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刻圖形枕藏外科》~ 一、枕藏外科諸症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枕藏外科諸症 (5)

1. 第四十形圖

此圖老鼠攢,又名脾癰,生於肩脅間,色不紅,如鼠,大小不一,七八日不成膿者可治,成膿者十不治一。多生於小兒,蓋因受胎毒而又失乳,多啖食不節,米麵發氣不能克化。此作寒作熱,日夜骨蒸,久不安寧,遂生此症。發於皮裡膜外,如流注狀。先用流氣發散之藥,後用二十四味化毒流氣飲。

白話文:

這個圖示描述的是「老鼠攢」,也稱為「脾癰」,它通常長在肩膀和側胸之間,顏色不會很紅,形狀像老鼠,大小各異。如果在七八天內沒有形成膿包是可以治療的,但一旦形成膿包,十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個能治癒。這種病多見於兒童,主要是因為母體帶有毒素,再加上斷奶後,孩子飲食無度,食用過多難以消化的米麵等食物,導致體內氣機不暢。患者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現象,晝夜都有高熱,長時間不得安寧,於是就會引發這種病症。這種病在皮下和肌肉之間蔓延,就像血液流動一樣。治療時,首先應該使用促進氣血流通、發汗解表的藥物,之後再使用由二十四種草藥組成的化毒流氣飲來進行治療。

2. 第四十一形圖

此圖肉蝴蜂,肉刺生遍身或於足間,不紅。此蜂一痛,直攻入心口。用七味硇砂散敷之,外用萬應膏貼之,勿著好肉。貼三日後取下,其蜂如臭,而後再以萬應膏貼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圖示描述的是肉瘊蜂,它會在全身或是腳上長出肉刺,但這些部位不會泛紅。一旦肉瘊蜂發作,疼痛會直達心口。治療方式是使用七味硇砂散來敷在患部,再外貼萬應膏,千萬不要讓藥物接觸到健康的皮膚。貼上三天後,把膏藥拿下來,如果肉瘊蜂已經開始散發臭味,然後再次使用萬應膏來貼上。

3. 第四十二形圖

此圖盤蛇癧,又名沿朱癧。因吃刺激物,或吃被蛇蟲鼠蠍爬過的隔夜食物而受其毒,遂生此癧。先服三屑散二帖,引從小水出,再服清生散、靈砂散三四帖,如不消再用四五帖。

白話文:

這個圖示描述的是盤蛇癧,也被稱為沿朱癧。這種病是因為食用了刺激性食物,或是吃了被蛇、蟲、鼠、蠍等爬過的剩飯剩菜,進而受到它們的毒素影響,才會產生這種癧。治療上,首先應服用兩劑的三屑散,目的是為了讓毒素透過尿液排出,之後再接著服用三四劑的清生散和靈砂散。如果癧仍未消除,則需再追加服用四五劑。

4. 第四十三形圖

此圖小腹癰,又名丹毒癰。生於小腹陰交相對小腹側縫間,不穿膜可治,與橫痃同,若穿必成漏矣。急用千金化毒湯,金龍十宣湯,生肌解毒定痛散,再用乳香隔紙膏,一日換二三次,去其膿。用蔥椒湯,天熱洗二三次,天涼洗一次。

白話文:

這個圖示的小腹部位長了癰,又稱為丹毒癰。它生長在小腹的陰交穴相對應的小腹側縫間,如果沒有穿透腹膜是可以治療的,這情況跟橫痃類似,但一旦穿透腹膜必定會形成漏管。必須盡快使用千金化毒湯、金龍十宣湯以及生肌解毒定痛散來治療,再搭配乳香隔紙膏,一天需更換兩到三次,以幫助排出膿液。此外,在天氣熱時,可用蔥椒湯清洗患部兩到三次,天氣涼爽時則洗一次即可。

5. 第四十四形圖

此魚口疽又名橫痃,生腿腕縫間,內臁膀胱上。因色欲過度,走動勞苦或垢精穢氣不淨,毒攻心肝腎臟,然肝經之傷也。先生下疳,先生便毒,媾精房勞也。其勞動者,先痃作動而後成。急用千金敗毒飲,後用當歸瓜蔞散內消之,成膿用乳香拔毒膏,不用刀針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症被稱為魚口瘡,也被叫做橫痃,它生長在腿腕縫隙之間,位於小腿內側及膀胱上方的位置。此病主要是因為性行為過度,或是過度勞累,以及身體清潔不佳,導致污穢之氣積聚,毒素影響到心、肝、腎等臟器,特別是肝臟受到了損害。首先可能出現的是下疳(一種性病),接著是便毒(可能是痔瘡),這些都是因為過度的性生活所致。對於勞動者來說,他們可能會先感到淋巴結腫大,然後才發展成為這種疾病。

治療上,應立即使用千金敗毒飲來解毒,後續再使用當歸瓜蔞散來內部調理消除病竈。如果病竈已經化膿,可以使用乳香拔毒膏外敷治療,無需進行手術或針刺處理。

6. 第四十五形圖

此圖有二症,上名囊癰,又名腎疽,下名撩膝疽,腳骨疔。腎疽,陰囊下硬腫,受腎、膀胱之寒濕而成。急用千金托裡散,外用紅子膏。撩膝疽,腳骨疔皆發於腎,治法大同。

白話文:

這張圖示中有兩種病症,上方的稱為囊癰,也叫做腎疽,下方的則叫做撩膝疽,或腳骨疔。腎疽這種病會讓患者的陰囊下方出現堅硬且腫脹的情況,這是因為腎臟和膀胱受到寒濕影響所導致的。應立即使用千金託裡散來治療,外敷則使用紅子膏。而撩膝疽與腳骨疔這兩種疾病都是從腎臟開始發病的,因此治療的方法大致相同。

7. 第四十六形圖

此圖有五症:上名腦心發,鱔貢頭,頸後雙發,中背搭,下名腎俞命門毒。腦心發,此熱毒上攻,四邊焮赤腫硬,連於耳項,寒熱疼痛,乃毒入腦,血腐腦頂門而出,不住者死。發時急服追疔奪命湯四五帖,後服千金托裡散。總之,頭中出血,氣急痰發者危。鱔貢頭又名白禿瘡,頭匕少節,愈而復發,或濕或干,如諸不應,即用仙方二青草末飛丹散,杆成膏貼,吸出膿,不五七日連藥自落,水乾再貼。頸後雙發,治法與對口疽同。

中背搭治法與右上搭同。腎俞命門毒治法與第六形圖同。

白話文:

這張圖示描述了五種病狀:第一是腦心發,俗稱鱔貢頭,特徵為頸後兩側同時發病;第二是中背部的問題,稱為背搭;第三則是在下方,命名為腎俞命門毒。

腦心發,是由熱毒上攻所導致,四周紅腫且硬,連接耳朵和頸部,會出現冷熱交替的疼痛感,這是因為毒素進入腦部,使血液腐化,從頭頂溢出,如果持續不止,則會危及生命。一旦發現,應立即服用追疔奪命湯四到五劑,之後再服用千金託裡散。總之,若頭部出血,且伴有呼吸困難和痰多的情況,病情就會非常危險。

鱔貢頭,又稱為白禿瘡,特徵為頭皮上小塊區域反覆發病,可能呈現濕潤或乾燥狀態,如果治療無效,可使用仙方二青草粉和飛丹散調成膏狀敷貼,能吸收膿液,通常五到七天內,藥膏會自行脫落,若膿水未乾淨,需再次敷貼。

頸後雙發的治療方式與對口疽相同。

中背部的問題,其治療方式與右上方的病症相同。

腎俞命門毒的治療方式則與圖示六中的病症相同。

8. 第四十七形圖

此圖有四症,名曰枷口疽,又名馬刀瘡,又名缺盆疽,又名鎖骨疽。總之,自肩至頭或流缺盆,乃手足少陽經,在頰下或頰車乃陽明經受心脾之邪而作也。此貪酒色及怒氣之郁,榮衛虛衰,日夜骨蒸,熱攻至面、頸項、胸間。急用二十四味流氣飲,外敷鐵箍散,再服連翹散、化堅湯;如不散,再服千金化毒湯,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木香、麝香五香散。

白話文:

這張圖示描述了四種病狀,統稱為「枷口疽」,也被稱作「馬刀瘡」、「缺盆疽」、「鎖骨疽」。基本上,這些病症從肩膀蔓延到頭部,或是擴散到缺盆部位,都與手足少陽經相關,若在臉頰下方或頰車位置出現,則多是陽明經受到心脾臟器異常影響所致。

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過度飲酒、縱欲以及情緒長期壓抑所導致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因此衰弱,進而產生持續的低燒。高溫逐漸侵襲面部、頸部和胸部。

治療上,首先應服用「二十四味流氣飲」,並在外傷處敷上「鐵箍散」,接著再服用「連翹散」和「化堅湯」。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則需進一步服用「千金化毒湯」,以及包含乳香、沉香、丁香、木香、麝香的「五香散」。

9. 第四十八形圖

此圖共十二症,逐一開列於後。頂門癰,受毒攻心,陰陽不和,熱氣上壅,風熱傷於督脈太陽,急用追毒流氣飲,後用內托流氣飲,或當歸連翹散、解毒散,瘡上用蟾酥丸,四邊敷木香拔毒散,如潰爛用追毒烏金散去其惡肉,以桃花散收功。

赤面疔,脾經受毒,血凝氣滯,傷於筋骨,毒氣傷肝,風熱塞盛,先用狗寶丸,次用追毒流氣飲,外用白玉膏貼之。

耳風毒,肝腎風熱上壅,先服清肝流氣飲、定痛流氣飲,若耳痛目暈,先用針刺破耳,後用紅玉膏貼之。

肩疽,肝腎膀胱受邪,氣血凝,不得流散,先用流氣飲、千金內托飲,四邊以清涼膏敷貼,中間用追毒膏。

眉發疽,肝腎受邪,血凝氣滯,治法同上。

螻蛄串,有上中下三種。濕毒傷腎,怒氣傷肝,先用加味流氣飲,經服三香內托飲後,用乳香定痛散。

肚肋癰,大小腸受毒而成。內用加味內托清氣飲。腎氣遊毒膀胱,氣欲傷腎,腎實不受,複流膀胱,蓋風毒也。用定痛流氣飲,內托散。

鞋帶癰,寒濕受於下部,用定痛流氣頌、內托散、檳榔丸。

腳心疽,濕氣凝於腎經,服定痛流氣飲、檳榔丸。

白話文:

[第四十八形圖]這部分描述了十二種病症,我將分別說明。

  1. 頂門癰:這是因為毒素影響心臟,身體的陰陽失調,熱氣上升,風熱損害了督脈太陽。應緊急使用追毒流氣飲,後續可用內託流氣飲,或者當歸連翹散、解毒散。在患處使用蟾酥丸,四周敷上木香拔毒散,如果已經潰爛,用追毒烏金散去除壞死組織,最後以桃花散完成治療。

  2. 赤面疔:脾臟受到毒素影響,血液凝結,氣血不順,傷及筋骨,毒素影響肝臟,風熱過盛。首先使用狗寶丸,然後再用追毒流氣飲,外部使用白玉膏貼敷。

  3. 耳風毒:肝腎風熱上湧,先服用清肝流氣飲、定痛流氣飲,如果耳痛且視線模糊,先用針刺破耳朵,後用紅玉膏貼敷。

  4. 肩疽:肝腎膀胱受到病邪影響,氣血凝滯,無法流散,先用流氣飲、千金內託飲,四周用清涼膏敷貼,中心部位使用追毒膏。

  5. 眉發疽:肝腎受到病邪影響,血氣凝滯,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。

  6. 螻蛄串:分為上中下三種類型。濕毒傷腎,怒氣傷肝,先用加味流氣飲,服用三香內託飲後,使用乳香定痛散。

  7. 肚肋癰:由大小腸受到毒素影響而形成。內部使用加味內託清氣飲。腎氣遊走毒素進入膀胱,氣血可能傷害腎臟,但腎臟實際上不能接受,毒素再次流向膀胱,這是風毒所致。使用定痛流氣飲,內託散。

  8. 鞋帶癰:由下部受寒濕影響,使用定痛流氣頌、內託散、檳榔丸。

  9. 腳心疽:濕氣在腎經凝滯,服用定痛流氣飲、檳榔丸。