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眼科錦囊》~ 續眼科錦囊卷一 (6)
續眼科錦囊卷一 (6)
1. 眼目至大之論
予弱冠之時,苦心力學,不得眼科之要領,意怠志撓,欲畫止者再四。一日,偶會友人杉山子,卒爾問曰:眼珠之徑圓有幾許乎?予曰:雖有男婦老少肥瘦短修之異,概略不過徑寸耳。此凡人之所知,而子特問之者何也?必有故矣。曰:予所熟視者,有三尺許之徑圓,若悟入是理,則何憂功之不成乎?子其思諸。予聞之,茫乎自失久矣。因謂昔紀昌學射於飛衛,衛曰:學視而後可。視小如大,視微如著,而後告我。昌以氂懸蝨於牖而望之,旬日之間寖大,三年之後如車輪焉。蓋其大者,非蝨之大也,我視之以為大也。視目之法,亦如此歟。正道百字訣云:真常須在目。陰符經曰:其機在目。自古聖經賢傳,無不以目為樞機者。故孟子曰:觀其眸子,人焉廋哉?蓋人之善惡邪正,皆取諸眸子之瞭眊焉。可見眼目者,五官之君,滿體之主,七情五欲,皆聽其使令。韓子曰:形於上,日月星辰皆天也;形於下,草木山川皆地也;命其兩間,夷狄禽獸皆人也。眼目之在於人身亦然矣。以是理觀之,則眼珠之徑圓,不啻三尺,雖滿身謂皆為眼目可也。目之明者,配之於日月,故明字從日月。嗚呼,僅僅眼珠,包括此妙用,然則眼目徑大,何止一身之微而已哉?實可與日月均其光侔其大矣。呂氏春秋曰:天生陰陽寒暑燥濕,四時之化,萬物之變,莫不為利,莫不為害。至哉言也。其所養者翻為賊,其所利者轉為害,則情欲之變,時令之禍,無不損害眼目者矣。世醫不知至大至妙之理,徒為徑寸之一小具而施治,故心昧術屈,而不能暢展活方之機,宜哉其無復明之效焉。世醫常遇予,則必先叩以內翳針刺之法,予曰:無難,又不易也。何則?眼質玲瓏透徹,而所刺之針頭,自外面洞視,故曰無難也。然至一刺見白日之妙處,宜神領意會,非言語之所能盡也,故曰不易也。然而天下之患者,盲於外障者十之七八,而盲於內障者,僅居二三。且內障中,有青白黑開大收小及數多之區別,則用針之眼疾,亦是百中之一二耳。世醫於許多之外障,未嘗用工夫,而單要知用針之妙處,此猶不察切身日用之實,而徒畫太極焉,皆厭卑近務高遠之所致也。碩學先生以眼目為一小具,以眼科為一小技,不盡心極慮,故有是弊矣。此言當與具眼之人論,而不可與盲眼科語也。因告門生曰:欲療佗盲,必先療自己之蒙,以參得眼目至大之理,則始可與談是道矣。
白話文:
在我二十歲的時候,我努力學習醫學,但總是無法掌握眼科的精髓,多次感到灰心喪氣,甚至想放棄。某天,我偶然遇到朋友杉山子,他突然問我:「你知道眼球直徑大概有多長嗎?」我回答:「雖然男女、老少、胖瘦、高矮不同,但眼球的直徑大約只有一寸左右,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事。你為什麼特別問這個問題?一定有你的原因吧。」他說:「我觀察到的,眼球直徑大約有三尺左右。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,那還怕什麼醫學研究不會成功呢?你應該好好思考一下。」
我聽到這番話,恍惚了好久。我想起了過去紀昌跟隨飛衛學習射箭的故事,飛衛告訴他:「先學會看東西,才能開始。你要學會把小東西看成大的,把微小的東西看成顯著的,然後再告訴我。」於是紀昌把一根牛毛掛在窗戶上,看著它。十天後,那根牛毛在他眼中逐漸變大;三年後,他看到的牛毛已經像車輪一樣大了。他看到的並不是牛毛真的變大了,而是他的視覺讓他覺得牛毛變大了。看眼睛的方法,也是這樣嗎?
古人說過,真正的常態就在眼睛裡,陰符經也提到,機緣就在眼睛裡。從古至今,所有聖賢的經典,都強調眼睛的重要性。孟子曾經說過:「透過一個人的眼睛,就能看出他的本性。」一個人的善惡、正邪,都可以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來。眼睛,是五官之首,全身之主,所有的感情和慾望,都要聽從眼睛的指揮。韓子說:「在上面的形狀,是日月星辰,那就是天;在下面的形狀,是草木山川,那就是地。命運在這兩者之間,而人類、野獸和異族,都是其中的一部分。」眼睛對於人體,也是同樣重要的。
從這個道理來看,眼球的直徑不只是三尺,甚至可以說全身都是眼睛。眼睛明亮的人,就像日月一樣,所以「明」字是由日和月組成的。啊,小小的眼球,竟然包含著這麼神奇的作用。那麼,眼睛的大小,豈止是身體的一小部分呢?事實上,它可以和日月一樣光明,一樣偉大。
《呂氏春秋》說:「天地生陰陽,冷熱,乾燥和濕潤,四季的變化,萬物的轉換,都是為了好處,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危害。」這句話真是太深奧了。我們以為對自己有益的,反而可能成為傷害;我們以為對自己有害的,反而可能成為保護。情感和慾望的變化,時間的災難,都可能對眼睛造成損傷。世上的醫生不知道這個深奧的道理,只是把眼睛當作一個小器官來治療,所以他們的心智模糊,技巧受限,無法展現出靈活的治療方法,所以他們的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
世上的醫生遇到我,總是先問我關於內障針刺的方法。我告訴他們:「這並不難,但也不是那麼容易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眼睛的結構非常精細,從外面可以看到被刺針穿透的情況,所以說不難。但是,要在正確的地方刺到能看到白天的奇景,需要神領意會,這是語言無法完全表達的,所以說不容易。
然而,世界上大多數的病患,八、九成都是因為外部障礙導致的失明,只有不到兩、三成是因為內部障礙。而且,在內部障礙中,還有青色、白色、黑色、擴大、縮小等不同的區別。因此,針刺眼睛的疾病,只佔所有疾病的百分之幾。世上的醫生在面對許多外部障礙時,並沒有下功夫去研究,卻只想瞭解針刺的技巧,這就像是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,只專注於畫太極圖一樣,都是因為追求高遠而忽視基礎所導致的。
博學的先生們認為眼睛只是一個小器官,眼科只是一項小技術,所以他們沒有盡全力去研究,這就是他們的缺點。這些話只能和有眼光的人討論,不能和不懂眼科的盲人說。
因此,我告訴我的學生們:「想要治療別人的盲眼,必須先治療自己的盲目。只有理解眼睛的偉大,才能真正開始談論這個領域。」
2. 雙瞳三瞳之論
西說云。重瞳之人。每患一物二形之證矣。以理言之。則一瞳瞻識一物。則重瞳應鑑視兩形。而質之實驗。則其似理者非理。卻在理外。而知其妙理之妙矣。夫人具兩眼。則左右各一瞳。而見者非兩形。盲偏眼者。亦不視偏形矣。雖謂物景之寫映。系瞳孔網膜。然所以鑑視者。精神之妙用。而知覺一物。非二形也。猶耳也。鼻也。其孔皆兩。而音臭不二也。然則重瞳之人。不視多形之理。彰彰乎著明也。上毛高井氏兒子。左右重瞳。予友清水生。亦左眼雙瞳。頃者偶遇一女巫。左右各三瞳者。叩其所鑑識。皆無異常矣。故重瞳二形之說。謂理可然而已非的實也。
或云。由其方土之異。而有不同也。此所謂遁辭也。其誕妄不攻而破焉。夫病之所致而現出多形者。前編已述大略。然而大醉或發狂初。或打撲頭蓋人。或頭痛劇甚者。間有發起此證。皆是由精神觸知太甚。而失機活之常度也。可不深察乎。予述此說。以示門生。傍有客戲云。
嘗聞黃帝四目。帝舜項王各二瞳。然未見史籍傳記。有目視數形之說矣。果若西說。則如九眼之白澤。千眼之大士。無數物景。繚亂飄閃於目前。猶對萬花鏡。世間豈有此娛樂乎。聞是言。滿坐無不絕倒焉。
白話文:
【對於雙瞳與三瞳的討論】
西方學說指出,雙瞳(瞳孔重疊)的人,常常會出現看一個東西卻像看到兩個的現象。理論上講,一個瞳孔看一個物件,那麼雙瞳就應該能看到兩個影像。但實際上,這種看似合理的理論卻並非如此,反而顯露出其奧妙之處。
人有雙眼,但看事物時並不呈現為兩個形狀。即使是單眼失明的人,也不會只看到一半的形狀。雖然物體的影像投射在瞳孔的網膜上,但真正能辨認事物的是精神的微妙作用,我們感知的是一個物件,而非兩個形狀。就像耳朵和鼻子,雖然都有兩個孔,但聽覺和嗅覺並不分為兩份。因此,有雙瞳的人不會看到多個形狀的道理,是再明白不過的了。
我朋友高井氏的兒子,以及我的另一位朋友清水生,分別有雙瞳。最近,我還偶然遇到一位女巫,她的眼睛每個都有三個瞳孔。我問他們視覺是否異常,他們都回答沒有。所以,雙瞳會看到兩個形狀的說法,只是理論上可能,但並不符合實際情況。
有人認為,這是由於地域的不同導致的差異,這是逃避問題的說辭,這種荒謬的觀點不攻自破。因疾病導致的多重視覺現象,在前篇已有詳述。然而,大醉、初發狂、頭部受重擊、嚴重頭痛等情況下,偶爾也會出現這種現象,都是由於精神受到過度刺激,導致正常的運作機制失調,這一點不可不慎。
我分享這個觀點給學生,旁邊的客人開玩笑地說:「我曾聽說黃帝有四隻眼睛,帝舜和項羽各自有雙瞳,但我從未在史書上看到過他們有看到多個形狀的記載。如果真如西方所說,那麼像有九隻眼睛的白澤,有千隻眼睛的大士,眼前豈不是充滿了無數飄忽閃爍的影像,就像對著萬花筒一樣,世上豈會有這樣的樂趣?」聽到這些話,整個房間的人都笑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