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二 陽屬 (5)
卷二 陽屬 (5)
1. 傷寒兼症
傷寒兼症者,傷寒中所恆有之症。有因於誤治者,有調攝失宜者,有病氣相傳染而變症者,按法治之而已。
咳嗽者,脈寒,也。止嗽散加荊、防、蘇子,或二陳湯。
咽痛有表裡寒熱之分,邪在表,甘桔湯加薄荷、牛蒡。若少陰里症,凡傳經而燥渴者,甘桔湯加黃連、元參、牛蒡。如直中而腎氣虛寒,逼其無根之火上浮者,姜附湯加桔梗主之。汗多亡陽者補正氣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程中常伴隨一些併發症,這些併發症可能是誤治、調養不當或病氣傳染所導致的,只要依照醫理治療即可。
咳嗽的病人脈象偏寒,可用止嗽散加入荊芥、防風、蘇子,或使用二陳湯。
咽喉疼痛分為表裡寒熱,表證可用甘桔湯加薄荷、牛蒡。若是少陰里證,伴隨傳經燥渴的症狀,可用甘桔湯加黃連、元參、牛蒡。若病邪直中腎臟,腎氣虛寒,逼使無根之火上浮,則可以用姜附湯加桔梗治療。汗多耗損陽氣的病人要補正氣。
吐血者,熱迫血而上行也。如失表而邪蘊於經者,加味香蘇散散之。若邪入里而醞釀成熱者,犀角地黃湯清之。若大便閉結,邪熱上攻者,生地四物湯加大黃下之。
衄血者,寒邪將散,榮血周流,古人所謂「紅汗」是也。此病當解也。若寒邪在經,頭痛發熱而衄者,表也。加味香蘇散汗之。若邪氣在裡,燥渴煩心而衄者,犀角地黃湯清之。
白話文:
吐血者
吐血是因熱邪逼迫血液上行所致。
- 若患者失卻表氣,邪氣蘊積於經脈,可用加味香蘇散來散邪。
- 若邪氣入侵內里,化熱釀成病症,則可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熱。
- 若患者大便閉結,邪熱上攻,可用生地四物湯加生大黃來瀉熱通便。
衄血者
衄血是寒邪將要散去,血液運行通暢,古人稱之為「紅汗」,此病屬於要痊癒的徵兆。
- 若寒邪在經脈,患者頭痛發熱並伴有衄血,屬表證,可用加味香蘇散發汗。
- 若邪氣在內,患者口燥渴,心煩意亂並伴有衄血,屬裡證,可用犀角地黃湯清熱。
便膿血者,熱迫血而下行也。宜清之。若瘀血凝聚,少腹痛拒按,小便自利者,下之。亦有下焦虛寒,腸胃不固者、附子理中湯加歸、芍。
蓄血者,瘀蓄下焦也。仲景云:太陽症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者愈。表邪不解者宜表,表後而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桃核承氣湯,此瘀始積,其輕者也,若表盡而裡熱深,乃其重者,抵當湯攻之。凡傷寒少腹脹滿不痛,小便不利者,溺澀也,按之繞臍硬痛,小便短澀,大便不通,燥屎也。惟按之小腹硬痛,小便自利,或大便黑色,喜怒如狂者,畜血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大便帶膿血,是因為熱氣迫使血液向下流動,應該要清熱。如果是有瘀血積聚在小腹,按壓時疼痛且有抵抗感,小便暢通,就需要瀉下。還有一些人下焦虛寒,腸胃不固,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,再加入當歸和芍藥。
蓄血是指瘀血積聚在下焦。仲景說:太陽病症沒有解除,熱氣積聚在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血從下焦流出就會痊癒。如果表邪沒有解除,就應該先治療表症;表邪解除之後,小腹仍然緊結,才可以使用攻下藥物,例如桃核承氣湯,這是瘀血剛開始積聚,情況比較輕微的;如果表症已經完全解除,但是裡面的熱氣很深,情況就比較嚴重,需要使用抵當湯來攻下。凡是傷寒病患者,小腹脹滿但不疼痛,小便不暢,小便排泄困難,按壓小腹時感到繞臍周圍疼痛且硬,小便量少且排泄困難,大便不通,排泄的是乾燥的糞便,這就是溺澀。只有按壓小腹時感到疼痛且硬,小便暢通,或者大便黑色,喜怒無常像發狂一樣,才是蓄血。
動陰血者,傳經至手足厥冷,是謂熱極反厥,誤投熱藥,迫血妄行,或從耳目,或從口鼻、一擁而出,名曰動陰血,又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鼻鼾者,鼻中發聲如鼾睡也,為風熱壅閉。
鼻鳴者,鼻氣不清,言響如甕中出,此屬風寒壅塞,須按症治。
不能言及語言難出者,有表裡之分,太陽症發汗後身熱者,名曰風溫,其症脈浮自汗,身重、多眠,而語言難出者,此表邪蘊其內熱,萎蕤湯去麻黃加秦艽主之。又少陰症,咽中傷,生瘡而不能言者,古方治以苦酒湯。宜用甘桔湯加牛蒡、薄荷、元參、白前之屬以清之。復有風寒客於肺中,聲啞不能言者,用半夏、生薑、荊、防等辛溫以散之。
白話文:
動陰血
動陰血是指陰血被擾動,傳輸經脈至手足,導致手足冰冷。這是一種「熱極反厥」的現象,如果誤用熱藥,會迫使陰血妄行,從耳目、口鼻中一湧而出。這種情況稱為「動陰血」,又稱「下厥上竭」,十分難以治療。
鼻鼾
鼻鼾是指鼻中發出如鼾睡般的聲音,是由於風熱壅閉所致。
鼻鳴
鼻鳴是指鼻氣不清,說話的聲音如從甕中發出,這是風寒壅塞所導致的,需要根據症狀治療。
不能說話或說話困難
不能說話或說話困難,可以分為表證和裡證。如果是太陽症,發汗後身體發熱,稱為「風溫」,症狀包括脈浮自汗、身體沉重、嗜睡,同時說話困難。這是表邪熱蘊於體內所致,可以使用「萎蕤湯」加減「麻黃」和「秦艽」治療。
如果是少陰症,咽喉受傷長瘡而不能說話,可以使用古方「苦酒湯」治療。也可以適當使用甘桔湯加減牛蒡、薄荷、元參、白前等清熱的藥材。
還有由於風寒侵襲肺部,導致聲音嘶啞而不能說話的,可以使用半夏、生薑、荊芥、防風等辛溫藥物驅散風寒。
更有中寒之症,口鼻氣冷,口噤難言者,當用溫熱之劑。大抵唇焦、口舌乾、口渴者,熱也;唇淡、口和、氣冷者,寒也。
溫瘧者,傷寒邪熱未除,復感風邪,變為溫瘧,其寒熱依時而作,與少陽症無定時者不同。大抵熱多寒少,或先熱後寒,每致神昏譫語,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黃連、知母、貝母。
身重難轉側者,大都屬寒,然亦有熱者,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不嘔不渴者,桂枝附子湯。此表寒也。少陰症腹痛,四肢沉重下利者,真武湯。此裡寒也。若風溫症,脈浮汗出身重者,萎蕤湯。又三陽合病,腹滿、身重、譫語、遺尿者,白虎湯。又陰陽易,亦有身重少氣者,附子理中湯。
白話文:
中寒之症
如果有受寒的症狀,呼吸冷氣,口不能張開且言語困難,應使用溫熱的藥方。總的來說,嘴脣發焦、口舌乾燥、口渴,表示體內有熱;嘴脣蒼白、口氣冷表示體內有寒。
溫瘧
溫瘧是傷寒餘熱未消,又感受風邪而轉變的,其寒熱交替發作有時間規律,與少陽症的不定期發作不同。通常熱症多寒症少,或先發熱後發寒,常導致神智昏亂和胡言亂語,可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,加入黃連、知母、貝母。
身重難以轉動
這樣的症狀大部分是寒證,但也有可能是熱證,風濕糾結,關節疼痛,不嘔吐不口渴,可用桂枝附子湯。這是表寒證。少陰症腹痛,四肢沉重下痢,可用真武湯。這是裡寒證。若為風溫症,脈浮汗出,身體沉重,可用萎蕤湯。若為三陽合病,腹脹、身重、胡言亂語、尿失禁,可用白虎湯。此外,陰陽互易,也可能出現身重氣短的症狀,可用附子理中湯。
發黃者,寒濕如熏黃色,暗而不明,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。濕熱則黃如橘色,染衣如檗,梔子檗皮湯、茵陳大黃湯;又有瘀血發黃,亦濕熱所致。
痙者,項脊強,頭動搖,口噤、背反張是也,有三陽病而發者,有因胃腑實熱者,有三陰中寒而發者,有因內傷氣血者。如頭搖、口噤、背反者,太陽痙也,加減小續命湯。若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者,陽明痙也,前方加升麻、葛根。若眼目斜視,手足牛蒡者,少陽痙也,小柴胡湯加桂枝、勾藤。
白話文:
發黃
- 因寒濕而發黃者,顏色如被燻過的黃色,暗淡不明。可服用茵陳五苓散或茵陳姜附湯。
- 因濕熱而發黃者,顏色如橘色,像用檗染過的衣服。可服用梔子檗皮湯或茵陳大黃湯。
- 因瘀血而發黃者,也是濕熱所致。
痙攣
- 痙攣是指脖子和脊背僵硬,頭部搖動,嘴巴緊閉,背部反張等症狀。痙攣的原因有:三陽病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,胃腑實熱,三陰中寒(少陰、厥陰、太陰),或內傷氣血。
- 頭搖、嘴巴緊閉、背部反張者,為太陽痙,可服用加減小續命湯。
- 頭向下拉,手足拘攣者,為陽明痙,前方可加升麻、葛根。
- 眼睛斜視,手足似被牛蒡抓住者,為少陽痙,可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、勾藤。
如口噤胸滿,腳攣急,大便閉,必齘齒者,胃腑實熱痙也,三乙承氣湯下之。如發熱,脈沉細,肢冷自汗者,為陰痙,風寒中臟也。附子理中湯加防風、肉桂主之。亦有內傷發痙者,肝血不足,血燥生風,目斜手搐,逍遙散加人參、桑寄生主之。若大病後、產後氣血大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,加釣藤、寄生。
如不應,急加附子。
白話文:
如果嘴巴緊閉、胸部滿脹、腳抽筋、便秘,並且還咬緊牙關,這是胃腑實熱引起的痙攣,可以用三乙承氣湯瀉下。如果發燒、脈搏沉細、肢體冰冷、自汗,這是陰痙,是風寒侵入臟腑所致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防風、肉桂治療。也有因內傷導致痙攣的,這是肝血不足,血燥生風所致,表現為眼斜手抽搐,可以用逍遙散加人參、桑寄生治療。如果是大病之後或產後氣血大虛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,再加釣藤、寄生。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,就趕快加附子。
斑疹者,一曰傷寒,二曰溫毒、三曰時氣,四曰陰症。傷寒失治,熱毒蘊結。發斑紅赤者胃熱,紫赤者熱甚,紫黑者胃爛,三黃解毒湯,或犀角大青湯清之。此證脈有力者為順,沉小者為逆。如譫語便閉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大抵解胃熱之毒,必用黃連、大青、犀角、元參、升麻、青黛、石膏、知母、芩、柏、山梔之類。溫毒發癍者,冬令感寒,至春夏發,犀角大青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斑疹,指的是身體出現紅色或紫色斑點,可以歸因於四種原因:一是傷寒,二是溫毒,三是時氣,四是陰症。
傷寒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熱毒就會積聚在體內。如果斑點呈現紅色,表示胃熱;呈現紫紅色,表示熱毒更嚴重;呈現紫黑色,則表示胃部已經潰爛。此時可用三黃解毒湯或犀角大青湯來清熱解毒。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病情順利;脈搏沉細,則表示病情逆轉。如果出現神志不清、大便不通等情況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通便。
總而言之,治療胃熱引起的斑疹,要用黃連、大青、犀角、元參、升麻、青黛、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柏樹皮、山梔子等藥物。
溫毒引起的斑疹,通常發生在冬天受寒,到了春夏季節才發病。這時可用犀角大青湯來治療。
時氣發癍者,人感天時不正之氣,憎寒壯熱,大紅點見於膚表為癍,小紅點行於皮中為疹。疹發於肺,升麻葛根湯加大力子以散之。癍出於胃,犀角大青湯清之。更有陰症發癍者,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之火,上熏於肺,發癍點如蚊、蚤咬痕,用調中溫胃之劑,其點自退,然亦有涼滋而愈者,須審寒熱治之。
結胸痞氣者,《經》云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因作結胸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結胸重而痞輕也。傷寒邪在三陽,下之而成結胸,其症胸腹滿痛,手不可近,先用小陷胸湯,如結實難解,更用大陷胸湯攻之。若邪入三陰而未結聚,猶宜清解之。下之太早,則成痞氣。
白話文:
時氣發癍 時令流行的疾病所引起的發疹,人因感受了天地間不正當的氣候,感到怕冷發熱,皮膚上出現大紅點的就是癍,小紅點流竄在皮膚之中的就是疹。疹發生在肺部,用升麻葛根湯加大力子供行氣散結,癍產生於胃部,用犀角大青湯來清熱。還有一種陰症發癍,寒邪潛伏在下焦,逼迫無根之火向上燻蒸到肺部,發出的癍點像蚊蟲叮咬的痕跡,應使用調中溫胃的藥方,癍點自然會消退,但也有用清涼滋潤的方法治癒的,需要根據寒熱情況辨證治療。
結胸痞氣 《傷寒論》中說:疾病本屬陽證,卻偏偏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產生結胸;疾病本屬陰證,卻偏偏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產生痞氣。結胸比較嚴重,而痞氣比較輕微。傷寒邪氣在三陽經,使用瀉法後就會形成結胸,其症狀是胸腹脹滿疼痛,用手觸碰也不行,先用小陷胸湯,如果結實難以化解,再用大陷胸湯攻破。如果邪氣進入三陰經而沒有形成結胸,仍可以清解之。過早使用瀉法,就會形成痞氣。
其證胸前痞滿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又有水結胸者,水飲停蓄也,小半夏加茯苓湯。復有寒實結胸症,乃寒氣結聚,誤用下藥而成,須用白散主之。凡一切結胸痞氣,藥不效者,乃濁氣結聚,枳實理中丸甚效。
臟結者,病人素有宿積,連於臍旁,新邪又痛引陰筋,此邪氣結實,難治也。
振戰慄者,聳動為振,戰搖為戰,心跳為慄,虛症多有之。而邪正交爭,亦發戰慄,察症治之。
筋惕肉瞤者,《經》云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今發汗多,津液枯少,陽氣大虛,筋肉失養,故惕惕而跳,瞤瞤而動也。急宜溫經益陽,真武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結胸痞氣
症狀:胸前悶脹不適。 主治方:半夏瀉心湯。
若為水濕積聚胸中,則為水結胸。 主治方:小半夏加茯苓湯。
若為寒氣凝結胸中,因誤用瀉下藥物所致,即為寒實結胸。 主治方:白散。
凡一切胸中氣滯鬱結,藥物治療無效,多為濁氣積聚。 主治方:枳實理中丸。
臟結
症狀:患者素有宿疾,與臍旁相連,新感邪氣後疼痛且牽引陰筋。此為邪氣凝結,難以治療。
振戰慄症
表現:戰慄發動稱為「振」,身體顫抖稱為「戰」,心跳稱為「慄」。虛症常有此表現。此外,正氣與邪氣交爭時,也會出現振戰慄症。應詳細診察,根據症狀辨證施治。
筋惕肉瞤
《內經》雲:「陽氣充盛,精氣則能滋養神志,柔弱則能滋養筋骨。」現在患者多因發汗過度,津液枯少,陽氣虛弱,導致筋骨失去滋養,故筋惕而跳動,肉瞤而浮動。應急行溫經益陽之法,主治方為真武湯。
叉手冒心者,發汗過多,心下悸,欲得按也,桂枝甘草湯。
驚悸者,心惕惕然跳動也。有氣虛者,有汗下損津液者,有水氣者,按症治之。
小便不利,有數種,因汗下者,津液不足也,黃疸熱病者,鬱熱內蓄也。風濕相搏,與陽明中風,皆寒氣所乘也。更有氣虛者,宜詳辨之。
遺溺者,傷寒中危急之候,下焦虛寒,不能攝水,理中、四逆等主之。三陽合病亦有之。此熱甚而陰挺失職也。白虎湯主之。大約熱甚者可治,虛寒者難治。若雜症遺尿,多屬氣虛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雙手交叉放在胸口,感覺心慌,且伴隨出汗過多、心悸、想要按壓胸口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驚悸是指心臟不停跳動,讓人感到不安。造成驚悸的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是氣虛、出汗過多導致津液不足、或是水氣過盛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治療。
小便不順暢的原因也有很多,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不足,也可能是黃疸熱病導致內熱鬱積,還有可能是風濕寒氣入侵,或是陽明中風。另外也可能跟氣虛有關,需要仔細辨別。
遺尿是傷寒病危時的症狀,代表下焦虛寒,無法收納水分。可以用理中湯、四逆湯等藥物治療。也可能是三陽合病,因為熱盛導致陰氣不足。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一般來說,熱盛的遺尿比較容易治療,虛寒的遺尿則比較難治。至於一些雜症導致的遺尿,大多是氣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
呃逆者,即𩜺也。氣自臍下直衝胸也。傷寒失下,胃火上衝而呃者,其症燥渴閉結,大柴胡湯下之。便不結,瀉心湯主之。若三陰中寒,胃氣欲絕而呃者,其症厥冷下利,附子理中湯合丁香散溫之。呃不止,則死。
懊憹者,即懊惱,心中鬱郁不舒,由表邪乘虛內陷,結伏心胸間,梔子豉湯吐之。
鬱冒者、昏冒而神不清也。《經》云:諸虛乘寒則為厥,鬱冒不仁。此寒氣上逆也。當溫補。又陽明症澀閉喘熱者,有燥屎也,下之。又傷寒傳之五六日,漸變神昏不語,形貌如醉,或睡中獨語,與水則咽,不與則不思,此熱傳心胞絡也。宜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以清之。
白話文:
呃逆:即打嗝,氣從肚臍下衝上胸膛。傷寒導致便祕,胃中鬱火上衝而呃逆,症狀為口渴、便祕,可服用大柴胡湯治療。若便祕解除,可服用瀉心湯。若三陰受寒,胃氣衰弱而呃逆,症狀為手腳冰冷、腹瀉,可服用附子理中湯合丁香散溫暖身體。若呃逆不止,則會死亡。
懊憹:即煩悶鬱結,心中憂鬱不暢,是由於外邪趁虛而入,鬱結在心胸之間,可服用梔子豉湯吐出邪氣。
鬱冒:即昏迷神志不清。醫經中說:虛症遇到寒邪會導致厥證,鬱冒而無知覺,這是寒氣上逆造成的。應予溫補。陽明症狀中,便祕、喘息、發熱,並有乾硬的大便,需予以通便治療。傷寒到了五六天後,逐漸神志不清、不能說話,面容如醉,或在睡夢中自言自語,喝水時會嗆到,不喝水時則不口渴,這是熱邪傳入心臟與包絡。應服用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。
奔豚者,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如江豚之上竄,此下焦陰冷之氣,宜用姜附湯加吳萸、肉桂、茯苓,或佐橘核、小茴、川楝尤效。
身熱惡寒,身寒惡熱者,身大熱反欲近衣,此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,傷寒外感之屬也;身大寒反不欲近衣,此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,熱邪內郁之候也。
風溫者,傷寒汗後感風,其症灼熱脈浮,身重多眠,鼻息鼾,語言難出,萎蕤湯主之。
濕溫者,本傷於濕,因而中暑,其症兩脛逆冷,胸滿頭目痛,妄言多汗,脈陽浮而陰小,切忌發汗,蒼朮白虎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奔豚症是指氣從小腹往上衝到心臟,造成疼痛,就像江豚向上跳躍一樣,這是下焦陰冷之氣引起的,可以用姜附湯加吳萸、肉桂、茯苓,或佐以橘核、小茴、川楝治療。
身體發熱卻怕冷,或身體發冷卻怕熱,這兩種情况都屬於傷寒外感。如果身體非常熱,卻想要穿更多衣服,表示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;如果身體非常冷,卻不想穿衣服,表示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,這是熱邪內郁的表現。
風溫是指傷寒之後出汗,再受風寒所致,症狀包括發燒、脈搏浮、身體沉重、嗜睡、呼吸粗重、說話困難,可以用萎蕤湯治療。
濕溫是指原本受濕邪侵襲,又中暑所致,症狀包括小腿冰冷、胸悶、頭疼、神志不清、多汗、脈象浮而虛,切忌發汗,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
風濕相搏、傷寒八九日,身體煩疼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虛浮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,若口渴者,不可用。
勞復、食復、女勞復者,大病後勞倦傷氣,名勞復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若飲食傷脾,名食復。宜調胃氣以消食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若犯房事致病復,名女勞復。頭重目眩,腰背疼,小腹絞痛,人參三白湯主之。
陰陽易者,病後交接,男遺於女,女遺於男,症與女勞復同,人參三白湯治之。若吐舌者,大危也。
白話文:
當風和溼氣相互影響時,如果已經感冒了八到九天,全身感到疼痛難耐,無法自由轉動身軀,沒有噁心感或口渴現象,且脈搏虛弱又浮躁,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但如果出現口渴的情況,則不宜使用此方劑。 如果是因為過度疲憊導致疾病反覆發作,稱為「勞復」;在大病初癒後因勞累損耗元氣所引起的病情加重,也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。若是由於吃太多食物造成脾胃受損,被稱為「食復」,應該調整胃部功能並消除食物積聚,可服用枳實梔子豉湯。如果是在生病期間行房事引發疾病的再次發生,就叫做「女勞復」。患者會有頭暈眼花、腰部背部疼痛以及下腹部劇烈疼痛等症狀,可用人參三白湯進行治療。 另外一種情況是男女之間交換性行為,男性把病毒傳染給女性或者女性把病毒傳染給男性,這種病症跟女勞復相同,可以用人參三白湯進行治療。但如果有吐舌的情況,那表示非常危險。
狐惑者,狐疑不決之狀,內熱生蟲也。蟲蝕肺則上唇生瘡,名曰惑,蝕肛則下唇生瘡,名曰狐。用雄黃丸。
陽毒陰毒者,熱之極、寒之甚也。陽毒則斑黃狂亂,梔子湯加人中黃;陰毒則厥逆清穀,身痛如被杖,四逆湯加蔥白。二症或兼咽痛。
百合病者,行住坐臥,若有神靈,默默意趣不樂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壞病本太陽症,汗、吐、下仍不解,須察何藥所誤,見某症,用某藥救之。
白話文:
狐惑症是指猶豫不決的狀態,是由內熱生蟲引起的。蟲蝕肺部會導致上唇生瘡,稱為惑;蟲蝕肛門則會導致下唇生瘡,稱為狐。可用雄黃丸治療。
陽毒和陰毒分別代表極度發熱和極度寒冷。陽毒會導致皮膚斑黃、神志狂亂,可用梔子湯加人中黃治療;陰毒則會出現手足厥冷、腹部冷痛、身體疼痛如被杖打,可用四逆湯加蔥白治療。兩種病症都可能伴隨咽喉疼痛。
百合病是指病人神志恍惚,默默無言,心情不愉快,可用百合知母湯治療。
壞病屬於太陽病,即使經過汗、吐、瀉等治療仍然沒有好轉,需要觀察病因,針對不同的症狀用藥救治。
熱入血室者,婦人傷寒,經水適來,邪氣乘虛,陷於血海之中,晝則明瞭,夜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治法無犯胃氣,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桃仁、紅花、生地、丹皮。
陰躁似陽躁者,陰極反躁也。脈沉遲無力,口燥渴而不能飲,欲坐臥泥水,宜用溫劑。設誤認為陽躁,即敗。
陽厥似陰厥者,熱極而發厥,所謂熱深厥亦深也。寒厥初病即見,熱厥以漸而來。
腫有三症,太陽風濕相搏,身微腫者,宜疏風祛濕。陽明風熱,耳前後腫者,宜刺,或用普濟消毒飲。大病瘥後,腰以下腫者,宜利小便。
白話文:
當熱氣侵入血室時,婦女患上傷寒,正值月經來潮,邪氣趁虛而入,沉積在血海之中,白天精神清醒,晚上卻說胡話,像是看見鬼魂一樣。治療時要避免傷害胃氣,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桃仁、紅花、生地、丹皮。
陰躁症狀類似陽躁症,這是陰氣極盛反倒躁動。脈象沉遲無力,口渴卻喝不下水,想坐臥在泥水中,應當用溫和的藥劑治療。如果誤認為是陽躁症,就會導致治療失敗。
陽厥症狀類似陰厥症,這是熱氣極度熾盛而導致的厥證,也就是說,熱氣越深,厥證就越嚴重。寒厥症狀從發病初期就能看見,而熱厥症狀則逐漸出現。
腫脹有三個症狀:太陽經風寒濕邪氣相互搏擊,導致身體輕微腫脹,應當疏風祛濕;陽明經風熱邪氣入侵,耳前後腫脹,應當針刺,或使用普濟消毒飲;大病痊癒後,腰部以下腫脹,應當利尿消腫。
除中者,傷寒六七日,脈遲為寒,誤投涼藥而反能食,名曰除中,言食下即除去也,為難治。
氣上衝心者,腹裡氣時時上衝也。傷寒傳至厥陰,消渴而沖者,熱症也。《經》云: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也,如太陽傷風症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浮,胸中痞鞕,氣衝咽喉不得息者,胸有寒也,瓜蒂散吐之。
筆花氏曰:仲景《傷寒》數卷,其精妙無以復加。一切病症,悉得資為法竅,直可以參天地,立民命,與古帝王精一執中之訓,萬世常昭矣。後世取法者,各抒議論,簡帙繁多,恐有滋惑,概不採入,特是傳經之症,變幻無常,全在臨胗時靈心妙悟,因事制宜,勿致拘執不通,始免泥古戾今之咎。慎哉!慎哉!
白話文:
伤寒病发六七天,脉搏迟缓,说明病情寒凉,如果误用寒凉药,反而能吃饭,这种情况叫做“除中”,意思是说吃下去的东西马上就排泄出来了,这种病很难治。
气上冲心,是指腹中气体经常往上冲。伤寒病发展到厥阴阶段,口渴并且气往上冲,是热证。《伤寒论》里说:“凡是逆上冲的症状,都属于火。”比如太阳伤风症,头不痛,脖子也不僵硬,寸脉浮,胸口感觉堵闷,气冲咽喉喘不过气,说明胸中有寒气,用瓜蒂散来吐出来。
笔花氏说: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几卷书,其精妙之处无与伦比。所有病症,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治疗方法和规律,可以用来参悟天地之道,治理民众的生命,与古帝王精诚一致,中正平和的教诲相一致,万世流传。后世学习《伤寒论》的人,各有各的见解,书籍繁多,恐怕会让人更加迷惑,所以就不收录进来了。只有传经的病症,变化无常,全靠医生临诊时灵心妙悟,根据情况制定治疗方案,不要拘泥于古法,否则就会墨守成规,落后于时代,这是应该谨慎对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