脈搏沉弱,這些都是由於元陽不足導致的陰性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