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癧科全書》~ 辨癧症之證治 (5)

回本書目錄

辨癧症之證治 (5)

1. 辨癧症之證治

加減黃芩知母湯

黃芩,知母,杏仁,焦山梔,川貝母,桔梗,煅牡蠣(各二錢),生桑皮,元參,天花粉(各三錢),鬱金(錢半),生甘草(一錢)

如挾初感風寒,酌加荊芥、防風。

加減甘桔湯

生甘草(一錢),桔梗,川貝母,旋覆花,百部,茯苓(各二錢),鬱金(錢半),白前(錢半)

如挾初感風寒,酌加荊芥、防風。

加減左歸飲

熟地,萸肉,枸杞,茯苓,廣皮(各三錢),山藥,半夏(各二錢),三七,炙甘草(各一錢),鬱金(錢半)

清水煎服。

加減右歸飲

熟地,山藥,枸杞,炒杜仲(各三錢),半夏,白芨(各二錢),鬱金(錢半),三七,廣皮(各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白芨,萸肉(各二錢),附片(八分),安桂(三分)

(十四)頑核癧,無論在頸之左,在頸之右,初起只單一核,圓若彈丸,不癢不痛,雖經八年十年,仍不腫不痛,亦無加增,此名頑核癧。皆因或氣或血,為機觸動凝結而成,不必施治。惟謹戒食燥火生痰之物,並少食雞肉,及一切動肝火,則得之矣。

(十五)花柳癧,凡審其果自花柳而來,無論如何發起,均名花柳癧。內治皆以解毒為先,當用枯草慈菇化毒丸,間服土茯苓膏。如花柳各症,尚未全愈,須兼服另編花柳丸,並多服解毒湯。如有別症,隨其症之屬陰屬陽,分別酌治。外治同上。如破口,則貼拔毒生肌膏,破口之外,仍用下外治之法點之。如有欲破又未破者,則用所點之藥粉連渣點之,點上少許,其口即破。

枯草慈菇化毒丸

夏枯草(五兩),川貝母,山慈菇,蒲公英,廣陳皮,全蠍,枳殼,桔梗,山梔,白芷,半夏,柴胡,金銀花(各二兩),沉香,生甘草,杜膽星(各一兩)

共研末,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,各藥切忌火烘。服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辨癧症之證治

以下介紹幾種治療癧症的加減方:

加減黃芩知母湯

藥材:黃芩、知母、杏仁、焦山梔、川貝母、桔梗、煅牡蠣(各2錢)、生桑皮、元參、天花粉(各3錢)、鬱金(1.5錢)、生甘草(1錢)。如伴隨初期風寒感冒,可酌量加入荊芥、防風。

加減甘桔湯

藥材:生甘草(1錢)、桔梗、川貝母、旋覆花、百部、茯苓(各2錢)、鬱金(1.5錢)、白前(1.5錢)。如伴隨初期風寒感冒,可酌量加入荊芥、防風。

加減左歸飲

藥材:熟地、萸肉、枸杞、茯苓、廣皮(各3錢)、山藥、半夏(各2錢)、三七、炙甘草(各1錢)、鬱金(1.5錢)。清水煎服。

加減右歸飲

藥材:熟地、山藥、枸杞、炒杜仲(各3錢)、半夏、白芨(各2錢)、鬱金(1.5錢)、三七、廣皮(各1錢)、炙甘草(1錢)、白芨、萸肉(各2錢)、附片(八分)、安桂(三分)。

(十四)頑核癧

無論長在頸部左側或右側,初期僅單一腫塊,圓如彈丸,不癢不痛,即使經過八年十年,仍然不腫不痛,也沒有增大,稱為頑核癧。這都是因為氣血運行受阻凝結所致,不必治療。只需謹慎避免食用燥熱易生痰的食物,少吃雞肉及所有容易動肝火的食物即可。

(十五)花柳癧

凡是確診為因花柳病引起的,無論如何發病,都稱為花柳癧。內治以解毒為主,應服用枯草慈菇化毒丸,間歇服用土茯苓膏。如果花柳病症尚未痊癒,需同時服用其他花柳丸,並多喝解毒湯。如有其他併發症,則根據陰陽屬性分別治療。外治方法同上。如有潰瘍破口,則貼敷拔毒生肌膏,潰瘍破口周圍仍需使用外治藥物點敷。如果腫塊將要潰破但尚未潰破,則將點敷的藥粉連渣點敷在腫塊上,只需少量,腫塊就會潰破。

枯草慈菇化毒丸

藥材:夏枯草(五兩)、川貝母、山慈菇、蒲公英、廣陳皮、全蠍、枳殼、桔梗、山梔、白芷、半夏、柴胡、金銀花(各二兩)、沉香、生甘草、杜膽星(各一兩)。

共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丸藥,如綠豆大小,所有藥材切忌烘烤。服用方法同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