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眼科錦囊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白內翳

實難容易會得之。予注意苦志者有年於茲矣。而其所得不過如此也。亦惟虎豹之一斑。豈得無遺漏哉。學者宜留意焉。

治法,此證不施手術則治者。未之有也。古今顓門家。各所相承之禁方秘訣。亦為不鮮。然其術。惟有直刺橫刺耳。西洋別有截開術。除是三法之外。未嘗有他術。吾門刺之之法。要在審視濁液凝結之候。且刺之有時。禁嚴寒酷暑之二候。而俟其冷暖適度。快晴無風之日。太陽中天之時。

於南窗明亮之處。設睡床。令患者高枕仰臥。包被無恙一眼。著旁人拿住其頭。醫坐於枕頭。屈右膝舉左膝。以左手張開兩瞼。按定之。右手將細針(此予所新制之鐵針也圖出於續篇)角膜外側。去白膜分際約五釐許。自外眥向內眥橫刺入於角膜中。至以瞳孔正中。白濁凝結之處。

而以針尖作速壓伏內翳。送收葡萄膜之下部。若其翳強硬而不能墜下者。宜以針尖纏著之。盡心推降之。而看其內翳全墜。即拔去針頭。只務勿毀傷葡萄膜。若誤破葡萄膜。則必發不測之險證。此之謂橫刺之法也。雖有直刺截開之二術。比較橫刺之術。當在第二等。其為直刺之法也。

將柳葉尖針之細小者。從角膜正中向瞳孔直刺之。用小消息子。取出濁翳。雖然。不是熟手。則難行焉。若忽爾施是術。則疼痛乍發。反成不治之翳。截開之術亦然矣。此法於角膜下際。將利刀橫截以除去內翳是也。此二術皆是非穩妥之術。若僥倖得痊。亦有刀瘢生外翳。動為遮明者矣。

行術前後。令服三黃瀉心加辰砂。宜快掃胃中鎮墜驚氣。而用手術之後。點一元丹。以綿絮浸於蘘荷搗汁。置眼胞上。施青布繃帶。令靠几椅。勿令為安臥。如此約七日。不許食膏腴及辛熱之物。若兩眼共患者。先刺初起之一眼。隔兩三月。又刺一眼。若刺之。內翳猶存者。

再刺亦無害。然在行刺之間。患者發失氣昏冒者。即宜拔去針頭。否則恐有傍發頭旋之證。而使既墜之翳。再為騰侵也。既刺後。動輒嘔吐。故預當為其防也。此法本非膚淺之術。多年煉熟得其妙。則一刺發矇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白內翳治療極其困難,多年苦心鑽研,所得也只是皮毛,難免遺漏,後學需謹記。

治療此症,不手術則無法治愈。古今眼科專家,雖有許多秘方絕技,但方法也只限於直刺、橫刺,以及西方的開刀術三種,別無他法。我這裡的刺法,關鍵在於觀察濁液凝結的狀態,並選擇合適的時間。要避開嚴寒酷暑,選擇冷暖適宜、晴朗無風、太陽當空的日子。

在南窗明亮的地方,準備好床鋪,讓患者高枕仰臥,遮蓋好另一隻眼睛,讓旁人扶住頭部。醫生坐在枕頭旁,屈右膝,抬起左膝,用左手撐開患者眼瞼,按住固定。右手持細針(此為我新制的鐵針,圖示見續篇),在角膜外側、距白膜邊緣約五釐米處,從外眼角向內眼角橫刺進入角膜,直達瞳孔正中、白濁凝結處。

用針尖迅速壓伏內翳,使其下降到葡萄膜下方。如果內翳堅硬無法下降,可用針尖纏繞著它,用力推降,直至內翳完全下降,再拔出針頭。務必小心,不要損傷葡萄膜,否則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危險。這就是橫刺法。雖然還有直刺和開刀術,但與橫刺法相比,它們的效果較差。

直刺法是用柳葉尖的細針,從角膜正中向瞳孔直刺,用小工具取出濁翳。但此法非熟手難以操作,若操作不慎,會加劇疼痛,反而導致無法治愈。開刀術也是如此,此法在角膜下緣處,用鋒利的刀橫切除內翳。這兩種方法都不穩妥,即使僥倖治癒,也可能留下刀疤,形成新的遮擋視線的白翳。

手術前後,服用三黃瀉心湯加辰砂,以迅速清除胃中濁氣,鎮定驚悸。手術後,點用一元丹,用蘘荷搗碎的汁液浸濕棉絮敷在眼瞼上,用青布繃帶包紮,讓患者靠在椅子上,不要平躺休息。約七天內,禁止食用肥膩辛辣的食物。如果兩眼都患病,先治療發病較早的一隻眼睛,間隔兩三個月再治療另一隻眼。如果刺針後內翳仍然存在,可以再次施行手術。

但是,手術過程中,如果患者出現暈厥、頭昏等症狀,應立即拔出針頭,否則可能導致頭暈目眩,使已經下降的內翳再次浮起。手術後,患者可能出現嘔吐,術前應做好預防。此法並非簡單易行,需多年熟練掌握才能做到一針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