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眼科錦囊》~ 續眼科錦囊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續眼科錦囊卷一 (4)

1. 西洋窮理無確徵論

殆至不能保其生也。風土飲食之異。其勢固當如此也。予嘗見歐羅巴洲之人。白日步走。必用蓋笠。而笠檐壓著眉頭。更設廣庇。或帶著綠硝眼鏡。其為之者。蓋怕惡日光也。予叩問其故。答曰。北地之人。不堪南方赫輝。是以每遠涉南方之地。例用此笠。且帶眼鏡。以遮障光輝矣。

若在貴國及寒暄中和之諸地。則猶可耐當焉。如印度爪窪熱帶諸邦。則笠前更掛用薄羅。或帶黑硝靉靆。以致躲避爍光。不然。則眼目耐過不得。而必有焮熱腫痛。或竟陷黑障青盲等之憂。若夫極北冰山積雪之地。太陽照光反映於冰雪上。射注眼目。焮熱疼痛。此等之證。無年不行。

故瞽盲甚多矣。而地偏於南北。必有偏有之患焉。諸生幸生此上國。吾儕深所欽羨也。因斯語以考較其視力之強弱。眺望遠處。必劣於我。至黃昏後。卻優於我。何則。其國接近夜國。而日光薄弱。令人目然者。亦此必然之理也。蓋地瀕赤道。則瞳睛愈黑。地接北方。則碧眼黃睛。

皆因太陽光輝之厚薄。而眼珠內部之黑稠液。自為濃淡。以令其適度也。可見風土稟賦之不侔。獨疾病豈無差別乎。夫過飲火酒。殆至鄰死。貪飧酸冷。發起暴瀉。放血屢施。精神昏昏。遂不能起者。往往有之。何則。此其飲食施用者。與中土氣化相背悖也。若患者有血行失度。

閉塞黏滯之證。考索上件藥餌。或刺絡瀉血。可以救其急迫。此乃醫門之活法也。韓文公曰。大匠無棄材。尋尺各有施。醫亦然矣。極其候證。察致病之所由。相其強弱。酌其深淺。以制其劑。則無可棄之藥。無難用之方。今世拘執西學之徒。空信鑿鑿之說。不辨風土。不詢食料。

以彼所宜。強施於我。謾誇究理精說。不察病倏之異同。不驗常有之藥劑。藐視二千年來煉磨之正法。而如石膏附子人參柴胡神效貴品。輕蔑如糞土。稱用蜀葵錦葵茅根大麥之類。以為保生之主。嗚呼。厭舊喜新。棄近求遠。賤多貴寡者。人情之所然也。吠聲之徒。不知道之在近。

以其管蠡之材。皮膚之見。陋劣之心。妄修究理之學。蓋理也者。易傅會而又易乖戾。我以為是。而彼以為非。然則其究者。猶未究也。修西學而其理與我相暌違者。非彼之訛謬。而出於傳其說者之昧陋也。製劑亦應有差等矣。山田圖南子云。按仲景氏方。大略二十兩藥。用水一斗。

煮取五升。是水今一合。得藥今三錢九分強。由今觀之。猶似藥贏而水歉。又云。以微火煮之。鹹得其宜。惟恐藥汁頗濃。苦其難服耳。又云。華夏古人。與本邦今人身度食量。皆既不同。豈可固守華夏古人之劑。施諸本邦當今人哉。須減之分兩。以適其宜焉。漢土與本邦比鄰相接。

而精其術者。猶知其不同焉。蓋食肉之民。其服藥不大劑。則難以奏效矣。然而西洋之俗。服煎劑甚罕。而專用火酒製劑。蒸露精液。或化煉諸藥。蓋煎劑則不加量無效。是故調峻效劇烈之物。以小量抵當大劑。以便服用也。以彼所斟酌分量。謾施於我者。未見其可矣。且如熱眼外用收澀劑。

白話文:

西洋窮理無確徵論

人幾乎無法生存,風土飲食不同,本就如此。我曾見歐洲人白天行走,必戴寬沿帽,帽檐壓到眉毛,並另加遮陽篷,或戴綠色玻璃眼鏡,這是因為害怕強烈的陽光。我詢問原因,他們回答說,北方人受不了南方的強烈陽光,所以每當遠行到南方,就會戴這種帽子和眼鏡來遮擋陽光。

在貴國和溫和地區尚可忍受,但像印度、爪哇等熱帶國家,則要在帽簷上再掛薄紗,或戴黑色墨鏡來躲避強烈的陽光,否則眼睛無法承受,必然會紅腫疼痛,甚至失明。至於極北冰山積雪之地,太陽光反射在冰雪上,照射到眼睛,也會造成紅腫疼痛,這種病症年年都有,所以失明的人很多。因此,由於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,必然會有不同的疾病。諸位能生在這個上國,我們非常羨慕。由此可見,他們的視力強弱與我們不同,遠眺時不如我們,但黃昏後卻比我們好。這是因為他們國家靠近極夜地區,陽光較弱,使人眼睛疲勞的程度也因此有所不同。靠近赤道地區,瞳孔就越黑;靠近北方,眼睛就呈碧眼或黃眼。

這都是因為太陽光線的強弱,導致眼珠內黑色液體的濃稠度不同,以達到適應環境的目的。由此可見,風土人情不同,疾病當然也有差別。過度飲酒,幾乎危及生命;貪食生冷酸的食物,引起嚴重腹瀉;放血多次,精神萎靡,最終不能起床的例子,屢見不鮮。這是因為他們的飲食習慣與中原的氣候變化相違背。如果患者有血行失調、閉塞滯澀的症狀,可以考慮使用某些藥物,或放血治療,以應急。這是醫學上的急救方法。韓愈說:「大工匠不會浪費材料,每一寸木材都有其用途。」醫生也是一樣,要根據病人的病情,觀察致病的原因,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,然後再用藥,這樣就不會有浪費的藥物,也沒有難以使用的方劑。現在一些拘泥於西學的人,空信西方的理論,不辨別風土,不詢問飲食情況,便將西方的治療方法強加於我們,誇耀他們的理論精妙,卻不考察疾病的差異,不驗證常用的藥物,輕蔑兩千多年來積累的正確方法,像石膏、附子、人參、柴胡等有效藥物,卻被他們視為垃圾,而使用蜀葵、錦葵、茅根、大麥等,作為主要的保命藥物。唉!厭舊喜新,捨近求遠,輕賤多數而重視少數,這是人之常情。那些妄言西醫的人,不懂得就近取材的道理,他們以狹隘的眼光、膚淺的見解、偏狹的心胸,妄談西醫理論。所謂的理論,很容易附會,也很容易偏離正道。我認為對的,他們認為錯的,那麼他們的探究,還沒有探究到真理。學習西學而其理論與我們相違背的,不是西學本身的錯誤,而是由於傳播西學的人的愚昧無知。

藥物的劑量也應有所區別。山田圖南子說,根據張仲景的方劑,大致是二十兩藥材,用水一斗,煮成五升。現在一合水,大約只用三錢九分藥材,從現在來看,藥量似乎過多,水量卻不足。他又說,用微火慢煮,效果最好,唯恐藥汁太濃,難以服用。他又說,古代華夏人和現在本國人的體格和食量都不同,怎麼能固守古代華夏人的藥量,用在本國現代人身上呢?必須減少藥量,以適應現在人的體質。漢地與本國相鄰,精通醫術的人,都知道藥方的劑量應有所不同。因為吃肉的人,藥量不足,就難以奏效。然而西方的習俗,很少服用湯劑,而專用酒精製劑,蒸餾藥液,或煉製藥物。因為湯劑不加大劑量就無效,所以他們用少量高效劇烈的藥物來代替大量藥物,以便服用。將西方的藥量強加於我們,是不可行的。比如治療眼疾,外用收斂藥劑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