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一 陰屬 (9)
卷一 陰屬 (9)
1. 諸瘧(附三陰瘧論治)
《經》云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又曰: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此時陽虛而陰盛,故先寒,迨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復熱而渴。夫並於陰則陰勝,並於陽則陽勝。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
其日作者,邪氣與衛氣並居,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邪氣得陽則外出,得陰則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其間日作者,邪氣內薄於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而出,故間日乃作。其間數日發者,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,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。
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其作日有晏與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日下一節,故作也晏;久則其氣上行,氣日益高,故作日益早。
又曰:先寒而後熱者曰寒瘧。先熱而後寒者,此先傷風而後傷寒,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此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曰癉瘧。
《金匱》云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消爍肌肉,可用白虎意。溫瘧者,脈如平人,多熱少寒,骨節疼,時嘔,白虎加桂枝主之。牝瘧者,多寒無熱,此邪伏於腎,氣不外行,蜀漆散主之。瘧病發渴者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、石膏。若寒多熱微,或但寒不熱,柴胡桂薑湯一劑如神。
《機要》曰:瘧有中三陽者,各顯三陽經症,在太陽則汗之。(加味香蘇散等)在陽明則清之下之。(白虎湯、承氣湯等)在少陽則和之。(小柴胡湯及景岳諸柴胡飲)在陰經則不分三陰,總謂之濕瘧,當從太陰經治。(胃苓湯加羌活柴蘇)傷之淺者,在處暑前;重者,在處暑後。
張玉父謂,牝瘧邪伏於腎,濕瘧邪伏太陰,皆但寒不熱,濕則身重骨疼,脹滿善嘔,並宜柴胡桂薑湯。食瘧則中脘生痰,外乘於風,必脹滿少食作嘔,宜柴陳煎加枳殼草果。
陳無擇謂,瘧有外因,風寒暑濕成之;有內因,則心肝脾肺腎一有不和,則痰飲鬱結,皆能為瘧;有不內外因,如胃瘧飢飽失度,勞瘧經年不瘥,微勞不任是也,當各隨症治之。
薛氏曰:日久虛瘧,微熱而無寒者,胃氣虛也,四君子加升麻當歸。若中氣下陷,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。景岳曰:若陰虛血液不充而邪不解者,病在肝腎,宜補陰益氣煎,而惟休瘧飲尤妙,何人飲亦佳。瘧勢正熾,一二髮間,不可遽截。胃弱者,勿用寒涼止截。截瘧之法,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,截瘧如神。
血氣虛者,用何人飲、休瘧飲止之。氣血強壯者,方可用常山飲。若胃有伏痰鬱結,草果飲。
瘧母系頑痰挾血食入絡,而結為癥瘕,宜通其絡,鱉甲煎丸,或小柴胡加鱉甲、蓬朮、桃仁,俱用醋製。虛人瘧母,必用補益中加鱉甲。
白話文:
經典醫書上寫著:夏季如果受到暑氣的侵害,到了秋季很可能就會發作瘧疾。夏季因暑氣導致出汗不暢的人,到秋季可能會形成風瘧。又說,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身體的陽氣會聚集在陰分,這時陽氣較虛弱,陰氣較旺盛,所以患者會先感到寒冷。等到陰氣達到最旺盛的時候,原本聚集在陰分的陽氣會再次出現,這時陽氣和陰氣同時在身體外層交匯,導致陰氣較虛弱,陽氣較旺盛,因此患者會感到發燒和口渴。當陽氣聚集在陰分,陰氣就會佔優勢,反之,當陰氣聚集在陽分,陽氣就會佔優勢。陰氣佔優勢會導致寒冷,陽氣佔優勢則會導致發熱。醫生如果無法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已經逆亂了體內的氣息。
瘧疾每天發作的原因,是邪氣和衛氣共存於體內,衛氣白天在身體的陽分運行,夜晚在陰分運行,邪氣得到陽氣時會往外散發,得到陰氣時會向內深入,當陰氣和陽氣互相碰撞時,就會導致每天發作。隔天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在體內深入臟腑,橫向連接募原,它的路徑較長,影響較深,行進速度較慢,無法和衛氣一起排出體外,因此每隔一天才會發作。每隔幾天才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陰氣較多而陽氣較少,所以發作的間隔時間較長,反之,如果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,發作的間隔時間就會較短。
邪氣和正氣的交戰,有時強有時弱。發作的時間有早晚之別,是因為邪氣進入了風府,沿脊柱向下移動,每天下降一個節段,因此發作時間逐漸延後;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邪氣向上移動,位置逐漸升高,因此發作時間逐漸提前。
又說,先感到寒冷再發熱的是寒瘧。先發熱再感到寒冷的,這是先受到風邪再受到寒邪,稱為溫瘧。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,這是陰氣已經完全消失,陽氣單獨發作,患者會感到氣短煩躁,手腳發熱,想要嘔吐,稱為癉瘧。
《金匱要略》指出,癉瘧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氣,導致體內氣息過盛,消耗了肌肉,可以使用白虎湯的意圖來治療。溫瘧患者的脈象和平常一樣,但熱氣較多,寒氣較少,骨頭關節疼痛,偶爾會嘔吐,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。牝瘧患者只會感到寒冷,不會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潛伏在腎臟,氣息無法正常向外發散,可以使用蜀漆散來治療。瘧疾患者如果發作時會口渴,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、石膏。如果寒氣較多,熱氣較少,或者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可以用柴胡桂薑湯一次就能見效。
《機要》指出,瘧疾可以根據受邪部位的不同分為三大類,分別對應三陽經的症狀,如果是太陽經,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(例如加味香蘇散等)。如果是陽明經,應該使用清熱和攻下的方法來治療(例如白虎湯、承氣湯等)。如果是少陽經,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(例如小柴胡湯以及景嶽諸柴胡飲)。如果是陰經,就不分三陰,統稱為濕瘧,應該按照太陰經的原則來治療(例如胃苓湯加上羌活柴蘇)。如果病情較輕,一般在處暑之前發作;如果病情較重,則一般在處暑之後發作。
張玉父認為,牝瘧是因為邪氣潛伏在腎臟,濕瘧是因為邪氣潛伏在太陰經,兩者都會只感到寒冷而沒有發熱。濕瘧會導致身體沉重,骨骼疼痛,腹脹,容易嘔吐,都適合使用柴胡桂薑湯。食瘧是因為中脘部位產生了痰液,外受風邪,會導致腹脹,食慾減退,容易嘔吐,適合使用柴陳煎加上枳殼草果。
陳無擇認為,瘧疾可以分為外因和內因兩種,外因是由風寒暑濕造成的;內因是因為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有一個或幾個功能不調和,導致痰飲鬱結,都能引發瘧疾;還有一種不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,例如胃瘧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勞瘧是因為長期疲勞,這些都需要針對具體症狀來治療。
薛氏指出,如果瘧疾持續時間較長,只會有微熱而沒有寒冷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和當歸來治療。如果中氣下陷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來治療。景嶽說,如果陰氣虛弱,血液不足,邪氣無法被清除,疾病在肝臟和腎臟,應該使用補陰益氣煎,尤其是休瘧飲的效果更佳,何人飲也有很好的效果。瘧疾發作時勢頭很猛,一兩次發作之間,不能匆忙地使用截斷療法。對於胃氣虛弱的患者,不要使用寒涼藥物來止住瘧疾。截斷瘧疾的方法,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兩錢常山,截斷瘧疾的效果非常好。
對於血氣虛弱的患者,可以使用何人飲和休瘧飲來止住瘧疾。對於血氣旺盛的患者,可以使用常山飲。如果胃部有潛伏的痰鬱結,可以使用草果飲。
瘧母是因為頑固的痰液和血液食物進入經絡,形成了癥瘕,應該疏通經絡,可以使用鱉甲煎丸,或者小柴胡湯加上鱉甲、蓬朮、桃仁,都要使用醋製。對於虛弱的患者,必須在補益中加上鱉甲。
筆花氏指出,瘧疾屬於陰邪,暑氣屬於陽邪,《內經》中有夏季受暑氣,秋季發作瘧疾的說法,但是並沒有伏熱反而轉化為寒邪的道理,這是因為夏季貪涼,暑邪被風寒侵襲,到了秋季暑氣消退,涼氣生起,潛伏的邪氣開始活動,受病較淺的人瘧疾也會較輕,受病較深的人瘧疾也會較重。而且邪氣潛伏的輕重不同,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根據傷寒六經的原則來調整,而不是僅僅針對少陽經使用小柴胡湯。
瘧疾發作多次之後,汗液自然會排泄出來。潛伏的邪氣也會逐漸清除,但是正氣會被瘧疾幹擾,必然會虛弱,所以一旦看到嘴脣和舌頭顏色淡白,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滋養正氣,加上當歸、白芍、首烏、炙甲來調和陰氣,這樣瘧疾就能停止,正氣也能恢復。對於中氣下陷的患者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中氣。對於血氣虛弱的患者,可以使用烏梅和生鱉甲來截斷瘧疾,這是不會改變的方法。如果確實有嚴重的寒氣,可以加上肉桂和附子;如果有潛伏的火氣,可以加上黃芩和黃連。這些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,不能固定使用一種方法。
如果邪氣尚未透出就匆忙截斷,或者邪氣已經清除卻過度使用表散藥物,病情勢必會變得更加嚴重,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特別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