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科金鑰全書》~ 下卷 (1)
下卷 (1)
1. 下卷
2. 實火門
風火喉痹腫痛,或雙單喉蛾,或喉癰,或真纏喉風,或頭面腮頸腫大瘟證,自初起以至危急,或因誤治危險,及楊梅丹毒上攻咽喉,主治方略。
白話文:
「這是關於實火導致的疾病處理方式。症狀包含因風火引發的喉嚨紅腫疼痛,無論是兩側或單側的扁桃腺炎,或是喉部膿腫,甚至是嚴重的纏喉風,以及頭部、面部、頰部和頸部因瘟疫而引起的腫大。從病發初期一直到病情危急,包括因錯誤治療導致的危險情況,乃至於梅毒或丹毒向上蔓延至咽喉的情形,以下將提供對這些病症的主要治療方法和策略。」
3. 內用服藥驅邪隊
生甘草湯(張長沙),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,大甘土之正位,用治越上之火,凡實火喉病初起,與虛火喉病初起,但覺微痛者,此湯主之。
生甘草(一兩),童便(一碗燉湯),一日數服,時時嚥下。
甘桔湯(張長沙),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,喉病初起,微痛不腫,微有寒熱,主開提瀉火,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,蓋主甘而佐以辛苦開散之品,觀此可悟,不輕於用表。
生甘草(一兩),桔梗(五錢),濃煎取汁,一日數服。
半夏散及湯(張長沙),治少陰病咽中痛,消風除涎,虛實通用之劑。《本草》半夏治咽喉腫痛,桂木治喉痹,為咽喉主藥。
半夏(漂洗存性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用,助半夏除痰熱,毒盛者宜生用),三味(等分各研、各篩,合治之)。白飲調服方寸匕,日數服,若不能服散,以水一升煎七沸,納藥二方寸匕,更煎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,治上之藥宜小其劑。或問:半夏桂枝,後人以為喉科禁藥,曷故?曰:禁半夏,忌燥,禁桂枝,忌表,此中精義令人莫測。要知咽喉無痰不病,而痰生於濕熱,取半夏滌除涎痰也。
五苓散用桂枝,以太陽通於少陰,取桂枝利小便,故喉證用桂枝去皮,免其辛燥,引火下行,治在少陰。
竹葉石膏湯(張長沙),清胃火,解鬱熱。
竹葉(一兩),石膏(五錢),元參,麥冬,甘草(各三錢),川貝(一錢),糯米(一杯),井花水煎。
普濟消毒飲(李東垣),咽喉痛,頭面頸項俱腫者,名大頭瘟,主祛瘟,化毒。
元參(伍錢),連翹,桔梗,甘草(各三錢),殭蠶,薄荷,牛蒡子,黃芩,黃連,藍根,陳皮,升麻,柴胡,馬勃(各錢半),原方節去升、麻、連、勃,重加生地,急流水煎,引用野菊花苗根,生大青葉,隨取一藥,搗汁兌服,不拘劑。凡急重證,只煎頭水,渣不再煎。
按:本方升麻、柴胡為兼有陽明少陽表證,不專為喉科而設,真有此兼證,則升柴不在忌表之例,葛根亦然。毒重者,黃連可用,馬勃須甘草水制,否則有毒。
三一承氣湯(劉河間),調胃氣,除積熱,釜底抽薪,中病為度。合三承氣湯為一湯,故名三一,並治外科雜證。
生大黃(三錢),元明粉,生甘草(各二錢),枳實,厚朴(各一錢)
生牛膝飲(李瀕湖),引火下行,喉科要藥。
生牛膝葉多取之搗爛絞汁,時時嚥下。吐涎則患自減,或和糯米煎汁飲之,大便結加大黃少許,小兒和乳汁與之。
會厭逐瘀湯(王清任),痘後嗆水,氣管有瘀,會厭腫壅者主之,三劑即平。
生地,桃仁,紅花,桔梗,甘草(各三錢),元參,歸尾,赤芍(各二錢),枳殼,柴胡(各一錢)
白話文:
內用服藥驅邪隊
生甘草湯:治療少陰病二三日出現咽喉疼痛的方劑。此方以甘草為主藥,適用於實火和虛火引起的咽喉疼痛初期,症狀較輕微者。 方中用大量生甘草,搭配童尿,每日服用多次,少量多次嚥下。
甘桔湯:治療少陰病二三日出現咽喉疼痛,初期症狀輕微,略有寒熱的方劑。此方以生甘草為主藥,輔以桔梗,具有開提瀉火的作用。如果服用生甘草湯效果不佳,則可改用甘桔湯。
半夏散及湯: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咽喉疼痛,具有消風除涎的功效,虛實皆可使用。方中半夏、桂枝、甘草三味藥等量研磨,調服。如果不能服用散劑,則可煎煮服用。方中提到,後人認為半夏和桂枝是喉科禁藥,是因為半夏燥、桂枝傷表,但實際上咽喉疾病多與痰濕熱有關,半夏能清除涎痰,桂枝(去皮)可引火下行,因此在特定情況下是可以使用的。
竹葉石膏湯:清胃火,解鬱熱的方劑。
普濟消毒飲:治療咽喉疼痛伴有頭面頸項腫脹(大頭瘟)的方劑,具有祛瘟化毒的功效。原方中部分藥物可根據情況加減。急重症患者,只煎第一遍藥汁服用即可。
三一承氣湯:調胃氣,除積熱的方劑,針對病症而用藥。
生牛膝飲:引火下行,為喉科常用藥。將生牛膝葉搗爛取汁,少量多次嚥下。若有吐涎現象,病情會減輕。也可與糯米同煎服用。大便乾燥者可加少量大黃;小兒服用時可加入乳汁。
會厭逐瘀湯:治療痘疹後嗆水,氣管瘀血,會厭腫脹的方劑。三劑即可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