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科金鑰全書》~ 上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8)

1. 產婦氣滯血凝患陰火喉證論治

產婦三日,內服藥宜消瘀去惡,行血活血,俾經氣暢行,再用補血湯,重用黃耆,輕用當歸調理,則所食水穀化乳汁,為無病之產婦也。然而產婦無論初胎至三四胎,無論少婦壯婦,一經胎產,其氣血俱虛,已可概見,其脈息或濡或細,或大而無力,皆氣血俱虛之象。故醫書有產後不憑脈之說,總宜顧住元氣,不可妄恣攻伐,致蹈虛虛之害,醫者可不慎歟?然而喉病因何而致乎?蓋產後氣血大虛,惡露不能自淨,以致惡血凝結,經氣不通。

主血者,肝藏也,氣滯血凝,則肝藏鬱而不舒,郁久則風木挾火而動,土遭木克,金受火焚,而肺管受病矣。肺管即喉管也。醫者不察病之所由起,或用苦寒瀉火,或用辛溫潤燥,皆伐及無辜,令元氣愈憊,法當陰陽藥並進,加入活血散瘀等藥,與喉證虛火門參看。

白話文:

產後三天,產婦應服用能去除瘀血和惡露的藥物,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,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。待經氣順暢後,再服用補血湯,其中黃耆的用量較多,當歸的用量較少,這樣可以調整身體狀況,讓產婦所攝取的食物轉化為乳汁,就像一個沒有產後問題的產婦一樣。

然而,無論是第一胎還是第三、四胎,無論是年輕產婦還是成熟產婦,一旦經歷生產,氣血必然會虛弱,這是可以預期的。從脈搏的微弱、細小,或是雖大但無力,都能看出產婦氣血兩虛的情況。因此,醫學文獻中有產後不依賴脈診的說法,主要是因為應該注重保護產婦的元氣,避免隨意進行強烈的治療,以免造成虛上加虛的傷害,作為醫生,豈能不謹慎?

那麼,產婦的喉嚨疾病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產後氣血嚴重虧損,惡露無法自然排乾淨,導致血液凝結,經絡運行不暢。

主管血液的是肝臟,如果氣血阻滯,肝臟功能就會受到抑制,長時間下來,風木挾火的現象就會出現,進而影響到脾胃和肺部,最終導致肺部管路,也就是喉嚨部分的問題。如果醫生未能深入理解疾病的根源,可能就會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,或者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滋潤,這些都會對無辜的器官造成傷害,使產婦的元氣更加衰弱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同時使用陰陽平衡的藥物,並加入活血散瘀的成分,參考虛火門的治療方式來處理喉嚨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